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11 12:27:14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教育调查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1

  按照《关于开展__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景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可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可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教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并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我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我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我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活力。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进取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本事、动手及社会实践本事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调查报告2

  一、调查时间:

  2月18日至2月23日

  二、调查地点:

  xx市xx县xx镇

  三、调查内容:

  关于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当代,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华大地,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在渝东南片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村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种硬件、软件设备极少,甚至没有。

  原因:

  1、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或是只有极小部分作为教育经费。

  2、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本费,国家禁止学校乱收费等政策的实施,学校收入减少,活动资金减少。所以学校也没有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

  原因:

  1、由于政府对农村小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小学,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远远低于城市小学教师,所以许多人不愿意留在农村工作。

  2、农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环境差,居住条件差,对外交通联系都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信息闭塞。

  3、对于年轻教师来讲,农村小学的发展空间小,对他们的发展制约性强,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留在农村工作。因此,在农村小学里,许多教师都是年龄稍微长的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协调。

  三、庭教育欠缺,孩子在家不能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

  原因:

  1、父母学历不高,不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在家庭作业中遇到的难题无处求解,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恶。

  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开始大幅度的进城务工,许多孩子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甚至无人照顾,无人教育。

  3、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缺乏,有的家长因孩子的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大打出手,对孩子的教育是非打即骂。使孩子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4、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由于父母的严格,使孩子对家长产生敬畏心理,有什么话不敢给父母说,有什么事不敢对父母说。是孩子产生自闭、自卑心理,抵触学习。

教育调查报告3

  调查目的:

  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校的这种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溺水、中毒、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是中小学生伤害和死亡事故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又面临着哪些安全问题呢?为此,我对我所在的小学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

  如何培养学生高速调节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作为调节不良情绪的基础,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美好的一面看待周围的生活,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其次,培养学生用冷静的理智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遇事要思考,平心静气的分析,不能急于做决定,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遇事不武断。

  最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做一个自信的人,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降低目标要求,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突出性的成绩,使学生树立自信。

  另外,要培养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有张有弛。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不良的情绪。

  总之,在安全教育的方法上,不宜一味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干脆引不起学生注意,听而不闻。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求多样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而安全事故也各式各样,许多情况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及预计的,只要教师们将爱予以学生,爱生如子,时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才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主动遵守安全规则,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成长。

教育调查报告4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帮助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二)研究意义:

  教育质量关乎国民素质,社会越来越关注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

  校隔代教育现象确实尤为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工作,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祖辈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他们产生直接作用,由于祖辈的自身原因,致使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有必要及时纠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不仅是推进孩子全面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决定他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还是学校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因素之一,更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必经之路。我校于1987年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议和家长委员会会议,对成功的家庭教育模式经验进行介绍和推广。同时从社会上聘请有关人士担任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举办家教辅导讲座或报告会,对学生家长、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有关教育领导向他们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他们谈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让教育专家或教师给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优秀班主任或教师给他们做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讲座等等。通过学习,使他们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手段等,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如此这般地构建出的立体化教育体系,有利于那些看来有点“缺陷”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改变。同时又把那些隔代教养人请进家长学校进专门培训,讲授有关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际学沟通理论等。通过培训,使他们懂得了小学生情感心理上的需要,掌握了心灵沟通的技巧,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质。

  “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人,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他们发展中持久的发动机,也是时代、社会强烈的呼唤。对隔代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概念的界定

  “隔代教育”又称“祖辈教育”,指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为祖辈(或大部分由祖辈)来承担,它是相对于“父母教育”模式而言的。

  隔代教育是指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三、理论依据

  十八世纪欧洲伟大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人的第一个学校,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这些言语都向我们传递着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研究中要明确隔代教育的弊端,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让祖辈走出教育误区。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更新祖辈家长们的教育理念,改善家庭中隔代教育的方法,同时研究隔代教育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策略。期待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软胁,全方位地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我们研究的目标有四个:一是调查了解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基本现状。二是疏理分析家庭中隔代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研究优化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对策。四是改善隔代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率。

  五、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长辈的教育形式进行研究,看看他们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造成什么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否能起到促进作用,是否存

