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1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发挥儿童的潜能,将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针对我镇弱势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索伦镇妇联在今年10月开展了一次弱势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主要目的是为提高我镇儿童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弱势儿童主要类型为:留守、流动、孤残、贫困、单亲儿童等。
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查找问题与研究对策相结合、采取走访和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调查。依托镇中心学,对弱势家庭学生95人进行了综合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弱势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成长环境均较差,多数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语言难沟通,行为习惯差距大,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地影响。
一、现将其面临的困境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如下:
1.弱势儿童得不到妥善有力的监护
一是监护能力弱。担任弱势儿童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对孩子的监护只能是止于吃饱穿暖。二是监护不到位。由叔伯、亲戚等担任监护人的,对弱势儿童只照顾生活,其他方面不负责任,在情感上与弱势儿童的距离较大,易忽视孩子心灵、精神上的需求,造成监护不到位。
2.弱势儿童心理压力较大
一是缺乏安全感。单亲儿童、贫困儿童、孤儿和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都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致使他们变得胆小孤僻,焦虑不安,缺失被保护的安全感。二是强烈的孤独感。弱势儿童不但没有承欢膝下、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机会,连过年过节都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孩子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使孩子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导致心灵扭曲。
3.弱势儿童的教育出现盲区
入学后,弱势儿童的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大部分弱势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识字,只会签自己的名字。这些家长重养轻教,平日又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也不能将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全面反映给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使得一些孩子缺少应有的督促,学习成绩不理想。再者,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指点和引导,行为出现偏差,一些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些孩子们在学习上缺少专人辅导,生活上缺少亲情关爱,直接导致这部分儿童的学习质量不高,影响今后的升学和就业。
4.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面临的困难
大部分弱势儿童存在心理失衡。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或脆弱、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绪。调查显示,这些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普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主要向亲朋祖辈寻求精神支柱和慰藉,存在交往不当误入歧途的较高风险。另一部分弱势儿童家庭,因家长是精神残疾患者或肢体残疾的病人,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对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阴影,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目前还未能普及,且帮扶的途径使家长们较难接受。另外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弱势儿童来说,安全防护和安全教育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政府及妇联开展的救助工作情况
在镇党委委政府和旗妇联的正确领导下,索伦镇妇联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紧紧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和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切实为弱势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了救助活动。
1.整合多方资源,共助弱势儿童成长
通过组织基层妇联针对弱势儿童生活、学习需求,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弱势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情况,解决孩子们的思想问题,指导他们学习、生活。
2.推进家教,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镇妇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为弱势儿童的家长提供帮助。仅去年就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4期,受益家长855人。通过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弱势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氛围。
三、建议和对策
救助弱势儿童,不仅要依靠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也要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形成合力。镇妇联组织应尽心竭力为弱势儿童排忧解难,切实履行代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职责。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品牌,使弱势儿童救助工作成为弘扬文明新风、建设社会的公益平台;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载体,成为提高弱势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积极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1.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不断推动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
明确政府职责,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保证每个儿童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辍学。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进镇务工随迁子女就学权利。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2.营造有利于弱势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做好弱势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要全方位地加强弱势儿童管护工作;要建立形成弱势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弱势儿童部门工作责任制,搞好综合治理;营造社会、学校、家庭进一步关爱困境儿童的氛围等,共同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帮助,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3.关注弱势儿童群体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造成弱势儿童面临的'卫生医疗保障问题更为突出。一部分残疾儿童或重病儿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笔医疗费或康复保健费,且持续理时间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后续的治疗往往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弱势儿童家庭,因家长是精神残疾患者或肢体残疾的病人,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对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阴影,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目前还未能普及,且帮扶的途径使家长们较难接受。另外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借助社会力量,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对弱势儿童进行心帮扶和指导。同时学校也要要指导教师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关心关注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父母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几点思考: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要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谐理念
强化宣传。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做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注重培养挖掘热心公益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理念,不断扩大妇联救助工作的影响面和美誉度。
