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3-03-13 17:50:17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术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1

  课题的目的意义: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体系。然而,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各自的困难。竞技武术套路的体操和舞蹈化愈演愈烈,使人难觅武术的技击本质;缺乏传统武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散打也难以普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了重视。《武林大会》、《武林风》等节目相继播出,随后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也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

  以上几项赛事的选手格斗技术简单直接,却远没有表现出武术传说中的高超境界。这些比赛虽然还原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但也是对群众心目中武术形象的破坏。

  这些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实际上走的都是两条路,即是“打”与“不打”。我们按照西方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武术分为技击和表演两部分,但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确是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武术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它与国外技击运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以及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上海体院的邱丕相老师说过,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郭玉成老师也明确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因此,对于武术赛事来说,套路表演缺少了武术的技击性,擂台实战也无法体现武术的本质特色,对于其“神秘性”也是一种破坏。

  如何将实战和表演这两条路合二为一?本人在观看研究了各种技击格斗类比赛之后,认为借鉴美国的WWE赛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W W E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世界摔跤娱乐)是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比赛,配有专门的编剧及播报员,跌宕起伏的剧情比电视剧还要精彩。WWE的选手都经过极其专业的训练,拥有过人的体魄,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选手们共同排练出各种精彩的打斗动作,比赛时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说WWE是一种将体育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赛事。

  中国武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优美的技击动作可以编排出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我们的武侠文化也可以提供大量跌宕起伏的剧情。武术借鉴WWE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这种亦真亦假的比赛也可以充分保留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做到“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全新的'比赛模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

  本文属于武术传播研究,所参考的书籍主要是上海体院郭玉成老师的《武术传播引论》和《中国武术传播论》这两本书。

  郭玉成老师在其著作《武术传播引论》中对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的武术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1

  在《中国武术传播论》第四章“武术竞技传播论述”中对解放后我国竞技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第五章“武术商业传播述评”中对“散打王”、“武林风”赛事及武术节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的观点。

  2、关于武术套路文化的研究

  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

  3———套路运动美学思辨: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

  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5: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

  6:因此,套路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意境,并将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所以,套路的演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打实斗,是对真打实斗的一种超越。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

  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功夫)与中国文化一样重视“意境”与“完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许多动作只是“意想”的技击,具有“技击涵义”,但并非真实的实用技击。真打实战的格斗技术在“擂台”上可能会寥寥可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认为,若武术套路与散打都会,是“兼项”,并非“能打会练”或“打练结合”。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

  8: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将套路所描绘的技击理想或想象投射到竞技场、技击的真实场景,其情节的预设、艺术的加工处理等,顿时被随意、杂乱、实用的现实所代替;其攻防兼顾之编排、“劲”之完整、应之而扑的效果,也难以避免“荡然无存”的结局。

  邱丕相,王震《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

  9: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他们“致伤致残”的血性和“你死我活”的残忍。

  3、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

  10: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11: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

  武术需要登上奥运舞台,但不是它的最高目标。武术进奥运,不能失去自我,迎合简单化、竞技化的要求,让武术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少。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展示的是“原装货”,而不是“四不象”。

  4、传统武术擂台实战的研究分析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

  12:就现实武术呈现给世人的面貌看,武术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3:“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武界人士的习武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

  14:其次,何谓“真实武林”?武术文化传播一定要真实吗?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独有的、神秘的。“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文化要有差异性才有吸引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求武者纷至沓来。可见,“还原真实武林”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需要论据。

  然而,“武林大会”所推出的梅花拳等拳派的打斗比赛,使武术的神秘文化特征渐行渐远。所谓“还原真实武林”其实是对武术“神秘”文化的破坏,对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武林大会”收视率稳定或直线攀升,但现实的“收视率”与武术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5、关于武术职业化的研究

  郝素红,樊海云《武术职业化初探》

  15:武术职业化是相对于“业余武术”而言的,是指武术练习者由业余向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武者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认识并利用其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并且从中获取高额收入,把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职业化使武术走向市场,运用市场杠杆调节武术职业化发展,在行业统一管理下,按市场规律操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

  16:借鉴其它项目和领域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结合传统武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职业化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

  1、非业余的、受过正规训练并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专业人才。

  2、受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体现从事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价值。综合起来说,传统武术职业化就是从事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或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发展,并以传统武术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运动员价值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劳务和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武术职业化,给传统武术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传统武术的价值,给传统武术练习者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无疑将会刺激、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动机。作为职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将不得不提高自身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会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如何创建适合展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建制,适宜的比赛形式至关重要。

  程云旺《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

  1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性、商业性、文化性和企业化经营是职业散打本质的特征。职业性、文化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性和企业化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对职业散打的概念做如下概括;职业散打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武术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散打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散打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使经营实体(俱乐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散打运动体制。职业散打实质,是散打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商业服务和武术文化服务的过程所产生的价值交换和价值转移,所谓“散打运动职业化”,就是竞技散打运动由其他体制向职业散打体制逐步过渡、转化,并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过程。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2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1.1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1.2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2.1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2.2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3.1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3.2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3.3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xx,(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20xx,(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20xx,(10135-136.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3

  课题的目的意义: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体系。然而,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各自的困难。竞技武术套路的体操和舞蹈化愈演愈烈,使人难觅武术的技击本质;缺乏传统武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散打也难以普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了重视。《武林大会》、《武林风》等节目相继播出,随后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也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

  以上几项赛事的选手格斗技术简单直接,却远没有表现出武术传说中的高超境界。这些比赛虽然还原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但也是对群众心目中武术形象的破坏。

  这些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实际上走的都是两条路,即是“打”与“不打”。我们按照西方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武术分为技击和表演两部分,但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确是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武术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它与国外技击运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以及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上海体院的邱丕相老师说过,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郭玉成老师也明确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因此,对于武术赛事来说,套路表演缺少了武术的技击性,擂台实战也无法体现武术的本质特色,对于其“神秘性”也是一种破坏。

