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通用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1
1学科与学科建设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任何一个学科都要经历孕育、萌芽、初创、发展等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都依托于学科建设这一过程。关于学科建设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就是以学科梯队为主体,以一定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服从社会需要,不断改善学术活动条件和创造知识,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不断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是一种行为活动且属管理范畴中的知识管理范畴,学科建设又可称为学科管理,既包括学科本身的建设(学科布局与结构的优化、学科方向的选择和调整);也包括对学科发展所需保障条件的建设(知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平台资源)”。从以上关于学科建设的解释和说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含义:
(1)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2)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科水平,进而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3)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充分掌握学科建设的规律和依托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4)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属于“本体层”,包括学科发展规律研究、学科规划(如学科建设理念、学科方向和定位、学科建设目标、学科结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机构的成立等;第二个层次属于“支持层”,即学科建设的支持性条件,包括雄厚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学科建设制度、学科梯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训)室、文献资料库、信息网络)、学术氛围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具体学科的科学研究等。通过对以上几个关于学科建设定义的归纳和总结,本研究尝试对学科建设进行定义:学科建设是指在遵守学科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和服务社会水平为目的,围绕学科规划、学术梯队建设、学科设施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学术研究氛围建设等领域,在高校硬件投入和软件积累的条件下实施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建设的过程。
2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价值考量
2.1学科建设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根本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能缔造一流的大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重点学科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声望乃至生存竞争力。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乃是科学建设的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办学历史和经验上都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实力和竞争力薄弱,这决定了其在高校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才能使自身在高校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2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突破点
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学校办学的战略转折,实现学校的突破性发展和提升,必须依托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建设、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风气等)建设等方面,为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提供了平台。新建本科院校依托学科建设,为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着力点,为实现“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提供了立足点。
2.3学科建设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是每一所高校的永恒追求。当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关系着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培养人才紧密相连,因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都会取得突破性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为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指引,专业建设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建设为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实践性保障。只有有了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3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点
3.1正确的学科建设观念
狭义的学科建设观念认为学科建设就是科研,就是申请硕博授权点,就是引进高级人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观念是对学科建设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在建设内容上,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建设时间上,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战略地位上,学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效益,要放眼未来。在建设原则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即适应社会和学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坚持连续性原则,即学科建设要常抓不懈;坚持重点建设原则,即学科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特色建设原则,即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依托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历史传统,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
3.2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建设工程,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学科建设规律进行研究,正确把握国内外相同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其次,在借鉴其它著名高校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制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规划。第三,学科建设规划要有阶段性,包含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第四,学科建设规划要具有可行性,既要做到目标远大,涉及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等内容,又要做到力所能及,能在学校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范围内顺利实施。
3.3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学科建设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关键在于有一支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般而言,高校学术梯队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教师:第一层次是学科领军人物,在学科建设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第二层次是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第三层次是学术骨干力量;第四层次是学术发展力量,他们在学科建设中承担具体任务,也是学科带头人的储备力量。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术梯队建设中应坚持“引进、培养、选留”的原则,突破点在于引进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在培养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关键点在于选择留校的优秀教师。其中,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可以通过聘请该学科的权威专家作为本校的兼职教授,选择留校的优秀教师的目的是避免优秀教师的流失。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
3.4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需要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环境具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既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环境。其中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室、实训室、资料室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存在较多、较大的困难,如缺乏充分有力的经济支持,应想方设法加强硬件环境的创设。软件环境主要包括崇尚科学的观念、民主的管理、良好的学术氛围、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等。校内环境主要包括上文论述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校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与校外企业、教育机构(如学校)等单位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高校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社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为大学生的实习和学校研发的产品投入生产提供平台。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2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好“两个转型”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转型的起点也是圆点,是中心工作,是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这一转变,必然导致学校的科学研究重心应向应用研究倾斜,办学模式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互动,教育过程应更注重产学研结合,学校的职能应更加注重服务社会,即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向地方输送人才和通过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而学科是构建大学组织的基本要素,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平台。如果学科建设搞不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工作都会失去依托,就难以顺利的实现“两个转型”。由此可见,转型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二、那么如何借助学科建设来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呢?
