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精选19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研究报告 1
一、主要进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步骤,课题组在程志坚的领导下,逐步开展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1、前期研究工作准备充分
为了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本课题组成员积极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于20xx年6月做了一份相关的调查报告,对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阴市青阳中学、赣榆县金桥双语学校等三所学校(涵盖了苏南、苏北,包括了城市和农村)的近千名学生和百余名家长、教师进行了上网心理、上网习惯调查,并与部分同学对话交流。该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苏南和苏北学生差异、农村和城市学生差异、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网络资源、网络传播、道德标准等方面入手,对利用网络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调查结果比较可信。
2、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进一步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目前,高速校园宽带网运行正常,校园网站重新更新,后台由动态数据库支撑,使学校每一台计算机在校园的每个位置都能连上因特网,学校的每一口教室安装投影仪、电视机、展示台。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不断丰富校园网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其范畴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内容包括教育信息、课改动态、视频答疑、网络文化、网上聊天、上网咨询、在线讨论和网上家教等。当前,我校正逐步利用现有条件开展以上活动,确保了多数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网络教育。我们以网络技术为载体,指导一些学生设计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页。丰富了网页上有关学校的新闻信息、图片展览等内容,我们还积极倡导各班创办本班的网络专页,使那些专注于网上聊天、打网络游戏的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本班网页的制作之中。
3、课题组成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题开展至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通过交流、讨论和总结经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程志坚,《名校》20xx年第五期)、《利用搜狐校友录优化班级管理的实践和感悟》(戴艳《连云港电教》)、《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德育的策略研究》(王晓青,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校园网的补充无线局域网》(陈伟《中小学电脑报》)、《利用网络资源激活备课组功能》(张政《中学物理》、《不可忽视的教育》(姚志红《班集体研究》)等12篇,通过相关的刊物,在更广大的教育范畴内,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研究效应。
4、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减小,正面影响增强。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效率提高了
按照研究计划和步骤,20xx年4月20xx年xx月,主要工作是研发网络资源,创建网络平台,扭转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借助网络,挖掘拓展德育信息资源,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主题教育,探索青少年学生主体教育的新模式。另一方面,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不断丰富校园内容,遵循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精心策划健康有益的学生网上活动,开辟学生进行有益学习的网络新时空,通过网络活动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同时,在研究中,通过开展新海高级中学绿色网络系列相关活动,如:微机老师开展讲座、培训内容的创作和编辑,开展我与网络征文活动,开展拒绝暴力游戏,拒进营业性网吧宣誓和签名活动,开展家庭网络培训工作等活动,使学生逐步改变上网习惯,端正态度,正确有效使用网络及其资源。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社区工作者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提高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不断优化网络德育队伍,聘请精通网络技术和心理辅导的老师担任网络辅导员,通过情感在线、网上聊天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5、家、校、社会的立体网络新环境初显规模
研究活动中,学校通过电视班会、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积极宣传校园网络新天地与社会上经营性网吧的区别,转变部分老师和家长对网络的偏见和看法,以形成共识和合力,共同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通过摸情况、定制度、抓管理、拓资源等一系列做法,初步形成校园网络天地的绿色运作框架。还在重要时间段派出学校老师、社区监督员协助有关部门,共同加强学校周边地区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工作。同时,学校配合公安、文化、教育等单位共同提出一系列导向性的措施,建立对社会上经营性网吧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这为进一步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中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6、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0xx年xx月至20xx年6月,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建设青少年的网站,并以此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在学校网站主页上先开辟了德育天地板块,在此基础上,加快学校的德育网站建设步伐,通过学校相关德育教师在德育天地与德育网站中,与学生真诚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积极昂扬向上的学习氛围更加浓郁,上营业性网吧的人数明显减少。
二、存在问题
1、学校的网站建设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德育教育方面,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德育网站建设还不够完善。今后将加大此方面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建设其他硬件设施,保证该项研究能更好地完成。
2、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网络资源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3、学生的网络语言发展迅速,变化多端,已经成为学生生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范学生的网络语言,在前期的研究计划中不够突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4、学生节假日上网监管还缺乏有效的途径,应重在引导,后一阶段的研究应寻找更加有效的引导方法和途径。
三、重要变更
由于工作关系和学校机构变更等原因,课题组成员又进行了新调整,名单如下:蒋捍、张静、孙运利、钱宁、王晓青、赵开奇、蒋锋、朱曼雯、张长松、管开兵、杨成峰、孙琦、张政、王永泳、张玲、王新霞、武兴华、祁若华、杨绍崇。课题组在20xx至20xx年初共召开了8次课题研讨会,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并商讨和确立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方向及方法。课题负责人程志坚就如何落实研究计划作总体相关部署。
四、下一步计划
(1)20xx年7月至20xx年5月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进一步积极寻找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有效途径。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
(2)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创新德育模式,形成德育新特点,注重学生网络语言的研究。由学校学生部协助研究。
(3)20xx年1月至20xx年7月努力构建家、校、社会的立体网络新环境,邀请社区同志参与研究,吸纳部分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研究。
五、可预期成果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使学校的德育教育与现代化进程接轨。
(2)净化网络环境,形成完善的校园德育网站。
(3)积极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纯洁网络语言,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4)形成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研究论文,通过交流和讨论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改项研究中来。
课题研究报告 2
一、 研究背景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务必会发生种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本学期以行动研究法、案例法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实际,开展了以主题活动背景下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指导以及区角活动的评价形式为专题的研究,把这些作为进一步深化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目标,使区域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建构和开展,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以下是我们课题组在这个学期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一点做法。
二、研究策略
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
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指导,使幼儿区域活动教育效果的达到最优。
三、本学期研究重点
1、继续进一步完善区域活动环境,包括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
2、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
3、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4、重视活动的交流评价。
四、研究步骤与措施
1.强化理论学习,刷新教育理念。本学期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有效指导》,采取个人研读、组内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继续进一步领悟其中精神。
2.加强主题前审议活动。本学期我们加强了主题前审议的管理。注重审议过程,做好相应的记录。主题前审议时,我们主要围绕主题目标、主要活动安排、环境与资源、区域活动设置、区域活动材料准备等方面对主题进行全面审议,对不够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开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体备课研讨。本学期初我们课题组通过观摩发现了部分主题的区角内容的材料还存在目标过于单一,缺乏与主题阶段目标吻合和缺乏层次性,我们课题组决定开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体备课研讨,第一步,研讨主题性区域设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实施;第三步,观摩区域活动开展过程;选择案例分析。希望通过这三步走的实施,把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做得更扎实。为此我们以个主题目标、阶段目标、主题内容为蓝本,对各区角活动的预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首先我们在认真学习、把握主题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进行自备,其次以汇报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围绕区角材料的设计、区角活动材料各阶段的投放与活动的重难点展开),再次根据研讨的结果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区角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最后加强教学沟通,课题组教师相互观摩区角活动的开展,探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逐渐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4.开展观摩活动,促进专业成长。如果说,学习理论、剖析案例是教师广泛吸纳各种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构自己的“有关区域活动教育理念”的过程的话,那么,观摩研讨则是教师形成新的区域教学能力的过程,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过程。为此,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评价进行了观摩研讨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使执教者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新的灵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颇多,对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变了教师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还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到了大胆尝试、研究的成功感;培养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同时,我们做好每次研讨活动资料的梳理与整理工作,做到有内容,有记录。
5、以优秀“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活动。 课题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每位老师总结自己在实践中介入指导和交流评价的优秀案例,并展开研讨——研活动的价值点;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怎样把握介入的时机;师幼互动等。并结合案例谈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这活动中该怎么处理?教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时促进了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成效
对教师而言:
1.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由原来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开始学会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各种做法和想法,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观察和把握孩子的发展上,并在此基础上有依据地进行指导。同时,通过师生“对话”,逐渐形成两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围,继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2、学会有目的地组织评价活动。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开始重视区角活动的交流和评价。她们根据每个区角活动目标的制定能灵活的、有目的地去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常常会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发孩子对多种活动内容的兴趣。通常孩子在选择区域时,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颜色、声音等,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个地方或固定区域中,兴趣单一。所以老师要像做“广告”一样,充分利用交流评价来把区域内容“推销”出去,使幼儿关注未涉及的活动区域,进一步诱发孩子的内部动机。比如在主题活动“我喜欢的昆虫”中,老师在交流评价时展示了一名幼儿的喷画作品,幼儿从画的效果中对作画的方式感到新奇,这样,交流就激发了孩子对未涉及的活动内容的兴趣。
(2)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索欲望,鼓励创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体差异,而区域活动是通过材料与孩子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每个孩子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组织的交流评价,向孩子展示各种成功的方法,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题活动中,一个孩子用和老师不一样的方法成功设计了“未来的小区”时,老师关注了这样的个案,在交流评价中请他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方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事实证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发挥,他们的表现肯定让你意想不到!
