报告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时间:2023-03-21 15:51:13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调查活动的目的和实施过程简述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历史教学的研究,提高我市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201X年8月我们面向全市中学历史教师开展了此次生态历史教学问卷调查的活动。希望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和客观地了解我市教师对生态历史教学的感受,如生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限制生态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原因等,也向广大教师征求推进生态历史教学的意见,如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是生态的、教师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等等。

  问卷共二十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涉及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围绕教师的历史教学行为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初中、高中两个学段所有学校的历史教师,我们在全市初中、高中学校问卷,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了2名教师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参与调查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

  问卷由教师独立填写,不要求署名。问卷于当日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占所发放问卷的98%。

  我们组织人员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逐项统计,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调查问卷的内容

  《中学历史生态课堂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教师类)》

  说明:下列调查有20题,请您仔细阅读下列各题,把您认为最符合的选项填写在相关题号的空格内。

  1.备课时,您经常考虑和反思的问题是

  A.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B.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

  C.课堂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  D.落实新理念于教学中

  2.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的原因是什么?

  A.自己备课认真,研究深入、方法得当 B.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C.历史课的学科特点         D.学生喜欢老师

  3.您认为从哪一方面入手最能提高历史课堂好课率?

  A.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B.加强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C.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自身素养  D.精选课堂练习,加强反馈矫正

  4.您是否注重教室环境布置、创设有利于历史学习的课堂文化与氛围?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5.对于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您的看法是:

  A.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的工具 B.多媒体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

  C.多媒体可扩展教育资源     D.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用多媒体

  6.历史课堂教学中,您在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统一、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统一等有机整体的课堂教学上做得如何?

  A.全部做到   B.部分做到  C.基本没有做到

  7.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您赞赏的师生关系类型是

  A.控制型,课堂上我说了算

  B.民主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

  C.松散型,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8.在历史课堂管理中,您主要采取哪一方式

  A.自己是唯一的管理者

  B.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结合

  C.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元的管理体系

  9.您进入教室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是

  A.精力充沛,富有热情    B.有时感觉没有精神

  C.时常感到不愿走进教室   D.走进教室前都会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

  10.上课时,学生对您的历史课不感兴趣了,你会怎么样?

  A.继续讲自己的       B.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C.随便上完课了事      D.让学生自习

  11.您在课堂提问时经常采用哪种方式?

  A.先让学生起立,再提问题让他回答

  B.先提出问题,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C.提出问题后立即点名让学生回答

  D.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让学生回答

  12.您怎样引导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自主学习?

  A.让学生自由地学

  B.让学生列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后集中讲解

  C.随时巡视,随时指导

  D.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有障碍时给予指导

  13.当课堂上学生有问题时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解决?

  A.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B.留给学生分组或者同桌间相互讨论的时间

  C.让学生下课后问同学或者老师 D.认为没有必要解决

  14.在上课过程中,您把握讲课节奏的主要根据是

  A.时间和内容的多少      B.教材的难易程度

  C.学生的接受情况       D.自己课前的预设方案

  15.您是否经常让学生上讲台给其他学生当“小老师”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6.在您的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

  A.许多学生都能主动提问   B.一般是成绩好的学生提问多

  C.一般是成绩差的学生提问多 D.学生很少提问

  17.教学中你是否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8.学生作业经常出错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您会采取什么措施?