  在一定的偏差。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家长,就必须要走进他们,所以我们主要进行家访访问的形式,以问卷调查为辅,并确定典型隔代教育下的孩子为对象,进行计划性调查记录,以一年为限。了解到他们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及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们最终会向哪个方向前行,进而我们进行有效指导,计以对策。

  应该说,以祖辈为主要教养人的隔代教育是影响最大、问题最多,隔代教育的特点最鲜明,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要正确看待祖辈主要教养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有可取之处的。首先,不少祖辈家长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孙辈身上,他们也愿意在与孩子一起生活中获取乐趣,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观察他们的表现,因此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其次,祖辈家长积累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多得多;第三,祖辈家长在长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

  隔代教育也有不少不足。首先,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其次,与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的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第三,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祖辈家长的这些特点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除了应该引起祖辈家长的重视并注意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外,父母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抚养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义务。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能替代亲子教育。

  在研究对象中不难发现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后进生,成绩比较差,顽皮、好动、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及时完成等不良的习惯。在这里我们也先制定出一定的对策并加以实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对策:

  (一)在班级中营造良好氛围,树立主人意识,并每周课外开展一次班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老师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隔代下的学生更加地关注,有计划的进行谈话,制定成长记录表,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及时的帮助,密切关注他们的变化。

  (三)加强家长的联系,对祖辈家长进行分类教育,及时给家长充电,给家长提出一定的计划、建议,希望家长通力配合,形成两点一线教育,遇事及时联系。

  (四)营造良好环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要一个清静的环境,学生需是要伙伴,可以几个聚在一起学习,但还是需要家长的监督,在家必要的设备是必须的,在学习时不要让外界的事物干扰。

  (五)记录学习成绩,单元考后进行总结,对每次考试进行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有进步可以发放奖品,可以是自制奖状。

  针对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弊端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确保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地发展。 祖辈主要教养人所以能够担负起孙辈教育的主要责任,除了父母辈的实际情况、家庭的客观条件等外部因素外.还与祖辈自身的条件、愿望等主观因素有关。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具备一定的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祖辈家长带孩子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六、研究方法

  由于能力和时间上的限制,我们采取的调查类型主要是个案调查,即对特定的社会单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来剖析,以其在个案的特殊性中,寻求普遍的代表性,找出多个特殊性中相通的东西,并对此展开阐述和研究。在个案的选取上我们就选取了学校周围的家庭,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调查方法上以访谈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和追踪调查法来加以配合。

教育调查报告5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过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

  “您认为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这个题目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题目中选择“主要考虑个人利益”或是“说不清楚”的同学,选择“A.为国家发展多做贡献”的比例要远低于平均水平;他们更多的会选择“C.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和“D.拥有权力和金钱”。极少数同学对“要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说法非常认同,但是选择“有一定道理”和“不认同”的几乎各占一半,分别是44.4%和49.4%。同学们的价值观可以说紧跟时代潮流,没有出现大的偏颇,但是一部分同学存在的功利化趋势也是不能忽视的。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正侵蚀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也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看待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大部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理性。我们认为对国家大事关注度低是同学们缺乏民族自豪感的一个因素,事实证明,这两个变量的确正相关。第二十七题中“不关注”国家大事的同学,在第二十八题上73%集中在C和D两个选项。

  37.8%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爱国热情影响最大的是“社会舆论导向”;19.0%的认为是“家庭的潜移默化”;36.4%的归因于“课本知识教育”;6.8%的认为来自于“同学或者朋友”。爱国主义本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面,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舆论的阵地。这说明学校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教育者要肩负起这一重要责任。

  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感觉到或多或少的压力,感觉“压力较大”的占30%,“一般”的占57.2%。而他们解决压力的办法更多是倾向于“自我调节”,占80%。高职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高职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等,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作为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上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面对压力、困境。