笔者认为,应从学科梯队、应用研究、学科方向三个方面入手来强化学科建设。
其一,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的提升。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本科教育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参与学科建设的要求更高。这种质的区别,对本科院校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真正实现内涵上“专升本”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呢?系统、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带动学科基地建设,通过选拔、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可以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推进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一个好的学科梯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能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个人人品,较高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科建设中真正发挥带头作用。一个好的学科梯队还要是一个结构合理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科梯队。中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学习新知识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在梯队建设中要大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同时,要注重学科梯队结构在学缘、年龄、学历、职称上的优化。因此,学科建设初期,加大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加强学科资源建设的力度是主要任务。当学科建设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开展硕士层次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也就是专业硕士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从学科梯队入手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能够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提升,而且还能为学校从本科层次办学向研究生层次办学积聚力量。
其二,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众所周知,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量涌现,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即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加凸显。而这,正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特质之一。研究型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科技研发,虽然也产生了众多的科技成果,但大多成果都停留在试验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一方面与学校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应用”的重视不够。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适应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从应用研究入手加强学科建设,系统地深入地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及特色发展的转型。在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的当下,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那么如何实现“特色办学”呢?前面提到,转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服务地方。如果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凸显地方性,就能很好的实现特色办学。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地方性的体现,正是落实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正是这些具有地方性的学科和专业,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地方产业和行业的需要,调整设置专业,培养本土所需人才为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研究,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科技攻关服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新的学科,形成学术生长点,凝练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发展的优势和可持续的力量。因此,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注重凝练具有地方行业产业特色的学科方向,正是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在牢固树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科建设,加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建设,科学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要做到以上这些,就要求学校在转型发展中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最终整体推进学校的转型和变革。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3
一、女子本科院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和基本思路
1.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在对学科建设进行投入时,如果采用平均投入、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就容易造成各学科齐头并进、发展均相对缓慢的结果。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科研水平的竞争,也就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女子本科院校必须突出重点,在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思想,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努力培育特色学科群,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
2.准确定位,差异发展,凸显女校特色
女子本科院校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凸显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就是指学校在学科建设时,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求异存同,关键是发掘异质和特质,并做大做强,引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错位竞争就是在学科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构建学科平台、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并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女校特色,只有在“女”字上做文章,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女校的学科设置既要与男女混合院校的学科设置有所区别,女校与女校之间的学科设置也要有所不同,各具自身特色。
二、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一般学科为原则。高校应以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以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学科,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我国现有女子本科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女子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女”字做文章,始终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以促进女性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在女性教育与文化、女性礼仪与家政、女性心理与健康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学科优势。
2.加大学科带头人培育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团队
