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文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时间:2023-04-22 16:38:57 传统文化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精选9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陕西传统文化作文,欢迎阅读。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精选9篇)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1

  陕西特色传统文化有很多!

  比如,乌龙茶。

  乌龙茶的名字来源有很多传说。

  大致有四种来源可能:一为产地说;二为茶树品种而来;三为制茶之人名称而来;四以茶叶形态色泽而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茶园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叶,发现那里有一条乌龙。他吓坏了,过了几天才敢回来看。茶叶在这几天太阳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主人从此叫它乌龙茶。

  也有说最先发明乌龙茶制法之人名字叫苏龙(因人长得黑,人称乌龙),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实乌龙茶名字应该还是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比作龙)。在水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故而得名。不论由地名而来还是由茶树品种名而称的乌龙茶,只要制法相同的,均通称为乌龙茶,包括乌龙品种及其他著名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石子馍

  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馍,也叫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就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也是陕西特色传统文化一绝。

  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它具有我国烹饪史上石烹时代的明显特征。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领风骚。虽然现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尔还能在街头看到卖石子馍的乡下人,一块钱可以买好几张,又便宜又实惠,带回家去还能吃个新鲜。

  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

  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比如巨鹰陕西特产门店里都是盒装给旅游的人准备的,方便携带。巨鹰陕西特产门店众多,旅游区也有,比如兵马俑博物馆。游客觉得好了,还可以去网上购买。

  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地处西安市以东30余公里的骊山北麓。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现已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岐山的臊子面

  岐山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以薄、 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其基本制作工艺是:面条要 用手擀成,并达到面薄条细、

  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黄花菜、木耳 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浇汤,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 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

  凉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

  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

  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种风格。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2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陕西,可想而知这里转载了多少,多么厚重的历史文化了吧,这里经过了风云变幻的几千年,无数朝代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建都,而这些传统的意识文化,美食文化就随着这些历经风雨的大都会慢慢滋长,蔓延,发展,流传下了。陕西也变成了现在这个拥有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城市,一走进陕西,你就会发现这厚重的历史竟然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深深感到这个古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是那么的浓厚庄重,让我们心里不由得为之战粟。想要体验这古都散发而出的动人魅力吗?那就来到陕西,体验陕西传统文化吧。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传说人类起源于陕西,那悠久的传奇故事女蜗造人,伏羲大帝还有那神奇的华胥氏也是起源于陕西。陕西还发现了人类最早的遗址和陵墓,还有最早的人类蓝田猿人,还是传说中炎黄和皇帝的诞生地。是轩辕黄帝的统治基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战场,是丝绸之路的昌盛之地,这里拥有了太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政治的重要城市。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是人类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历史作用和价值。

  陕西分陕北和陕南,陕北文化是陕西最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上,人们尽情放歌,尽情跳舞,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著名的民俗民歌,民间扭秧歌,还有那激动人心,大气磅礴的民歌信天歌。陕北还是著名的革命基地,流传了很多伟人事迹,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革命文物,拥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陕北还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多元化地区,这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陕北文化,独具魅力。

  关中是陕西的重要据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拥有八百里秦川的称号。地势平坦宽广,是陕西的重要农产基地。而关中的咸阳更是历史古城,秦始皇就在此建都,昌盛一时。

  陕南也是陕西拥有重要历史文化的重镇,这里的气候舒适潮湿,是汉族文化重要发源地,在这里,也拥有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刘邦称帝,刘备称王,在这里留下了传奇历史。

  陕西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赶快来陕西体验陕西传统文化吧。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3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4

  俗语都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每到过年时,放糖果等零食的桌面上总少不了两种 食物,那就是——油角和煎堆。过年前,我和奶奶都会一起做油角、煎堆,而且总会炸 一大锅。炸完后,无论谁到我们家来拜年,都会把油角、煎堆和糖果等拿出来,给客人 们吃,如果油角、煎堆太多的时候,还会把其中一些送给客人们带回家吃。因为,它们 都寓意着好兆头。

  除夕一大早,我们就回家乡帮奶奶制作过年必备食品——油角和煎堆。虽然它们看起来 很平凡,但是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呀,必须经过许多工序,才能把它们做的好吃又好看。

