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青少年压岁钱调查报告

时间:2020-11-28 10:33:3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青少年压岁钱调查报告

  每到过年,相信大家都会回忆关于父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己压岁钱“骗”走的种种情节,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青少年压岁钱的调查,看看大家是否都有着一样的经历。

青少年压岁钱调查报告

  春节过去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压岁钱”了。对于家长来说,“压岁钱”本来就出自自己的口袋,理应再放回去;可是孩子觉得那是属于自己的“压岁钱”,是否应该自己支配?如今,压岁钱的数额小到几十几百,大到成千上万,金钱的含金量似乎开始超越情意的含金量。关于“压岁钱”的处理和数目,下面请看我们的调查:

  根据《中国孩子的压岁钱调查报告》,被调查者发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平均数为 457.59元。该报告由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和向日葵认知教育实验室联合发布。

  这一调查涵盖28个省市自治区,调查还发现:

  100-500元是人们发压岁钱普遍接受的范围,55.71%的被调查者发出压岁钱的金额在此范围内;其次是500—800元,占21.79%;再次是1000—5000元,占9.21%;给出压岁钱在5000元以上的参与者,集中于福建、浙江等地区。

  通过对家长的团体访谈和个别访谈,该报告总结出当前家长收/发压岁钱的三大特点:

  1.压岁钱金额与地域经济水平保持一致

  大多数人收发压岁钱的金额与当地经济水平保持一致,比如根据统计,西南地区的压岁钱金额一般为100—200元;发出5000元的人集中于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

  2.只给别人家的孩子发压岁钱

  部分家长认为,未成年的孩子正常都会从家长手中获得生活、学习等必须的费用,因此不再发压岁钱;但尊重压岁钱的人情意味,会还礼给亲戚朋友。

  3.三种礼尚往来的形式

  压岁钱是礼尚往来,通常存在三种情况:按照孩子收到的金额以同等钱数还礼;在孩子收到金额的基础上加价还礼;与同有孩子的亲戚朋友商量好,两相免除,省去收发过程。

  关于家长处理压岁钱的五种方式:

  1、收缴大部分,留下少数让孩子完全自主决定使用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掌握较多数额的钱,因此收缴大部分,但会留下少数零花钱给孩子,并由孩子决定用途,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在互联网行业做管理工作的妈妈说:“我不会把压岁钱都交给孩子,但会给他一定额度内真正的花钱自由。”

  2、将压岁钱用于家庭计划

  部分家长会引导孩子将收到的压岁钱用于家庭计划,参与调查的一位80后妈妈说:“我家孩子今年收到几万元压岁钱,由于孩子太小(一岁半),所以我们不考虑由她支配,而是我们统筹规划。近期我们的家庭计划是买学区房,这笔钱也放进去,就算是她支持家庭计划了。”

  3、通过压岁钱的处理让孩子学习理财

  在入围的30个锦囊妙计中,16个是涉及理财。其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会代孩子作出理财决定。一位参与调查的孩子5岁的重庆父亲说:“我家小孩的压岁钱基本上都是我在管理。我会拿来做一部分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比如股票或者P2P;做一部分相对低风险的投资,比如黄金ETF定投基金等。等孩子到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带他一起做,跟他讲解,让他知道钱应该来投资才能获得高回报。”

  4、全部收缴,完全由家长决定使用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获得的压岁钱都需要家长如数、甚至加价还礼给亲戚朋友,因此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应该完全“充公”,由家长决定使用。一位有两个孩子的48岁父亲就采用此种办法,他说:“平时孩子的吃穿用度还是挺宽松的,孩子也知道是父母给别人家孩子发了压岁钱,自己才有压岁钱,或者是别人给了自己,父母还得还回去,压岁钱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给的;压岁钱虽然是上交了,但最终还是用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对于压岁钱上交也没有什么抵触,他们每年自动上交,由我们统一管理。”

  5、用压岁钱鼓励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部分家长将压岁钱当作奖金,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一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北京妈妈提出:“我们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来定压岁钱金额,表现得好就给得多些;表现包括:平时作业情况、考试情况、是否听家长的话、是否帮家长做家务、少看电视等。”

  压岁钱可能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金钱,金钱会陪伴人终生,因此,怎样看待金钱、怎样努力赚钱、怎样花手里的钱、怎样用钱去创造幸福,这都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合理的处理好压岁钱,也将是孩子一堂最有意义的课。

【青少年压岁钱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09-02

关于青少年学生视力状况调查报告09-27

青少年梦想作文07-16

春节压岁钱的作文01-08

过年压岁钱作文(15篇)01-01

过年压岁钱作文15篇01-01

新年压岁钱的调研报告10-14

困境青少年新闻简讯范文09-04

预防青少年欺凌行为活动简报05-26

青少年网络文明倡议书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