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自杀研究报告
大学生自杀研究报告
调查时间:2011-05-01
调查地点:兰州部分高校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 前言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即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进行扩招,使更多学子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大学逐渐发展,于是就有各种问题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不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当下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有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因素,而大学生自杀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给同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切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我们小组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心理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二) 报告内容
参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00 万以上的人自杀身亡,而中国有20 万以上,另外有我国每年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自杀是中国
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是15~ 34 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两年,某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个人自杀。并且,据统计,有10.7%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阅历较浅,对很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自杀现象具有以下特点:⑴从自杀者性别来看,女性占75.6﹪,男性24.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2)从自杀率来看,男性20.5%,女性35.8%。(其中自杀意向女明显高于男性,但同样自杀未遂者同样集中在女性);(3)从家庭子女数量来看,独生子女达77.8%,其他22.2%,独生子女自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如下图
自杀者男女各指标分布表
(三)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即内因;另一方面是个体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即外因。 自杀者的个体原因一般包括心理因素、认知错误等等。心理因素则包括人格障碍和心理情感缺陷,主要表现在抑郁、悲观、自卑、孤僻、多疑、狭隘、焦虑、自我为中心等等。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自杀者中, 性格内向的占95.2% , 孤僻占52.4% , 虚荣心强占71.4%。认知错误则主要是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应对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自杀不仅是由于个体自身的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所在的群体、社会的影响,受其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熏陶和左右的。因此,解释大学生自杀现象还应当分析其群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尤其是现代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爱情压力等影响,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如图所示:
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其自杀原因,我们提出如下措施:⑴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对于自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结束自己生命;要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还要尽可能的选修一些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多阅读相关书籍,对恋爱等问题做到理性处理。⑵对于学校而言:要改变传统教育,注重生命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具有功利色彩,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即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获取功名利禄,到现在的“文凭”教育,即读书是为了获取一个学位、拿一个有分量的文凭,为将来能找份好工作。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偏向了技术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具体来说,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
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与此同时,社会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大学生合法权益,并且尽可能的完善社会就业系统,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
(四) 结论与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与特征,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大学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地方,大学生也是相对来说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必须端正其心态,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能拿生命开玩笑。我们应该具备坚强的性格和平稳的心理素质,做事应该去以理性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做到高瞻远瞩,放开眼界,要更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