(3)通过评价交流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能够注重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良好个性品质,如:遵守活动常规、与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难耐心坚持、反复实践等一些个案,作为交流评价的内容,她们没有在意孩子的认知技能在这次的区域活动中又提高了多少,做得像或是不像,而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坚持性、自信心、目的性等)的培养作为价值取向,作为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评价的一部分,这样能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通过研究提升了教师观察、反思的能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生命力的。反思是对问题的反思,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预测、经验等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专业成长。为此,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中和活动后,我们都通过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的方法,提高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着眼于组织自己区域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借助教师自己的教学档案进行,包括区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孩子的行为、反思调整、典型案例等。通过集体反思,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要求教师互相观察彼此的区域活动教学,详细记录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每个教师以自己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去分析问题,促使大家各自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如:观摩后,面对三个主要反思问题:你从活动汇总得到那些启发/你有哪些建议?对此活动你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共同谈讨,切实地解决区域活动中一些困惑。通过反复研究反思,教师们真正成长起来。他们不仅逐渐养成了善于反思的习惯,而且形成了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每位教师的能力都获得提高,区域活动研究也随之得到深入。
4、提升了教师撰写案例的能力。我们要求老师们把在活动过程中挖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事件和情景,多思考多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观察指导以及交流评价的经验,并将过程记录下来撰写成案例在课题组内展开研讨——研活动的价值点;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怎样把握介入的时机;师幼互动等。教师们的案例遵循观察、记录案例、解读、分析、对应策略的流程,在总结、撰写案例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更是知道了教育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她们在每天的反思中积淀与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收获,不仅强化了教师们的观察意识,也是帮助教师自身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进而推进课题组教师有效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对幼儿而言:
1、学会自我反思与评价。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评价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他人,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了许多感知经验,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幼儿自我反思,评价的结果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
2、综合能力的发展
(1)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各种做法和想法,把区角活动看成是幼儿的工作,让他们自己决定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如:在“一切都在变”主题区域中,幼儿在操作“有趣的手影”材料时,需要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半圆形拼成一个戴帽子的人头,幼儿不断的调整三角形透明片的位置,可是三角形与半圆形仍然无法吻合,教师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而是提示幼儿找找看除了位置不同还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发现了透明胶片中还有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于是幼儿一一尝试,最终找到了相匹配的两个图形。除此之外,教师在提供材料上也做到有层次性,递进性地投放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并努力引导幼儿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发展,就这样,幼儿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评价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很好的提高了幼儿对评价活动这一环节的兴趣,孩子们能认真的与老师共同完成评价活动,宽松自由的交流分享活动,促进幼儿自主表达、评价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们在评价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能更好的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六、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1、区域活动的设计、指导材料汇编
2、形成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记录方法记录表
七、对今后开展区域活动的思考
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反思与自省。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更深层次进行探究的问题:
1、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应尽量考虑材料的再次利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 本学期少数班级还存在虽然区域活动能够与当前的教学主题联系起来,但是区域投放材料层次性与阶段性不够的现象。这样投放的材料就出现了重复为同一目标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材料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在材料与主题各阶段目标切合的前提下,同一份材料,由于操作的要求、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操作效果,达成不同的目标,根据活动要求,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材料,让材料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要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区域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
2、研究区域活动的评价方法、手段的多元化。目前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集体评价的形式,什么样的点评形式能提升孩子的经验,提高幼儿对评价活动这一环节的兴趣,更好的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促进孩子的个体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3、教师如何把握观察和指导的重点。在活动中还存在教师指导过多或教师观察指导不够深入的情况。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怎样抓准观察点,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进行指导。在不破坏、干涉幼儿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有建设性、启发性的指导,以促进幼儿的提高与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观察记录,还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相信在反复观摩、反思、改进的有效途径中,会不断提高活动开展的质量。
课题研究报告 3
本课题以现代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情况,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了丰富德育内容的一些途径及办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教师、家长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活动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课题研究报告 4
一、课题的提出
体育是使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都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户外体育活动就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大多都在户外进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的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符合本班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从而来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跃、投掷等动作,“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多么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而户外体育活动正是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活动,《纲要》指出: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幼儿通过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并对促进幼儿独立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园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把握不准,出现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目标不匹配、内容选择随意而不系统,教学活动策略单一的现象,致使体育锻炼效益差,目标达成度低。且现今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社会对幼儿体育的要求,而忽视幼儿主题的体育需要;重“宽松”、“自由”的情景创设,轻“跳一跳,摘下果子”的发展要求;存在密度强度不达标;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系统性,未从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发展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由于以上的问题,影响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需要,立足我们幼儿园,对“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通过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具有我园一定特色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我园体育教学活动水平。
二、研究条件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体育中心组,组织大家学习新《纲要》中的主导思想、教育方针,另外,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汇总、分析,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有骨干教师,她们事业心强、经验丰富,都已达到学前本科学历,参与过多个区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发表,有两位老师还参加了区级的课题中心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3、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4、儿童发展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李惠桐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活动,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工具,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由此可见,在学前期重视儿童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概念界定
1、本土资源:
当地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2、优化:
指科学地建构,使之更优秀。教学中的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与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本课题中是指选择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授幼儿一些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在本课题研究中是指我园的体育集体教学活动。
五、基本原则
1、经常化原则
经常化原则是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融贯在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应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2、 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教师应合理安排及注意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在运动后能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提高身体运动的机能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 多样化原则
幼儿园体育活动应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4、 全面发展的原则
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二是指在幼儿的身体锻炼活动中,应尽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技能等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以及有效的、适宜的`组织策略。
(2)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效、适宜的体育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身心(身体、认知、个性、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3)丰富体育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进而使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园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七、研究内容
1、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2、如何利用民谣,优化幼儿队列队形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3、利用本土资源,在体育活动中开展一物多玩的研究
以三个子课题为重点,整个小班年级组共同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八、研究思路
由幼儿园成立主课题研究组,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边边修正,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措施有效,最终将研究成果逐步成为园所文化的奠基石。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动态了解相关研究现状,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子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3.案例研究法:针对本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现场记录,运用测量、评价等方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整研究进程、方法、手段,以便达成研究目标。
4.个案研究法:用于本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表现、运动技能发展等的观察,并比较个体前后发展的变化,从而得出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十、研究措施
