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指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xxxx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xxxx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xxxx市xxxx区在市人事局的筹划下,自xxxx6年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统称村(社区)大学生)招考工作,在招考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自xxxx6年-xxxx1年分六个批次共招录大学生村官75人次,社区大学生192人次。
选聘生,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简称。又称大学生村官。系是特指从xxxx8年开始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各省委组织部负责实施的一项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工程。xxxx1年至今,xxxx区共接收选聘生累计37人。从整体发展观察,我区村(社区)大学生及省选聘生工作开展时间还不算长,经验积累有限,加上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和任务。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从数量上看
xxxx区14个街道,据不完全统计,现村官在岗29人,社区大学生在岗65人,共计94人,有村(社区)大学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100%。有省选聘生37人,有选聘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85.7%。
(二)从自然情况看
1、年龄及性别结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年龄普遍年轻化,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80年-1990年时间段,尤其以85后为主;女村(社区)大学生55人,占村(社区)大学生比例为58.5%。女省选聘生29人,占省选聘生比例为78.4%。
2、学历状况:村(社区)大学生中专科学历7人,占比例为7.4%;本科学历79人,占比例为84.1%;研究生学历8人,占比例为8.5%。省选聘生中本科学历31人,占选聘生总数83.8%;研究生学历6人,占选聘生总数16.2%。
3、政治面貌:村(社区)大学生中党员26人,所占比例为27.7%。省选聘生中党员32人,占选聘生总数86.5%;预备党员5人,占选聘生总数13.5%。
(三)工作经历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即使有工作经历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年限也都很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群体的工作经验都不丰富。
(四)服务期内管理
招聘的前三批村(社区)大学生与xxxx明轮人才派遣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期限为两年。xxxx9年7月份前三批大学生人事关系从明轮派遣公司调入我区人才中心代理,第四、五、六批村(社区)大学生与我区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服务街道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省选聘生与区委组织部签订聘用合同,在村(社区)工作期限为两年。聘用期间不允许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和脱产学习,不得到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必须在村(社区)工作,街道及以上机关不得借调使用。
(五)从期满去向看
服务期满,我区与村(社区)大学生办理了续聘(续聘期两年,期满后不再续聘自主择业)、解约、调转等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我区自xxxx6年起共招录村(社区)大学生267人,103人解约,66人进入事业、公务员编制,4人去向不明。省选聘生中12人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占选聘生总数32.4%;1人考取定向公务员,占选聘生总数2.7%。24人仍在原所在村和社区工作,所占比例为64.9%。
省选聘生期满去向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整体评价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队伍适应能力强
xxxx区招录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从开始抱着犹豫不定、试试看的心理,转向安心基层、逐步适应、踏实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表现除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对象选择非常适应和能够适应的分别为38.6%和58.9%,选择不适应仅占2.5%。在服务期内,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安心在基层工作,没有提出要调动工作的。特别是家长对他们在村(社区)工作的态度,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支持到支持的转变。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一是熟悉村(社区)情况快。通过岗前培训,大学生对村产业发展、社区重点工作思路清晰,绝大多数对村(社区)基本数据、地理人文环境已基本熟悉。二是工作任劳任怨。大部分大学生都有一种吃苦精神,工作上服从安排。三是主动深入群众。大部分大学生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深刻体会到,在村(社区)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虚心向村(社区)干部和当地群众学习工作经验,因此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主动与老百姓打交道,积极参加与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具备了基层干部干好工作、干出业绩的基本素质和良好品德。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显著
大部分大学生到村(社区)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后,都能主动参与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有关工作,参与或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参与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积极当好参谋助手,大学生根据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所学知识和优势特长,开展特色服务活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大学生的工作得到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四、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主要特点
xxxx区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主要特点是四抓:一抓细节,促工作安心。建立例会交流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组织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研究实际问题和交流工作心得。编发简报制度,不定期编发大学生工作情况简报,通报大学生在岗履职情况,特色服务活动和工作经验感悟等。二抓实践,促能力提高。建立培训锻炼制度,纳入全区干部培训总体规划,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中培训、自选培训、干部调训和实践锻炼。三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工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村(社区)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传,党工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帮,村(社区)书记带的三级联动培养措施,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和生活帮助。四抓规范,促融入村(社区)。建立工作监督制度,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在岗履职、工作绩效、群众反映情况进行监管。建立考核管理制度,参照公务员年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
五、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思想不稳定
