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题研究报告(汇总12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课题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1
高中生心理压力及释放途径课题研究报告所谓心理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源于环境要求和自身对能力不平衡而来,这种紧张状态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表现出来。
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是一个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我国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初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我们小组决定进行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
通过这次对高中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8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或者很大的心理压力,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压力较小。其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以及人际关系。
认为学习是主要压力的.学生较多,其主要来自家人和自己。其次来自于老师。很多学生觉得家长总是把很高的期望挂在嘴边,而在学校,考试的排名也让他们苦恼不已。我们认为当今中国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将来过上好生活。孩子们心里也明白。但是毕竟成绩会有好坏之分,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于人际交往,觉得自己总会和朋友闹矛盾,以及觉得自己找不到心目中的好朋友。
其实,我们通过了解发现,男生女生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举些例子女生的烦恼
1.学习上,某些地方有一定的困难,对于理科性的学习比较吃力。与同学相处,不能完全融洽。
2.身边总有女生谈论自己崇拜的男生,觉得好烦,真搞不懂自己远未成年,学业还未完成,她们怎么会有这种想法,而且还在别人面前津津乐道。
3.上高中后,科目很多,而且都比较难,学起来十分辛苦,而且我是住宿生,十点半之前必须熄灯睡觉,没有足够的时间看书。
男生的烦恼1.体育很不好,每次都倒数。
2.每次上课时听的挺认真的,可是一到课后很多习题都不会写了。
3.玩的时间太少。
案例我们年级有一个同学,近来他的情绪很反常,终日焦躁不安,有时会无端端地闷闷不乐,近来上课常走神,思绪常不知不觉地飘向别处,且难于收回。更难受的是晚上睡觉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入眠,有时竟眼睁睁到天亮。对自己这种不争气的状态又急又气,特别是一想到其它同学能专心致志复习,学习成绩日益进步时,更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恨自己辜负父母、老师的殷切期望。
这种情绪是考试焦虑症的表现,但不用太过紧张,这种症状许多同学都曾经体验过,只不过,有了它之后,必须重视,应及时调整。走出焦虑怪圈的有效办法──调整自我认识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考试不过是展示和检验自己才能与所学知识的有利机会,即使是高考,也非就此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就算万一失败了也没什么,有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且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呢。其次,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正确的估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再次,当心里面出现类似“要是我这次考试考砸了,我的前途不就完了”的消极暗示时,应及时地告诫自己:“这种担心会松懈自己的斗志,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当前的精神状态,应及早排除。当前最紧要的是有条不紊地搞好复习。”尽量把消极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
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方式中学生有心理压力时,他们的调适方式是:
48%的同学上网或听音乐等放松自己。
8 %的同学找人倾诉还有44%的同学选择其他的方式舒缓压力的对策研究1、学会与别人交往、沟通,明白心理健康标准,在对照发现自我压力形成的原因,从而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调整心态,对释放压力起到导向作用。
2、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学会科学用脑。有时感到压力大往往是由于没有把时间安排好,做好时间管理是一件降低压力的好方法。首先要制定一个计划。计划可大可小,大到整个学期,每个学科;小到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这样便于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讲究用脑卫生,注重劳逸结合。另外,每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及时掌握,及时巩固。前一天预习新课;当天回顾所学内容;一周小结复习;单元测试前复习巩固;期中、期末前系统复习。这样从预习到考试,一遍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就不会感到压力太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
3、克服考试紧张心理。首先要正确地对待考试。考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学会自我暗示,经常提醒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形成正确的应考心态。进入考场后,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或闭目养神,转移大脑的兴奋灶。试卷发下来后,万一出现一片空白的现象,一定不要过于紧张,合上试卷做几次深呼吸,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
面对学习和生活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也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学会自我排解:采取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学习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伤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感觉就会好受一些。
(2)找人倾诉烦恼:有了困惑、痛苦等压力,可以找亲朋好友或同学倾诉,听听别人的见解,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3)转移消解压力:在一件事情上失败,短期内又无法改变时,可以通过其它活动来弥补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者转移注意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使自己获得愉快的心情,压力就会逐渐消解。
(4)不作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甚至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必然压力重重。高中生应该建立悦纳自己的健康人生态度,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5)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
(6)知足常乐: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美好的东西,不妨想一下自己所拥有的,使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压力就会渐渐消失。