  如何将实战和表演这两条路合二为一?本人在观看研究了各种技击格斗类比赛之后,认为借鉴美国的WWE赛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W W E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世界摔跤娱乐) 是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比赛,配有专门的编剧及播报员,跌宕起伏的剧情比电视剧还要精彩。WWE的选手都经过极其专业的训练,拥有过人的体魄,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选手们共同排练出各种精彩的打斗动作,比赛时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说WWE是一种将体育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赛事。

  中国武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优美的技击动作可以编排出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我们的武侠文化也可以提供大量跌宕起伏的剧情。武术借鉴WWE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这种亦真亦假的比赛也可以充分保留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做到“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全新的比赛模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本文对历年来研究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以及武术职业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述。

  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

  本文属于武术传播研究,所参考的书籍主要是上海体院郭玉成老师的《武术传播引论》和《中国武术传播论》这两本书。

  郭玉成老师在其著作《武术传播引论》中对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的武术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1

  在《中国武术传播论》第四章“武术竞技传播论述”中对解放后我国竞技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第五章“武术商业传播述评”中对“散打王”、“武林风”赛事及武术节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的观点。2

  2、关于武术套路文化的研究

  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3———套路运动美学思辨: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5: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6:因此,套路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意境,并将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所以,套路的演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打实斗,是对真打实斗的一种超越。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功夫)与中国文化一样重视“意境”与“完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许多动作只是“意想”的技击,具有“技击涵义”,但并非真实的实用技击。真打实战的格斗技术在“擂台”上可能会寥寥可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认为,若武术套路与散打都会,是“兼项”,并非“能打会练”或“打练结合”。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8: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将套路所描绘的技击理想或想象投射到竞技场、技击的真实场景,其情节的预设、艺术的加工处理等,顿时被随意、杂乱、实用的现实所代替;其攻防兼顾之编排、“劲”之完整、应之而扑的效果,也难以避免“荡然无存”的结局。

  邱丕相,王 震《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9: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他们“致伤致残”的血性和“你死我活”的残忍。

  3、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10: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 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场”。 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1: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

  武术需要登上奥运舞台,但不是它的最高目标。武术进奥运,不能失去自我,迎合简单化、竞技化的要求,让武术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少。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展示的是“原装货”,而不是“四不象”。

  4、传统武术擂台实战的研究分析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12:就现实武术呈现给世人的面貌看,武术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3:“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武界人士的习武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14:其次,何谓“真实武林”?武术文化传播一定要真实吗?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独有的、神秘的。“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文化要有差异性才有吸引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求武者纷至沓来。可见,“还原真实武林”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需要论据。

  然而,“武林大会”所推出的梅花拳等拳派的打斗比赛,使武术的神秘文化特征渐行渐远。所谓“还原真实武林”其实是对武术“神秘”文化的破坏,对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武林大会”收视率稳定或直线攀升,但现实的“收视率”与武术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5、关于武术职业化的研究

  郝素红,樊海云《武术职业化初探》15:武术职业化是相对于“业余武术”而言的,是指武术练习者由业余向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武者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认识并利用其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并且从中获取高额收入,把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职业化使武术走向市场,运用市场杠杆调节武术职业化发展,在行业统一管理下,按市场规律操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16:借鉴其它项目和领域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结合传统武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职业化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1、非业余的、受过正规训练并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专业人才。2、受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体现从事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价值。综合起来说,传统武术职业化就是从事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或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发展,并以传统武术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运动员价值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劳务和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武术职业化,给传统武术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传统武术的价值,给传统武术练习者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无疑将会刺激、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动机。作为职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将不得不提高自身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会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如何创建适合展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建制,适宜的比赛形式至关重要。

  程云旺《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1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性、商业性、文化性和企业化经营是职业散打本质的特征。职业性、文化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性和企业化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对职业散打的概念做如下概括;职业散打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武术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散打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散打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使经营实体(俱乐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散打运动体制。职业散打实质,是散打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商业服务和武术文化服务的过程所产生的价值交换和价值转移,所谓“散打运动职业化”,就是竞技散打运动由其他体制向职业散打体制逐步过渡、转化,并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2.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套路运动美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1.3.

  4.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

  5.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6.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 体育科学,2007.12

  7. 郭玉成.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J]. 搏击·武术科学,2008.4

  8. 戴国斌. 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J].体育与科学,2005.5

  9. 邱丕相,王 震. 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9

  10. 戴国斌. 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4.1

  11. 邱丕相,马文国.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12. 马剑,邱丕相. 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7

  13. 郭玉成.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

  14. 郭玉成.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J]. 搏击·武术科学,2008.4

  15. 郝素红,樊海云. 武术职业化初探[J]. 搏击·武术科学,2006.4

  16.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 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J]. 武术科学,2005.6

  17. 程云旺. 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武术职业化及WWE赛事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和论文专著,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

  2.逻辑分析法

  对武林大会、武林风百姓擂台、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及WWE赛事进行分析,通过对个案的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逐个分析每个要素的特点,再把所得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找出本案的核心关键,最后运用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法,找出普遍存在的规律。

  3.专家访谈法

  拜访武术专家,与他们探讨本文的观点,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预期结果:

  1、总结目前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2、找出WWE模式与武术的共同点。

  3、研究武术如何借鉴WWE模式。

  4、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武术的新模式。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论文开题报告07-30

论文开题报告06-25

论文开题报告03-09

浅析论文开题报告03-08

灯具论文开题报告03-15

建工论文开题报告03-17

财税论文开题报告03-17

茅台论文开题报告03-23

开题报告论文提纲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