1.通过文献学习、参观、专题讲座等途径,帮助教师丰富相关的体育知识,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现场测试等基础性研究,了解本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并加以分析,寻找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层次性的目标框架(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通过情感态度、知识经验、意志品质、体能发展和社会交往五个维度来挖掘、筛选、整理优秀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形成适合本园幼儿各年龄特点的,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
4.遵循幼儿园体育活动原则,根据本园幼儿的情况,活动的不同内容,幼儿不同的活动方式及环境等条件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材料、多样的组织形式,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从而提高幼儿运动机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总结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十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9~20xx.2)
(1)采用文献法,查阅资料、分析体育教学活动现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了解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意义及课题的研究方向。
(2) 收集资料,分析调查。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确定课题相关成员,划分子课题,确立子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明确分工职责。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8)
(1)设计调查问卷与体育活动测试项目表,通过访谈、测量等方法对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加以分析、研究,做好幼儿园体育活动价值、本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本园幼儿体能发展的现状调查等基础性研究。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培训。
(3)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进行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并进行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的测查、统计资料等系列研究活动,及时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完善,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进程。
(4)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发现研究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5)各子课题研究组总结、交流、提升阶段研究经验,整理阶段研究成果,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
(6)完成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收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9——20xx.2)
(1)分析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资料。
(2)提升、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的各类文字成果。
(3)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结题,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十二、预期成果
1、阶段成果: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研究典型案例、课题研究游戏活动设计、自制体育器械展示,
2、 最终成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集
十三、课题组织
专家指导
朱文学: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
曹丽萍:苏州市相城区教科室主任
课题领导组
组长:葛丽华,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评课选优二等奖获得者。
副组长:沈美芳,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早期阅读工作室成员。
课题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张建芬:小学高级教师,黄桥中心幼儿园小班年级组组长
陈怡璐:小学一级教师
唐 叶:小学高级教师
朱 磊:3年以内新教师
李庆锭:3年以内新教师
胡燕萍:3年以内新教师
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
3、汪超《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4、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郎明琪、陈培燕《幼儿园阳光体育》
课题研究报告 5
一、课题开设目标回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反思我们过往的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梳理一种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顺应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作文教学方式便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由于传统意义的作文教学,大多倾向于共性化的训练,强调训练目标的统一,对于学生作文的思想性的自由确立缺乏信心,因此常在学生的文章当中充塞着虚伪的情感,成人化的表达,我们在作文训练当中,常常很想当然地要求学生去赞扬一种精神,品质,一种思想,而在实际当中,小学生是很感性的,一般不会去进行这样的理性思考,再说,真实的生活中并不会凸现这么多鲜明的教育性,至少,小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达生活里蕴涵的教育性。在对这段话理解中,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个性化人文气质被塑造和被展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由一点一滴的个人感悟组成的,而作文就是展示这种感悟过程的窗口,让学生通过作文,用心记录他们的生活,写真实的,熟悉的,喜欢的,一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记录当中同时深化语言文字的学习,才是作文教学应承担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一)、在开题报告中,我们提出了“情景作文”这个概念,一开始,我们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也展开过争论,只是想通过这个词语去说明我们的作文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情景”的回忆,去学会记录生活,因为当我们去回忆一件事的时候,大脑总是先浮现出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我们把这些画面定义为“情景”。在经过一系列的作文教学著作研读后,我们在张化万老师的“生活作文”,贾志敏老师的“小品表演”作文,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等理念当中寻找到了支撑点,尤其是张万化老师的“生活作文”的概念,一是强调用各种手段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去回忆曾经经历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把作文看作是生活,让学生“开心地回忆,自由地谈论,充分地交流,多向地思考,独立地表达,轻松地展示”,而这个概念就能解释与定位了我们的思考方向。
(二)、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我去用心研读相关的资料,研究各类的教学设计,然后通过实践去进行探讨。下面结合我的一节作文交流课进行谈谈我们的心得与体会。
1、要坚持作文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融入学生的习作指导当中。
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当中,经常主动性地引领学生去回顾一些生活情景,并给某些生活情景赋予主题。在《难忘的篮球赛》作文指导课当中,便是想通过导入语,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当中每一瞬间都有吸引人的情景,关键是留意与观察,我们虽然今天写的是“难忘的一场篮球赛,但又何尝不是一节“难忘的作文课”呢。同时,很多一刹那的生活的场景都会引发我们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很难积累生活素材。
2、 要开发与善用现今小学语文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习作课程资源,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难忘的篮球赛》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协助,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生活情景,并让学生明白,在自已所经历的情景当中,主角只能是自已,打篮球的学生与作为啦啦队员的同学的感受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而当我们想描述一件事情时,应当以细致描写记忆当中所截取的情景作为手段。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我们不断地开发能点燃学生热情的习作资源,除了以上述的视频开展,我也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开展,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表演在公交车上的一幕,通过动态表演,生活当中精采的一面便过滤了出来。我也曾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大操场上,以《我听到了…》作为主题让学生来想象与思考某种生活的情景。
3、让习作技巧的的指导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融为一体。
当学生爱写作文,想写作文,作文便成为学生心灵的一种需要。因此要解决由于过分追求写作技巧的指导而使学生惧怕作文的矛盾。我们在情景作文指导课当中便关注了先说后写,先从情感体验到写作技巧的指导原则。在《一场难忘的篮球赛》,首先让学生通过谈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再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为什么印象深刻。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写作,自已去反思与品评,然后再进行写作技巧的适可而止的指导。
4、在情景作文的指导当中,生活是情景作文素材的来源,而情景作文是生活的记录册,又成为作文题材的再重生。一个生活的情景,经历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往往感受会不一样。我在作文指导课当中融入了这样的环节,把学生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进行一个赏析,例如,我把冯健明的一篇写得不是太认真的日记的其中一段话结合了我的赏析,展示给学生,努力使学生明白,其实自已曾记录下来的很多不经意的片段也有让人回味的地方。同时在每次的考试前,我都会布置他们看自己的作文,日记,等曾写下来的文字,让他们想想自已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使学生的作文题材能得以重生。
三、研究的一些困惑与方向
在一年多的学习与研究当中,我们得到了许多的启发,但是仍然有着许多困惑,如:我们应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生活信息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当中,即能写出自己的生活,又不偏离目标。日记是情景作文的主要源泉,我们对于日记的训练应把握怎样的方法。
我们将会沿着我们思考的方向,继续去研究与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6
两年来,在县教研室领导的专业引领下,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教学课题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对课题内容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样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经过反思与总结,我发现我们学校在过去两年里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小荷已经露出尖尖角”。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已经享受到课题研究所带来的幸福和成就感。为了更好地参与未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为了使农村小学的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首先需要让教师明白什么是教研以及为什么他们要参与教学研究。其次,我们需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赞同和愿意进行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这项工作最关键的一环。因此,学校组织了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这些学习和座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课改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并且明确了自己肩负的重任。我们从内心接受并认同了课题研究,为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布置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集中学习,并安排了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理论。
那么,什么是教研?农村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广大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2、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广大教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自己所学的教学理论。
3、积极发展科研教学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从事课题研究时,需要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还能促进教科研实践活动和教学观念的不断创新。同时,我们要运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反思教学实践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将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遵循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题研究应该看作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素质教育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经验型”科研型“教师转型“而开展课题研究无疑将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开展教科研的实践,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理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急躁心情,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展开好课题研究工作。如今,“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被认为是教师提升自我意识和专业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正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不单纯是担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们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这个职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必须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参与课题研究是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最佳途径之一。
课题研究报告 7
近一年来,我积极参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不仅工作忙碌而充实,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通过辛勤努力,我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并在学习中提升了自我。
最直接的感觉是忙碌。首先,我忙于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必须寻找理论依据,并进行理论奠基;在研究过程中,我需要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和实践活动,并通过研究和实践来验证、补充或发展他人的理论。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这使得阅读成为我的习惯。尽管阅读经典作品有很多好处,但相比功利性阅读和娱乐性阅读,它往往没有带来那么多的快乐。所以,我常常在抵制诱惑和思想斗争中感到手忙脚乱。其次,我忙于写作。由于我的文学功底还不够扎实,写作时经常遇到失语现象,话到嘴边就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的也总是词不达意。因此,写作对我来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任务,需要反复推敲,让我感到很苦闷。以上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我希望能够在忙碌中不断进步,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写作水平。