  A.加班加点补课      B.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C.寻找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D.与学生共商对策

  19.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上,您采用的方式是

  A.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

  B.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

  C.构建起了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20.您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应该看的因素是

  A. 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

  B. 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和进行学习指导

  C. 教学目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D. 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中能恰当选择实例讲解授课内容

  第三部分:数据统计结果和分析

  一、数据统计结果

  二、数据分析

  (一)、肯定的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确定恰当,能力目标体现明显。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辅助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创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注重学法指导,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注意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发问质疑的机会。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不符。

  根据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编排也是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的,表面看来似乎无可挑剔,实际上则造成了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之间的严重“脱钩”。特别是高中教学,就学生初中掌握的历史知识状况来看,模块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储备远未能达到进行专题学习的能力。专题的学习应当是在对基本史实掌握较为牢固的基础上展开的,而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一直以来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加之中考形式,许多学生对于基本史实的掌握有问题,在进行专题学习时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2、课堂教学“填鸭”现象严重,未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感受。

  如今我们的教师似乎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我觉得重要,作为学生,你就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应该很好地掌握。这种一味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专制性格。而那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杀了教学的生机,随之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残,也就成为必然。如此,最讲人文精神的历史学科,竟然没了人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悲哀。

  3、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设置不够全面,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

  一方面,教师只是侧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顾学生的感受,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这种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方法,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把考试成绩看成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学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着眼点应当是国民素质教育或国民意识的养成教育,关注的焦点不完全是提高历史知识的教学质量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发展认识,助其养成作为现代国民应当具有的世界观。只有循着这样的教育教学宗旨,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才会去进一步追求远比生活本身更为高远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凸显学校历史教学应有的功能——培养人格,养成人文精神。

  4、课堂教学“虚假繁荣”现象突出。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填鸭”,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只是机械的听、写、记,课堂气氛沉闷;另外一个则是教师根本讲不了多少,只注重调动所谓的学生的“积极性”,不管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去思考、讨论,至于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却忽视掉了,往往出现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教师的表演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大脑里却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究竟学到了什么,只是觉得有趣、好玩而已。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却少了。

  5、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收不到明显效果。

  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往往挑花了眼,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方法组织教学。比如讨论法的运用,很多老师将其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只注意到了建设“繁荣”的课堂却忽视了实际效果。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绝不能“顾此失彼”,应当按照所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到底是用哪种教学方法为妙,在运用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认真贯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认识到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说得形象一点: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由此而削弱,相反教师的作用应当由此而得到加强,因为教师必须正确地组织、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学习、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对于此,我们把课堂教学概括为“十让”:课本让学生看;问题让学生想;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练习让学生评;结论让学生结;错误让学生析;操作让学生作;小结让学生谈。教师要给予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双基”的培养——即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不妨把它们概括为课堂教学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前者的实现与否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检测出来,但是后者就不是这么容易能达到的了,它需要长期的时间检验,同时也应该成为一堂课最重要的目标。

  3、做反思型教师。

  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中有效教学不足的原因,转变历史课教学方式,寻找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措施和策略。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方面尽量做到“七要”: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等。

  4、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5、加强集体教研。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认识到教材的地位——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参考资料。敢于指出教材的不足,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深化。

  6、加强教学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导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学生活动、课堂练习及反馈等环节认真准备。

  7、合理使用资源。

  合理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对网络资源合理取舍,对现成的课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加工,不能照搬。

  8、汲取传统教学有点。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究竟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充分运用新方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方法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应当全面认识,不能对传统方法“一棒子打死”。

  第四部分:总结

  一、中学历史生态课堂构建的涵义

  1、说文解字: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教学中的“生”又指“教师或学生”。

  “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

  “生态课堂”,指在历史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

  因此,教学生态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

  2、教学生态的构成要素

  教学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组成的双主体系统,其客体是教学环境,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并对教学产生影响的所有元素都可称为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空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等。教学生态指教育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态势。

  教学生态要素由九大板块构成,三个同心圆的板块环环相扣。表达着生态构成要素一即多,多即一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元互动关系。外圆六个板块就是造势,营造与教学主体紧密相关的基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双主体的协同共进关系,最后达到最高目标——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这一板块在各板块中位于中心的最高地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学主体还是教学客体,都同时居于同一教学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相互规定、相互发展都始终围绕核心——学生发展,这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

  3、“生态课堂” 的诗意解读

  生态的课堂关注自然生长。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让我们的课堂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

