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
xx年2月16日
调查地点:
绍兴市
调查方式:
上网查找,询问父母
风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只有全方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融入到这个地区生活。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节调查报告。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的尘垢蛛网。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着美好的愿望,是中国独特的文字形式。当人们在自己家门口上贴春联或贴幅字时,就意味着春节即将来临。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户人口都会挑漂亮的红春联贴在门上,迎接春节的气氛,并辞旧迎新。
3、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的习俗,又称点岁火、敖年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整夜不灭,据说这样过后,就会使家里财富满满。守岁也指除夕夜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是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春节期间,我们汉族大多数以活动表示庆祝。这些活动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调查人:xx
xx年2月16日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3
一、考察内容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二、考察原因
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我想通过观察、考察亲人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 参考资料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四、考察结果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认识到,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能使人知道,民间民俗的多样化以及它们的意义。希望自己在以后过春节时,可以吃一口饺子,就多一份为我国的历史骄傲的心意。
摘要:
随着时时代的改变,科技的日益更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春节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这个国家,春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关键词:
春节送灶压岁钱春晚
正文:
在我国要说节日的隆重恐怕没有什么节日能比得上春节了,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历时方面春节都是其他的节日所不能相媲美的。春节的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汉代。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就把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即“年”),春节从那时候开始便这样定了下来,流传至今。
春节并不像其他的传统节日那样一天就搞定了,春节是慢慢过的,以时间为横轴,气氛为纵轴的话那么春节的图像就是一个抛物线。几乎是从冬天开始,大家就会想到快过年了。尤其是灶祭之后,也就是送灶,送灶的日期是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在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按照习俗这一天早上要起早吃糯米饭,同样的灶王爷也要吃,就把糯米饭涂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可以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人的嘴短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哈哈其实送灶还有一个后续的环节,显然,灶王爷被送走了不能不会来吧,那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个就有讲究了,按传统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会给诸神引路带来这家当年应得的吉凶祸福。这天只要换一个新的灶灯烧个香就行了,可是现在这个环节差不多都被省略了,起码就很少有哪家还换灶灯的。
送灶之后这年味就可嗅可闻了。接下来大家就开始陆陆续续的置办年货了,有的甚至这之前就开始置办的差不多了。灶祭之后紧跟着就要蒸花馍了,我们这里叫做蒸糕,上面印有福禄寿喜才等等字的那种,要用到模具,很有雕版印刷的意思。打记事时起就很少有人家做这个了,但是爷爷每年都做好多还送人,越到后来就越来越简单了,但是每次都要把亲友召集起来一起蒸包子馒头什么的,从早忙到晚,小孩儿当然是从早吃到晚啦。写春联这个是必须要进行的环节,没有春联就没有气氛。小时候每年快三十的时候庄上家家户户就忙着请人写春联了,写了十几年春联的老人如今都快80了,当然他也很久没有再写春联了,至今仍记得他当年泼墨挥毫在朱色纸上落下一个又一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时的那种豪情。那时候他才刚刚有点儿老春联的内容是很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以前的春联好多现在都不怎么能看到了,比如“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等等这一类的。有些老春联还在用,比如“瑞雪兆非年,红梅报新春”,其实也不是很老,如今的春联增加了很多的现代元素,看了春晚的都知道。以去年的春节晚会就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说:(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既然是过年嘛,那么在如此隆重的节日之前很显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扫除了,我们这里都叫做掸尘。小时候的时候都要用竹枝绑在竹篙上掸尘,现在都买现成的毛掸了。为什么要扫尘呢?其实就是因为尘与陈字同音,人们为了涂个吉利,又因为确实需要,所以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扫陈布新,把不好的东西全都扫出门,望即将到来的一年能够好运滚滚!
接下来可就是重头戏了,相信年夜饭在所有人的心中都占着最重的分量。打家都辛辛苦苦了大半年了,盼望的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幸福的吃个年夜饭,幸福的看看春晚。这个晚上是有很多内容的。首先是它的传说,联系到它的名字除夕。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的时候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这个其实只是个插曲,最重要的还是主题。这个年夜饭吃了是有讲究的,丰盛自然不用说了,一定要有鱼。还有的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允许争执任何事无论是什么程度的,因为这样对来年的家庭和睦有影响,奶奶对这个管的超严但是这个现在几乎没人在乎了,既然是年夜饭么,当然是要吃的开心,至于形式那个随便了。
在此重头戏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头戏,显然是发压岁钱嘛。每次除夕夜的年夜饭总是吃的最快,然后幸福的等着爷爷发压岁钱,知道妹妹也想早吃完的时候我才把这个第一让给了她。小孩子最期待就是这个环节了,记得小时候三个姑姑还没出嫁的时候每次过年她们的零钱便都是我的了。如今时代变了又变,我们也从收压岁钱到了发压岁钱的年纪,但是压岁钱这个环节始终这么有人气。
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话聊天来辞旧岁迎新年。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的普及守岁不再那么单调了,全家人可以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其乐无穷。
到这里其实还没完,这时候年纪越小便会越兴奋,因为明天早上大年初一要起早拜年。从这里开始,好吃的好玩的享用不尽,就这样一直到初五迎财神气氛不减。再接着走亲访友一直到十五元宵元宵节也是一个重头戏,从明代时在北京就已经很常见了。
结论: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4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问长辈调查人: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01-09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01-18
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01-18
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07-17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03-30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12-09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12-10
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范文03-30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11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