师资队伍是支撑特色学科大厦的人才保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女子本科院校今后应更加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学科团队。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注意避免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尤其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类学术活动,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新建女子本科院校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加大了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授、博士,特别是加大了女性学、家政学、现代礼仪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这些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凝练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女子高校学术特色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新建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存在着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关联性,力量被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所承担项目散而小,经费短缺,无后续研究,现有研究呈零敲碎打、散兵作战的状态,没有抱团合作精神的问题。因此,女子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的选取与组建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努力将教师个人的分散的研究方向统一整合为学科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集体攻关,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时,应尽量体现女校特色,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力争使科研成果也能充分体现女校特色。例如,湖南女子学院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企业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还有设计艺术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东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以及性别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在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就。山东女子学院在性别平等理论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女性发展、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4.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养特色女性人才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女子本科院校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遵循女性成才规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校特色。同时,这些学校还根据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身心特点,开设了女性经济学、女性心理学、女性与社会、女性与法律、现代礼仪、家庭生活科学、女子形体学、插花与茶道、手工编织、女性职业形象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女校特色,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搭建特色学科平台,推进学科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
拥有相对先进的研究、工作条件,对于学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从而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女子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基地的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为特色学科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分别依托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学科(女性教育)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和湖南省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不断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多次组织召开女性学、家政学、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湖湘女性文化、山东齐鲁文化研究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内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加强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的同时,这些学校还以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湖南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与广东大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在湖南长沙创办了仁泽社会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机构,先后开展了“爱晚晴”社区独居孤寡老人服务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等,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会工作站,开展“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特色学科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4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很久以前,学科一般来说都可以分成三个领域,分别为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而这三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部分。现在,一般都很难分清学科边界,而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则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当中与林业相关的部分。不过,近几年来,人们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都是因为理论体系建设较为落后。
(1)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现如今,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这门学科的影响力也没用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它的发展能力就显得较为薄弱。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以至于它都只是扮演着配合国家政策的角色,实践起来也变得特别苦难。
(2)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相脱离。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建设学科来说,其任务有很多,但是培养人才也是它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林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为其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这也是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有很多学科毕业生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却往往存在很多缺陷,故此,学校为使毕业生能得到更多实践经验,应该让教学活动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要通过林业实践来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成果。随着社会对人才的渴望,学校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点,使其人才培养工作不与实践相脱离,以便毕业生能有更好的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服务[2]。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一些建议