  “您是否认同高职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是不诚信的行为?”很多寒门学子在求学之初就受益于助学贷款,却在学成之后拒不偿还,这种道德和诚信严重缺失的行为,在高职学生眼中竟变得很好“容忍”。A、B两个选项为正向选择,C、D为负向选择,它的两个负向选择加起来占50.8%,对拖欠助学贷款行为的容忍极有可能让他们自己也变成欠债不还的人。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究发现,高职学生大多能坚持主流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他们主张个性、心态开放、真实但不够成熟、爱国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学习方向明确但自控能力不足,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强烈,但是行动力不足。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个人原因外,还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要思考和研究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成为我们选择的途径,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深化思想,文化先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理念和生活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上,应着重构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校风文化、学风文化、校歌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格言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和宿舍文化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学生守则、一日行为规范、双休日管理办法、综合素养评价等;四是阵地文化,包括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网站、宣传栏等。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实现文化育人。

  (二)丰富学习,授人以渔。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平等、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能主动地、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倡导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并非指知识量如何之大,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好奇心、求学心,老师需要像导演一样,引导学生在大课堂中自我学习。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终身,授人以渔的本质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表率生活,榜样力量。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并运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做法,比如说女教师、司机和警卫战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现,以及其他许多好人好事的显现,让学生看到社会上闪光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除了社会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以外,还应该树立高职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如学习上成绩优秀或是生活中自强不息的学生。这些更加贴近学生的事例使高职学生无形中接受心灵净化,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并使之成长”,这种培养类似于养育,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和帮助高职学生良好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持之以恒。我们正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然后经过一系列探索来找到养成教育这个最优化、最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伴随他们成长、成才。

教育调查报告6

  农村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但目前的农村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我想就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做一下分析:

  一、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师编制过紧,配备严重不足。

  大多数农村幼儿园都是2—3人,一个教师一个班的现象相当普遍,离省规定的最低要求“半日制幼儿园每个班须配备2名教师,全日制幼儿园须配备2名教师、1名保育员”的要求相去甚远。另外,男女比例不合理,男职工、男教师太少,仅占教职工总数的2.5%,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2、政府管理的力度严重不到位。

  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没有硬性指标的制约,幼教事业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党政领导的认识程度,这就直接导致县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幼教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狠抓“普九”工作,都把有限的资金投在了“普九”上,以至于最近几年有的乡镇幼儿教育经费分文未拨;部分乡镇幼儿园布局调整进展缓慢,这些,都与乡镇领导人的重视程度有关。

  3、农村学前教育出现滑坡现象。

  教师队伍不稳定是导致农村学前教育滑坡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教师的待遇太低,工作、生活不稳定,最近各地实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定编定岗和教师资格认证,农村幼儿教师不在其列,农村幼儿教师一直没有与民办教师享受同样的升学转正、培养培训待遇,对长期从事农村幼教工作的老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致使农村优秀幼儿教师大量流失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学前教育滑坡。

  4、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生活无保障。

  尽管《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也就是说国家已经把幼儿教师纳入到了中小学教师行列,这其中当然也就包括农村幼儿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幼儿教师是否是“教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幼儿教师既不属于民办教师(原来的民办已经转正),也不属于公办教师,身份不明,工资自然就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个问题是前途未卜,广大农村幼师普遍有后顾之忧,目前还看不到任何转正的希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幼儿教师工资很低,远远没有达到当地人均收入的1.8倍。只入了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使幼儿教师的就医问题缺少保障。

  5、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进行学前教育,只要能正确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6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25%,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15%,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市农村整体对儿童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反映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全民儿童学前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

  二、建议与思考: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希望有关部门对幼儿教师的工资给以关注。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幼儿园教师才能安心地从事这份职业。工资待遇差是农村幼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幼儿教师要付出更大更多的耐心与耐力,政府应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拨款,拓宽资金来源,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政府还应从制度上给与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

  2、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身心愉悦,减轻工作压力,激发爱园敬业的热情。因此应呼吁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一点关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搞好农村幼儿教育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园条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社会捐助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园条件,增补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德培养的教具和玩具,定期维修、更换园内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具和玩具,使办园条件逐年有所改善。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认真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计划,夯实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广大教师综合素质。

