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4-08-14 14:54:38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顺利完成。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留守儿童后期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采访,我们得出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大概有如下几点:

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家庭原因

  (一)在学习上缺乏指导与管束

  父母外出务工,照看及监管孩子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年迈的祖辈们身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祖辈们在教育程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以及时间精力上限制了其对留守儿童尽责的监管,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只能说是流于形式。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这种教育方式,极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祖辈的育儿理念较为落后。

  3、祖辈教育孙辈的方式单一

  4、临时监护人精力不够,自身能力不足

  (二)在心理上缺少亲情关怀

  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其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与父母对其的关爱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息息相关。父母常年在外,使得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长期缺失,其亲情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其他监护人的感情又替代不了这种亲情,这就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的状态。大多数隔代监护人重养轻教,认为只要保证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再加上祖孙之间存在代沟,又缺乏沟通,祖辈对孙辈的心理掌握不了,对其心理也不了解。当孩子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时,尤其在面临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愿意与祖辈们交流,而父母又不在身边,以至于他们无法倾诉心中的烦恼。

  (三)在安全上缺少必要监护,使得其身心受到伤害

  调查显示,当留守儿童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有20%的监护人表示会找到滋事的小孩讨回公道,20%的监护人认为这很正常,只要问清原因,教孩子处理的办法就可以了,还有40%的家长选择安慰一下自己的孩子就算了。但问及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是否采取了很多措施的时候,只有42%的家长表示自己采取了相关措施。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农村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脱离了学校老师的管理,整天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喜欢四处惹是生非,欺负比自己年龄小一些的儿童。这样,年龄较小的农村留守儿童极容易受到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此外,据有关部门反映,在被拐卖了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四)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亲情意识淡薄

  调查结果表明,53.1%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地点在省外,且在外打工时间较长(半年以上的占58.9%)。由于回家的机会和经济成本较高,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般很少回家。因此,打工父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给予太多的关照,很多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陌生和遥远,从而导致了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的隔膜和疏远。从留守儿章对父母工作性质的了解情况看(48.1%不知道父母在外从事什么工作),目前留守儿章与父母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间的沟通较少,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父母在外的情况了解甚少。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除孩子年龄太小不知道外,父母工作的不断流动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亲子关系不健全或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进而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

  (五)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道德观念上的混乱

  榜样的作用在观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中,认知情感变量和自我强化成为其行为的控制机制。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加之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强化,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难以转变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学校因素

  (一)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较差,能够升入高中并考上大学的学生非常少,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同时,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也无法为家住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

  由于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弱化趋势:第一,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儿童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第二,学校在工作中普遍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第三,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根本不懂得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学校缺乏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

  作为老师,其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多不好管理,而其时间、精力也有限,最主要的是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而且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将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情况都及时反馈给家长,其成本很高,很多教师很想和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可是过高的成本使得他们放弃了这一做法。而在外务工的父母,工作繁重,收入也有限,平时连和孩子沟通的电话也不舍得打一个,更别说和学校的老师联系了。而作为隔代监护人的祖辈,由于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或是忙于农事,无暇顾及,和学校的联系也不多。因此,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的真空区。

  社会因素

  (一)经济不发达,导致大人外出打工。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还比较落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都表达了自己外出务工并非自己所愿。

  (二)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地方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甚至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而对农民外出后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很少的政府部门真正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促进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在“留守儿章"教育问题上缺乏措施、资金、机构、人员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社会治安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农村城镇既有传统农村封闭保守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开放自由思想的影响。网吧、卡拉0K厅等各种娱乐场所在农村城镇已是随处可见。个性自由、性开放、金钱至上等观念也渗透进了民风淳朴的农村城镇。对于大部分未成年人来说,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混杂的复杂环境里,必然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留守儿童都是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追求无人管束的自由,增加与社会的接触交往,体验新鲜的刺激,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他们缺乏经验,辨别能力差,在缺少成年人有力监管的条件下,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品行和学业的下滑,如果遇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的引诱和威胁,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各类向留守儿童适当倾斜的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

  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从长期、稳定而持续性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局意识出发,从宏观着眼,在细微处入手,不仅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专门的调查与研究,更重要的是,应在政策制定上如财政、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几个方面适度向留守儿童倾斜。

  (五)社会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关注尚浅。

  (六)城镇街道、社区和农村居委会对留守儿童关注尚少。

  建议及对策

  针对家庭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通过它的选择、筛选功能,使儿童接受正面、良性的影响,从而保证儿童成长的发展方向;儿童在走上社会的许多个人特征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就已深深的打上了它的烙印,家庭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形成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教育期望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另外,家庭在儿童的教育上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从控制方式上看,家庭主要通过情感的和经济的纽带去实现,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儿童对父母往往怀有依恋和爱戴,怀有特殊的信任,经济纽带使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成为利益攸关、休戚与共的依赖关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非正式交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的,大大减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儿童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家长的影响;家庭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性使得儿章在家庭中耳熏目染中接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与儿童的聚合性关系使的家长增加了对儿童理解的深刻性与教育的针对性。

  (二)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出务工家长应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利用难得的团聚机会,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如向孩子讲述自己在外打工奋斗的经历,如何适应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自己的缺憾等,同时了解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并积极化解。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从调查资料中我们看出,在外打工父母回家的频率较低,有59%的父母一年才回一次,还有些父母要几年才回家一次,这种时问上的长期性和问断性使得亲子之间关系非常淡薄,对孩子的情况也了解不多,所以外出父母要尽量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具体来说,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星期或至少半个月能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时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四)加强监护人素养

  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骄纵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促其健康成长。

  针对学校

  (一)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儿童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要增设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其次,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最后,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有必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也有必要经常走访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作心理档案记录。

  (三)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学培训和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生活中的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多表现为忧郁、胆怯、内向和自卑,个别甚至表现出蛮横霸道、易冲动、较低的行为自控能力和过分的自我中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基层学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通常由班主任、教师依赖经验加以解决。但由于基层教师大多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常常敷衍了事,很难取得实际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尽快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即使一时无法配备,也应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系统的理论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心理咨询业从业人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疏导常识的轮训,并为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

  (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平台

  首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只有教师经常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时有效的沟通,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祖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情况等等,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其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站。最后,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应该主动地经常定时与学校、老师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行为状况等,以便及时作出反应,与学校、老师一起努力,减少隔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针对社会

  社会是个大的教育环境,社会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从儿童到少年再成为青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给予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社会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更应该受到来自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努力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采取实际的行动。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

  政府要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因地制宜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从政策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在当地的就业岗位增多了,外出就会减少,留守儿童也就会减少了,我们认为,这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之所在。

  (二)推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督力度

  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完善留守流动儿章的各项权益保障,强化法定监护人责任,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加强对各项法律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对不能将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违反中央政策和精神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充分维护农民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权益。

  (三)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政法部门要加强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如: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等场所。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防止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而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在文明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

  (四)组织“代理家长"等志愿者队

  为了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优秀家长教子育子经验报告团等宣传教育队伍,为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答疑解惑。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活动,组织“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03-10

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03-20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03-18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03-22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07-15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2篇)02-17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03-28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最新02-14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