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势必为使得林业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都发生一些变化,这也就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建设具有非常迫切的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学科建设工作,这门学科应该需要一个偏重点。如下所示,为了能够让现代林业建设得到更好的服务,应该把以下几点当作重中之重。
(1)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培养人才时,应该以研究生为主,对本科人才进行培养,可以为其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在传授林业经济管理建设这门学科时,应该结合其他相关学科,主要包括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林业有很大的关联。这就可以建设出以林业经济管理建设学科为主,以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为辅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与林业相关的案例,以便加强学生的理论研究[3]。
(3)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方面。在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建设这门学科时,需要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并且需要对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加以注意。同时,相关院校可以结合其优势和其特点来相互配合与协作,以便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林业经济建设学科。
(4)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人才时人们最为关注的方面,加强这一学科人才方面的培养,就可以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关院校还可以引进经济学专业的人才,从而增加这支人才队伍的数量,以便着重提高人才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业经济管理建设学家,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为祖国谋求发展[4]。
(5)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方面,应该加强和农业经济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以便能够寻求科研合作的机会。在国际方面,应该和国外同领域的人开展学术研究,以便能够引进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让林业学科有更为健全的组织保障,那么就应该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创新对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建设学科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为此,为了能够让学科以更稳定、更持续的速度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让它能够与实践理论相结合,以便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社会在进步,学校的部分制度和措施也应该与时俱进,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全方面的人才,以至于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5
一、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对于北京市经济社会服务的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市属院校,在服务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智库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我校又成为了服务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机构,从课题研究、成果推介、数据分享、合作交流平台,探索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与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根据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我校的应用经济专业从评估机制、项目申请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都对于实际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二、服务社会关于推进我校应用经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对于北京市、京津冀经济社会服务作用的提升发挥了作用,同时学校自身、教师和学生也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收获丰富,进一步对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发挥了作用。但同时,和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问题类似,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科建设的提升尽管速度很快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创新和地区应用的关系处理并不十分恰当,理论创新和应用存在脱节,成果转化无论是从成果认定、评估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学生就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知识型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路径存在一定偏差,以MOOC课程为例,反转课程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自主思考、自动习得知识的能力,也为了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接受系统培训,授课方式娱乐化、浅显化现象明显。产学研衔接并不紧密,研究成果转化是应用型学科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我校应用经济学科的成果转化和实用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倾向于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和评定也有待改进。
三、服务社会推进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1、建立服务社会推进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反哺机制
通过对服务社会与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脱节问题的剖析,本文认为要想通过服务社会促进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必须建立顺畅的服务反哺机制。主要通过服务社会转变从知识型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产学研更紧密衔接、学生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推进专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升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就业去向、教师培养体系进而调整服务社会的.某些指标,从而对评估学科建设的一些指标带来变化,引导应用经济学科在“顶天立地”方面做得更好。
2、学生层面引导学科提升
以应用经济学为例,课程设置方面,逐步调整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数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同时为兴趣导向的创新创业型的未来就业选择提供平台。增加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并提倡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项目,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培训更加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更加有利于我校应用经济学科的整体提升。
3、教师培养和评估体系调整
青年教师培养上主要通过北京市哲学社科办等机构提供青年项目和中青年教师提升项目资助中青年教师选择更加符合社会急需的问题进行引导研究,同时又注重培育性的项目,引导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青年教师夯实基础,真正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提升上为地区经济社会发挥智库的作用。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6