  5、短期培训。这种培养时间短、见效快。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师范学校可联合起来,定期举办培训班,经常对农村幼儿教师、乡幼教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及管理能力;并要求她们回乡后再进行“二级培训”,使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幼教知识和技能得以推广和普及,推动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6、巡回指导。农村地域辽阔,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师多为一人独当一班,甚至一园,要把他们集中起来外出培训确有许多困难。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县实验幼儿园的作用,派遣教师骨干,深入农村,送教上山下乡,并根据当地实际的需求,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7、关心农村幼儿教师,落实他们的教师资格,建立相应的职称评定制度,核定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提高工资待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对大龄教师办理退休退养手续等,已成为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必要前提或是当务之急。还要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自学成才、工作出色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让各方面条件合格的教师有“民转公”的机会,工资待遇不低于乡村企业同等劳力平均收入水平等。

  农村学前教育目前的窘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地位不可否认是个重要的原因。他们的身份、待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他们苦衷多多,甚至有苦难言。为解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是否把农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系列统一管理,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一视同仁。落实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其次,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增加幼儿师范学校数量,扩大幼儿师范招生数额。选拔年轻、专业素质好的教师到中师学习,为幼儿园培养骨干教师,让流失到中小学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重返幼儿教育岗位。我相信,只要大家携手重视幼儿教育,我们农村幼儿教育的明天必将灿烂!

教育调查报告7

  关于对小学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县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县城(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对象:芮城县城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1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走访座谈

  一、基本情况

  县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县城现有留守儿童10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

  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原因探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四、总结

  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教育调查报告8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影响最大的教育。它直接塑造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修养、爱好、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学生的家庭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对该地区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将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区域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头井沟口办事处,远离市区,服务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9000。当地主要经营果园和农产品,经济产品相对简单,所以规划为防护林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75%的人口生活在老年人中,一些人租用土地种植粮食和果园。代际教育和单亲家庭是这个地区家庭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受访者主要是初二至初九小学生的家长。共发出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7份。

  四、结果和分析

  对从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结合从访谈中获得的材料,得出以下结论:

  (一)来自父母的教育背景:父母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父母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水平。调查显示,我校家长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约占总数的1。55%;高中学历的家长约占总数的5。1%。其中83。35%左右父母的学历在初中以下。

  (2)从家庭收入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家庭收入并不乐观,约68。65%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约26。74%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约4。61%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三)从父母教育观念来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关心孩子的道德教育,其次是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父母的教育观念变了,但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从“投资孩子参加课余训练”来看,小学家长更注重“唱歌、跳舞、美术”,初中生家长更注重“文化课辅导”。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满意度来看,小学生家长比较满意,初中生家长不太满意。

  (四)从家长教育内容来看:仍然重视书本知识,课后很少看书。但从“你孩子经常做的家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扫地倒垃圾、洗衣服做饭”方面都做得很好。

  (五)从家长教育方式来看,大部分家庭都有浓厚的民主氛围。从“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采取的教育手段”来看,大部分家长都是“说话”,少了“责骂和惩罚”。从“你教育孩子最大的麻烦”来看,“孩子个性强,不听话”,其次是“没时间”。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

教育调查报告9

  1、调查的目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

  幼儿园家庭教育调查总结报告

  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长江委幼儿园的孩子,共发放情况调查表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8.8%。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82.83%,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39.91%。

  3、调查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

  家长问卷形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幼儿园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由于我园是委属机关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以接受调查的227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45.3%;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75.5%;另外,许多孩子的家庭中还有老人资助,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日后能出人头地。他们都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园幼儿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博士的约占总数的2.7%;父母亲是大本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58.31%;父母亲是大专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35.13%。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工人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43.27%;其次是一般职员,是其父母亲总数的14.6%;而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5.4%。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由于家长一般都在本市范围内上班,不用花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且有95.58%的孩子以单独居住和同父母居住为主,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占48.67%, “当国家公务员”的占10.62%,“参军或当警察”的占9.7%, “听其自然”的占22.12%。

  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有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调查表明,约8.1%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500元以上,每月300~500元的占27.43%,每月200~300元的占20.35%,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尽自己的可能。家庭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舞蹈、围棋、英语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71.68%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而只有6.6%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7.5%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也只有7.9%的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家里47.8%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被动的,有52.2%的家务劳动是被动的。

