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论文

时间:2022-10-08 11:48:38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论文

  一、前言

浅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论文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 2015 年已达749 万人)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每逢7 月“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但是,企业、公司、工厂等用人单位每年仍会遭遇“用工荒”问题。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边则是技术性岗位劳动力的缺乏,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工作。这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后对人才需求升级的客观需要。2012 年3 月教育部印发教高[2012] 4 号文件《关于全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30 个版块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提出中国高校需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应用型为主的两种类型院校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将部分学术型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院校,这些主要的转型对象初步列为全国各地2001 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院校。与此同时,在2014 年5 月和6 月,国家相关部门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 》,这为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贵州地方经济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其初等、中等及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同时,全省的高校数量总和也较其它省份的少。这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占全省本科院校总数的比例( 58. 82%) 在全国排名第11。”因此,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确保省内地方院校的顺利转型,这将涉及高校教育机制中招生、培养、就业三大环节的改革。遵义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的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是学校可以借此机会大刀阔斧的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模式进行改革,挑战是如何改革才能发挥学院自身的办学优势、特点以及符合教育部改革的大政方针。

  二、招生环节转型的重点是确立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提出教育转型改革的大环境下,每所院校都是参与改革的个体。这就要求院校必须结合各自不同的办学情况实行办学定位的改革与实践,如: 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一所院校的办学定位可以明确该校的办学类型与特色、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以及办学规模和层次。这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办学定位准确与否的关键。受到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应以教学为中心,办成“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而如今高校转型发展则要求打破这一传统模式,转而探索高素质应用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其实质是转型后的院校能够在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和地方性社会服务角色中找准属于自己相应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前身为师范专科学校的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拥有百年师范传统的学府,已经培养了大量扎根地方、服务基层的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教育人才。目前,本校实施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正好切合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向。

  三、培养环节转型的核心是创新课程结构和加强师资力量

  1. 课程结构的创新

  传统的高考模式也正进行相关改革,这一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支持和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高考考试在保留传统型以“文化知识”为考试内容的形式之外,增加“实用技能+ 文化知识”想结合的新型考试模式。其目的正是希望学生通过高考类型的不同选择,将生源科学合理的分流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类,从而使不同高校之间完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这一改革直接推动了应用型院校本科课程结构的改革和建设。目前,中国面临转型发展的院校在构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体系方面还属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而欧洲国家已积累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和成果。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先行者和专家,德国高校要求毕业生达到三个目标: ( 1) 能够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 能够完成新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 ( 3) 在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3参照这样的培养目标,以本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生源特点出发,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为: ( 1) 培养主要从事教学、服务、生产等一线岗位工作的本科类人才; ( 2) 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 3) 毕业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实践操作。在上述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课程知识体系的重建需突出技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结构特征。“技术知识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知识类型,它包括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反思知识4。”因此,课程结构必须满足理论性和技能性知识之间的结合和融会贯通。课程结构建设应从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重理论”、“重实践”的特点。为此,本校已启动了各个学科的课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院对已开设的60 余个本科专业学科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向的特点,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使理论知识体系更具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为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学院将定期定量定点的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研,从中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方面的评价意见,组织校内学科专家组对这些意见反馈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及时了解课程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化建设,调整课程培养的结构和目标,注重提高人才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的工作能力。

  2. 师资力量的加强

  一所院校的办学水平高低既能体现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确保高水平办学质量的关键也在于师资力量。因此,教师也需要跟随改革的步伐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之中,这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本科人才的关键。大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等素质和能力。构建多元化师资类型涉及教师素质、能力的改革。结合本校师资现状,学校可以根据教龄将教师分为中青年教师和资深老教师,资深老教师的工作重心仍是承担师范类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的传授以及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的培训工作,培养师范类应用技能型人才; 中青年教师主要任务则是培养非师范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就使得中青年教师需加强专业实践知识的学习: 第一,应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考取诸如平面设计师、心理咨询师、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拓展自身的教学业务知识; 第二,借助像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职院校相对丰富的职业教学经验,组织中青年教师定期与他们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的交流活动; 第三,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省内外企业、公司、工厂等单位进行实践和考察,聘请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优秀在岗在编人员对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培训。通过这三种途径的融合,实现中青年教师以积累实践性知识为主、提高理论教学素质为辅的教学业务能力转型发展。

  四、就业环节转型的关键是建设多元化校外实习基地和深化就业培训

  1. 多元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以学生应用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本校将继续深化已有的教育类师范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借鉴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成立非师范实习基地校外工作组,负责与企业、公司、工厂沟通联系,以考察和调研的形式对能够满足现场教学、顶岗实习需要的单位进行评估,组织和实施非师范生的毕业实习教学项目。学校还应积极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当地国家和民营企业进行实习合作,逐步形成“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校外实习基地体系。学校还需出台相关实习规章制度,比如实习的教学条件、安全纪律、工作程序等,确保实习活动所需的实习费、交通费、指导教师课时费等,使得实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外实习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借助实习基地技能人才资源和技术设备优势,让学生与技术性岗位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职业技能,为他们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就业培训的深化

  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个人就业意愿和就业定位缺乏合理性。为此,学校的就业培训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毕业论文考察内容的改革,二是完善就业培训课程建设。毕业论文考察形式不再以单纯的学术论文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而应依据个人和小组的实践项目完成情况作为检验内容。本校以往开设的就业培训课程类型单一、内容偏理论化,对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于是,完善就业培训课程建设必须明确培训课程的任务和特点,并丰富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就业培训课程的特点是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获得求职技能,其主要任务是: (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2) 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能力的剖析; (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评估职业目标;( 4) 帮助学生获得热门就业岗位的面试技巧; ( 5) 帮助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就业培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以讲授实践性知识讲座和模拟招聘、模拟面试等师生互动模式相结合,指导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综合实力。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和选择,是社会对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能够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是构建整个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的内容。

  五、总结

  在转型发展重要时期,作为身处偏远地区师范类本科院校,在本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下,要深化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学校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关注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必须抓住改革转型发展这一契机,通过“深化校内改革”和“加强校外合作”的格局,构建符合本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持续的需求,让每一名从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成为“四能”人才: 能够为社会所需、能够为社会所用、能够为社会所为、能够为社会所赞。这是转型发展下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浅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论文10-09

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论文10-09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10-09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论文10-09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10-09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论文10-09

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论文10-11

怎样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结构化学教学论文10-09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10-12

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转型策略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