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6-14 11:46:26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1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慢慢被破坏,全球热岛效应、白色垃圾污染、水资源污染……

  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减少垃圾污染开始。您千万别小看垃圾污染,垃圾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但它的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而且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因此,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我校在20xx年6月份,开展了垃圾分类系列活动。

  1、培养环保意识,普及分类方法。

  通过校园广播、橱窗等,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利用校会、班会等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受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逐渐把垃圾分类变成自觉和习惯性行为;并对分类工作做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奖励,树立典型,介绍经验,强化推广。

  2、开展垃圾分类班队主题活动。

  我校各班筹备、开展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班队主题教育活动。全校各班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以幻灯片、自编小品等形式来进行向大家展示垃圾分类的日常常识,并以小游戏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垃圾分类。通过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垃圾分类知识,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成立师生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

  学校成立30人的教师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及35人的学生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师生志愿队负责在师生团队中加强垃圾分类常识,以身作则,并时刻督促全校师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学校对表现好的师生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员进行评奖,并在全校校会上颁发了奖状和奖品。鼓励同学们都来了解垃圾分类,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重复利用,以此达到减少生活污染的目的。

  4、制定措施,落实到位。

  学校在各处设置分类垃圾筒:垃圾桶上贴上“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标志,并且通过校会宣传,告诉学生在扔垃圾的时候分类投进不同的桶里,在垃圾桶附近粘贴生活垃圾分类指引,以帮助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学校保洁人员在清理垃圾的时候,再分别进行处置。并且鼓励各班设置可回收垃圾袋或垃圾箱,将本班的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比如我校学生每天喝过奶的奶盒、水瓶、废纸等等,全部放进纸箱内,定期卖给废品收费站。所得费用可以作为本班班费,为同学们买奖品等。这样,既环保,又使同学们树立了节约意识,还能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5、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意义。

  通过本次垃圾分类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到,现今的垃圾处理方法大多处于笼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加重了环境污染;因此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系统工作,同学们不仅在学校要做到将垃圾进行分类,还要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带回家里。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2

  一、支教背景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扶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受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在这些地区,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手法较为传统,家长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的后果,学生整体呈现出内向、自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特点。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特组织了 “青芽伴飞”宁夏支教队,准备在宁夏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小学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一方面,通过此次活动传达我们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爱心,并给他们带去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对于一些课程的初步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贫困山区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促进民族团结,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素质,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支教目的及意义 1、活动目的:

  大学生在三下乡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文化优势,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思想。激发我们成长进步、发福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并且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期望成为较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充分利用志愿者的宣传作用,呼吁社会,将贫困区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反映给社会,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支教活动。

  2、活动意义: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支教活动,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对支教生活的体验,学会面对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丰富课余生活。

  此外,这次活动同时也是我校“伴飞民族中小学”活动的延伸,我校领导大力支持“伴飞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支教主题

  下进实际、下进农村、下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伴飞成长、伴飞理想、伴飞留守儿童的中国梦。

  四、支教时间 20xx年7月14日——20xx年7月24日

  五、支教地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王团中心小学

  支教地简介: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是中国第一个回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常年干旱,百姓靠天吃饭。自南向北由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日照充足。大风天气(风速≥17m/s)年平均在8~46天,大多出现的在冬春季节。大风出现时往往伴有沙暴,平均每年达20天。年平均气温8.7℃,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高气温37.9℃,最低气温极值为零下27.7℃。年辐射热平均142kcal/cm2,日照时数在2750~3000小时之间。主要自然灾害有沙尘暴、干热风、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危害最为严重。

  六、支教对象

  宁夏同心县王团镇100多名适龄儿童

  七、指导老师:

  活动主要负责人:

  八、支教人数:13人(详见附录一)

  九、活动内容

  本次“三下乡”活动主要以深入农村,以同心县王团中心小学为基地,进一步的学习测量实习知识,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学习情况,课余生活及思想观念的调研活动。活动对象主要是学校建设,留守儿童,村民这三个群体。

  1、针对学校建设开展的活动

  帮助同心县王团中心小学建立图书馆,方便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并向图书馆捐赠部分书籍,帮助其走上正轨。对学校所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分析。

  2、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的活动

  (1)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介绍以及民族团结教育

  (2)在巩固文化课的基础之上,将“七彩课堂”带进学校,教授学生其他文艺

  课程,进行义务支教活动

  (3)对学生进行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4)对留守儿童与父母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并对其心理状况开展调研活动。

  (5)建立“爱心积分超市”,培养孩子的累积意识

  (6)培养改正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3、针对村民开展的活动

  (1)宣传环境保护,提高其环保意识

  (2)为村民义务测量血压,宣讲疾病知识,如结核病,艾滋病,夏季如何防暑

  等知识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并对村民的健康状况开展调研活动。

  (3)宣讲针对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方法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在寒假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便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当下,中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然而,我们大学生对于少数民的认识和了解却不多。为了增加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民族和谐,组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参观,了解当地相关文化艺术传统,游览当地历史文物,加深对各民族的认同感。

  一、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安排在1月25日至2日,地点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及其周边市镇,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住所,参观历史文物,查阅相关资料,对侗族民俗民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发现当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关注。出发前,我们寻找一些有关侗族的资料: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而我们所去的侗族村落是大寨,并且其中XX%以上都是“杨”姓。

  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乘车近1个小时的山路才进入这个会同县的侗族村落,名曰:高椅鼓楼。村落在大山之中,四周山水环绕,仅有三条山路通往其中,可以看出村落对外交流并不频繁。村中大道是水泥路,但坑坑洼洼的,满是稀泥。找到一个停车处,停车步行,去到一位70多岁的杨姓爷爷家中。途中看到四周,都是两三层木质房屋,但木头都已范黑,可见这些房子定时有一段时间了。