教育调查报告10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先决条件。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

  研究教学法,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对高20xx级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学习环节做了如下调查。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2、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3、找出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此次回收的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

  问卷数量:

  回收率98.48%

  三、调查结果

  (一)预习情况、方法。

  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体现了学生自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其中“老师要求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学生大约占45%,而自觉预习的学生只占25%。而大多数学生预习,也只是简单地把课本看一遍,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学生则更少。优等生中也有人经常预习,他们预习通常采用找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而中等生和差生则至多是看一遍新课内容,很少或只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以上结果都表明,预习是中学生学习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听课情况、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中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这些因素约占70%。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笔记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成绩较好的学生多采用上课记重点的方法,这类学生约占22%,他们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节省大量时间。大部分中等生采用做详细笔记的方法,而差等生则很少或根本不记笔记。基于以上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方法上的区别,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听课、记笔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作业情况及其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先做后看书”的学生有半数多,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抄答案。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困难生基本采用后两种方式完成作业。先看书能比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点后,再通过作业来检测所学知识,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部分优等生也采用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式,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看书查缺补漏,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

  (五)复习情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较高。复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复习不懂或不会的知识,复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

  效果。比如一位优等生介绍,他每次的考前复习都针对自己知识缺漏的地方,自己做题进行强化。这说明好的复习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复习。

  (六)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解学生对教学组织的适应情况,本课题组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到新课改后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自主学习时间和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针对新课改后学生学习84.08%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学习信息来源于教师传授,43.67%的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学习信息来源是利用书本和信息媒体进行自主查阅,28.16%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学习信息来自于集体探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此次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上,学生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的发挥空间太过于狭窄。然而单一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很好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还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运用建构主义展现知识的生成和应用过程、以及提升个人魅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在强化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感的熏陶,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为乐学,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经过这一个星期的调查,目前中学生存在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改进学习方法,教师讲课之前,应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课时,要变“满堂灌”为“少、精、活”,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将适当启发和适当精讲相结合。这样,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找到学习规律。学生攻克了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体会到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培养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从而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调查报告11

  一、调查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我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情况下,我校也在不断的推进教学改革,从20xx年提出“问题导学,自主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后,不断讨论、研讨、到外地学习、请名师指导,寻找适合我们学生的课堂教学。

  从理论上讲,我校的“问题导学,自主发展”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教师课前设置以问题为主的导学案,并且对问题进行分层次设置,使A类问题学生自学即能解决,B类问题经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能解决,C类问题老师要详细分析讲解,它不仅重视教师诱导、点拔、示范的教的过程,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异步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和全体的发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调查目的

  新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教案与学案关系是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体化教学案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教学案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一体化教学案的使用初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政治课堂上学生动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案与学案是分立还是合一,观点不一。通过本次调查,要深入了解目学案在教与学中的实际效果,同时倾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为学案的优化设计提供第一手材料。

  三、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共8道题,主要调查学案在学生中使用的效果情况。另一部分是教师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学案,问卷5题为选择题,教师根据答案选择,6-9题为问答题,让教师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论述

  四、调查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本人觉得我校的学案使用有力地推进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1、学生活起来了。不管是学生的调查还是老师的调查中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能主动自学,主动完成学案,积极参加讨论,把简单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解决,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2、老师动起来了。提前制作好课件、提前编写学案、提前批改学案等已成大部分老师的重要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在众多的练习中精选习题,在课堂实现精讲精练,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校响起来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各级教研室对我校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不断的安排更多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开展,让更多的兄弟学校来我校学习。今年一年就有七个学科,十次在我校开县级公开课,历史、政治、体育的县高效课堂大赛在我校举行,这么多的活动让我校改革的声音传遍全县的兄弟学校,让我校的名声越来越响。

  当然,改革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从师生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出,学案在使用中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生的基础阻碍了学案的课前学习。本校的学生多是在全县三四流的学生,在四星级学校高级中学和白塔中学录取后又被县城的二中和靠近县城的石榴中学录取以后才报考我校的学生,所以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差,有些学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学案检查发现有不少学生学案未能在课前完成,甚至有些学生为应付检查在抄袭别的同学的学案。