摘要:流行音乐专业学科的建立势在必行,其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技术性、课程的创新性都应顺应时代的需求。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决定着它与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是大不相同的,但也并不是违背音乐院校传统的教学体系,流行音乐的学科既需要对传统教学基础训练的借鉴,也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商业运作等方面做到调整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教育;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创新性;职业化
一、流行音乐进入高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流行音乐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传入我国的,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表演形式也是以爵士、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等融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形式。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迅速崛起,发展到今天已从原来排斥、打压到现在的各种演出必不可少,从最初印象的“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到承担各种大型公益活动的主体音乐,它已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婴儿向着茁壮、健康的方向发展,今天它已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被大众广泛接受,也冲击着校园文化。流行音乐的时代属性,与青年人引领潮流的思想产生共鸣,青年人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追捧者和传播者。青年人对流行音乐的标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日趋强烈。如何正确引导青年人对流行音乐向着更专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是高等音乐院校要积极面对的问题,流行音乐专业学科的建立势在必行。2014年国家教育部的“工作要点”第27条指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一政策的出台更加有利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流行音乐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技术性、课程的创新性都顺应这一政策要求。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科建立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我国高校流行音乐发展现状
随着流行音乐近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高等音乐学院的重视,流行音乐教育进入高校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我国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已开设了流行音乐专业,如沈阳音乐学院在1993年设立流行演唱专业;中央音乐学院1994年成立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2000年开设流行演唱专业;四川音乐学院2001年成立流行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2002年成立了音乐剧系;武汉音乐学院2003年成立了演艺学院;星海音乐学院2005年成立流行音乐系;2006年中国音乐学院在声歌系主任马秋华老师的带领下开设流行演唱专业,至此全国八大著名音乐学院已基本完成流行音乐专业的确立。2005年国家教育部又将《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可见国家对这一学科建设的重视。虽然全国各高等音乐学院已纷纷开设流行音乐专业,但对于这一新兴专业大家都是摸石头过河,在学科建设和规划上没有达到统一,以往高等音乐院校教学内容大都是以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体系为主,流行音乐在高校的出现大多也是沿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体系,或是派生出来的教学科目。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决定着它与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是大不相同的,但也并不是违背音乐院校传统的教学体系,流行音乐的学科既需要对传统教学基础训练的借鉴,也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商业运作等方面做到调整和创新。
三、流行音乐专业学科建设构想
全国各音乐高校在相继开设流行音乐课程后,一直在专业建设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其培养目标、课程配置、师资结构等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变化,但与之国内迅速发展的流行音乐潮流和流行音乐专业学生的需求相比,日渐凸显出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滞后和理论研究的匮乏。怎样使流行音乐专业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发展,高校的流行音乐教育如何与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相适应等,这些都是从事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
流行音乐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强调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它跨越多学科,涉及多领域,是传统音乐教育不可比拟的。从音乐编曲、歌舞动作、舞台设计、灯光音响、服装化妆再到录音工程、音乐制作、媒体传播、市场运作,这些都需要高校的流行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做综合性和职业性方面的大胆创新。在这一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课程配置、师资结构、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顺利实施。我国已开设流行音乐的院校也结合自身的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制定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例如沈阳音乐学院在我国较早开设了流行音乐专业,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音乐教育中流行声乐(器乐)教育与表演的需求;掌握流行声乐(器乐)教育与表演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及教学技能;具有从事流行声乐(器乐)教育和表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沈阳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涵盖的比较大而模糊,与时代的发展也有些不相适应。四川音乐学院是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理念比较超前的院校,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在通俗演唱、流行舞蹈和表演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组合训练,使学生同时具有歌、舞、演的强大舞台表演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专业演出团体、唱片公司、电视台、各级院校、部队、企业等输送演员、师资及艺术人才”。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提到的“通俗演唱”也应随着各音乐高校的“流行音乐”的统称更改成“流行演唱”。目标中只体现出流行音乐的.部分学科,流行器乐及流行音乐制作等理论部分没有涵盖在培养目标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设定在培养目标里也有些牵强。流行音乐从20世纪90年代起部分音乐院校的尝试阶段到21世纪的遍地开花,它已成为高校扩招后最受欢迎专业之一。基于这些情况,各音乐高校统一流行音乐的培养目标就至关重要。高校的流行音乐人才培养,应体现高校的特点:专业性、科技性、创新性、应用型、职业性。流行音乐的培养目标的设立从这几点出发,就能体现出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和深度,也能在研究和创造流行音乐方面起到引领前沿的作用。
(二)课程设置
流行音乐的课程设置既要借鉴古典音乐课程设置,又不能依附于古典音乐教育模式,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应保持与古典音乐教育相互平行、互补、互融的学科关系。流行音乐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理论课程、技巧课程、形体训练课程和排练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中外流行音乐史、流行音乐和声学、流行音乐创作(作曲、MIDI、制作、录音)等;技巧课程包括:流行音乐演唱(民谣、摇滚、爵士、节奏布鲁斯、索尔、音乐剧、说唱等);流行器乐演奏(吉他、贝司、鼓、键盘、萨克斯等);形体训练课程包括:流行歌舞演唱、现代舞、爵士舞、街舞等;排练课包括:流行乐队配器和排练、歌手与乐队合作排练、流行音乐舞台表演课训练等。以上课程内容根据年级低到高来设计难度系数,通过学期末考试来检测学生吸收情况。流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朝着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各专业课程间既要有所规范又要相互联系。