2.积极参与协同,促进成果共享
积极发挥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使党委政府更加关注弱势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保护和素质教育,更好的帮助弱势妇女儿童摆脱贫穷,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2
为全面了解全区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近期,连云港市连云区妇儿工委办公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相关单位了解等方式,开展了对连云区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
连云区现辖8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户籍人口13.17万人。据调查,全区目前有留守儿童315人,流动儿童3390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53%,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分别占20%、11%、16%。从分布看,我区的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板桥和宿城街道。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墟沟和海州湾街道。 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有68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6%;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11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4%。留守儿童主要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占42.7%,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约占 5.7%,寄养在朋友家里的约占1.2%。
二、留守流动儿童面临的主出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疏于对孩子的关爱,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情感相对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学习令人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4、意外伤害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三、针对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已采取的措施
1、积极解决留守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为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区教育局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文件,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集中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问题。只要有外来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社区开具的证明材料、公安部门的暂住证或居住证、户口本、住房合同就可办理正常入学手续,并安排就近入学。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流动儿童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上学期间,流动儿童与区内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学籍管理方面,新生入学由教育部门统一编发学籍管理学号,建立学生的正式学籍档案。在校期间实行全程管理、跟踪管理,如果家庭返回原籍,学生的学籍也随之返回,保证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2、全力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服务。区卫生局在全区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方面,针对流动儿童有具体要求: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中,居住在我区的外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有免费接种疫苗和免费治疗权益。在计划免疫方面,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要求,凡居住在我区三个月以上的儿童,均应享受国家实施的儿童免疫接种服务。并且与我区常住人口“四个同样”,即同样建立免疫接种卡、接种证,同样接受免费接种服务,同样享受全过程的免疫接种,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费接种服务。对于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作为我区常驻人口儿童的一部分,与其他同龄儿童接受同样的计划免疫接种服务,同样享受全过程的免疫接种,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费接种服务。
3、多措并举开展多项关爱活动。区妇联组织80多位“爱心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亲情结对,定期为孩子们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并与孩子们经常沟通交流,让孩子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团区委和南京林业大学团委联合开展了校地共建,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基地。区检察院充分利用“知心姐姐qq群”,结合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实施“一对一”爱心帮扶,捐钱捐物,为困难留守儿童开展生活帮扶。
4、积极打造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各(村)社区依托妇女儿童之家的阵地,增设电脑、书籍、心理辅导室,积极为留守流动儿童打造温馨家园。开创了“四点半课堂”“小候鸟吃早茶”“少年模拟法庭”“暑期夏令营”等针对流动留守儿童服务的特色品牌。
四、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倾心关注、真情关爱和积极配合,采取系列举措,不断优化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二)重视监护人指导培训。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三)凝聚公益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组织“爱心妈妈”、“代理家长”、“成长顾问”等各类志愿者开展学后看护、家教指导、心理辅导、道德及养成教育等留守流动儿童志愿服务,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为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帮助,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3
狂年来,围绕广陵区委提出的打造“世界名城核心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广陵区妇联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儿童身上,站在关注未来、服务民生、促进文明的高度,整合社区、家庭、学校、社会力量等各类社会资源,努力开展创建活动,促使城市成为一个对于儿童十分安全和便利的地方。按照此次调研主题,结合妇联工作实际,就如何打造儿童中特殊群体,即留守流动儿童友好城市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扬州市中心及近郊地区,留守儿童较少,在一些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附近流动儿童相对多一些,针对上述情况,近期,我们走访了曲江、汤汪等地,通过汇报、走访、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现状。据调查,我区学龄前儿童14385人,其中流动(外来务工)儿童3671人;在校小学生34632人,其中流动 (外来务工)儿童8095人,留守儿童292人。主要的留守流动儿童监护管理形式有三种:一是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留在家中的一方家长监护,其中以父亲外出,母亲留在家中监护占大多数;二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监护形式;三是亲戚管理或同辈照应,即留守儿童由父母托付给亲戚代为管理或由兄姐照顾的监护形式;此外,留守儿童还有民间监管、自我监护等方式。
二、工作成效
1、成立广陵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会议精神,保障留守流动儿童权益、促进平等全面发展,我们主动与区政府办对接,协调相关部门,由政府牵头成立了扬州市广陵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所属17个相关部门组成,该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
2、向区委提交儿童帮扶方案。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儿童群体,特别是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的整体状况,我们向区委提出了帮扶贫困儿童的系列建议方案,如免费营养餐、免费牛奶、免费鸡蛋计划等,并对每种方案的经济成本都进行了测算,增强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3、下发区妇联系统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前,儿童遭遇性侵、无人监护、溺水、坠楼、触电等各种危害儿童安全的事故呈现多发趋势,为加强对儿童的关爱与保护,我们编制下发了《广陵区妇联系统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积极应对,调查情况,采取措施,跟踪配合,妥善处理。同时,各乡镇(街道、园区)对辖区内困境儿童暑期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摸底,并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做到对处于困境中儿童暑期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对接的保护工作机制,有效控制各种危害困境儿童安全的事故发生,不断优化有利于困境儿童平安、快乐、幸福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4、成立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近期,我们在民政部门备案成立了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旨在发动全区乃至全市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加入这个联盟,传递真情、汇聚爱心、关注公益、共创和谐,共同关爱贫困、弱势儿童群体。