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学到了许多知识,包括如何建立团队合作精神,也让我们都了解了许多社会及家庭所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从该课题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也都懂得面对学习压力该如何正确调节。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使更多的同学认识学习压力得不到正确调节的危害性并且能积极调整心态面对它,学会如何面对它,如何正确调节它,让高中生在学习中能轻松地学习,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期末、期中,甚至在高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压力,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考到理想的成绩。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2
课题名称:关于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研究
班级:一(5)班
课题研究组长:
课题成员:
指导教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如今中国中学生的近视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调查研究中学生近视状况的数据,有助于找到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方法。眼睛是面部五官中最重要的器官,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及心灵的镜子。明亮、清晰、有神的眼睛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美感。眼睛的结构如此复杂,因此需要有良好的营养来维持,而且要各种营养素全面,如果饮食调养得不好,而且由于眼周围皮肤特别薄脆,平时如不注意保护,就会导致眼睛无神、近视、眼皮肿泡、眼袋下垂、眼周黑圈、眼角出现皱纹,会给人一种萎靡、苍老、病态的感觉,影响到面部及整体的美观。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靠视觉,可以说人类外界信息的90%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我们的调查很有意义。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爱眼意识,预防近视度数过快加深。
二、主要观点: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靠视觉,可以说人类外界信息的90%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最脆弱娇嫩的,一双健康的眼睛有赖于人们的爱眼意识,保护视力非常重要。
1、中学生近视状况令人堪忧。
据悉,吴江市每10个中学生中,差不多就有6个近视眼(含没戴眼镜的“假性近视”及眼科科学所谓“视力低下者”),而且其中相当部分还不断向高度近视方面发展。低、中度近视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发展成高度近视,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因为高度近视易造成视网膜脱离,甚至引起失明!通过对近几年监测情况的纵向比较,吴江市中学生的近视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预防近视,治疗近视:
造成近视眼的原因很多,下面从遗传、环境、眼部以及眼睛等因素来加以分析。
一遗传因素
近视眼是一类和遗传有关的眼病。有关近视眼遗传问题的研究开始得很早,说法亦多。如隐性遗传、多因子遗传;低度近视眼为多因子遗传,高度近视眼为单因子遗传;单纯性近视眼及少数病理性近视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病理性近视眼为隐性遗传。Duke—Elder很早就提出遗传的作用。
二眼部因素
1、视觉剥夺
2、角膜异常
3、视网膜病变
4、眼压
5、眼的调节和辐辏
三、环境因素
1、近距离工作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视近负荷是单纯性近视眼最重要的原因。视近负荷包括过近用眼及视近时间过长。近距离工作和近视眼的发生及发展存在剂量梯度效应。研究发现阅读时间长的学生近视眼患病率表现高于阅读时间短的学生。阅读及近距离工作时间越多,近视眼进展越快;阅读距离越近近视眼进展越快。
2、营养及饮食
饮食对身体的发育起重要作用。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发铜及锌含量发现弱视患者、异常眼轴者及远视力差者锌/铜比值明显低于正常视力者。另有研究发现发展成为近视眼的`儿童在能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和C、磷、铁和胆固醇等均显著低于未发展成近视眼组儿童。
3、地区差异及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比乡村近视眼的患病率明显高,这个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农村生活更接近自然,空气新鲜。这和其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及饮食营养均有关。并且农村学生看电视和用计算机的机会少。
4、照明与阅读姿势
关于光线对人眼影响的研究意见不一致。上海曾观察10所重点中学学生使用台灯后的视力变化,指出不良的局部照明方式严重影响视力。环境与作业面的亮度对比越大,越易引起视力疲劳。白炽灯对视力的影响要比荧光灯大。也有研究认为照明和近视眼无关。
阅读姿势不良亦会造成视力减退。阅读距离越近,脖子倾斜度越大。这种姿势使离读者较近的视面受头的遮挡而变暗,引起同侧瞳孔扩大,影响视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不能肯定阅读姿势不良是近视眼的原因还是结果。
四、戴眼镜
配戴眼镜矫正近视已有百年历史,目前戴镜仍是矫正视力最主要的方法。Parssinen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双焦眼镜或阅读及近距离作业时不戴眼镜,不能阻止近视的发展。
总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近视眼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两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各占的比例如何尚不明确。遗传因素是内因,是前提;环境因素是外因,是决定近视眼发生的条件。假如我们能够用流行病学有效的方法测量有关的危险因素,用可靠而准确的统计方法排除混杂,就能得出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情况的结果。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科学用眼:
1、读书写字注意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走路或乘车时不要看。
3、不要躺着或趴着看。
4、劳逸结合,用眼时间不要过长,应每隔50分钟左右休息10分钟。
二注意用眼卫生:
1、不要长时间近距离读写、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等。
2、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时读写,建议使用台灯照明用40W白炽灯泡,台灯应放在左前方一尺左右距离;室内照明40W日光灯应距离桌面1、4米。
3、看电视应有节制,眼距离以电视机对角线6倍以外观看,一般看40分钟休息10分钟;少玩电子游戏、电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它们的危害是电视的5倍。
三补充营养:
1、少吃甜食和辛辣食物,糖分摄入过多在体内血液环境中呈酸性,易造成因血钙减少,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促使眼轴伸长,导致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
2、少吃零食,零食中大多加有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食用过量百害无一益。3、避免偏食,偏食是诱发青少年视觉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常会导致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宏量元素摄取不足,影响发育和健康。
4、多吃水果、蔬菜、豆类、动物肝脏等,合理地获得天然糖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四加强运动:
1、学生在学习阶段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为消除视疲劳应经常性望远,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以达到缓解眼疲劳,消除调节紧张,恢复眼调节机能,预防近视发生。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3
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二、目的和意义: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内容: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四、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xx.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五、结果: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对策: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1)用目标激发兴趣;(2)用兴奋形成兴趣;(3)用优势引导兴趣;(4)用意志强化兴趣;(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点的挑战性。虽然课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研究,调查,讨论,制作等方面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在制作调查问卷时,要提什么问题也让我们想了好久时间,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但我们却不知该采取哪一种,在散发调查问卷时,许多同学都抱着懒散,无所谓的态度,让我们拜托半天才肯填写。我想,或许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很敏感,很有压力吧!
在这学期结束后,我接触研究性学习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与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探索,蕴涵着无尽宝藏的学科。
—牧园园
研究性学习,教会了我很多。如:团结认真,仔细的态度等。转眼间,两年已过,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过了一半,往事如云,我不想去追忆,我只想为我的研究性学习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投身到学习当中,研究性学习,一个很奇妙的课,不久的将来,它会更好的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自己的梦想。
—葛亮
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小组的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成员都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课题。为此,大家都很高兴。同时,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们小组成员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们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团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个人更快更好的发展途径。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合作,是产生伟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让我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团体的成功,是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类需要合作,社会需要合作。那么,让我们人类中的每一分子都积极参与合作中去吧。因为,合作是伟大力量之源。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4
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经由本人申报并经过XX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课题《探索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被列入XX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并获得批准号。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关于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要求,特此提交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能够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学情的分析
根据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的情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绝对可以被称为普通高中中的佼佼者。那些在其他学校并不引人注目甚至被忽视的学生,在我们学校可能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他们在我们学校可能会被视为珍贵的宝藏。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潜力。尽管我们普遍存在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足以及缺乏在学习中寻求帮助的意识等问题,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这种状况。
学校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学校向学生分发了教材,并鼓励他们提前阅读和学习。同时,相关学科的教师也进入教室与学生交流,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同学和新老师,以及改善学习方式和方法,我们将九月份设定为新生心理调适月,并组织了一系列迎新活动。我们一直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做,学习一定能够有所突破。我们秉持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及时解决当天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学习问题的无限累积和扩大化。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随着学习任务增加,我们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挫折,这可能会压低我们的士气。有时候,我们也会错误地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甚至放弃学习。然而,一旦我们落后了,等到意识到并希望追赶上来时,却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不断扩散、传播,并且会感染周围的学生,甚至会传染给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教师可能会变得对学生无动于衷,失去了斗志和耐心。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断定某个学生没有希望,不再关注他们。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以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因此,如果教师对学生失去了希望,学生很可能自暴自弃。这样一来,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作业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县局开展了几届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常抓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情况,成效显著,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想法坚定不移。
