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3-03-09 09:00:18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1

  为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我们特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再加上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极大的消解了学校教育的正能量。在以下两方面表现突出:

  1、学生普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知”与“行”相互脱节的现象。

  “知”与“行”相互脱节是目前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知而不行。生活中,经过学校教育后,部分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又不去遵守,俨然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比如,问卷调查问到你知道“未成年人禁入营业性网吧”这个规定吗?100%学生表示知道。问卷调查问到你是否去过网吧时,70%的学生表示去过。再比如,问卷调查问到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吗?100%学生表示知道。再问到在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而此时并没有车辆通过,你会怎么办时,80%的学生表示会闯过去。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分不同的场合有选择性地遵守一些道德规范,比如老师在场就遵规守纪,老师不在就容易违规违纪;又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到家里,却不尊敬长辈;有的学生在校举止文明得体,出了校门就脏话连篇。当学生知与行脱节时,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不良行为就容易潜滋暗长。

  2、问题学生的不同问题

  大部分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德育方面的问题学生,大概占到班级人数的10%。学校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问题学生大部分是行为习惯缺陷型。他们的特点是知错认错,但屡教不改;本性不坏,但意志薄弱,生活学习的意义不明确不清楚。比如,像这样的学生:你上午刚在办公室对他进行了教育,他也“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但下午就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上学属于被逼无奈,因为不愿学习,对老师也无所谓尊重,所以无事生非,违规违纪频繁发生,如何让他们爱上学习走上正道,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还有一少部分是心理缺陷型,他们中或行为有悖于常态,让人费解;或自卑封闭;或抑郁;或狂燥等,在这些学生面前,德育更是苍白无力。

  二、原因分析

  想让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一个人的观念并体现在一举一动中,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道德的知行合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从现实来看,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负面影响很严重。

  1、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生源基础较差,家长的学历以初高中为主,学生家长的素养参差不齐,单亲离异家庭占比4%,问题家庭也比较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重言教,轻身教。

  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单纯强调,没有以身作则,往往喊破嗓子,就是不做样子。如不让孩子玩游戏,而自己却通宵达旦地玩,这种反差,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有些家长生活不检点,言行不注意,满口脏话,行为粗鲁等。这无形中使孩子耳濡目染沾染了坏作风。

  ②重智轻德,重养轻教。

  有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问卷显示90%的学生表示家长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习是否优秀,仅有5%的家长关心自己孩子生活是否愉快,85%的学生经常会听家长说到的是“这一次考试第几名呢”、“快学习去”这样的话。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造成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些家长长期工作在外,孩子无人管教。

  ③两种极端,宽严过度。

  有些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包庇袒护、帮孩子隐瞒遮脏,把责任推向别人。还有些家长对子女粗暴,动辄打骂、训斥、关锁、饿肚子或赶出家门,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脱离教育的正轨,行为失去约束,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以上方面在一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证明,孩子的品行不能学校和家庭一个样,家庭教育的不当是主因。“问题学生”背后就是问题家庭。

  2、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炫耀富贵等不良价值观通过网络、广告、影视作品等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是非判断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不够坚定、善于模仿、敢于冒险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被诱惑。另外社会负面现象被无良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放大,导致成人社会道德滑坡,人人自扫门前雪。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当他发现在学校所学到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中不被认同,甚至在践行时碰壁,就会对自己坚持的道德品质产生怀疑,价值观可能渐渐扭曲。

  3、力量消解的困惑

  从学校来讲,我们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对学生在校外的行为很难监控,难以摆脱“5+2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完善校园德育环境建设。

  我校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落实育人目标、贯彻办学理念、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本学期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把教室、办公室,进行统一规划布置,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警句,建起了一个高标准的校园文化长廊,利用各种展板展示先进,弘扬正能量。力求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继续加强家校联系。

  ①利用家长学校开办家教指导班,有组织地指导家长们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利用好校讯通,把家庭教育知识直接发到家长手机上,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家教思想,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②邀请家长参加重大活动,如校运动会、文化艺术节、校园开放日活动等,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建议,通过他们争取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③完善家长委员会,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其形成合力。

  ④在放假前要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做好假期的德育工作,假期中利用校讯通平台做好家校交流。

  ⑤对问题学生的家庭要予以特别关照,建立相关档案,了解孩子品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3、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创新德育方式。

  ①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培训交流,特别是针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并进行问题学生转化的课题研究。

  ②创新德育方式,让德育内容更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感受,提倡内省的德育。比如国旗下演讲要求为弘扬本班的先进个人和组织的.内容。比如模拟各种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提高对社会不良诱惑的抵抗力。

  ③完善学生团体的组织建设,以文学社、英语社、心理社等各类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各种有益、有效而又有针对性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多给“问题行为”的学生去参与、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意的体验,进而促进“问题行为”的转化。如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组织开展竞技竞赛活动,让他们为班级、小组去争得荣誉,当他们成功之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于是,他们的争强好胜就不会再展示在同学之间的打架争斗方面;针对那些单亲少爱的学生,开展“与父母说说心理话”的书信交流,或者“网上悄悄话”等形式的活动,撬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学生的心理空缺,从而寻机补偿。

  ④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在团队的激励中改变。

  ⑤利用好课间集体跑步活动,在昂扬的旋律中,学生跑出健康,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德育也不例外,我们将继续付出我们的爱心、耐心、诚心,让学生的一生与美德相伴。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2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遍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的统一。

  五、研究过程(略)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小课题研究报告11-24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8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9

小课题研究报告14篇04-21

小课题研究报告集合15篇11-30

小课题研究报告合集15篇04-18

小课题研究报告(汇编15篇)04-20

中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06-16

小课题研究报告(合集1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