但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我过去的教学理念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设计备课,力求让课堂变得华丽炫目。然而,随着我的课题研究的深入,我开始注重研究学生,关注细节。这使得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并丰富了我的经验。我也发现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了修正,不断更新并优化我的教学理念。现在,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力求让我的课堂简洁有力、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结合,即“怎么教”要服务于“教什么”。这个认识改变了我对听课的态度,我现在会更加注重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的结合。通过我的课题研究,我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更加深刻。我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更新和优化我的教学理念。这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二是课题研究规范了我的教学行为。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后,我通过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研究,不断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往,在授课过程中,我并没有重视诸如“复习旧课、评价激励、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归纳总结”等环节,常常忽略它们。但是现在,由于我所负责的子课题是“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归纳总结”,这些环节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将复习与预习相结合,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行评价激励,通过创设情景和解析例题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等等。逐渐培养起归纳总结的习惯经历了从课上到课后的过程。这些改变使得我的课堂教学不再随意和随便,得到了规范,也推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的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解决课题的方法。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的.行为,或肯定、强化,或否定、修正。反思“
四是课题研究使我敢于、乐于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以前的时候一说小组合作,我总感觉它不适用于思想品德学科,因为我们没有英语、数学学科那么多琐碎的知识点和巨大的练习量,而且使用起来那么麻烦,如科学分组、指导合作、培养组长、合理评价等等。课堂参与”子课题的研究进入到这样一种阶段:创设情境、评价激励等手段都不能促使学生大范围尤其是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时候,我不得不着手使用小组合作了。合作学习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学困生参与课堂的信心。
总之,课题研究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让我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我还要继续耕耘,继续收获。
课题研究报告 8
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也需要受到重视和改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导地位。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容易导致“满堂问”式的教学模式,看似是学生自己在阅读、解决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强调讲解,学生只是回答问题的机器,不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只需知道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即可。这使得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最终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热情,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为了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共同演绎故事情节,通过表演来提高合作和交流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阅读教学充满乐趣,教师需要确保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死记硬背。我们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提高学习效果的技巧、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以及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进行渗透,这样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研究报告 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节奏的创作意识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约束”──节奏。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型节奏器音色丰富、简便易学又易于寻找代用品,是音乐课堂常用的教学工具,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唱、奏、演、听、创等音乐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做了节奏教学要融入丰富生动的音乐内容、要符合音乐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创编、教师如何布置任务与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尝试着摸索和运用新的节奏训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寻求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节奏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小学音乐教学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次我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低年级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2、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3、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4、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二)、针对低年级音乐教学构建低年级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源组件库。
1通过多媒体及音乐包看文献等收集整理有关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料,并将其整理为资源包,以便今后教学使用。
2、利用多媒体资源收集相关课堂实录音像资料,以便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参考分析和借鉴。
(三)、发展出课堂中节奏教学实施框架和方法。
学习节奏不能脱离开实践,相反,还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现、去应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展出以下四点学习方法,并将其作为实施框架运用到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去。
1、专门学习基本节奏以及由几种基本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小组。
2、在游戏中巩固基本节奏以及节奏组合。
3、在歌曲中学会运用。
4、在创作中熟练掌握节奏。
(四)、探索更多样更有效地教学模式和方法。
常规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枯燥无效的,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两点方法。
1、可利用客观存在的节奏,建立学生心理恒拍
节奏是我们周围客观存在的。例如:脉搏、呼吸、日出和日落、潮汐、钟表、火车匀速行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节奏。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在孩子们身边存在的节奏,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种心理恒定的节拍感知。学生的节奏感受对于建立参照物来说非常重要。
2、节奏朗诵促进节奏训练
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能力是“每个”家长都要教的:一是说话;二是学走路。
所以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的熟悉、亲切、它无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择孩子熟悉事物作为节奏朗诵最佳。这些可作为节奏训练的最初阶段。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探索节奏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创造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人类将内心情绪转化为音乐,通过身体传达出来,这是音乐产生的起源。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过程,更是情感上的过程——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育首先应该通过结合音乐和身体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内在的音乐天赋,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反应能力,并且让他们具备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建立起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自由转换、紧密联系的媒介,以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通过节奏运动使身心和谐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音乐和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已经超越了音乐学习的范畴,并被认为是一种拥有“人性化力量”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节奏,由无数多个连续组合的单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作为多种功能融合和矛盾共存的个体,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融合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潜意识的自觉和有意识的意志也在其中交替控制。
(二)、通过节奏运动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
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本能与天性。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
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起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四、课题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理论方面:重构”的概念出发,深入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设计特性和原则,研究节奏教学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寻求其对于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核心价值。例:初识节奏,可以让学生有节奏的喊名,四个字,主要运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晓冬()、近处叫王刚,则用节奏()、远处叫王刚,则用节奏(x-x-.);
我们还可以采用节奏接龙游戏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们唱后半句。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学生不仅很好的掌握了节奏,还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享受。
(2)实践方面:力求积累和开发可应用于目前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独立探索和创造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进行单一的模仿。虽然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只进行单一的模仿会产生副作用,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养成盲从和依赖的习惯。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听到学生无助地说:“老师,应该怎么做呀?”、“老师,我不会……”、“老师,请教我一下……”有时候,这样的呼声甚至妨碍了创造活动的进行,最后我只能指挥学生的操作。在课后的反思和分析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接触到的事物相对较少,尤其是那些在书本上提到的乐器或小动物,他们从未亲眼见过,更别提去模仿相关的动作或声音了。因此,改变这种情况的策略就是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原始音乐”的源头。
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我决定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我让学生先听一段旋律,并猜测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学生们听到清脆的叮叮咚咚声,纷纷开始猜测可能是钢琴、三角铁、碰钟等乐器。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乐器,他们用手比画着试图表达出来......我摇头表示不是,这让孩子们感到焦急,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于是,我打开了视频,呈现给学生们的是一个街头艺人用双手敲击倒扣的铁锅子,竟然能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个铁锅子立刻激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一个小男孩从课桌里拿出自己的不锈钢饭盒,开心地用勺子敲击着。其他孩子看到后也纷纷取出各种“乐器”,调羹、不锈钢饭碗、保温水壶、铅笔盒、旺仔牛奶罐......教室里一时间响起了一段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我鼓励并表扬每个发现“新乐器”的孩子,引导他们按照节奏进行敲击,并鼓励他们想象出不同声音的样子。孩子们的思维逐渐开阔了起来,他们开始创造各种音效,如风声、雨声,用书本、桌子、笔、玻璃窗等物品演奏出来......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游戏“并不是单纯地玩”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在音乐课堂里所进行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是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游戏才能成为音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例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程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动物的。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会学习到一些关于音符时值的知识,比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教材上有三只袋鼠在摘果子的图片,并提出了一个问题:每只袋鼠的口袋里可以装几个果子?这个内容可以设计成多种节奏游戏,让学生扮演小袋鼠用脚蹦跳来练习节奏,或者用打击乐器敲出苹果上的节奏来“摘”苹果,还可以让学生将摘到的苹果按规律排列起来组成节奏,并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符的时值,我安排了一个活动。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三行,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然后,我让学生观察不同音符所需要的敲击次数,并与打击乐器进行对比。学生们很快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二分音符需要敲击1次,而四分音符需要敲击2次,八分音符则需要敲击4次。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了解到一个二分音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也等于四个八分音符,他们之间的时值是有关系的。接下来,我让学生按照这个时值关系来摆放苹果,形成节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符的时值。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音符时值的认识,还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这样设计的活动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学习音符的时值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课题研究报告 10