然而,仍存在一个问题,即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作业或练习一直以订购的统一同步作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一致认为,这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并不适用,因为难度较大。教师的讲解也没有针对性,往往只简单地解答容易的题目,而把相对困难的题目反复讲述。只有那些在学习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才能勉强理解,而大多数学生则感到完全无法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更甚。练习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我们曾经也鼓励学生自己去书店选购一些练习。尽管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学生买了一本,却也很少看。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课业繁重,学生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而且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怕做怕听,作业抄袭成为常态,学业成就低下,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可以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渐渐地,受不了的辍学了。坚持坐下来的,还有一部分要为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垫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学业达标。
(二)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务求实效、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反思,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课题。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1.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大备作业环节的份量,促进教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2.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巩固知识,我们在布置作业时需要关注不仅是作业的关注度和批改次数,而且还要关注作业的目的和质量。通过将作业设计分层,给予学生选择不同难度和兴趣的作业题目,以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
3.通过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促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减弱,学习进取心增强,学业成就提高,最终必将反映在学业考试达标情况上。
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实践与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别需求,合理设置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作业任务。旨在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目标,同时激发优秀生的进取心。这样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5
一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6
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讨的问题是“关于青少年如何预防近视”和对保护眼睛的意识等问题
进行这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对于爱护眼睛的意识和了解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我们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提倡广大青少年重视眼睛的卫生,爱护眼睛.我们为了更好的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向广大的青少年吸取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到青少年对于预防近视的意识看法和是否掌握了爱护眼睛、保护眼睛卫生的知识.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做了问卷调查,当我们往每个班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给他们填写;收回来时看见几张上面是乱涂乱画的,真的很让人生气.这样真的不尊重别人的东西.但是仔细一看也有几处乱画的地方把问卷调查的错误指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错误的地方,及时改善,这样使我们做得更好.错误证明了我们有点马虎,我们要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们改过会做得更好.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和努力的去完成各自的事物,我相信每个成员在参与中都有对研究性学习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识和感受.我们共同的一个认识就是:青少年预防近视的知识掌握不够多,有的人是很朦胧,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希望改正这个想法.因为眼睛对我们很重要.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有许多种:
1、读写距离太近.
2、长期看电视、上网.
3、挑食偏食吃糖及甜食多、吃精密白面多及喜欢食者.
4、睡眠不足使视觉疲劳.等等.有大多数的中学生没有近视,看见别人戴起来,蛮好看或时尚,就去买那些眼镜是没有度数的来戴,认为很好玩或是时尚.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没度数的眼镜对眼睛也会造成伤害的那没度数的眼镜是很漂亮时尚,但是戴久了会使眼睛的视力下降,这种事长期积累下来的还有眼镜戴久了,也许是习惯了,但是你一摘下来拿面镜子看一看就会发现已经眼睛是凹进去的这时你还会觉得好玩或时尚吗?这些等等的危害的面前我们是要时尚还是眼睛?通过调查才知道中学生对近视的知识了解不够,足以证明的例如,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看:
1、你知道看书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吗?
A10cm20%B20cm21%C30cm48%D不知道11%
2、你认为戴眼镜度数继续加深还是逐渐减弱?
A加深53%B减弱12%C稳定13%D不太清楚22%
3、现在青少年往往认为戴一副眼镜认为时尚,那么没有近视配戴眼镜有害吗?
A有害68%B无害12%C不太清楚20%
从数据中看得出对预防近视了解的人很多,但是数据中不清楚的人也有许多.根据部完全统计,仅北京近视的青少年就已经达到了30%左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看着这些数据,想象着那一副副画面,顿时想起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啊!维护好眼睛,爱惜身体为祖国的建设尽一份心.这就是我们努力学习,苦读寒窗所追求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去推广、倡导广大群众关爱眼睛,珍惜光明的可贵.为此国家的相关机构推行了一套全新的眼保健操.这套新的眼保健操是根据众多科学依据,更好地维护眼睛健康,目的是更好的减少近视率.让更多的群众脱离近视的困扰,走向更向往的理想生活.这套新的眼保健操已经在一些地方推广.相信在不久后也会相继进入我们的生活.
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有:
1、防止用眼过度,近距离工作一定不要超过50分钟.
2、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或暗处看书,不要躺着、趴着或走动、乘车时看书.
3、建立眼保健操制度,定期检查视力.