(三)师资结构
流行音乐专业成立初期,主要是流行演唱专业,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由音乐院校教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师用传统的发声方法教唱流行。弊端是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与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在音色的审美上也是大相径庭。甚至流行唱法的气声、耳语声、嘶吼的技巧演唱在美声唱法的声音要求上都是错误的声音状态;另一种来源是已有丰富演唱经验的知名歌手。歌手作为教唱流行唱法的声乐教师虽然自己有丰富的演唱技巧,可是声乐教学却需要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教学经验,这一切歌手都很难具备。近几年随着欧美流行音乐在中国广泛传播,音乐院校的流行音乐专业也在不断进步,教学方法也随着流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流行音乐专业由流行音乐演唱扩展到流行音乐演奏、理论作曲、音乐制作等,教师队伍也由单一的声乐教师发展到器乐教师、理论作曲教师到MIDI、制作和录音教师等方向。教师在爵士、民谣、摇滚、索尔、音乐剧等风格的教法上也划分的更为清晰和分工明确。留学国外的研究生也把国外流行音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熟的教学体系带回国内,为流行音乐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高校教师间、国内外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使流行音乐教学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流行音乐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流行音乐的师资结构日趋合理。
(四)教材建设
流行音乐的教材编写是流行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科建设的统一标准。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和教材的编写落后于流行音乐的表演和音乐制作,流行音乐的教材编写是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基础,现有好多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高校在教材建设上都做着积极的努力,已知的流行音乐教材大多从理论和技巧演唱、演奏这两个方向编写的,理论方向的有:尤静波和付林编著的《西方流行音乐简史》、尤静波编著《中国流行音乐通论》《基础乐理》、徐元勇编著的《中外流行音乐基础知识》、李罡、孙蕤编著的《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陈倩编著的《西方流行音乐发展概况》、陈、云强编著的《爵士和声》、任达敏编著的《流行音乐与爵士和声学》、蔡松琦编著的《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技巧方面演唱的教材有:尤静波编著的《流行演唱法》、付林编著的《流行声乐演唱教材》、徐元勇编著的《通俗歌曲演唱教程》;流行乐器演奏的教材有:刘柱喜编著的《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业吉他实用教程:基础篇》《提高篇》《演奏篇》、王甦编写的《实用萨克斯演奏入门》,从以上流行音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教材编写的侧重性突出,理论研究的其他领域教材缺少,各高校流行音乐教材的编写缺少统一性。各高校间在教材建设上应多加交流与协作,统一规范高标准、高要求的教材样本。各高校间在教材的编写上可相互借鉴,各高校自身也可有一套完整的教材体系,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个性与互鉴性共存。
(五)培养模式
流行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它更突出了“职业化”特点。流行音乐专业技术的培养在整个人才的构成里只占较少的比例,后期的包装、宣传、市场运作等流水作业都是运营的整体。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各种流行音乐演出和赛事中经常看到,歌手边唱边弹吉他或钢琴,也有在间奏时歌手自己吹奏一样乐器。舞蹈也是流行专业培养的必修课,边唱边舞的“歌舞表演专业”和“音乐剧专业”也都体现了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流行音乐专业培养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流行音乐各专业间界定的模糊性,这也是流行音乐专业培养的创新性。现行的音乐教育体制已远远满足不了流行音乐的教育发展,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已打破院校独立的教学机制,流行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将与社会的商业运营接轨,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实践性,将教师的授课成果通过学生参赛、演出等形式来检验。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深化,中小学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在加入传统音乐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应顺应学生的强烈需求把流行音乐内容加入音乐课堂,所以在高校的流行音乐教育中也应重视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总之,在流行音乐历经百年发展席卷全球的今天,必然会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学科。虽然我国在流行音乐教育方面发展的较晚,但速度之快是不容忽视的。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师已在流行音乐的学科建立上做出很多努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流行音乐教育在未来的学科体系完善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呼吁更多爱好流行音乐的教师加入到建设队伍中来,大家一起添砖加瓦,把流行音乐的学科建设得更加完善,向着良性、科学的方向发展,提高全民的流行音乐文化素质是我们共同的祈盼.
参考文献:
〔1〕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王建元.高校流行音乐教育需要确立学科目录.人民音乐,2007,(1).
〔3〕曹洋.目前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现状之思考.乐府新声,2008,(3).
〔4〕尤静波.流行演唱法.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5〕安妮佩克汉姆.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7
内容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计算机应用领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这给专业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文章就视传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三大教学模块的课程设置、原有教学模式的拓宽,以及从横向、纵向上分析相关课程的必然联系上来探讨视觉传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规范性教学。
关 键 词:视觉传达 计算机辅助设计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学科联系
目前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方面的运用还显得十分茫然。如何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中,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完善技术与创意的结合显得尤为关键。
一、视觉传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
视觉传达设计简称视觉设计,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传播及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信息载体上,从以印刷为主的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上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如网络艺术、数字媒体、影像与电子技术等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宽泛的发展空间。而电脑从最初进入设计领域,受到质疑,到成为设计的基本工具,设计师运用电脑快速地通过图形、颜色、字体、构图、肌理等实现创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设计师们利用电脑对图片、影像等进行设计、制作、合成,并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推广,以光盘、网页、电子杂志等的信息载体被日益推广,计算机设计在互联网、多媒体等设计领域中成为设计的终极手段。
二、视觉传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置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计算机辅助设计从单一的平面软件发展至以平面、网络、影视为三大模块的教学体系。
1.平面模块