  到了杨爷爷家中,方才把这种木制房屋看的完全。听爷爷介绍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于防火。饭还没做好,爷爷又带我们去其他家看看。往后走,我们看到许多用石砖建起的楼房,爷爷说,向着种木制房屋,很容易起火,而且一但起火,很容易把周边的房屋也点燃,一直蔓延开来。为了避免火势难以控制,清朝时期,部分人家开始在木房外围再修了层石墙,因此实际里面还是木房。我认为,当地应加大防火救火的应急措施,光靠石墙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发生火灾,局面还是难以估量,毕竟包括房屋在内绝大多数都是木制的,还有大片森林,没有一些保障性救火措施,很难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同时,还应该将强防火教育,减小火灾发生的几率。

  村落中每家每户间隔都不大,仅有一条可两人并排通过的石板路。在杨爷爷的带领下,我们一路进过很多人家,院门家门都未关闭,我们偶尔还会进去看看,爷爷熟人还会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回想现代都市中,高楼林立,小区别墅,或许住上几年,也不一定认识对面的邻居是谁,更别说如此这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真的应该暂缓脚步,留意身边的风景,拾起那些曾经的,我们所遗忘的人间真情,互相关爱,相互信任,而不是被眼前充斥的金钱、名利所惑,所追逐。

  天晚了,我们回到爷爷家中,饭菜已经做好。奶奶说,这些都是自家种的菜,至于肉,也是熟人家买的,吃的放心。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观那些商贩,一己之利,至社会责任于不顾。现在许多人为了赚钱,各种不负责任的,违法的添加剂层出不穷。人们吃得不放心,却又无可奈何。倒是在农村,自家种菜,不为盈利,只图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他们不追求多么高雅的.生活环境,多奢侈的物质消费,安于平静而安宁的生活,生活朴实,民风淳朴,俨然一处隔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隔日,爷爷又带我们参观了后山,“麻婆婆”陵墓,了解到村中许多杨姓的还是杨家将的后代,虽年代久远,族谱却未曾间断。从村寨中出来,一段路程后,远远的就能看到前方有数座形态大小各异的风雨桥。之前有了解到: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挢,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顺山路一直深入,找到了那座年代久远的鼓楼,名为“马田鼓楼”。鼓楼很大气,楼九层檐,下八层四角,最上面一层为八角。

  有心态各异的动物。据了解鼓楼的造型都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在现在鼓楼一般为大家的娱乐场所。看到此处,我不禁又有疑问,像鼓楼、风雨楼、年代久远的侗寨木楼,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寻常百姓为便利,常常没有顾及这些古建筑的保护,为挂空调而在木墙上打空;生火做饭而把这些古建筑熏得面目全非;到处开挖建房,而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古陵墓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弃之田野。这一些,难道还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吗?长此下去,先人留下给我们的财富又还能遗剩多少呢?

  二、实践结果

  此次社会实践圆满完成。到此,实践已告一段落,但留下给我们的回忆和疑问却并未离去。侗族人民的淳朴民风和侗寨美丽的自然环境使我流连忘返,而侗族同胞对古建筑的维护意识,当地有关部门对民风民俗的保护管理,当地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开发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希望当地加强各种保护力度,加强文化教育宣传,配以基本设施,使大家共同维护起这些独具特色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实践体会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而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有

  1.细节决定成败。

  途中很多安排不到位,不假思索,导致行程的延误,路程的增加。

  2.人生经历,知识体验的丰富。

  我们需用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发现的也就更多。生活中不缺少辛勤劳作者,却缺少那一双双发现的眼睛,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3.社会责任、历史任务的体现。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不只是中央在做,政府在动,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共同促进起前进,完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全社会的欣欣向荣。这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社会和大学都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拘谨于校园,不拘泥于书本,勇于踏入社会学习,敢于付之于行动,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未来道路才能走的更远。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4

  为了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规范投放垃圾的意识,近日,xx小学多措并举开展“垃圾分类、你我同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点滴做起,让学生小手拉起大手,创造家校共育的新气象。

  一、宣传工作

  在本次主题教育活动期间,xx小学首先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板、LED电子屏幕循环播放宣传标语进行宣教,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设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

  学校设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有明确的分管领导、责任人、清洁员等,制定校园可回收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利用升旗仪式向全校师生发出垃圾分类的.活动倡议,介绍校园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布置落实垃圾分类的具体活动安排。在校园、班级、办公室、食堂等地按要求严格设置分类垃圾桶,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可腐烂的厨余垃圾等,引导全体师生及家长抵制乱丢乱扔,并树立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活动

  在各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垃圾分类主题班会、举行绘画、手抄报设计比赛、利用废旧可回收的垃圾制作艺术作品等等。同时,各班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分制,学生定点定时回收废弃的可回收垃圾,每周统计上报。每周进行一次垃圾分类情况总结,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和现象进行批评指正,对垃圾分类到位的学生进行奖励。并且,鼓励每个队员争当小小记录员和监督员,准备一本记录册专门记录每位家庭成员的垃圾分类执行情况,互相监督,创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xx小学全体师生和家长必将共同努力,提倡低碳环保,享受绿色生活,为创建文明城市、美丽家园作出更多的努力!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社会实践报告分享“社会实践报告”03-02

关于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社会实践报告写12-26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04-24

社会实践报告07-22

社会实践报告07-27

社会实践的报告09-21

社会实践报告08-09

社会实践报告08-22

社会实践报告06-10

社会实践报告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