本人针对自己的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并运用于实践,但是通过这一段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对资料的研究,对于目前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只能把他们放在低坡度上,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根底来考虑的。因为学生的英语根底比拟差,通过分阶段进展,设计阶段的目标和主题,通过这段初级阶段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注重课堂气氛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学生上课死气沉沉,看人家那个班,教师振臂一呼,学生应者云集很是羡慕。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非如此,我觉得最棒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考问题中。学生说:我们班上课就是抬头看黑板,低头做笔记,大家始终都在紧跟教师的思路,觉得这样挺好,假设只是几个人一直在说,那叫起哄。我很赞同这种观点。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必须巧妙地制止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花大心思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思维,这样也可以局部程度上解决上课走神儿的这一对学生普遍同时又让我.
们很苦恼的问题。如今的课堂我们都太关注与模式,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等等,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根本——英语教师主要的任务还是让学生喜欢英语。
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根本功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感觉做得已经很好了,可是事实证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颗平常心,多反思。每节课下来,让自己满意的时候很少,我觉得可以对照教案回头侃侃自己的课堂设计到底实施了多少,每个环节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反映和预想的有什么反差。站位高些地去看这些问题,而不是像我以前那样总是想这节课我没讲完内容等等之类没太大意义的问题,多找找原因,下次注意以下;另外感觉板书设计像以前的事情,现在根本不怎么将之放在心上,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我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是起步阶段,该扎实的看家功夫还是得下心思努力去提高。
三、苦练内功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多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诸多公开课上,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会看到很热闹的场面,教师也很激情,但总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这点结合我自己的课堂也很有感触的,我很想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课堂上尝试着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但很多时候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缺乏。原因在哪里,我曾经迷茫过,后来我去听了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她的课堂充满着融洽的师生气氛,教师和学生娓娓谈心,学生欢欣鼓舞,在不知不觉中就领会了教师讲课的内容,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这是教师上课的一种境界——教师只有具备深刻的知识,才能使他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而不是教材内容上。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
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以上是我在开展这个课题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我觉得正是这些的感受在不断的支持着前进。我有理由相信前景会越来越好的。
课题研究报告 11
时间如马驹过隙,仿佛在不经意的回首间,时光老人又即将偷走从教生涯中的一年,这是忙碌的一年,也是充实的一年,因为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改探索,亦有课题开展下的孜孜不倦的付出,当然更有我们课题成员的共同协作。现在课题即将完工出炉之际谈谈心里的一些体会:
一、端正心态用心做课题
年初,我们在学校领导和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负责人的带着下,开场逐渐深入课题研究领域。从刚开场的概念模糊,经过不断的深入调查研究,屡次的交流探讨,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我们的方案。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深入系统的做课题,缺乏经历,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这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欣然承受;从相互推诿到勇于承当;从看热闹到进门道,我发现这恰是一个最真实的优化成长过程。正所谓:态度决定结果。对于教师来说,正常的教学及各项教育工作已经令教师很费心了,还要再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前期,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上,以补充我们专业知识上的缺乏,有时为了找到更好更有说服力的观点,我们经常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班加点的查资料,如果不去用心做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效有质。 -
二、摆好位置强团队合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更优秀,此次的课题研究成员除了几个负责人在中心校外,大多都在村小学任教,各自的工作量都不轻松,平时的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信息联系,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很难开展工作。从一开场便千头万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负责人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工,但又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会上,组员的观点经常会被否认甚至是被推翻,一个交流会下来,工作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很受挫折,也很茫然,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个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气氛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最终得以进步。
三、积极参与,收获新希望
进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的'资料,丰富了我的知识量,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些的科学方法,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等等,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给我在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改善了我在教学上的能力,也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虽然我们的课题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是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课改探索下的成果借鉴,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真心付出;课改工作定能扎实有效的实施,中国的英语教育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课题研究报告 12
一、研究背景:
1、进行语文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是实施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发展性教学则是做到这一点的基础。这是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主体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地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主体发展性教学创新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2、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在内容上增强了知识的综合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可利用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多媒体技术等为教学服务。教师除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外,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不仅要会教书,也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鼓励学生收集教学材料、交流学习资源等。这样,学生在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中将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促进其个性特长发展。
二、概念界定:
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包括自主性学习习惯,自主性学习兴趣,自主性学习思维,自主性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能力等要素。
三、理论依据:
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和对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
教育学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影响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方面,是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根源,即内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最后对教育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才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现代教育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因此,可以这样说,进行主体发展性教学创新研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的需要。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怎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从而最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发展性精神,打造高效课堂。
2、力求达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辩证统一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通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是备课时如何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通过学科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策略的优化及主体性教学的评价策略的优化,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上进心。评价强调自我评价,侧重点在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
1、教材处理、问题设计中如何体现主体性的研究。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主体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如何处理教材,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课堂教学主体性策略的研究。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主体性教学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容的教育环境;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达到教学相长;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竭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等;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成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不能分割的,它们是互相联系、内在统一的。教师主导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引导,或者说,学生是在教师设计、组织教学认识过程中充当主体、学生成为主体正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和结果。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是跟具体的教学模式相联系的,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具体的统—。发展件教学强调教学活动应把教育的现实性与未来性统一起来。应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精神,现在教学要着力面向未来生活,现在教学是为了学生今后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积累的经验积淀在孩子人格因素中,就会对未来活动发生影响。在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忽视学生现实牛活,他们在获得或者习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积累生长,且不断地走向未来。
3、作业批改体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作业的布置和作业的批改。作业不应当仅限于简单的文字摘抄和解题训练,新课程的作业方式可以赋予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课程,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促进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工作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批改学生作业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力求通过批改作业使学生得到前进的动力,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上进心。
4、主体性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在以主体发展性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所以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个人自我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学习者可以不顾及评价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评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六、研究的方法:
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学生带动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了课题实验。
1、调查法:教师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
2、实验法:实验教师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3、观察法:观察可以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4、文献法: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5、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6、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7、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8、教育实验法: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方案。
9、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10、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七、取得的成果:
