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摘要

时间:2024-10-09 13:36:4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摘要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它也是有历史、有内容的。春节的发展过程是悠久而又精彩的,春节的内容是丰富而又多彩的。

关于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摘要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它有很多的习俗,是中华民族重大的节日。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时代与传统的摩擦,许多人的认识观念发生了变化,春节对他们而言意义很清。春节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时代的冲击呢?根据史料记载得知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

  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有很多习俗活动,古时候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热一热。腊八节要做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恭送灶神爷升天,二十八或二十九祭祖、扫墓,三十要贴对联,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亲戚,初五过小年,十五闹元宵,二十三迎灶神爷回归人间。

  在做网易的猜灯谜游戏时发现腊八粥原来来源于佛教,所以又对腊八节进行了一些调查与资料收集。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腊八节一定会吃腊八粥,腊八粥来源于佛教,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在本地腊八粥并无相互馈赠的习俗,而在十多年前人们会将腊八粥糊到门环与杏树上,这个习俗也是来源于古代的关于铁拐李偷锅的传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即祭灶送灶神爷,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解放后祭灶这些繁琐的仪式早已在本地不复存在,对灶神爷也不再祭拜,但本地有一个特殊情况中午必须吃莜面,而且多是全家人集体行动。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摘要】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民俗调查报告04-01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0-12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06-08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05-29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08-12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12-15

春节期间民俗调查报告08-10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05-23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10-25

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