4、读书写作时要经常眨眼睛,感到眼睛疲劳时,应用手揉揉眼睛或闭目半分钟.
5、不要偏食挑食,不要过多吃糖.
6、必须注意个人用眼卫生,保持眼睛周围清洁.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综合实践课题作为一种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了关注。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开展实践性课程的同时,也有机会自我实践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本文将对于高中综合实践课题进行探究并进行相关报告。
一、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定义与意义
高中综合实践课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内容有关的跨学科或综合性的实践性项目学习和研究活动,强调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既突出知识性的拓展,又注重实践性和手工制作能力的培养。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开展,也有助于使学生能够对于学术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进行更加实际的运用。
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助于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开展
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开展一般分为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价等四个方面。
1.课题制定
课题制定是整个课题研究项目中的重要一环,课题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结合当前热点、关注的问题,进行选题。
2.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应当积极进行文献查找、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实验研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结合各种手段开展课题研究,比如:通过调查表、访谈等方式了解民意和社会需求;通过文献资料介绍和分析所选课题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通过数据处理、科技测试等技术手段,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3.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需要在学校内进行展示,并进行学术评价。可通过学校评选活动、测试评估以及教师指导等形式,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并进一步推广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
4.评价
完整的课题研究项目需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估。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如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成果质量、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指标,更好地测量和展现学生实际学习与发展。
三、高中综合实践课题开展的注意事项
1.选题要精心,要有深度
不要轻易把选题当作填鸭式学习环节,应当选择贴近日常生活中,或者重要的、前沿性的主题,让学生成为选题的“绝对主人”。
2.学习计划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遵循分步分阶段、合理安排时间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实践环节都有所收获。
3.团队建设要平衡,要有方向
高中生课题研究每个班级可以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组之间可开展“研究会”活动,相互学习和交流。在建设团队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和团队向心力的平衡发展。
4.评价标准要科学、符合实际
高中课题研究的评价标准应当符合学科发展状况,符合实际。评价要客观全面、科学合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当下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质量。
四、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的体验与感想
参与高中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的过程被认为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学术水平的机会。研究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和挫折,但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相信肯定可以收获满满,更有在未来实践和学习中的持续影响和动力。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8
一、课题的提出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
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目标导学”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的成长对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至关重要。为了提升教师在导学、导教、导练及课后反思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通过这一策略,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也能促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教育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这样,广大教师就能在改革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3、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为了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们将努力培养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这些举措旨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全面增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组织示范课和辅导讲座,我们将帮助课题组的教师全面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创新和总结。我们将通过实践找到适合各章节内容的高效教学模式,并提供优秀的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难。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9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
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一、目的和意义: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内容: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三、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13.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结果: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五、对策: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
(1)用目标激发兴趣;
(2)用兴奋形成兴趣;
(3)用优势引导兴趣;
(4)用意志强化兴趣;
(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六、感悟: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而我国中学生既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呢?时值圣诞节前夕,各地学生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准备着;各商店也不失时机,装点着圣诞树,其店员扮成圣诞老人兜售着精美小商品;一些媒体也在大肆渲染,积极营造节日气氛.鉴于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圣诞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好时机,一方面,这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临近的节日又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特有的风俗习惯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为其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做好知识铺垫.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学习观念.该项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西方圣诞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纵观周围的节日气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模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兼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诞节在中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四、课题研究的难点
大家都知道过圣诞节时要装点圣诞树,吃圣诞大餐,唱圣诞颂歌,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节日特征是同时形成的吗?它又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所以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演变与扩散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学习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建议活动分小组进行.如果学习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圣诞节在中国》的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见附一和附二)
附一
圣诞节文化
活动建议:
1.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圣诞节.
2.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它兴起于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2.圣诞颂歌有哪些?圣诞礼拜时必唱的歌曲是什么?
3.圣诞老人是怎样出现的?在节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圣诞树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5.常用的圣诞祝福语有哪些?
6.你吃过或见过圣诞大餐吗?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食物是什么?
7.西方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
附二
中国式的圣诞节
活动建议:
1.询问亲戚朋友,了解他们过圣诞节的情况.
2.深入社区,听取群众意见.
3.上网查询其他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全体中国人都喜欢过圣诞节吗?有没有年龄特征和区域特征?
3.中国人过圣诞节时用的圣诞树有无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国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会举行崇拜仪式吗?