  生态的课堂关注生命质量。学生在课堂上要渡过自己的几年、十几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因此,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生态的课堂关注智慧碰撞。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这里,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智慧的觉醒。

  二、中学历史生态课堂构建的特征

  1、整体性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课堂生态即由“师生和教学环境交互作用形成整体”。首先表现为师生与课堂环境的相互影响,如:在亮度适中、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主体的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其次,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如:教师在成功“塑造”学生时,学生也反之影响教师,师生间相互认可、谐振共鸣。

  2、协变性 :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各个要素间的协同变化。如:课堂上师生情绪情感交织形成生态性心理场,教师上课激情高,学生也会不经意受感染;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教师的情绪也难免被带入“低谷”。

  3、共生性:生态学认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教师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离开了学生,教师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习上就困难重重,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正如《学记》中提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4、动态平衡性:“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以促成动态稳定。

  三、中学历史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变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成果的评判者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及学生的伙伴。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同时,他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

  首先是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欣赏每一个学生。主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学生可以与老师自由交换意见,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人生体验。

  其次是宽容相待,尊重差异。教师要包容学生的不成熟,包容学生暂时的不完美,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堂洋溢宽松、自由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教师的宽容特别体现在学困生身上,尊重、理解、亲近他们,鼓励他们敞开心扉,走出自卑或自闭。

  第三是营造和谐气氛。师生互动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没有任何压力,自信快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感受到课堂是幸福的乐园。

  2、转变教学设计的思路。变以课本知识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

  首先明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研究教学内容是适合学生。二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三是研究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完成从“教案”到“学案”的设计形式变化。

  学案设计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关注学生的需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预先假设学生会在何处何时有疑问和困难,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案设计要讲究“留白”和“弹性”。 “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为了不让固定的设计限制生成的自由,所以只能预设粗线条,进行弹性处理。课堂上不能一味执行教案,完全拘泥于预设的固定程序。

  第三教学目标设计要由一维到三维。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整合。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指向了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这一目的。知识和能力是基本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认知的基础。而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时,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就要求成为学会学习、体验探究、主动参与、掌握方法的过程。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关系多完善人格的塑造。

  3、转变课堂功能:变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场所为师生合作交往的场所,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课堂的功能关系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在校的生活质量。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他们是作为“人”而存在,并尊重他们的课堂权益,才可能实现和学生同步健康发展。

  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求善的道德感的体验。“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就是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的教学交往,让学生受到高尚品行的感染,学习处理自然和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获得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锻炼。

  生态的课堂首先应是一个思维场,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要使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努力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

  4、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从知识的奴隶转变为课堂的主人。

  主人在生态课堂学习的地位如何得到保证?那就是把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还给学生。

  第一是话语权:教师要尊重并善待随时发言和插嘴的学生,必须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质疑。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有利于形成民主的教风、融洽的气氛,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独立个性得到发展。

  第二是探究权:学生的大脑不是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整合、应用,亲自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是出错权。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把学生当作产品加工,是不允许学生出错的。一旦有错,就会被“修理”,稍越雷池半步,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或“亮黄牌”警告。生态课堂尊重学生,尊重人权,尊重学习规律,允许学生在尝试错误或失败之后不断进步。

  第四是评价权。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把持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评价无疑是教师手中的魔杖。而生态课堂的真正主持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因而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可以学生自评,也可以同伴小组互评。

  结束语

  在进行生态课堂教学改革时,不要忘记把学生的实际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学校的传统和学生的特点。“走出新路子”才是发扬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对于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改革,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群体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具有一定的危机感,感受到新课改对自身的挑战并正视自己的不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具体实施生态课堂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做新时代的新教师。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教学质量的分析报告06-07

教学质量分析报告11-19

期末教学质量分析报告11-19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10-09

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10-09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03-14

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03-10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03-25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抽测的分析报告10-09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