  做煎堆要准备:爆谷、糯米粉、粘米粉、花生、砂糖、芝麻等多种材料。煎堆的陷做起 来比较复杂,要将花生、砂糖和爆谷加热搅拌在一起,然后趁热用双手把它们捏紧,把 它们捏成一个个圆球状。这是一个考验人的功夫,只有奶奶才能做好。我们就只能做简 单的油角陷,只要将花生和砂糖碾碎混在一起就行了。制作完内陷,就要做外皮了。将 粘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用开水搅拌,搓成粉团备用。

  最令人开心的制作马上就要开始了。每个人都要动手,奶奶就小木棍把粉团搓成薄薄的 表皮,然后我们用它把内陷包起来,搓成一个个的圆球。包油角更可笑,每个人的'手法 都不同,形状各异的油角很快就把桌面摆得满满的。由于我的手上沾满了面粉,不一会 儿,就把小脸蛋弄成一个大花脸,引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的'工序就是下油锅了。首先用猛火烧开油锅,然后改用慢火,将包好的煎堆和油角 放进油锅慢慢翻滚,让它们受热均匀。不一会儿金灿灿的油角和煎堆就出锅了。

  制作油角和煎堆既费时又烦琐,但却是我们的春节习俗之一,人人都乐意去做。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5

  年,是一个捉弄各国传统节日。人们不管有多远,都要回去和家人团聚。我每次都会回 家,因为我感觉家里空气清新,热闹,可以和家人一起欢声笑语,最好的就是能放鞭炮。

  大年初一上午,我们贴春联,挂灯笼,布置院子。首先,在墙缝上插了根小木棍,将灯 笼小心挂上。然后,贴春联,打开盒子一看,这次的春联有点不同:很大:大大方方; 很红:红红火火。最后,布置院子,嘿,我可没少花力气!我把有用的全部搬出来了。

  虽然很累,但我这一瞧,把累全部抛在后头了。真不错,我也去别人家里看了看,我们 家数第一!没多久,到了晚上。

  吃年夜饭,必备的习俗,这次可不同,以前都是定的饭店,今年爸爸亲自下厨,还不知 道爸爸的厨艺怎么样呢?没多久,就上了一大桌的菜,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动起筷来。

  嗯,味道不错,看来爸爸也有点功底嘛。

  该发压岁钱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

  每收到压岁钱我都会说谢谢, 这样别人也很高兴。

  今年我可没少赚钱呢!太好了。

  第二天,该拜年了,这不,跑到了姥姥家里。我也很高兴,能在这有个姐姐。我又赚了 一笔压岁钱。哈哈哈!过年都是开心的.,美满的,快乐的,希望一年比一年好。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6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一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这是春节的重要习俗。而在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就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而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

  人们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这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7

  今年8月,我、妈妈和小伙伴们一起到陕西旅游。我们游玩了西安、延安、华山,还到了河南洛阳。在延安我们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辛苦工作,最后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了胜利,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西安我们参观了碑林博物馆,这里是书法爱好者的天堂。一块块的碑石穿越千年历史展现在众人眼前。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让人心生敬畏,一排排形色各异的兵俑还有做工精美的铜车马无一都在彰显二千多年前华夏古人的智慧。而陕西历史博物馆则让我闻到了浓厚的历史气息。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特别是馆内珍藏的湮金望银的铜器,如西周玉制礼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鸟、西汉皇后吕后的玉玺、金银竹节铜熏炉和197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八棱乐伎金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赤金走龙等,均属举世罕见的精品。

  从延安回西安的'路上我们还游玩了壮观的壶口瀑布。在众多中景点中我最喜欢壶口瀑布。一路上妈妈就在介绍壶口瀑布如何如何,我原以为会看到什么壮丽景观,没想到只看到了一条奇黄大河——黄河。在盘山公路上,放眼望去几十米宽的黄河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雄伟,水势平缓一直向前流动。我很是失望,以为就那么没有看头。可是我错了,刚一转弯我脸上不屑的表情便立刻转化为被吓了一跳的表情再转化为感叹。我看到了宽阔的大河忽然掉进了一条“裂缝”,激起层层浪花,耳边是轰隆隆的水声不断回旋。从那里开始,一路上虽然看的不够清楚,但是已经让我对近距离观赏壶口瀑布充满了期待。

