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4-10-07 21:28:3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度发展、运动理念逐渐普及、国家政策持续支持和资金日益关注,这些都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根据体育行业发展报告及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稳定增长趋势。

  (一)产业规模呈上升趋势,体育消费水平上升空间巨大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00美元,体育产业正处于是高速发展时期。20xx年中国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0.7%。未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xx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

  (二)产业内涵丰富,产业结构将进一步改善

  中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存在体育用品行业一枝独秀、体育服务业占比较小和整体产业结构分布不甚合理的现象。79%的收入来自于体育制造业,即体育服饰制造、体育用品制造等;只有约20%的收入来自于诸如赛事运营、体育培训、转播权等体育服务业。初期由于政策原因,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赛事运营商业化程度低,导致体育服务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较少。

  针对中国目前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

  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及后续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的改革政策的出台,体育产业将逐渐走向市场化,体育服务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宣纸书画纸是我县三大传统产业之一,是我县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就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宣纸书画纸均属于手工纸行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国内外手工纸产量都在不断下降。目前,欧洲手工纸作坊大都隶属于博物馆、文化保护部门、学校等,极少数进入纯市场运作,无论归属于哪个部门,政府每年均要安排专款补助,使之能够保存、传承。相比而言,亚洲国家和地区情况略好,但濒危状况也令人堪忧,我国手工纸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产30万吨下降至20__年的1.5万吨左右,产地也大量减少,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浙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宣纸书画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先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等十几个著名品牌,其中1家获国家驰名商标、6家获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特别是注册于1984年的__牌宣纸先后三次蝉联国家金质奖,__牌宣纸商标于199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xx年我县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原产地理保护产品”。20xx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xx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依托宣纸独特的手工技艺和书画艺术界的影响,我县书画纸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书画纸生产营销基地。

  截止20__年,宣纸书画纸行业完成产值6亿多元,实现税收4700多万元,从业人员万余人。我县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授牌企业14户,年产宣纸近千吨,其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__”牌宣纸700余吨,占宣纸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值2亿多元。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户)380余家(仅__镇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户)280多家),年产值4亿多元。

  宣纸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理保护产品和申遗的成功,使__县作为宣纸原产地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正宗宣纸”只产于__县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特别是“__”牌宣纸199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各地的宣纸书画纸专卖店,把“__”牌宣纸作为镇店之宝,把有“__”牌宣纸销售作为一种荣誉。

  汉文化热、书画热的悄然兴起,“书法进课堂”活动的逐步开展,必将带动宣纸书画纸市场需求,宣纸的古籍印刷、邮票印刷、宣纸纪念品收藏等宣纸加工领域的开拓,也将对宣纸书画纸市场需求产生拉动。

  全县上下已形成进一步做大做强宣纸书画纸产业的共识,加快发展宣纸书画纸产业的氛围已经形成,宣纸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品牌,宣纸博物馆、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宣纸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级书画专用纸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宣纸制作过程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宣纸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宣纸的文化发展史,到目前为止,我县研究宣纸文化的专业人士甚少,且深入不够,至今没有在根本上对宣纸文化的本身内涵、宣纸与地缘的关系、宣纸的环境关系等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宣纸的文化张力没有充分展示,缺乏对宣纸文化的提炼和本质描述,在宣纸的大品牌的树立、宣传上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更深层次的内容,手段也较为单一。

  宣纸书画纸是__县的特色产品,入行门槛低,企业(户)数量多,企业(户)主素质参差不齐,对宣纸这一大品牌的文化内涵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差,只顾眼前小利,造成技工无序流动、假冒“__”名牌产品时有发生,书画纸冒充宣纸、企业(户)之间竞相降价(特别是书画纸)、机械纸冒充手工纸销售等行业不自律行为已成常态,已经影响到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地域优势的发挥,影响宣纸原产地声誉。

  一是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料青檀皮和稻草的基地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青檀造林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自建基地也取得突破,燎草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但长杆稻草种植面积减少,稻草收购难,短期内原料供应仍趋紧张,书画纸生产原料全部从四川、河北等地购进,完全受制于他人,原料成本高的局面依然存在。二是宣纸书画纸生产苦、脏、累工种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习艺周期长,职业寿命短,易患椎肩盘突出、腰肌劳损、关节炎、手部皮肤病等职业病,容易导致技工流失和招工难等问题。三是宣纸书画纸生产存在原料加工和产品生产两个环节的污染,除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有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外,大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青檀皮加工点多面广、处理成本高,特别是书画纸生产企业(户)规模小而散,集群度低,治理设施简单,不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

  书画纸在我县原来就是类宣纸的概念,从引进龙须草浆板开始也是围绕这个核心要求生产,由于企业(户)恶性竞争,书画纸的质量标准难以坚持,特别是“机械书画纸”(售价仅为手工书画纸的三分之一)的出现,对我县书画纸行业形成很大冲击,现在浙江富阳书画纸已用“

  纸寿千年”的概念抢占市场,而我县书画纸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位。生产企业只是一味按客户的价格要求生产纸,甚至以机械纸冒充书画纸,以低端纸冒充高端书画纸销售,没有充分发挥__县是宣纸原产地这一地域优势,明确书画纸发展定位,打造书画专用纸这一品牌。

  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地,最主要的营销集散地,最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界名流创作交流活动地”这一目标,打造__县宣纸书画纸的升级版,是当前宣纸书画纸产业转型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和挖掘宣纸文化,宣纸是__县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__县同气连枝,与中国的书画艺术共同发展,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对宣纸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描述,带动宣纸行业发展升级。二是要做好宣纸旅游文章。加快宣纸文化园内宣纸博物馆及后期工程、宣纸(文房四宝)大市场工程的建设进度,丰富宣纸文化旅游的内容,拓展宣纸文化旅游的亮点。三是要做好手工书画纸品牌创建工作。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宣纸书画纸企业(户),树立品牌意识,创优创牌,明确书画纸发展定位,以高端手工书画专用纸生产销售基地为发展目标,与低端、机械书画纸错位发展。四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在宣纸文化产品开发上要发挥更大带动作用,在宣纸纪念纸,邮票、古籍印刷等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宣纸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带动宣纸行业发展规模。