经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认真搞科研,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1.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认为语文课就应该读,而且要多读,不仅要把教材上的课文读熟读透,还要读教材之外的,在大量接触语言材料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早读课的大目标。每节早读课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提高读的质量,每一节课的小目标达成了,我们的大目标才可能达成。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追求创新。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学的形式本身就千变万化,如齐读,领读,对读,评读,范读,轮读,抢读,比赛读,吟诵读,体验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等。如果结合课文内容、学生特点,创造空间将更为广阔。
2、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组织、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我模仿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向家长写喜报,汇报一周内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进步,每周五老师负责为学生的喜报盖章生效。学生得到的喜报多了,就可以在家长那儿得到奖励,也为年终评优选先提供可靠的依据。学生干劲足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快,尤其是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多篇学生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许多学生的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如:刘艺文等同学的《给我最爱的运动员的一封信》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尹恒祥等同学在山东教育社“润洁杯”小学生作文、书画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贾明泽等同学荣获第四届全国“快乐作文”大赛优秀奖。承担课题实验以来,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特长的机会,我专门设立了一个网易邮箱,让学生把习作发到邮箱里,我为学生精心批改后,发到《东平教育》、《泰山晨刊》等杂志上,每年都有30多篇学生习作见诸报端。
教科研相长,相信今后老师们会做得更好。
课题研究报告 1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吃喝方面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食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也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食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而如何进行幼儿园食育的效果最好,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幼儿园食育在培养幼儿饮食习惯方面的效果和方法。具体来说,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食育对幼儿健康饮食观念的影响效果如何?
2.幼儿园食育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效果如何?
3.比较幼儿园不同的食育方法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效果。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幼儿园食育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论阐述。
2.对食育对幼儿健康饮食观念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3.对食育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对比不同食育方法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效果。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幼儿园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观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采用访谈法,对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儿园食育的看法和做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采用实验法,对不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比较不同方法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效果。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积极推行幼儿园食育对于提高幼儿健康饮食观念和习惯具有显著效果,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幼儿园食育方法的不同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效果有差异,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施。
3.在进行幼儿园食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食育环境。
课题研究报告 14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是我校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20xx年1月—20xx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认识、创造和有效利用信息方面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方式。开设优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提高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匪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致力于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这涉及到硬件、软件和潜在发展的三个方面。然而,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只关注硬件设备的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和潜在发展的重要性。结果就是,硬件设备变得虚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也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注重硬件、软件和潜在发展,才能真正构建起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最近一次高中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施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注重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处理的基本技能,包括有效使用搜索引擎、筛选和分析信息等;其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信息评估和判断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和合作学习,锻炼他们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能力。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信息素养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获取和利用信息。此外,信息素养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兴趣。总之,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创造力拓展的关键工具。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国已决定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学必须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并采用等级制进行考试评估。该纲要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采用无纸化的方式进行考试。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确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的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即识别该课题的背景。我们将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且不变的研究团队。制定总体研究目标、可达成度和具体方案。通过课题负责人的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
(1)前期准备是研究课题的重要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应该对当前教学的大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调查和搜集相关材料,比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来获取详尽的信息。其次,课题组需要初步确定研究目标和任务,并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这需要根据调查和收集到的材料来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适合研究课题的案例。最后,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还需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准备。这包括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和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以上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组能够全面了解当前教学的情况,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并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收集充足的案例材料是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案例材料的收集:课堂观察、访谈和调查。⑴课堂观察是一种基本且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下,通过运用感官和辅助工具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为收集第一手的课堂教学资料,可以借助摄像机等辅助观察的手段,从而提高观察效果。在进行课堂观察时,需要事先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情景的洞察。观察所得的数据可以逐字逐句地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形式,为后续案例分析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4)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5)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
(3)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课题相关的有趣话题来引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讲解核心知识,并明确哪些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备考。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与核心知识相关的扩展知识,并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回顾前面已学的基础性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最后,教师可以进行巩固性的练习,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法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在备课和知识储备方面有更高的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知识储备水平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和发展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针对学生的兴趣成立了信息技术小组,每周组织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信息浏览、查询、加工处理、分析传递、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并且结合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我们通过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和图片处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这些内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兴趣爱好得到了自主发展的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意识。通过我们的努力,许多学生参加了保定市和涿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几十名学生荣获奖项,展现了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才华和创造力。以上是我们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工作总结,我们将继续提供有趣、创新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
5、发表多篇研究成果论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篇:《信息技术课中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素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浅析》;《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提问设计研究》;《对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充分准备,通过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观念转变来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学生也应该在课外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以促进自己的学习。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该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并建设和维护好软件、硬件设备。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在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下,为了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并且明确定义所需的资料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来搜集资料,如查阅文献档案、进行调查访问、发放问卷、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测试,以及收集学生作业等。我们既可以使用传统的手段,也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我们需要广泛搜集各种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按照计划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力求获得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确保资料和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指导语或说明信是一种书面形式,通常包含以下要素: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并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以及联系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3、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相关的课题研究,促使学习过程能够转变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学习的状态。探索如何最好地结合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注重多样化的考核和考试形式。评价标准可以包括作品、论文和会考成绩等。在达到应考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使用不同应用软件来呈现所表达的信息,以提高应考水平。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编写一套专门针对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和素养水平。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我们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将信息技术考试内容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结合。同时,我们还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广泛推广。我们也致力于提高教师们在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