5.有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6.喜欢圣诞节都是为了享受节日的快乐吗?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商家为了赢利.
7.你对圣诞节的态度如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难度,整个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大致安排如下:
1.问题提出与选定(提出所需学习的内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分工与合作(五人一组,责任到人).
3.素材搜集与整合(上网、进图书馆、社区调查、整合).
4.成果商讨与定稿(剪辑录音、图片,组织书面材料,写出学习心得).
5.成果展览与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从研究性学习这一角度来考虑,活动后掌握的内容要反映出来,所以要求每组学生搞一个成果展.
要求:(1)关键词及圣诞节祝福用语要求用英语表述.
(2)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展示一件成果,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
(3)要注意图片的排版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2.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道德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把活动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汇集在档案袋中,并标明出处.
要求:档案袋中应包括活动中搜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及一份活动小结.
3.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上一堂汇报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要求:把活动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内容,用一次独具特色的汇报介绍给大家.
八、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都应该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定,具体评价方法如下表.(见附三)
附三
1 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有无责任感
2 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是否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3 独立查询资料的数量以及档案袋的建立(具体展示、说明)
4 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无完整的记录(文字、录音和摄影均可)
5 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6 活动成果的展示
7 活动成果的汇报
评价等第
优 良 中 差
九.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1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微观背景。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
近年来,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践中,已有的活动课较多的还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生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活动课,着眼于陶治性情、健体强身的文体类活动课等。普通高中的.活动课相比,它应提高在何处?如何实现活动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独特的作用?这些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高中阶段活动课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4)每一个高中生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很大潜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组,学生们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开展研究探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我们能否为全体同学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个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见得就比别人差。
(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研究性学习要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位学习要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推动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生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
“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现在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点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供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述两种思路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释,但从两种学习方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谓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强调“授人以渔”,但实际上并不关心打到的是什么“鱼”。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与高效的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并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四、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具体描述如下:
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问题表征阶段;策略选择阶段;反思结果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这一学习模式倍受关注。
4、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这样一些过程。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元认知监控过程。创造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因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广义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问题解决的知识表征过程;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从心理结构来分析,均应包括以上所论及的心理结构。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有展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
2、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为了较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针对我国原有中学课程内容的不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组织需要重视以下几个要求: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意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4、研究性学习的层次差异性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专题所涉及的内容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有的则可能较偏向于单科性、学术性。另外,教师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5、研究性学习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点即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里所讨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学生丰富的个性;具有针对性,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够及时反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目的是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一方面应组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搞小发明、小制作,开展思维训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追求。
6、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c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绕、人文环绕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2)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研究位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亏本人和他人,对于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成为广大师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3)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形成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另外,教师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对于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至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呆,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老师应成为学生的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
3、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动课程板块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为例,学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1)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指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3)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课题组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课题指导者,对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4)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依据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主题研究学习的实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点。实践中,有的项目过程完整、操作规范;有的则可以截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等等。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1)实践性。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2)开放性。不要设定所谓"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造性。引导学生独创,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4)自主性。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建立"课题超市",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学习。
(5)过程性。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
(6)互动性。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手段可以是说话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过程,也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六)研究性学习的师资问题
要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质量,必须解决好师资问题。解决师资问题的出路有三条:
(1)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师的"从一而终",埋没了教师的才能,抑制了教师的特长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给了教师一个展示才华、发挥特长、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资源,如何开发,这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青年教师的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无非是学历文凭教育或教材教法讲座或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基本是围绕教师的学科教学进行的。可以预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不久将提上师资培训的重要议程。青年教师的培训,应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其一,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骤;其二,能对l?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这方面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水平。