现阶段村(社区)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大学生报考村(社区)比例连年增加,良好的应考形势,给挑选到合格的大学生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当前的招录工作,比较偏重于外在表现,如毕业院校、性别、所学专业、表达能力等,而往往忽略招录对象的内在素质和应聘的真正动机。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不愿长期扎根基层,平时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业务,而是忙于各种资格考试的复习和报考公务员的准备,并将其作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过渡和跳板。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身份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大学生既不属于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居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定位尚不明确,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虽然在村(社区)工作,村(社区)不能以一名普通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同时村(社区)民主选举不断完善,不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大学生身份相对尴尬。合同期2年,对村和社区来说时间太短,不会把长期性工作交给选聘生,大学生地位边缘化。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做到全面、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均衡稳步发展,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的作用,是一项涉及全局、全方位、全过程建设的艰巨任务。第一,招收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中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结构,文科、理科、农科结构,应届生、往届生结构,本市、区籍、外省籍结构,省委组织部与区委组织部管大学生等关系问题;第二,锻炼成长过程中的硬件与软件配备问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外短期理论学习与案例培训结合问题,技术培训、管理能力培训问题;第三,不同村(社区)均衡发展问题,先期、中期、后期发展布局问题等,因各村(社区)情况与发展阶段差异,上述问题发生集中度与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应当在实践中注意分清情况,探索解决方案。
(四)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出路不明朗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政策有单一性,身份上的不明确使得很多想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大学生在村(社区)挂职期满后面临重新择业、后期管理安置的问题。截止目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还是一项权益性安排,从而导致大学生行为的短期化问题凸显。
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
(一)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扎根意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因此,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把目光瞄准急需人才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基层。大学生不应该把到村(社区)就这当做是一种暂时的就业方式和跳板,而是应该把它看做一个大好时机;不应该把在村(社区)任职当做是一种资本来炫耀,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来对待;不应该把到基层就业看做是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而是应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和扎实工作。大学生要尽快调适自己以应对新的环境,快速转换角色,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二)健全政策机制
要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参选参政的环境氛围。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同时完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的向上流动机制,即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加强对优秀大学生的倾斜力度,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位。在考核录用时,注重考量在村(社区)任职时的工作实绩,激发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任职时勤勉工作、勇创佳绩。
(三)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辛苦工作在一线,他们为工作默默奉献,但是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光靠精神和感情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一定的物质需要,解决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创业,要以基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科持续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财政扶持等措施提升大学生能力。三要完善各类保险制度,保证大学生的婚恋需求,提供他们生活保障,为将来的家庭生活提供保障。
(四)拓展成才之路,解决出路问题
选是基础,育是关键。着力破解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成长慢、成才难问题。一是严格考核管人。对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制定共性责任目标,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实施加分,完善两述两评一挂钩(向村、社区党组织、街道党委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评、与任期考核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无为退出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严格公开考评、有序竞争、择优选人选任程序,建立起能者上、庸者让,过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二是拓展前途育人。探索制定出台选任管理办法,通过组织程序,选拔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街道科级领导、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办法和途径。严格进口,打通出口,通过推荐优秀大学生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使他们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充分调动大学生服务基层发展、服务百姓群众的热情。建议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直接转为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出路问题,促使大学生放手、放心在基层建功立业。
【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研报告范文09-22
2015女大学生村官现状调研报告10-03
2015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07-06
2015关于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08-20
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范文09-27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05-06
对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的调查报告04-28
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的调查报告06-30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报告10-09
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报告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