  一是要切实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宣纸原料基地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基地建设任务,鼓励书画纸企业在外建基地。二是要切实解决好企业技工流失和相关政策落实等问题。制定宣纸技术人才激励政策,将宣纸产业有的工种确定为县级特殊工作,在退休、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扶持,以稳定和巩固宣纸技工队伍,开展县级宣纸工艺大师的评定,对获得县级工艺大师称号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宣纸技工的荣誉感。三是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问题。制定宣纸书画纸集中发展的政策措施,将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作为县重点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要对行业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依法打击,为宣纸书画纸市场打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促进宣纸书画纸行业良性发展。

  围绕“三地”目标,打造平台,营造氛围,筑牢基础。一是结合文化旅游,建设书画写生基地,吸引更多的书画艺术界人士和美术院校学生、书画爱好者来我县写生、创作,扩大“宣纸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建立书画拍卖中心,规范和活跃书画交易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快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建设,使宣纸书画纸集中发展。四是以纸为媒、节会搭台、经济唱戏,定期举办中国宣纸艺术节和宣纸、宣笔展销会,吸引国内外客商和文化名人来__投资、观光旅游,扩大宣纸影响和__县的知名度。五是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为推动宣纸书画纸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切实加大“宣纸原产地”和“宣纸之乡”的宣传,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一是要注重网络宣传,帮助支持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中国宣纸网站,在政府、文化、旅游网站建立宣纸网页。二是利用报刊杂志宣传。三是利用参加品牌展会组织专场宣传和推介。四是恢复宣纸社区习俗。“__”、“__”等习俗是宣纸行业在农耕社会时期的重要社交形式,既丰富旅游的文化内容,又宣传宣纸文化。五是把青檀确定为县树和在城市广场设计有宣纸有关的雕塑宣传,营造宣纸之乡氛围。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近年来,薛城区沙沟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镇。

  一、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沙沟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总面积84.5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人口5.5万人。全镇特色产业主导产品为木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业人员4100余人,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4亿元。自以来,重点培植了捷利林业等8家限额以上骨干企业,全镇发展民营企业24家,总数达到4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20户,总数超过1000户。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8项,合同利用外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年均增长50%。先后招商引资了枣庄港、济正保健品、顺翔科技、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项目,捷利木业等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百万元项目20个,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12个,增加税收2200万元,为沙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主要特点和经验做法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全镇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重点骨干项目多。顺翔科技、枣庄港、济正保健品、捷利木业、超级市场等一批骨干项目、龙头企业促进了沙沟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1-9月份,全镇实际利用外资3.68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2%和117%。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大。为确保特色产业发展,自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自至今,全镇共有总投资1.6亿元的济正保健品、总投资1.2亿元的枣庄港、总投资1.2亿元的顺翔科技、总投资1.2亿元的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企业,带动了沙沟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沙沟镇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骨干企业少;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和意见建议

  今后,我镇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做好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结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农业、林业大镇向工业化城镇转变

  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兴镇意识,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资落地项目,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确保建设见效。不断拓宽招商新空间,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做到引资一个,落实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结合市区城市规划,切实扩大城镇建设规模

  结合新城城区南扩、薛城城区南拓的市区城市规划,以个体经济为重点,发展私营经济主导型城镇。以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在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镇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高规划档次和建设水平。突出特色,强化功能,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工贸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城郊型城镇。

  (三)结合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枣庄港建设,加快鲁南物流中心建设速度,继续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镇内旅游资源,开展以铁道游击队基点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加快城镇住宅示范区建设,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因势利导,启动民资、外资,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在全镇形成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良好局面。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

  东至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是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今年确定的重点民主协商活动之一。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县直相关部门、涉旅企业等各方意见,全面了解东至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同时,赴省内XX县、XX市、XX县、XX区太平湖管委会及江西XX县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东至旅游产业抢抓“三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旅游XX县”战略目标,夯实基础,蓄势发力。目前,我县拥有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4a级1家,3a级2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安徽省旅游乡镇5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星级农家乐2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星级旅游饭店2家;四星级旅游餐馆1家;旅行社(门市部)4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商品定点企业7家。

  一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九天仙寓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4a级景区零突破;历山景区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南溪古寨依托《南溪古寨历史文化发掘与开发研究》成果,已完成规划初稿,正在积极开展征地、河道整修、游步道建设等基础工作,启动4a景区创建;金鸡窠漂流整修后重新开业。

  二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西海温泉度假村、环升金湖张家滩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印象东流大酒店投入试营业,大渡口国际假日大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仙寓山庄改造等项目也在紧张建设中,今年又新引进尧渡河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正待开工建设,已先期启动漂流项目。

  三是环升金湖旅游开始起步。以环升金湖乡村旅游发展为破题,坚持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张家滩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升金湖科普旅游接待中心;大渡口龙源旅游度假村(江南农业科技园)在成功创建省级五星级农家乐、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正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四是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县城及周边形成以金字牌森林公园、西山天坑云石、梅山生态旅游、历桥上谢生态休闲旅游、锦源生态园、小黄泥湖生态农庄等环城生态休闲旅游带,配以青水湖畔生态农庄、梅山农家乐、黄泥农家乐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群;东流镇规划建设陶公文化旅游区,启动东流老街重点古建筑、双塔和陶公祠的修缮及省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项目。县域东南部的源口生态休闲游,官港、洋湖等地的生态休闲农业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蓬勃兴起。