5、广泛开展儿童关爱和安全守护活动。去年4月24日,广陵区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计划”启动仪式暨培训活动在汤汪小学举行,现场免费为留守流动儿童发放手机200部。“六一”前夕,邀请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视察、慰问全区部分小学、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给孩子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去慰问金和节日礼物,孩子们在快乐中渡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和“春蕾计划”,新增注册爱心妈妈结对留守流动儿童120对,新增春蕾女童120名,募集爱心基金20190元,发放11500元的爱心助学金。
各乡镇(街道、园区)也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如:李典镇组织女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结对孤儿,除了定期上门看望,辅导作业,还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泰安镇“爱心妈妈”积极开展为重病儿童募捐的活动,帮助白血病儿童募捐近万元善款;沙头镇妇联开展为留守流动儿童送爱心活动;产业园巾帼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妈妈”们在开学前给结对的贫困留守流动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助学金。
三、存在问题
1、活动空间不足。目前,留守流动儿童常因父母“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而缺少沟通,有的孩子放学要么宅家里,要么在外玩耍,安全得不到保障。近年来,随着妇女儿童之家及阳光学堂的开设,这一情况虽有缓解,但尚不能满足全区留守流动儿童课外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一些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转有效的活动阵地更是不足。
2、学习压力较大。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中,跟孩子的家庭话题,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其他方面沟通较少,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关心过少,这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压力,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同时,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存在一些差距,家长认为孩子比较优秀或良好的,孩子则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觉得未达到家长的期望,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帮扶平台单一。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保健、生活及安全保障存在许多困难,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团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虽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出台帮扶政策、搭建帮扶平台,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效果并不明显。
4、长效机制不完善。目前,面对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相关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以及相关的项目建设还存在滞后的问题,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虽然牵头建立了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关爱工作。目前,机构虽已成立,但是尚未真正运行。
四、下一步措施
1、做实妇女儿童之家平台,将儿童工作根基扎得更深一点
目前,妇女儿童之家已在我区133个社区(村)实现了全覆盖,每个妇女儿童之家都设有儿童图书馆(室)、儿童快乐家园(室内或室外)和家长学校等。下一步,根据区委“儿童友好家园”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儿童和家庭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儿童课外活动场所,进一步拓展儿童户外空间,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创设儿童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我们将突破社区(村)儿童工作人手少的束缚,在儿童工作上创新形式,引进社工+义工模式,儿童工作总体规划由社工牵头,通过妇女议事会和社工义工联席会集体研究决定,儿童图书馆(室)由义工轮流值班管理,儿童快乐家园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教学计划公布上墙,按计划开展,教员均由义工担任,对义工付出的劳动进行文明积分,年度进行积分兑换,每一分值约相当于一元钱。除平时正常工作外,节假日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儿童活动。
2、做活阳光学堂平台,将儿童工作的亮点放得更大一点
目前全区共有阳光学堂88所,“阳光学堂”校长由社区负责人担任,教育系统选派一名教师担任专职副校长,指导开展活动,社区妇联主席、宣传干事负责“阳光学堂”的具体工作。阳光学堂的健全完善改变了许多双职工子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回家后,因无人照料,有的游离在街头,有的沉湎于网吧的现象,使学生放学后,都可以到“阳光学堂”一起做作业、看书读报,学习知识,并利用节假日参加学堂组织的各种培训比赛等,解除了许多家庭的后顾之忧。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社区延长阳光学堂办学时间,每天定点开放,从下午放学到父母下班,并在有条件的社区率先开放“傍晚课堂”活动,组织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志愿者帮助辅导功课,有特殊培训需求的还可进行微利培训。同时,设立 “伙伴节”、“科普节”、“法制节”、“工艺节”等儿童节日,安排资源保护、人防知识、战争故事等课堂上听不到的讲座,开展“小主人”、“小园丁”、“小卫士”、“小楼长”、“小帮手”活动,使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伙伴,学到书本外的知识。
3、做好帮助扶持平台,将儿童工作的机制运作得更圆满一点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区留守、流动儿童数量急剧上升。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一般来说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差,二是学习帮教条件差,三是心理素质比较差。针对此,我们首先将从推进教育均衡化入手,通过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等,呼吁实施教育均衡化,助推了区《教育均衡十八条》的出台,以保证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线,让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其次是积极培育妇联自有的帮扶弱势儿童的载体,一是与金苹果艺术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区留守流动儿童艺术培训中心,发动企业家赞助,挖掘有艺术天赋或兴趣的留守流动儿童进行免费艺术培训;二是动员巾帼志愿者、女村官、女干部、女企业家等加入到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提供情感关爱和帮扶。联盟将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体验分享活动,帮助每个“爱心妈妈”掌握与孩子相处的诀窍。
4、做宽儿童工作长效平台,将儿童工作层次提得更高一点
妇联的儿童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们积极更新观念,努力改变过去行政化工作模式下的“主与从”、“官与民”的关系,切实“去行政化”,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本,遵循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儿童工作。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推动建立由专业社工、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关爱服务队伍,促进全区关爱儿童体系的建立健全,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努力通过理性思考和制度规范,去夯实儿童关爱的长效平台。
【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6-10
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3-24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6-01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02-01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03-22
关于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06-09
农村留守儿童实践调研报告02-28
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报告12-14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范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