  2、老师的自身因素约束了学案的质量提升。老师们怕麻烦,希望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希望能不用学案,说白了,就是不愿意用更多的课前准备来实现高效课堂,也就是老师的惰性阻碍了学案教学的推广。

  3、学案上学法的指导不够细化。虽说经过多年的摸索,找出了一些经验,但学法指导只是保持在“有”的水平,只是一个总的方法概述。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缺少的是每个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为以后学案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教育调查报告12

  一,从自身因素看

  从学生学习情感测试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调查与了解中,我发现学生的厌学心理比较强烈,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56.8%的同学认为学习上最遗憾的是学习没有动力,65.3%的学生认为自己贪玩,自力差,57.6%的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5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上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39%的同学认为在学习上常常感到无助的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学习科目多,考试频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动脑,动手,动口,这是需要一定的心智努力才能完成的认识活动,这样的活动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学生的精神压力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

  2,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注重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却很少兼顾它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日久天长,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便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3,部分学生本身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求知欲望,不爱学习,不求上进,整天在学校混日子。

  采取的措施:

  1,学校,家庭,社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一味强调分数的局面,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学习的苦海中解放出来,劳逸结合,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

  2,改变知识传播途径。多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的效率,不断调整学习的情绪。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朋友因素看

  中学生在交友方面,有的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15.3%的同学认为朋友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影响较大,14.4%的学生认为我能学好东西,都是因为交了几个好朋友,大家志趣相投,互相鼓励,30.5%的学生觉得在课外学习时我喜欢跟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373%的同学认为在学习上有困难找要好的同学商量,另外也有同学之间相互讽刺,挖苦的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交往的关系,对待朋友应当真诚。

  三,从学校因素看

  有学习环境的原因:一方面我校的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上达不到教师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气愤,焦躁等情绪反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笨,缺乏能力。结果造成有的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有教学的原因:教学的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教学中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

  采取的措施: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采用灵活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中多鼓励,少批评,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习情绪。让他们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从家庭因素看

  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1,我校周边地区厂矿企业效益不好,部分家长下岗在家,有的在家"修长城","打牌",有的钓鱼,学生无形中耳濡目染受到影响。

  2,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学习顾不上;有的家长则采取简单粗暴地一骂二打三训斥的方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有的家长干脆放任自流。

  3,还有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孩子学好学坏全靠学校。家长溺爱孩子,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任性。

  4,有的家长思想守旧,非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认为读书无用,反而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宣传"生意经",分散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5,有的学生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离异,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法安心学习。4.2%的学生认为家庭不和谐,父母吵架影响自己学习。

  6,有的家长在家过分关心孩子,显得比较唠叨,引起孩子内心极大的不满。

  五,从社会因素看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影响较大。他们认为来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给父母一个"交代",社会上有些不良青年偶尔在学校周围骚扰,与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一些学生经常沉迷于网吧,网上的游戏,黄色影片,镜头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冲击着学生的头脑。他们认为即使辛辛苦苦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工作,干脆学多少算多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成长。

教育调查报告13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我校的开展,通过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我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建设特色学校,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质量工程。因此及时进行了“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本次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部分家长、学生;调研内容: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学校以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坚持“学习、改革、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人本,注重校本,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唱响了“教学质量是从教之基,立校之本,扬校之根、发展之源”的主旋律,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教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

  教务处忙于上传下达,对教学研究管理不深入,教学管理措施不完善或未落到实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不科学,属“粗放型”。部分教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我校生源复杂,覆盖面广,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层次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教师变动特别大。虽然实行了136910工程,但总还是“青黄不接”。骨干教师群体相对薄弱,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发展制度作保障。

  (四)部分课堂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向40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五)教学基本条件急需继续改善。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虽大为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实验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但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相对较少,仍然停留在限制、约束与管理的阶段。