  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东至是一个以山为景、以水为灵的山区县,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多样的文化传承,织就了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

  一是政策支撑优势。近年来,国家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系列措施。一是颁布实施旅游法,以法律形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权威保障;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旅游发展。特别是国务院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对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三是专项规划推进区域发展。年初,国务院批复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东至既处在示范区的核心区,又处于“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和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的交汇处,发展旅游机遇难得。

  二是生态宜居优势。“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点多面广”是东至旅游资源特色。境内生态系统完整,自然环境优美,山、丘、圩、湖种类齐全,人居环境宜居宜游。有“中国鹤湖”“鸿雁之乡”——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天仙寓、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历山、龙源旅游度假村、国家2a级旅游区东流古文化区、省级森林公园天台山;还有被誉为摄影家天堂的尧渡河景区,及西山天坑、许世英故居、周氏家族遗址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三是人文厚重优势。东至历史悠久,人文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86项。其中东流老街、陶公祠、双塔、许世英故居、金宗祠等10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至花灯”、“福主庙会”等6个项目位列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另外,东至还拥有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关子钞版,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可信性最高的宋代钞版,堪称我国货币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对旅游XX县战略的地位认识不到位,旅游发展理念还未牢固树立,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未根本转变。相关部门工作开展不能主动服务和服从于旅游产业发展,也很少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主动出招。社会各界包括一些旅游从业者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有志于旅游创业且持之以恒的仁人志士。

  二是主题定位不能有效统一。“尧舜之乡,灵山秀水”“尧舜之乡,魄力东至”“尧舜之乡,休闲港湾”“尧舜东至,山水升金”……等等,至今未形成一个全县统一的对外宣传定位,也没有统一的、叫得响、令人过目不忘的营销宣传主题。

  三是灯下黑愈发凸显。东至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组成部分,东有九华山、黄山、西递宏村,南有婺源,西有庐山,北有天柱山,5a级景区环绕四周。在这样一个旅游资源高端云集的集合区中,我县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营规范,称得上真正景区的旅游产品。县内景点与周边地区景点没有形成互连互通,没有一处纳入周边旅游线路的景点,游人寥寥,甚至县内也没有一条可供游客选择的成熟线路,客源市场单一。

  四是景区可进入性依然较差。沿国、省道旅游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数量及配置不能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县城至九天仙寓等旅游景区公交车辆班次少、运行不畅;升金湖通湖道路仅小路嘴跨湖大桥一段及科普中心(保护局所在地)路况好一些,其余都是泥泞小路;龙源旅游度假村(江南科技园)、青水湖畔生态农庄等通行道路不畅;尧渡河漂流景区以砂石路为主,伴以泥泞小道;东流古文化区内也是辗转艰难……,这些地方大都是我县游人首选之地,由于可进入性差,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扫兴而归。

  五是县城主城区建设不能顺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城市建设、交通、土地使用等规划未能与旅游规划有效衔接。在推进主城区建设中,忽视了城旅融合互促功能。城市布局存在着文化品位上展现不高、建筑风格不明、地域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加之城市公园、市民活动广场等文体场所硬件环境不足,服务配套跟不上,难以让游客逗留。

  六是文化旅游融合不足。文化与旅游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合作领域不宽,机制不畅。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布局零散,规划难以统一,特色挖掘不够。各类文化展现方式单一,各类文物深藏闺中,没有打造成旅游产品,难以为游客服务。

  七是旅游企业层次较低。九天仙寓虽然创建了国家4a级,但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宣传促销等名不符实。3家旅行社1个门市部,仅停留在编排县外旅游线路,组织游客外出旅游,县内的线路编排、外来业务承办等功能服务基本没有,宾馆、饭店整体接待能力有限,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仍是空白。

  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提供保障。

  1、强化政府主导。政府应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调研组考察的XX县,确立了“旅游与工业并重”的发展思路,对全县所有乡镇按工业类和旅游类进行分类考核,建立旅游考核台帐,旅游乡镇考核以旅游为主;XX区政府主导力度更大,综合目标考核100分,旅游占了10分;XX县委、县政府自2010年开始连续出台三个推动旅游发展的措施(旅游产业发展意见、乡村旅游发展意见、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旅游XX县”是东至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应充分发挥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分类考核机制,按照年度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列入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权重可区别对待,实行分类考核。

  2、加强部门协作。旅游“六要素”产业涉及交通、农业、林业、经信、文化及商务等诸多部门,谋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用大产业的观念来共同推进。要加大应用考核奖惩机制,发挥各相关部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应有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我县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提供政策保障。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长线朝阳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要拿出切实的措施,出台刚性政策,吸引客商投资旅游产业,带动社会融资,促进产业做强。XX县人口规模、财政收入、发展模式和我县相类似,该县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拿出上千万的发展资金,对景区创a、宾馆创星、乡镇创优等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对投资旅游产业的企业,除享受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重点突出了优先保障旅游企业的用地需求,不同项目,土地出让金按照不同比例返还,支持项目建设。

  (二)规划引领,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绘好发展蓝图。

  为抢抓机遇,对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各类专项规划需立即着手编制。

  1、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应力求科学严谨。规划编制应紧扣皖南示范区《规划纲要》,编制中既要聘请高规格的专家组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又要邀请一些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征求各界意见,确保规划的实事求是和可操作性。规划一旦实施,必须一以贯之执行。

  以XX区太平湖为例,发展之初也有很多迷惑。2002年,太平湖管委会在当年门票收入不足50万的情况下,拿出100多万元,邀请日本水域规划专家进行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太平湖水域开发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评审由省旅游局组织。规划实施10余年,一直体现着时代发展要求。管委会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严格按照规划布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太平湖现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2、相关规划应与旅游相互融合。即将编制的全县十三五规划以及全县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化产业规划以及各乡镇发展规划,都应兼顾旅游发展,为相关旅游项目用地需求留足发展空间。同时,要以当前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规划好城市道路与旅游设施标识系统、城市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咨询与市场监管服务系统、游客中心及集散点服务系统等。通过高度统一相互融合的各项规划的引领,着力打造和构建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突破,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亮点。