设计师通过电脑操作使原生图形发展出众多的派生图形,使原本复杂的图形设计处理工作变得简单快捷。图形、图像、文字处理、排版、插图创作、标志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借助平面软件得到发展。Photoshop是当前最流行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强大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被广泛地运用在广告出版、平面印刷等领域。CorelDRAW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矢量图形软件,是从事图形处理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导入图像、利用数位板绘制图像以及对图像的保存和输出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2.网络模块
目前,在设计应用领域,动态标志、动态产品展示、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在品牌推广中,更多的商家在互联网中发现契机,纷纷在各大站上利用网络广告对产品进行宣传,并追求富有创意的个性化、交互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网页设计,而Flash是实现这些功能的最好途径。
Flash是矢量图形编辑和动画创作专业软件,主要应用于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创作等领域。利用Flash制作的矢量动画,文件数据小,品质高,可以以流的形式在网上传输。同时超强的交互性和个性化使信息的提供者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在此模块中除了视觉元素还应加强对声音的录入、编辑等实践教学,让视听艺术得到很好地结合。同时介绍利用FTP上传的技巧。
3.影视编辑模块
侧重影视传达的动态表现,培养学生利用技术手段达到艺术表现的能力。在目前的影视制作领域中,对计算机数码技术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无论是电视媒体为主导的影视广告,还是MTV、DVD等音像作品的制作,都令我们感受到数字视频发展的魅力。
Premiere是专业的、高效的非线性编辑工具,能够和Video Collection中的软件无缝集成,同时又能将带有图层的Photoshop文件作为独立的视频轨道置入,超强的功能使灵活的工作流得以建立,同时强大的特效增添了Premiere的无限魅力。另外为了加强影视短片的整体性,除了介绍专业的软件之外,要对素材搜集和影片的输出做具体的讲解,例如DV视频采集常用的压缩编码技术和存储技术等。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横向联系
教学计划应注重宏观把握,突出重点专业方向,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以及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影视广告等课程紧密相连。
根据教学进度将二维构成的知识渗透到平面软件的教学中,在以电脑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视觉作品中,图像、图形、文字、颜色就是视觉创作中的点、线、面、形、色,虽然视觉作品的创意手法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平面软件超强的功能丰富了二维构成的表现语言,使二维构成的重复、渐变、辐射等在制作中变得轻松自如。网络模块中Flash在教学中与网页设计、网络广告、动画等课程互为补充,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影视编辑模块应和多媒体技术、影视广告课程联系起来,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真正实现包括DV、电脑、录像、录音等多种电子产品功能,实现图文、视听一体化。
2.纵向发展
此课程的三个教学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有必然的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对三个内容的融会贯通。首先,明确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的不同特点的保存格式,以及格式之间的互相转换与应用。其次,在软件的教学中应有所侧重。例如Flash具有简单的图像处理功能,但是远不如平面软件强大,所以在网络中出现的静态图像、文字处理等应在平面软件中完成,声音剪辑应在影视编辑软件中完成。再次,三个模块的灵活运用,可以创作出结合图像、动画、影视为一体的视觉作品。
四、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程序。
1.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的特点规范教学大纲
计算机辅助设计不是为了将全面掌握软件的功能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应根据专业特点对主要功能进行学习并拓展。随着版本的更新,软件功能日益强大,导致教学内容弹性很大,有些教师往往根据个人经验或知识面主观地进行教学重点的把握,导致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考试内容都有所差异。例如:在 Flash的教学中,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不应将制作一个完整的动画短片作为教学目标,应将动画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FLASH网页、网页的交互性、多媒体设计等作为教学重点,同时突出创意性、实效性。所以教学大纲应该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的特点进行制定,突出教学重点,统一作业要求,指导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
2.编写教案、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
编写教案、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且不断充实和调整,是每个老师自觉的行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学生在实践中也没有掌握记录课堂笔记的技巧,因此造成学生缺乏对课程系统性的了解,缺乏对范例艺术性的把握,同时导致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式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理论教学、创意思路和操作步骤,同时可提供给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课内容、授课特点编写的'讲义,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课程发展,同时在课后操作时做到有章可循。
3.拓宽课下引导的时间
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但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往往上课阶段,学生们都会积极研习,但此课结束后,很多同学便束之高阁,很少再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久而久之连基本的操作都忘了,这就严重影响了与此课相关联的其他课程的正常教学。所以要拓宽课下引导的时间,课程结束后,定期给学生开设某些专题的制作,让同学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并将这种方式贯穿整个学期,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同时在合作中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目前专业必修课以一两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授课,学生由于生源的不同造成基础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初、高中就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对平面软件、动画软件的认知已不再陌生。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影响,对电脑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可以效仿职业的培训方式,将课程分为入门班、提高班等,入门班注重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范例的操作;提高班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对范例举一反三,进行专题设计。
