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甘熙故居导游词范文
甘熙故居导游词范文1: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 “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故居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学,擅长风水勘舆、星相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从小丹阳来宁以经商发家,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见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异”原来是根据风水理论决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 “渤海”,甘氏源出于此。甘氏南迁后,家中悬“于湖世泽,渤海家声”对联,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内大小天井多达35个,据说有水井、窨井32个,目前发现的10多个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门槛边,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以及上下水等问题,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起到“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正落中轴线贯通,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相对正落而言,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在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了家庭中主要的礼仪接待活动都必须在正落中进行。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间的面宽和总的间数等各方面都较正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一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拥有“九十九间半”房屋的甘熙故居,为有效利用并再现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貌,文物部门修复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对外开放。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白下区南捕厅的甘熙故居内,故居共有三百多间房屋,因皇家规定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甘熙曾在朝为官,深知法规,故对外宣称“九十九间半”。
博物馆一九九五年被订为江苏省及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甘熙故居不少房舍遭人侵占,目前整修恢复原貌的有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并以此分三大陈列主题。
十五号是南京传统民居厅堂展示,游客可参观门厅、大厅、内厅、主人房、佛堂、洞房、闺房、书斋等,体会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
十七号展示南京地区民俗技艺,展示现场有老艺师表演皮影戏、泥人、魔术、九连环、剪纸等,游客可花点小钱,当场学艺。
十九号的南京传统民居图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厅建筑、多进穿堂建筑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构件,是研究南京地区明清民居的宝库。
甘熙生于1797年,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在北京雍和宫旁成贤街的孔庙内(国子监东侧的大院),有元、明、清三朝陆续立下的进士碑林,计100余块,道光38年的那块进士碑刻有“甘熙,江宁县”,可以作证。
甘熙故居导游词范文2:
甘熙故居位于南京城南一条小巷里,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代古民居,总占地21000余平方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经历了二百年的沧桑,它的故事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既然古人能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将这些古建筑保留下来,我们更应超过古人,给它更好的保护环境,将它保护得更长远。民居建筑遗产应成为城市的一笔财富,也可以成为南京直接的景观资源。传统民居通过装饰的屋脊、门窗、廊檐、柱梁以及门罩、门楼、砖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恒久性的文化氛围和中国人传统的人生观,寄托了诸如宗法、政治教育、风水、习俗等思想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这一领域中的水平。
在南京南捕厅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经过一年多的维修,终于恢复原貌,一派古色古香。
这九十九间半的宏大建筑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宁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书籍的津逮楼。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丰。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氏家庭自古以来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贡三及其子女则以宏扬京昆艺术为一生事业。今甘熙故居复原开放,同时也成立了京昆研习社,在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汪剑耘之女)的主持下,团结南京票友,开展艺术活动。
解放初期,以甘氏为主的新生社联合华社、中联社,成立了“友艺集”。遂后,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陈振杓等会同南京工学院撒应禄等在南京市政协和文联的领导下成立“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后来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苏省京剧院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钟山业余京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轩、汪剑耘、甘涛、甘律之等已相继去世,所幸,汪剑耘的女儿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绍箕裘,继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艺术,至今活跃于票界,现在主持甘熙故居的京昆票房活动,为南京京昆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究,对民乐精于笙、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并精研昆曲,1935年曾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扫松》等数折。1957年曾应江苏广播电台邀请录制笛子曲牌十首。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
甘熙简介范文3: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进士,以知县迁广西,道光二十二年升郎中。后任户部广东司兼云南主稿、记名知府等职。 他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曾对 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著有《 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中以《 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推崇。
甘熙祖上多名人,相传战国时 秦国 丞相甘茂、三国时 孙吴名将 甘宁,清朝 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都是甘熙直系祖先。 “ 甘熙故居”是由甘熙的父亲 甘福开始建造的,后来甘熙又续建、扩建。当时清朝的定规是 民间住宅造屋不能超过一百间。据说天帝的房子有一万间,皇宫是九千九百 九十九间半,王公勋爵的住宅是九百九十九间半,民居便只得九十九间半了。甘熙曾在京为官,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所以未敢建满百间,只建 九十九间半,那半间是一个四面皆窗的楼阁。
甘熙的父亲就是一位著名藏书家,在他所建的津逮楼里曾藏书(画)10多万卷;到了甘熙主持时,藏书更为丰富。可惜, 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在 太平军与清军的大战中,津逮楼毁于兵火,大量古籍珍本被毁。
甘熙幼年饱读津逮楼藏书,但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成长为一位有见识有经验的地方官员。道光中期, 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 玄武湖)以 通江,甘熙坚持不能这样做。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 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
甘熙还精通地学,精于风水之术。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道光皇帝勘选安置灵柩的地宫。 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他再度奉命复勘魏家峪,平安峪。甘熙深知历来为皇帝勘察墓地者无一生还,据说他完成任务后,即告假回到 南京,嘱咐家人准备为他办理后事。果然,不久甘熙就又被召入京城。很快噩耗传来,说他“以微疾三日卒于邸舍。”
甘熙(1787~1853)清藏书家。字实庵,一作石庵,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甘福子。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以知县发往广西,选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一生博学强记,祖父甘国栋便已有数万余卷藏书,父甘福,建藏书楼“津逮楼”,取《水经注·河水》语句:“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价,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既是石头(建筑),又有津逮之名。藏书有10万卷。少年时期曾遍读“津逮楼”藏书,懂天文、识地理,曾经为道光皇帝的宠妃选墓地,由此获道光皇帝的'嘉奖。不愿居于京师,称疾告老还乡。致力于南京地方文献和史料的搜集,家有藏书楼“津逮楼”,道光十二年(1832)落成,藏书10余万卷。“津逮楼”建成三年以后,楼旁又增建数间书屋,墙壁上嵌有“三十六宋砖”。另有“文澜轩”,有藏书数万卷,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现代藏书家赵世暹于1951年发现后,无私捐赠北京图书馆。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是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现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建有南京民俗博物馆。藏书印有“甘氏藏书”、“金陵甘氏藏书”、“津逮楼”等。著有《白下琐记》、《建康实录》、《侗荫随笔》、《日下杂识》、《灵谷寺志》、《金石题咏汇编》、《寿石轩诗文集》等。
【甘熙故居导游词】相关文章:
鲁迅故居导游词06-12
鲁迅故居导游词06-27
曾国藩故居导游词06-06
关于鲁迅故居导游词06-15
安徽李鸿章故居导游词06-19
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03-03
鲁迅故居导游词12篇07-21
鲁迅故居导游词15篇10-04
鲁迅故居导游词3篇10-08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优秀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