  东至作为安徽省西南门户,要在高端旅游景区环绕的现实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必须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走观光休闲可持续发展之路,抓重点,重点抓,着力构建“一湖、一山、一带” 产业发展格局。

  1、擦亮升金湖这块金字招牌。升金湖的候鸟资源是独特和无可比拟的,打好升金湖牌应是我们旅游XX县的重头戏。一要挖掘升金湖生态科考旅游文化。重点发挥升金湖湿地生态科考中心旅游功能,通过标本展示、文字介绍、科教影片等方式,把升金湖鸟类、湿地等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游人。二要规划建设环湖旅游公路。升金湖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里明确的“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的重要节点。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路网走向,建设环湖公路。三要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切实推进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升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规范发展环升金湖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努力提升升金湖整体资源品位。

  要整合湖区资源,切实转变湖区现有管理方式,规范湖区及环湖生产经营行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推进升金湖旅游发展的合力。把升金湖打造成为池州乃至皖南旅游的重要节点,引领东至旅游的振兴与发展。

  2、推进仙寓山-南溪古寨成品牌景区。一是将牌子打出来。以“葛洪炼丹”地为突破口,突出九天仙寓养生文化;以皖南最大的瀑布群,展现九天仙寓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大山里最后一个匈奴部落,再现南溪古寨匈奴文化的印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档次,宣传推广,力争把仙寓山——南溪古寨建成皖西南独具特色的著名景点。二是让外地人留下来。景区要围绕提升接待水平练内功,重点是完善景区内路、水、管、网、电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度假山庄服务功能,着力在硬件投入和软环境配套上有个由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3、构建尧东旅游观光带。一要推进县城区旅游资源整合。东尧一体化正在推进,应加快推进东流老街、陶公古祠、历山、天台山、尧渡河及东流省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园等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城区旅游休闲观光带。重点推进历山等较为成熟的景区建设,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丰富景区活动内容,将历山建设成为供广大市民休憩、健身的城市公园。二要增强县城区服务功能。要加快宾馆酒店、娱乐休闲中心、购物休闲广场、文化体验休闲场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不断提高主城区旅游承载能力。三要增强县城区文化品位。城市建设应融入 “东至花灯”“文南词”“平安草龙灯”、“福主庙会”等地方文化元素;市民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应发挥文化展现作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东至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四要加大县城区文化设施建设。调研的几个县区,青阳、XX区、潜山、桐城等地均建有博物馆,供本地市民及游客参观。应着手布局博物馆或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宣传展示东至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4、突出乡村旅游这个生力军。一要整理挖掘乡村饮食文化。“食”是旅游一个重要环节,东至食材丰富,葛公豆腐、东至米饺、升金湖青虾、麦鱼蒸蛋、糟鱼蒸肉……尤具特色,对这些东至美食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前景广阔。二要推进文化长入旅游。以周氏家族文化和许世英故居串联与润色尧渡、官港和花园的景区景点,以匈奴风情打造南溪古寨,以尧舜文化彰显历山特色,以葛洪养生文化包装仙寓山景区,以陶公田园文化丰富东流古镇品牌。三要改善乡村环境。结合生态县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休闲和旅游成为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有效载体;结合“三线三边”综合整治,推动景区景点周边形象提升。四要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品位。重点是推进龙泉西海温泉度假区建设,使其如同投资江西永修的庐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样,成为我县新型乡村休闲度假的龙头企业。

  (四)多措并举,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造优良环境。

  一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重点是解决好境内较为成熟旅游景区与国省道的旅游公路的接轨,县域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应拿出切实措施,切实改善通往各景区(点)旅游交通条件,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选商引资开发旅游。针对景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项目的招商,应适当设置进入门槛,选择具有一定实力,且有着较为成熟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法人实体投资旅游开发。三是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尽快建成一批热爱旅游、熟悉旅游、钻研旅游的工作者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培训,重点是“农家乐”从业人员,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四是统一区域对外形象定位。品牌是一个区域对外展现的标志。调研的几个县区,都有着自身的形象宣传定位。青阳“礼佛上九华,修身在青阳”;桐城“城邀天下客,桐续山水诗”;潜山“生态潜山、养生天柱”。 借鉴外地好的做法,我县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网络、报刊、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东至形象展示的口号,给东至以形象定位。五是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着力开发旅游市场。整合升金湖、九天仙寓、南溪古寨、东流古文化、尧渡河、历山等地资源,强化县内旅游线路设计和创意。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类旅游营销活动,做到旅游发展与营销宣传的有机统一,实现我县景点与周边地区景点的互连互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xx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 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6

  宁波的服装工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名闻遐迩。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XX年,全市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3.16万人,年生产服装能力近15亿件(套)。其中:规模以上服装生产企业4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6.47亿元,同比增长36.63%;工业销售产值200.84亿元,产销率达97.27%;新产品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0.57%;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实现工业增加值51.6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其中税金总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1.53%,利润总额13.34亿元。各项效益增幅比去年有较大提高,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稳健发展。

  一、宁波市服装产业的特点

  宁波是中国10XX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且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宁波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宁波“红帮裁缝”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装裁剪书”、“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因此宁波堪称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祥地,而今的“东方商埠.服装之都”。具有历史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

  现代宁波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汲服装之乡之灵气,不断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宁波服装已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业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国际服装加工业的转移以及国内服装市场的繁荣,宁波服装加工业初步兴起。进入90年代,宁波服装进入辉煌的创名牌时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国服装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服装大市”的美称也日益响亮。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了鲜明的产业和比较优势。