(3)建立一支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在社区内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人士,以某种组织形式,建立一支队伍,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师资保障。
(七)管理及体系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主要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
(2)资源开发。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和教材资源的开发。
(3)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也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应形成各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课型可分为以下四种:社会专题调查型、社会角色实践型、校内情景活动型、小组课题研讨型。
七、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3、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方式
(1)开放式。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2)半开放式。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4、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八、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更重视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至于有的学生成果获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俭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境中掌握和
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5、评价的信息收集问题
(1)信息的来源
研究型课程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为的,有静态的成果,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状态的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测验考试分数外,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化的收集与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
(2)信息的处理
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标无法直接计数或工具测量,大多需采用评定的方法。评定结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定位等。这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答辩是评价结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在查阅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后,作出直觉判断,然后再倒算出各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第。同时,在评审的答辩中,教师或相关专家对学生某一方面价值、意义、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够直接与学生进行讨论,这种经验直觉判断及师生互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比较适用的评价方式。
6、评价结果表示问题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表示应该是多形式的,且强调用实质性评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作结果处理,可以比较实在、有针对性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诊断、鉴别、导向、激励等评价功效。这也是9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即以动态的评价结果处理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
7、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要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一般要求,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要和指导紧密结合。
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一是开题阶段的评价与指导。这一阶段主要评价课题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检查与指导。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级性有多个课题组分别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周期较长(如一个学期),那末在期中应有中期检查、交流、汇报制度,引入适度的组间竞赛及相互启发帮助。教师对有困难的课题组要及时指点,或要求各课题组至少在中期主动向指导教师请教一次。
三是结题时的评价。既要看最后的论文、研究报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学生课题组在结题时一般需要递交五个方面的材料: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应反映为什么要提出该课题和打算怎样实施这个课题两方面的内容);每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课题研究中所惧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如调查、测试数据、实验数据)、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及出处等;最后的总结性成果;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的小结。
九、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指导,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经验。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 篇1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而我国中学生既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呢?时值圣诞节前夕,各地学生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准备着;各商店也不失时机,装点着圣诞树,其店员扮成圣诞老人兜售着精美小商品;一些媒体也在大肆渲染,积极营造节日气氛。鉴于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圣诞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好时机,一方面,这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临近的节日又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特有的风俗习惯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为其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做好知识铺垫。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学习观念。该项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西方圣诞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纵观周围的节日气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模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兼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诞节在中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四、课题研究的难点
大家都知道过圣诞节时要装点圣诞树,吃圣诞大餐,唱圣诞颂歌,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节日特征是同时形成的吗?它又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所以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演变与扩散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学习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建议活动分小组进行。如果学习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圣诞节在中国》的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见附一和附二)
附一
圣诞节文化
活动建议:
1。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圣诞节。
2。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它兴起于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2。圣诞颂歌有哪些?圣诞礼拜时必唱的歌曲是什么?
3。圣诞老人是怎样出现的?在节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圣诞树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5。常用的圣诞祝福语有哪些?
6。你吃过或见过圣诞大餐吗?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食物是什么?
7。西方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
附二
中国式的圣诞节
活动建议:
1。询问亲戚朋友,了解他们过圣诞节的情况。
2。深入社区,听取群众意见。
3。上网查询其他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全体中国人都喜欢过圣诞节吗?有没有年龄特征和区域特征?
3。中国人过圣诞节时用的圣诞树有无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国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会举行崇拜仪式吗?
5。有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6。喜欢圣诞节都是为了享受节日的快乐吗?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商家为了赢利。
7。你对圣诞节的态度如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难度,整个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大致安排如下:
1。问题提出与选定(提出所需学习的内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分工与合作(五人一组,责任到人)
3。素材搜集与整合(上网、进图书馆、社区调查、整合)。
4。成果商讨与定稿(剪辑录音、图片,组织书面材料,写出学习心得)
5。成果展览与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从研究性学习这一角度来考虑,活动后掌握的内容要反映出来,所以要求每组学生搞一个成果展。
要求:(1)关键词及圣诞节祝福用语要求用英语表述。
(2)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展示一件成果,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
(3)要注意图片的排版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2。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道德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把活动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汇集在档案袋中,并标明出处。
要求:档案袋中应包括活动中搜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及一份活动小结。
3。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上一堂汇报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要求:把活动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内容,用一次独具特色的汇报介绍给大家。
八、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都应该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定,具体评价方法如下表。(见附三)
附三
1 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有无责任感
2 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是否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3 独立查询资料的数量以及档案袋的建立(具体展示、说明)
4 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无完整的记录(文字、录音和摄影均可)
5 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6 活动成果的展示
7 活动成果的汇报
评价等第
优 良 中 差
九、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07-09
【实用】高中课题研究报告12-03
(推荐)高中课题研究报告12-03
高中生课题研究报告12-12
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07-17
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范文10-02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集锦[12篇]08-13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06-14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