  (七)教科研没有实效性。教研与教学不够紧密,公开课与平常课两样上,差距较大;老师静下心进行教研的心态不够成熟。

  (八)对写字课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书写习惯较差。

  (九)超级大班现象严重,致使老师超负荷运转,学生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制度空白的地方,需要立即建立健全。另外,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了,但是在工作中,常常碍于人情面子,执行打了折扣,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因此,制定出来的制度急需加强执行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教师的勤变勤换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会议、活动太多,老师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大,没有职业幸福感。

  (四)学生朗诵能力较差。晨读时间不充分,学生到校后大多在进行清洁大扫除,白白浪费了一天的黄金时间;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读。

  (五)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符合农村小学学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些课没有设备、没有教材,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充分准备,学生收效甚微。

  (六)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创造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配套条件,否则谈质量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话。然而,目前我校基本建设尚未完成,对于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较小,特别是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七)超级大班现象严重,教师压力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的幸福指数。

  在学生层面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理念。校园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校园应该成为让教师感受职业成就和生存幸福的场所。对老师既要注重“用”,更要注重“养”。在“用”上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就;在“养”上积累教师的精神财富,在“养”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二)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和谐、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四是切实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坚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道德行为教育。在各年级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继续开展长江小学一日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坚持德育工作贴近我校学生生活。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形成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兴趣、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坚定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教育观,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

  一是抓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配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培优辅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发展。四是注重教学反馈,精心设计作业。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的终端检测与分析。

教育调查报告14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一样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资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经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经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提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经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经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异常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须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并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达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职责。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教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教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本事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日,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我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仅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可是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教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主角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所以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必须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头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必须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立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理解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供给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所以,进取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提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必须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到达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当经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能够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理解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提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理解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所以,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应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供给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资料,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景,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教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能够在政策方应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我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必须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景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所以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所以,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所以,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经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景,但光了解情景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头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资料,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到达“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构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忙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完美,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教育调查报告15

  调查对象:岳西中学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起止时间:20xx年11月12日——20xx年11月18日

  报告内容:目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国内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竞相争论的话题。

  我于20xx年11月12日至18日对我实习的学校安徽省岳西中学进行了教育调查。岳西中学是安徽省示范高中,也是我的母校。在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学习心理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初步了解到了母校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情况如下: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1、教育价值观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岳西中学每个班有70人左右,其中城镇学生多于农村学生。7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就是通常说的学问渊博吧;1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很现实,要不然读书干吗;剩下的10%的学生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带有盲目性。除此以外,我还发现,他们觉得现在的青年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学历高,挣钱多,20%的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10%的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还有5%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学历高也不一定能挣多少钱,还不如学历低的干些体力活来得实在。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24%的学习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讨厌学习。这与他们不想考大学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学习热情高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多数,因为他们想通过考大学改变自己的现状,能够鲤鱼跳龙门。同时,我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讨厌的课程。他们讨厌或害怕这些课程一方面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觉得有的课程实用性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用不上,例如历史、地理、生物。理科生普遍不喜欢英语,文科生则害怕数学,对此我也有体会。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认为英语难学,不想学。

  3、学习需求

  当前比较流行“特长生”的说法,许多学生也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希望能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有所扩展。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毕业后,99%的学生想继续读大学。

  二、学习心理特点

  1、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育

  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因此,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期待更高层次的教育。

  中学生越来越重视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而不再盲目学习,从而他们对不同的课程的努力程度也不同。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还是迷茫的。现在的大学不再是曾经的象牙塔,大学生难以就业,俗话说:毕业即失业。中学生丧失了考大学的信心。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但学校里的课程设置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

  2、学习需求不再单一

  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个人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的差异,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一样。高中毕业就准备就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准备考高职和艺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难度适中,成绩较好,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限度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博览群书。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但他们的主观性太强,虽然期望自己能拥有成功的事业,但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一种消极等待的态度。

  三、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随着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应试教育的枷锁压在中学生身上久而久之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下降,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我建议学校应多与学生沟通,减轻他们的压力,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我们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教育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调查报告08-09

教育调查报告12-09

教育调查报告01-23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教育调查报告范文12-03

教育调查报告的格式11-18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09-03

教育调查报告201711-02

教育教学调查报告09-02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