  二、宁波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产品门类趋向齐全

  截止目前,宁波服装产业已形成了以西服、衬衫、西裤、女装、休闲装、职业装、童装、内衣、工艺服装、皮草等门类齐全的多系列服装产品及领带等服饰产品;形成了较全面地涵盖梭织、针织、家纺、羊毛羊绒等多种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从XX年-XX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件)逐年提高(见下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2%、24%、16%、5%、17%。XX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1.63亿件,其中梭织服装2亿件,针织服装9.22亿件,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服装产量的6.84%、2.47%、10.40%。西服、衬衫以及牛仔装、职业装、内衣等产品快速发展;服装用纺织品的开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部分高档衬衫色织面料和高档里料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品牌服装销售量稳中有升。据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男西服男衬衫销售品牌统计显示,宁波男装销售市场综合占有率傲立群雄、保持绝对优势,每月位居第一,服装业中国男装品牌“领头羊”的地位更为巩固。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服装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依据自愿互补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很多名牌产品企业,在不放弃制造优势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服装设计、研发、营销及服装展览、教育和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很多企业依托自身的品牌优势,走“一牌多品”、“系列化、多层次”和“多品牌”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服装产品在品种、档次上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同时,服装行业在数量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和增加出口的基础上,由于更重视技术创新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不仅西服、衬衫继续引领潮流,而且时装、休闲装、女装、t恤、牛仔、职业装、内衣以及皮鞋、皮带、皮包、其他服饰等产品也得到了延伸,改写了男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尤其是重点男装品牌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产品多样化,面料高档化,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面对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流行趋势,宁波服装企业成功地实现了正装休闲化、面料高档化的目标。

  (三)品牌经济逐渐显现

  我市服装产业正在挖掘原创内涵,依托新型工业化,率先推进产业创新,创造品牌经济。我市服装行业已从追求数量型发展逐步向品牌经营跨越,企业自主创新强劲,品牌意识和依托品牌获取效益的意识十分高涨。截止XX年末,宁波服装行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雅戈尔、杉杉、罗蒙、唐狮、太平乌、洛兹)。雅戈尔、杉杉、罗蒙、培罗成进入“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占我市进入500强商标品牌的44.5%,其中“雅戈尔”商标以42.53亿元价值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商标男装西服行业”第一名(500强中国最有价值商标平均价值为19.73亿元)。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4个品牌进入了首批“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行列,占全国入选服装品牌的六分之一。罗蒙当选为我国西服行业标志性品牌,雅戈尔当选为我国衬衫行业标志性品牌,分别成为本行业品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全市拥有服装类“中国名牌”产品13个,占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28.9%,为XX年我市再次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称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品牌正在全面向女装、休闲装等产品拓展和延伸,品牌经营的业绩娇人。“名牌兴企”已成服装企业共识。同时表明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已成功走上“品牌经济”的道路。

  (五)外向开拓步伐加快

  加快服装企业外向开拓步伐,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走出去,是我市服装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举措。宁波装进军国际市场已多年。为提高企业国际化自主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境外设营销点是服装企业的重要选项。如雅戈尔、爱伊美等品牌专卖店已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最近,宁波装又登上世界顶级时尚发布舞台-20家甬企代表中国服装界在德国国际著名品牌时尚发布会上举行三天共六场时尚发布,亮出“ningbo”牌,轰动欧美客商,成为宁波装创建国际品牌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也为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迈出了重要一步。宁波服装企业的外向度较高。XX年,服装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占服装工业销售产值总额的55.43%。产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大多数是针织品,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是定牌加工的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同时,我市“红帮裁缝”质量效益型出口格局逐步显现。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XX年1至11月,该局共检验检疫宁波产出口西服986批、160万套,总价达7463万美元,分别比XX年同期增长17%、12%和40%。西服平均出口单价上涨14.5美元,大衣、衬衫等主要服装产品价格也纷纷走高。宁波“红帮裁缝”外贸出口已从数量创汇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表现为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比重增强。如奉化爱伊美公司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的总量已超过90%,该公司出口西服的平均单价从过去的25美元提升到45美元,最高单价达65美元。近几年来,宁波纺织服装业出口和创利税指标一直保持在全国同行业首位。

  最近几年,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及境外开拓的`步伐明显加快。雅戈尔集团把工业园区建于重庆;博洋集团兼并宿州纺织厂并投资数亿元扩建10万纱绽的项目;维科集团全面收购武汉的湖北省龙头企业一棉集团。除大企业挺进中西部外,更多的宁波中等纺织服装企业也正在将工厂迁往安徽、重庆、新疆、镇江、淮北等中西部地区,纷纷建起了自己的针织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产业链。东部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东西优势互补,有利于我国实现从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申洲集团、巨鹰集团分别在柬埔寨投巨资建设针织服装制衣新项目,实践境外投资领跑国内纺织服装业,同时成功绕过欧盟对我纺织服装设置的贸易壁垒。

  (六)技改投入不断增加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宁波广大服装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XX年,全市服装业累计完成限额以上(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总额的2.81%。通过多年来的技改投入,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后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提高了智能化、信息化及产品附加值。雅戈尔、杉杉、罗蒙、爱伊美、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服装企业都已应用高科技面料,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先进适用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员工素质,为推进我市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宁波服装节凸显宁波形象