  终于下了车。刚刚离得近了一点,就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黄沙迎面扑来。我戴上了眼镜、戴上了帽子,可是还是抵挡不住风沙的进攻。我小心地走下去,靠着栏杆看着下面奔腾的黄河,不禁感慨万千。瀑布高高泻下,击打在石头上,溅起了滔天浪花。河水形成了一个个漩涡,在峡谷之中翻滚咆哮着奔向远方。再走近一些,看到几百米宽的黄河河面骤然被两岸所束缚,落入仅三四十米宽的深槽中。在几十米的落差中,河水翻腾倾涌,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水声声震河谷,不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感受到的“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看着汹涌澎湃、瑰丽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我的心潮澎湃,从心底感到震撼。壶口瀑布与黄河果然名不虚传,不论站在下面看,还是站在上面看,都让人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这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壮美绚烂,让人心存敬仰和感叹!

  这一次陕西之旅让我见识了领略了了大自然的美好,我还游览了文化古都,了解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真是一趟不虚此行的文化之旅!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有着很多独特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就数凉皮了。

  而我喜欢它是因为凉皮突现“筋”、“薄”、“细”、“穰”四大特色。“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细”,是说切得细;“穰”,是说柔软。正是基于这四大特点,才使得秦镇大米面皮子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凉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凉吃,也是最常见的,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均可。

  凉皮热吃即把皮子蒸好后切好放在笼屉上,下有炉火加热,使皮子始终保持热腾腾的状态,这种吃法多在冬季,但也有一部分人大冬天仍要吃凉皮子,喜欢的.就是那个爽劲儿。

  凉皮麻酱凉皮一种典型的传统吃法。其做法较简单,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箩里,摇支凉皮萝使面精平平地铺在箩底,然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黄瓜丝,调入盐、醋、酱、芝麻酱、辣椒油等即可。

  凉皮凉皮套餐指的是一碗调好的凉皮,再配以一碗黑米稀饭来一个肉夹馍,简直是黄金搭档有吃有喝,舒舒服服。还有的人再配以一壶黄酒(也是一种大米酿成的低度保健酒),或自斟自饮,或邀一二知己对饮,悠哉尤哉,那分惬意,只有现场品味方能获得。

  而现今的陕西,由以西安为主,中青年人大多以凉皮,肉夹馍,一瓶冰峰为所谓的凉皮套餐。尤其正当夏日午时,吃着凉爽的凉皮,品着冰镇冰峰。和朋友又可小谈一段,乐哉。

  凉皮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除了它口感好、营养好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餐快,一般三五分钟吃完,的确方便快捷,因此又称秦镇大米面皮子为凉皮快餐。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篇9

  ‘送灯’是我的家乡陕西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从女子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要在春节期间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好。出嫁的女儿要将灯笼挂在家里,以示吉祥。

  第一年的送灯活动较为隆重,讲究送4至6对不同的灯笼,其中包括一对小圆灯,是用绸缎制成的灯即绸子灯,有祈子求福的涵意。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后,娘家便把灯转送给女儿的`孩子。古时候有传说鬼怪都怕光与火,于是送灯便有了给孩子驱邪之意。另一方面,希望灯笼给孩子照亮前程和带来光明美好的前途。当舅舅的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谚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个习俗。

  我记得舅舅每年都在春节送灯给我,从出生一直送到今年12岁。我接到灯后每晚打灯玩耍嬉闹,点着蜡烛的灯笼极易着火,我每次慎之又慎,但总是把灯笼烧着,大人则说“红火了”,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今年我12岁,是最后一年送灯,此次送灯也叫“完灯"。这一次意义非凡,表示十二岁长大成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成人礼,是由童年进入少年的过渡礼,舅舅家要送厚礼,我的父母宴请舅家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场面隆重而热闹。至此送灯活动就算告终。

  “送灯”这项家乡的春节习俗,让我看到了家乡传承的一种文化及家乡人的质朴。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相关文章:

陕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04-01

最新陕西中考作文12-01

有关陕西的谜语10-05

陕西中考高分作文11-21

陕西中考满分作文10-09

陕西导游词11-18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04-01

陕西歇后语03-26

陕西的歇后语精选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