2、优秀教师魏丽凭借《网页动画》这一教学设计,获得了市级优质课评选的二等奖。她的教案《函数运算》也荣获了市级三等奖。另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也在市级教案评比中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而由魏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更是斩获了市级一等奖,并同时荣获了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的称号。
3、型课例、主题性学习网站:
典型课件《动态幻灯片》获保定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主题性学习网站《信息检索》获三等奖;
4、课件:《计算机硬件构成与原理》在保定CAI课件评比中获高中组三等奖;《FLASH动画制作—符号绘制》、《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护》、《互联网基础知识概述》均荣获奖项。
5、在20xx年的一次考试中,共有1194名考生参加。其中,获得A等级的有539人,占参考人数的45%;获得B等级的有499人,占参考人数的42%;获得C等级的有137人,占参考人数的11%;获得D等级的有19人,占参考人数的2%。据统计,参考人群中有98%被评为优秀,仅有2%不合格。
6、竞赛结果公告:在20xx年度保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教师李琳、张婷婷、王建国、刘逸尘、陈笑笑、杨新艳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刘鹏程凭借出色的成绩在高中组获得一等奖,而郭跃进、张苗苗、吴浩斌、孙颖佳、徐亚宁则荣获高中组二等奖。另外,王骁云、赵晴晴、高丰功、于璐娜、李文杰、田东、周伟豪、林磊、冯北辰表现出色,在高中组中拿下三等奖。
四、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之前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一门劳技课。在高考的压力下,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对即将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的学生们有多么重要。人们的主观意识往往滞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往往十分困难,但正确认识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在传授知识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在中学阶段,计算机课程被忽视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需要掌握一般知识,还必须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现代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网络环境、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学习的交互性得到了突出,世界的边界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在课程发展的角度上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中学阶段的一门课程,而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更应该认清形势,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及先进设施设备,并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力度。
通过深入研究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以及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希望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且教育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同时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此外,我们还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视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特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相关学习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这种教学模式中,教材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则不再仅作为灌输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促进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与激励的工具。在这一全新教学模式中,任务驱动、主题探索、研究性学习、分组协作、情境创设以及任务和激励机制等方法被采用来进行问题探究和协作学习。
课题研究报告 15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1)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2)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课题研究报告 16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现今,语文教育强调实用性与实践性,注重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清晰流畅地表达自我观点,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各种常见表达方式写作。因此,我们得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多“操练”。然而,“小练笔”在教学中的定位并不明朗,《旧课标》未曾提及,新《课标》虽提倡加强平日练笔指导,但其角色仍未明确定义。新教材将练笔纳入其中,较之以往,实为历史性的进步,但仍受传统观念束缚,存在不少问题:
1. 练笔次数不足:8学期仅安排30次,每学期平均三到四次,显露出对阅读和写作重视程度的失衡。
2. 安排随意,缺乏系统性:练笔并未作为教材的一个独立子系统整体规划,学期间次数分配无明显规律,意图不明。
3. 内容单一,情感体验过多:有近三分之一的小练笔主题围绕感受抒发、感谢表达等,可能导致学生语言匮乏,缺乏真诚个性表达。
4. 练笔与习作界限模糊:“篇”的训练占比高达三分之一,拔高了练笔难度。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开展小练笔策略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且现实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新课改推进,引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丰富多样。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文练笔”这一教学手段便已崭露头角,各地涌现出诸如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训练序列等。当前,一些教师也在进行随文练笔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但这类研究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练笔功能界定、误区辨析、如何进行有效的练笔以及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等,这些正是本课题亟待解答的问题。
三、概念解读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从文本选取材料,围绕重点或中心进行短小精悍的写作练习,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由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完成的一些片段或段落写作。“随文小练笔”则是在阅读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写作元素,巧妙融合仿写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实现读写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理论依据
1. 新课标理念指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真实表达情感。同时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经验、情感审美及灵感的.积累,小练笔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积累方式。
2. 名家教育理论支撑: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文章应获得启发、教育,同时领悟写作技巧,可作为练笔借鉴;他还强调教材只是例子,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于永正老师也认为,当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章妙处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惊喜时,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此外,叶老还生动比喻生活是写作源泉,阅读和写作犹如活水长流。
3. 心理学原理:儿童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根据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利用教材优美句段进行读写结合,边读边写,学以致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4.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随文小练笔"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又能给予每个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预期目标:
1. 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研究》总结报告。
2. 整理各类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集和论文集。
3. 汇编学生的实践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
具体目标:
1. 积累随文练笔案例,探索新课改下的练笔策略和方法,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 提升教师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找准读写结合点,有效实施随文练笔训练,让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重要一环,实现高效“读写互动”,让学生爱上写作,让教写作变成享受。
3. 通过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随文练笔习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小练笔质量,转变学生从“被迫写”到“主动写”的心态。
4. 教师能在指导过程中精准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搭建高质量练笔平台,增强渗透小练笔训练意识,提升指导能力。
5. 引导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库,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储备多种语言模式,为提升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造条件。
具体内容:在阅读课上,强化练笔意识和策略,做到从读中学写,读写交融。在完成单篇课文教学后,找准练笔切入点,设定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联想想象,或是续写结局、改编故事,或是拓展情节、抒发感悟。
此外,激活沉睡素材,唤醒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触,释放童真童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更能助力孩子将心中所想转化为纸上佳作。4.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和实际生活中汲取养分,让孩子从小沐浴经典文学的熏陶,拓宽视野,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生活的点滴化为鲜活的文字表达。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针对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的学生,采取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反思教学心得与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通过实践探索出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进行个案分析或分类研究,跟踪评估,形成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优生”和“差生”进行小练笔训练,发现问题,优化指导,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吸收借鉴既有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奠定理论基础。课题组积极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努力将理论付诸实践,推动课题研究前行。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为随文小练笔策略研究扫清障碍。课题组精心设计问卷,深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随文小练笔的情况,把握实情,从而提出有效的研究策略。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常用的科研方法。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结论,上升到教育理论层面。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梳理,力求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研究中有新的突破创新。
七、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此处略)
课题研究报告 1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们学校位于市郊,近年来,大部分优秀学生都选择了民办学校,留下的学生学习意识和习惯都相对较差。这为我们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些甚至只是将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随意写上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还有一些学生很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态度漠不关心。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远离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的主要作业包括课本习题和基础练习,但我们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太适合我们学校初中生的实际水平。这些习题难度有些偏高,而且基础题量也不够。很多后进生遇到的难题太多了,这会影响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作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如何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数学作业。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
(2)本课题的另一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这个问题着眼于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作业,以及如何让作业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 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 (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身心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有三个方面:首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其次,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最后,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2)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通过广泛的文献资料收集和查阅,我将学习、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借鉴他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制定具体的研究策略并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行动研究,我们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完善实施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持续进行行动研究。
(四)通过实验探索过程中的不断分析和总结,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并且推动课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这种经验总结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其转化为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以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