  1997年10月宁波举办第一届国际服装节,将宁波服装业推到了国际交流的前沿,为宁波服装企业提供了展示实力的舞台,“服装节”开始成为宁波的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作为核心商贸活动的服装博览会,首届亮相就以450个展位的规模跻身中国5强专业服装展,开始凸显宁波形象。自此以后,宁波每年定期举行,至XX年,已举办了十届。十年间,宁波国际服装节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在业界脱颖而出。宁波服装节托起的是自主品牌的t台,它为宁波乃至中国服装品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服装产业是宁波国际服装节的直接受益者。XX年,随着服装博览会转型为服装服饰交易会,展会内容更加贴近服装市场的需求,展会的主要功能定位转移到“交易”上,从注重男装向涵盖服装服饰全行业产品转变,展位也随之增加到2200个。有关数据显示,连续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累计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宾客参会,国内买家和业内人士近20万人次。宁波服装节的成功,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还因为宁波会展业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使该节日益凸显会展经济的魅力,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服装服饰产业的重要国际贸易平台。自XX年以来,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又先后被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等单位授予全国37个“a级展会”之一;入围“中国10大知名品牌展会”;“ifea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最具行业影响力专业展会”等殊荣。

  三、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宁波服装产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内,如温州的男装,已形成夏蒙、报喜鸟、庄吉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温州政府制定的“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目标正在实现中。又如杭州和东莞虎门女装以及佛山的针织等均显竞争优势。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设计,品牌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还基本停留在制造-这一低端环节上;我市大多数服装企业,在国际服装设计-制造-销售大环节中扮演的是纯生产加工型的角色。我市服装的全国知名品牌多集中在几个男装(西服、衬衫)上,尚无世界品牌。

  (二)集群内综合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整合

  随着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集群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缺乏风险预警机制,服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集群间联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协作配套不紧密,交流与合作不够,甚至还存在相互替代性竞争。主要表现:区块分割,各自为政;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缺乏优势互补;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市尝技术等信息缺少沟通和共享。

  (三)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众多的中小服装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或来样仿制,产业以跟进型为基础,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多,这是我市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不足。不少企业过分依赖于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中小企业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服装龙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四)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工业结构调整“1+7”系列政策文件,其中“优化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向”等7个配套子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培育5大临港支柱产业和10大重点优势行业的方向,这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但对服装产业而言,尤其是从服装产业的地位和创建“服装名城”的目标来说,需要出台专题政策,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五)高层次人才资源短缺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变

  新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宁波现有服装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服装研发、设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外贸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着宁波服装企业和产品的提升,影响到走向国际市场,参于国际竞争。

  (六)产业文化的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建“服装名城”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繁荣的服装市场,多样的服饰文化,定期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专业交流活动,繁荣的商业环境等方面构筑的文化氛围。目前,宁波已拥有较强大的服装产业规模,但自古以商业闻名的宁波,服装产业的文化气息还不浓。相比绍兴、温州,宁波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无论规模、档次还是基础配套设施都无法与他们相比。除专卖店外,宁波的服装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联系也并不紧密。另外,宁波人每年在服装消费上的支出不算多,即与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国前列的位次不相称。

  四、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我市服装业发展战略定位可为:坚持领先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确立品牌经济、新兴都市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大主题;加强国际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品牌为引领,专业为基础,全面推进先进制造规模化、品牌运营商务化、产业延伸时尚化、专业技术科技化、行业运行社会化、企业发展协调化。打造宁波服装产业高地和品牌高地,为宁波经济转型和中国服装业提升作出新贡献。

  我市服装业发展目标为:通过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特色明显、产品多元、规模适度、集群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高度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时尚产业制造中心。在时尚品牌运营、设计、研发、时尚信息、贸易流通、加工制造等方面,继续引领中国服装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服装时尚采购与供应中心;同时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为提升宁波市就业率、gdp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带动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重组步伐

  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服装企业,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项目质量好、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但资金缺乏的高成长性服装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活力,丰富产品构成和竞争多样性。针织和梭织服装构成宁波服装的两分天下,企业在加强各自专业性和特点的同时,加强产业关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品牌共荣。要增强企业间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关系,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新的大集团、大公司,进一步加大扶优抚强力度,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二)推进服装产业创新,构建时尚产业体系

  要加快服装产业和服装企业的原创科技化步伐,以重点大型品牌企业为主,率先实现设计开发、科技创新为龙头的产业发展和经营,逐渐改变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局面,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运行能力。要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同时要对服装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以加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从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全过程实现基本信息化。建立服装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要推进服装产业与时尚科技、时尚文化、时尚展会、时装媒体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围绕时尚,依托服饰的新兴都市产业,进而提升服装业的规模化、社会化和都市化程度。

  (三)继续促进国际贸易,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面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国际贸易的挑战,我市服装业要切实增强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能力,熟悉和运用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有效提高对外经济的效率和效益。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企业走出去,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以设计研发合作和国际品牌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要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在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多元拓展新兴的国际市常有条件的企业要瞄准国际著名服装企业和品牌,投资收购国外服饰机构和一线大品牌,从事国际品牌经营。要继续发展国际oem业务,建设一批上规模、标准化的oem生产基地企业。

  (四)推进服装商业商务建设,创新服装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以“品牌经济、时尚产业、都市经济”和“品牌商务、都市商业”概念,规划并形成宁波品牌与商业互动,建立商场与服装企业之间的良好商务平台。政府要给予技术投入大、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以技术投入奖励。要出台鼓励中小服装企业创新的支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创建品牌,对中小企业中的明星企业及最具潜质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要营造产业氛围,培育都市服饰文化,继续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强化服装节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的特点,使服装节成为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办好宁波服装博物馆,力争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宁波旅游新景点、市民吸取服饰文化知识的良好场所。

  (五)继续推进品牌建设,全面构建服装品牌高地

  要深化实施和完善品牌提升战略,保持宁波服装业品牌领先的优势。要从品牌数量到品牌质量,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从行业品牌到区域(城市)品牌,从单一品牌到综合品牌,从有形品牌到无形品牌,实行整体培育和提升,走品牌集群的道路。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品(服务)为核心,市场为导向,面向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全面构建宁波服装品牌高地。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品牌,大力提高我市服装企业以科技和专业创造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在服装产品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商务服务,配套辅助、推广传播等方面,提出倡导品牌化标准。积极推进宁波“中国品牌之都”、服装品牌强市的建设。