5.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视觉传达专业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的运用能力也给设计带来了危机,学生对电脑技术的过度关注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认识,使设计原创能力逐渐下降,设计成为了制作。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不同认知风格的追求。鼓励原创,并根据学生作品中呈现的不同面貌进行引导,在实践中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配备及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教学中,软件版本过低、讲授网络却无法上网;在音频编辑中,没有音响和耳机、主机、鼠标无法正常运行等尴尬局面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学科建设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做支撑。实验员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并及时处理上课时出现的教学设备问题,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结语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改善教学方式,同时配备完善的实验室设备以及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视觉传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8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想能够进一步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着重于将林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林业实践相结合,二者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培养一些致力于林业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吸取一些他国的先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经验,从而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9
1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必然趋势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1.2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与农业教育等具体工作。因此,农业基础知识和经济理论的学习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三农”问题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工作当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俗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结束语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10
摘要:高校舞蹈学科建设不仅要求科学化、专业化,还应该结合地域特色,黑龙江高校也不例外。本文在分析黑龙江地域特色舞蹈和黑龙江高校舞蹈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高校舞蹈学科建设的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特色;高校舞蹈;学科建设
一、黑龙江地域特色舞蹈
在东北,秧歌是最主要的民间舞蹈。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二、黑龙江高校舞蹈学科建设现状
1.舞蹈教师年龄、职称结构欠合理。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和学科建设。黑龙江高校舞蹈师资队伍不仅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也值得商榷。其中,高学历人才不足,低学历或技能型人才居多,缺乏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舞蹈教师,最严重的情况是专科生教本科生。虽然高学历与高素质不能完全等同,但由于师资队伍在观念上落后、在知识上不足、在热情上匮乏,影响了高校舞蹈的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单调,不能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黑龙江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更别说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高校开设的舞蹈课程大多是拉丁舞中的伦巴和恰恰,少有现代舞,几乎没有秧歌。高校大多数舞蹈教师有思维定式或偏见,认为秧歌是中老年人的业余舞蹈,不适合在高校推行。
3.学生学习舞蹈兴趣不高。由于高校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舞蹈教师教学水平有限,舞蹈课程单调,渐渐削弱了大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另外,舞蹈动作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如果对动作的步伐和方向产生模糊认识,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可能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
三、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高校舞蹈学科的建设思路
1.提升舞蹈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之间应多举办舞蹈教学交流活动。舞蹈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有创编舞蹈的能力,如把秧歌与现代舞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又能发挥黑龙江地域特色。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课时数。高校应该适时增加舞蹈教学的课时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舞蹈种类繁多,每种舞蹈都各具特色,但要把黑龙江地域特色融入其中,应力求准确、科学又不乏生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对新事物充满热情,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的积极促进作用。要想使这种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化,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舞蹈教师运用专业的舞蹈理论、丰富的肢体动作,组织教学语言,调控课堂节奏,使舞蹈教学设计高效实施,取得高效的课堂效果。3.完善设施设备,优化舞蹈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是学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黑龙江高校对工科更加重视,工科实验室设施在国家支持下得到不断完善。然而,舞蹈学科建设所必需的场地和设施不足或陈旧。黑龙江高校应该重视舞蹈教学的场地、场馆、设施的建设和优化。另外,舞蹈教学多以多媒体配合,所以,黑龙江高校要完善和优化多媒体设备,以保证舞蹈学科建设的顺利发展。
4.提高教材质量,创新教学手段。要做好舞蹈教学的学科建设,没有高质量的舞蹈教材是不行的。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必不可少的教学载体,对教材的选用要独具特色,而不是为了选用教材而选用教材。目前,黑龙江省高校舞蹈教材的选用多以舞蹈概论为主,更有学校以本校开设体育的教材临时改写成简易的舞蹈教材。要建设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高校舞蹈学科建设,必须提高教材质量,结合舞蹈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开发更适用于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教材。好的教材可以促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要做好舞蹈教学设计,要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吸收舞蹈理论,做好基本的舞蹈动作甚至学会设计舞蹈。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现代流行的舞蹈和黑龙江地域风格融合起来。
5.举办课外舞蹈竞赛活动。高校可利用舞蹈协会或舞蹈俱乐部组织大学生参加舞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课内舞蹈教学课时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例如,开展舞蹈设计比赛,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和编排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舞蹈,既能传承黑龙江文化,又可以真正把舞蹈这门课程学好。另外,高校可以建立舞蹈学习素材资源库,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保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舞蹈。可以在网上建立电子论坛,手机上建立微信群,师生在课外友好交流,共同探讨舞蹈学习。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高校舞蹈课程的学科建设不仅要硬件、软件双管齐下,更要考虑融入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因子,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使舞蹈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任建华,敖祖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教育,2011
[2]郑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本科论文绪论04-18
本科论文致谢12-20
本科论文评语11-05
本科论文的致谢02-10
本科论文目录格式03-16
本科论文目录模板10-12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11-10
本科论文评语15篇11-29
本科论文字数规定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