(五)通过个案研究法,我们可以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还能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对其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本校初中数学学科推出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这些资源旨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校内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4月——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我们将开展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以及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以实现高效率、轻负担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探讨学生完成作业的新方法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新形式,以便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5月——10月)
1.我们计划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活动。该活动包括论文、优秀命题和个案分析的征集。我们将编辑一本“论文集”、一本“优秀命题集”、一本“教学案例集”和一本“学生优秀作业汇编”。这些出版物将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资源。我们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2.请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指导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细则》、《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纠正方案》,并将它们适当地改进,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课题研究报告 18
一年来,我校所申报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关系的研究”课题在区课题组的统一领导安排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现将课题所开展的情况做中期报告如下:
一、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
在区课题组的组织和支持下,我校于2014年2月成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关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与管理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随机抽取本校41位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并做了认真细致的数据分析和文本报告,根据问卷调查,课题组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再向区课题组申报,2014年3月初本课题正式立项。
二、学习。
自课题申报以来,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1、学习相关著作。学校课题组为全体课题组成员提供与本课题相关的著作书目,要求全体教师认真、系统学习,如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叶黎明教授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刘仁增老师的《文本细读》等。此外课题组还根据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情况,为教师推荐教育教学网络、杂志中的好文篇目,如刘仁增老师《“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范国强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一个合理的定位分析》等,这些文章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外出学习。选派课题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总课题组举行的各种培训,如开题工作培训会,课题论证工作培训会,选派老师参加市进修学院举行的课题工作培训会议,倾听林斯坦副所长和徐国裕校长关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课题工作,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赴福州仓山小学的学习培训。
3、请进培训。8月29日下午,学校邀请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徐国裕副校长来校为全体教师作题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讲座。徐副校长就课题研究的定义、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选择主题、开展研究、结题等内容为参训老师们做了深入阐述。通过本场培训,全体教师更加明确开展教育教学课题工作的意义,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月30日上午,学校邀请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范国强主任来校为全体语文教师作题为《当代散文的.本体特征及教学核心》讲座。范主任就散文的分类、当代散文的特征、小学语文散文的教学核心的选择与确定等内容为参训老师们做了深入的阐述,最后范主任以课文《触摸春天》的教学为老师们做了实践操作解析。通过本场培训,全体语文教师对散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小学阶段如何教散文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将对教师们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起指导作用。此外学校还邀请了黄喜洋等老师来我校做讲座、参加教师的课题研讨,指导我校课题工作的开展。
4、同伴交流。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最有效果的。我校课题组的老师除了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时互相交流各自心得之外,各教研组以微信群、QQ群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随时随地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研讨。
1、积极参加总课题组所举行的课题研讨活动。一是选派老师参加灵川中心小学和区第一、第二实验小学、沟头小学等学校举行的语文专场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活动。二是选派老师展示观摩。11月13日上午,总课题组在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课题研讨活动,我校林丽丽老师在会上展示了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林老师的课堂有效地落实了课题理念,展示了我校近阶段课题研究的成效,受到与会专家与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真实扎实地开展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教师的备课、上课、研讨、反思等等工作都紧紧围绕课题工作开展,做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一条线而不是“两张皮”。本学期,我校每个教研组每个星期都会举行一次课题研讨,每个教研组本学期都举行一次集团级的课题研讨活动,如六年级的《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级的《燕子》等,教研组先是围绕课题集体备课,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再由授课老师整理、展示,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四、成绩
1、课堂的变化。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效和最大的成效都体现在课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对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教一些什么给学生?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们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便是体现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语文总体素养的提高。
2、辐射影响。林丽丽老师的论文《聚焦表达长文短教》发表在《福建教育》2014年第12期;许丽双老师的《“整体把握”的学段特征及其教学》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此外,由郑海英、许丽双老师指导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在城厢区的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得好评,执教的蔡丽娟老师也获得了城厢区“教学能手”称号;在城厢区进修学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校林丽丽老师执教的《小桥流水人家》同时也是一节展示我校课题研究成效的观摩课,受到了参与活动的老师的好评。
五、问题。
1、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的深度还不够。
2、需要有专家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引导。
3、老师们对课题研究中的发现的问题,进行的思考等形成文字的积极性还不高,更多的老师是“形成意识,低头教书”。
六、下一段研究工作的思路。
1、增进互动交流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准。
后期的研究将进入决战阶段,付出需要更多,任务更加艰巨。从下学期开始,各教研组每周的集体教研活动要更加坚实有效地进行,教研组织要做好研讨的组织工作,紧紧围绕课题展开研讨。组长还需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教研组研讨成效,提升教研组教师水平。
2、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我们的研究一旦脱离了教学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贴近孩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3、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
课题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积累来源于脚踏实地的研究,是研究轨迹的记载,决不能是想当然的做作。大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专心,做到分类明确、归类科学、整理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4、加强科研理论学习,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要求全体课题组教师大家利用教学工作之余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加强科研理论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竭力使自己达到教育科研专业水准。
5、要求专家参与指导,确保课题顺利结题。
下个阶段本课题组将尽能力邀请总课题组的专家到我校指导课题的开展工作,一是参加学校的日常课题研讨活动,以期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二是指导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关系的同时,思考一种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语文专业素养(如教材解读能力、备课能力等)的培训模式;三是指导把脉我校课题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对症下药”确保我校课题有效有质开展,顺利结题。
课题研究报告 1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比如:运动、颜色、食品、家庭生活、兴趣爱好、国家名称、季节、天气等,在这些内容中大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只是这些因素不像思品课那样显而易见,必须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认知水平,让他们学会尊重、关心、乐于帮助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通过家访或者调查问卷,不但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时品德方面的表现,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更为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说明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关注学生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让学生在说学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渗透。
2、关注过程的.原则。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教师的反思过程。
3、关注研究的原则。英语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心态和个性特点,适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时渗透德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2)教师如何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课题实际是从不断发现问题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修改完善方案。
2、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学习表现,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探索解决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得失,同时认真地学习相关理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充实和修订方案,改进操作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搜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框架;
2、制定实施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按照计划,分段实施。
3、阶段性成果展示。
4、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鉴定。
(三)总结鉴定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促进了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德育观。德育形式采取以浸润、熏陶、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体验成长,德育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收到德育的预期效果 。
2、优化了班集体建设。
(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加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在每位同学身上体现:尤其是在每周一升旗时候,同学们都站得板板正正,深情地看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2)在行为习惯上,文明礼貌用语流行于课内外,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人人积极参与劳动卫生工作,时时保持班级内外的整洁。
(3)在英语学习方面,原来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逐渐地他们越来越喜欢了,差不多每位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学生变得比较阳光开朗大方、乐观上进,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和谐,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向父母、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回到家也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也学会了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了,好多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高兴得忙给老师打电话报喜。
(2)学生很有风度。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主动让位,校内外大型活动井然有序,会后不留污物,公共场所礼貌待人。
九、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通过德育要使学生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学会包容又学会坚守、既不忘根又勇于创新,要求很高,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体验、感悟。而且我们的学生对象是周期性的,四年又要换一茬。这种现实也决定了我的研究没有止境,需要沿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追求。 但我坚信,只要坚持,研究还会继续。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报告02-25
课题研究报告03-08
课题研究报告10-06
课题研究报告【精选】07-13
课题研究报告08-24
课题研究报告02-14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07-09
课题研究报告精彩05-23
课题研究研究报告04-09
教研课题研究报告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