  (六)努力培育人才队伍,增强产业持续创新后劲

  人才资源是实现企业复兴和壮大的根本。要走人才集群的道路,广招英才,大力引进高能级的服装人才。重点是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师、高层次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资深服装教育家等。在具体政策上,政府应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要提升造血功能,加强服装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服装学历教育和依托高校的资源或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种灵活形式的服装职业培训。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宁波是优秀服装人才创业乐园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7

  近年来,省、市、区先后对发展乡村旅游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乡村民宿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区作为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北山南水,城乡兼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不仅对加快我区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休闲江北的具体举措。因此,我区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我们根据近期的实地调研走访,就此提些建议和意见,供参考。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区乡村民宿尚处于起步阶段,零星分布在洪塘街道的鞍山村、慈城镇的毛岙、五星、三勤村等地,称得上民宿的经营实体不足10家。如毛岙村现有民宿2家,23间标房,收费标准约为100元/天,每家年收入为30万元。但多数处于半停业状态,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据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规划引导,项目配套不完善。我区尚未就乡村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发展民宿一般需要有两日以上的旅游行程作为配套,我区民宿发展可配套的旅游资源则较为零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如鞍山村,主要向游客推介的主打项目是北山游步道登山游、保国寺古代建筑游两个旅游产品,这两个旅游项目均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不足以使游客产生“住下来”的欲望,留不住游客使民宿产业发展受限。当前,全区实际正常运营的民宿没有几家,还没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与德清、象山等地相比,我区乡村民宿发展明显滞后。

  (二)缺乏专业化运作,主题特色不突出。我区民宿经营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经营理念较狭窄,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化程度较低,民宿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如,在房屋装修上照搬城市宾馆装修,缺乏乡土气息;在经营特色上,与象山的渔家乐、德清的洋家乐相比,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亮点。其次,民宿的市场定位模糊,没有针对青年白领、退休职工等不同的消费者而进行市场细分。

  (三)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要素制约严重。一是受现有政策的制约。由于我区民宿是由农民自行建造,没有正规的施工单位,无法提供竣工验收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是不能取得消防安全许可证;同时1995年前建造没有房产证的农房,或有房产证但无环评报告的民宿都无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开业后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正规发票,意向开办民宿的经营业者对此顾虑较大。二是缺乏民宿经营用房。由于现行政策规定农村住房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层,最高不得超过8米”,导致大部分农村住房面积限制在200平方米左右,使民宿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从毛岙村的调研情况看,除了农户因工作等原因迁到城镇后空置的房屋可用于开展民宿经营外,既要满足农户自身居住,又要有空余房屋用于民宿经营的农村住房几乎没有。三是缺乏资金。现在民宿经营主要是个体投资为主,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使得区域规模效应不明显。毛岙村有两家经营状况较好的民宿经营者,各投入了200多万元用于农房改建、翻修,已无更多财力用于完善交通、卫生、村庄环境等公共配套,另一方面也缺乏建设主体资格。

  二、外地先进做法

  (一)象山农家客栈发展经验

  象山县依托旅游景区、农渔产业、山海资源、民俗文化和乡村环境,充分利用农家院落,积极发展“民食、民宿、民游”农家乐项目,先后出台了《象山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家客栈”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农民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县农家客栈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7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91%。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县级层面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设立工作站;农家客栈有关村建立服务站;发挥县农家乐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农(渔)家乐各经营业主依法经营、提升服务。

  二是加大扶持政策。象山县对农户改建、税收、信用贷款均明确了扶持政策。如,县对农户改建每间标准房补助2000元,单张床铺的补助1500元,镇乡、街道按1:0。5以上比例给予配套。对农家客栈经营农户10户以上、床位在200张以上,且建立村级服务组织、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和其他必要的旅游配套设施的村,县财政给予8万元的补助。对列入县农家客栈计划建设村,验收后3年内其缴纳税收当年地方财政所得部分全额奖励给村集体,用于日常管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农家客栈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服务,并给予利率优惠。

  三是规范经营管理。县公安、消防、卫生、环保、工商等部门简化审批手续,强化对农家客栈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培训,推进农家客栈规范化发展。因地制宜制订农家客栈消防、治安安全和卫生、环保标准,促进农家客栈标准化建设。

  (二)德清农(洋)家乐开发经验

  近年来,德清县依托莫干山、下渚湖的自然禀赋,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200多家,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近50多家。2013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0。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7亿元。

  一是形成合力。县政府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领导小组,制定《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成立县农(洋)家协会和西部涉外休闲度假项目服务小组,会同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针对精品项目予以特事特办,合理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二是做精项目。选择环莫干山和下渚湖区块实施精品示范工程,聘请专业设计师上门服务,完成一批精品特色农(洋)家乐改造;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投资政策,吸引文化人士前来投资,兴办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品“洋家乐”,提升区域品位,如裸心谷、法国山居等,其中裸心谷年营业额达1亿元。

  三是实现多元发展。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同时,积极引入青年旅社、文化公司、国际友人、创意人士等多元投资经营者,打造单体农户、国际度假村、废旧老宅改造、户外俱乐部、大型农庄、文化创意会所型等不同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四是加强产业融合。通过规划引导,将特色种养殖业、本地饮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联动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借鉴外地乡村民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做法,我们对加快发展我区乡村民宿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布局,试点先行。建议区政府研究制定民宿发展的布局规划,对现有民宿发展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与新农村建设、拆迁和保留村规划等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规划编制时要注意江北农村地处城市近郊的区位,准确定位。建议对毛岙、三勤、鞍山等具有资源优势和建设基础的村先行试点,可通过村统一经营、村民自主经营或引入工商企业主体等多种模式进行开发,突出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不同主题,打造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民宿产业体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突破制约。建议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乡村民宿经济的发展:一是在民宿建房用地保障和容积率控制方面,建议拓宽民宿建设用地渠道,放宽容积率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保障民宿发展用地需求,对于用于民宿发展的临时建筑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突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借鉴象山的经验,对民宿经营户按床位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有一定规模民宿经营户数的村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或游客接待中心等,给予适当的补助;对于资源禀赋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补助。三是在环保、工商、消防等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的审批事项上要有所突破。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订准入门槛和审批办法,设置相关达标要求的政策,对符合达标要求的民宿发放证件,以保证其正常经营。

  (三)加强指导和服务,确保有序发展。一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帮助试点村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根据试点村的特点和优势,按照市场细分原则来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准确定位。指导有关试点村制订专业化、商业化的发展项目,提升民宿产业整体品质。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招商引资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公司的合作、对接,利用旅游企业的财力、智力以及营销策划经验,进行专业的.招引和开发。三是借鉴外地的经验,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设计,组织开展民宿业主和服务人员的经营理念、营销策划、管理服务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档次。四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宿发展的服务质量、消防、卫生等的监管,确保有序发展,实现诚信经营,提升知名度,打造民宿经济的品牌。

  (四)理顺机制,强化合力,完善配套。一是建议借鉴德清、象山等民宿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由区政府牵头,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乡村民宿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协调例会制度,定期协商解决乡村民宿在发展中遇到的办证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运作、配套不完善等难题。二是建议区农村工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把发展乡村民宿作为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与所属民宿村的街道、镇形成工作合力,齐抓共管,推进民宿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要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对民宿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理要加大力度,也要增加村自行车健身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乡村民宿发展区域周边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增加可游性,使乡村民宿和旅游项目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同时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管理,在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方面进行培育或支持,将特色种养殖业、本地饮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联动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8

  在中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高,成为国内消费增长尤其是国内药妆消费增长的强大动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XX—20xx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XX年化妆品市场销售额为800亿元,其中药妆市场销售额为80—100亿元,约占化妆品市场销售额的8%。XX年,全国规模以上化妆品销售额为1291亿元,化妆品这一细分行业的市场份额增长至18%左右,总销售额达到180亿元。中药化妆品作为药妆行业的生力军,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图表1:XX—XX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鉴于药妆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行业自身的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中国药妆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药妆渠道加快发展或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药妆概念认识的加深,对药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药妆渠道将加速其发展或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很多药店渠道增加了药妆产品的销售比例,逐渐放弃了医药业务,转型为药妆渠道;此外,未来有更多的新品牌计划进入药妆领域,这将丰富药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药妆渠道的发展。

  2、集团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金融危机留下的机遇和挑战将进一步推动化妆品行业的洗牌。大集团企业通过收购其他小企业的品牌,补充和拓展自己的产品线,使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增加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开拓和扩大市场渠道将有助于集团企业更好地渗透市场。可见,未来大型集团企业将通过并购扩大集团品牌的数量和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3、药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虽然中国药妆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药妆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未来,谁拥有更有效的营销平台和销售渠道,谁就真正站在了市场上。在最好的渠道已经被三大品牌占领的情况下,如何将不够强势的渠道转化为更有吸引力的渠道,是对新品牌最大的考验。

  4、药妆种类更多

  随着药妆行业的发展,药妆的品种会越来越多,在除臭化妆品、祛斑化妆品、生发化妆品、护肤化妆品等领域会占据更大的市场。外资企业将加快药妆市场的发展,外资在中国药妆市场仍将占据较大份额。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9

  文化强市,资金先行。近年来,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工作措施,区委、区政府吹响了全区进军文化产业的号角,掀起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采取得力创新措施,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我们近日组成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力求在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路与建议,助推全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的胜利实现,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正视现实,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专项资金,就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拨给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专项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任务,为促进相关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近3年来,我区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万元,每年以%的速度递增。

  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资金的真正功效,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管理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集束效应,专项资金安排比较分散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全区缺乏整体的规划,造成有关部门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台,大量低水平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限的财力资源被无形之中支解,“撒胡椒面”现象较为严重。

  (二)没有考虑统筹兼顾,专项资金使用相对浪费

  由于片面强调“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上主动性不足,对专项资金的整合缺乏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许多规模小、效益低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我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相对较少。据粗略统计,全区文化产业投入中民营企业占%以上,政府财税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0xx年我区设立的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三)没有体现科学考核,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难以实施

  由于大多数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的只是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考核目标难以确定,我区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一定程度阻碍与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效能。

  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从规模上讲,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迫切要求我们对之进行整合。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我区专项资金数额万元。到20xx年专项资金数额达到万元。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文化强区等重大决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势头更加明显,迫切要求我们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二)从模式上讲,可以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大胆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推行整合捆绑使用,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多年来,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在统筹和整合上下功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

  (三)从管理上讲,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显示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经过改革创新,通过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工作绩效等方面的指标的`考评,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以项目建设促进各地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的高度聚集,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拉长产业链。

  (四)从规范上讲,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势在必行。在《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市里将对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行绩效考核,将根据《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综合测评,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确定排序前2名的区县为优秀单位,排序3-6名的区县为先进单位。为了实现我区在全市“文化发展争第一”的目标,我区必须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争先创优,激励发展。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的支撑、鼓励和促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的思路和建议

  (一)注重规划,增强资金整合的契合力

  发挥“集束炸弹”功能,解决好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问题。首先,我们要从规划抓起。规划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只有规划做好了,资金整合才有依据,具体工作才有方向,整合目标才能落实。当前,紧要的是围绕我区产业发展,要通过科学调研、专家讨论论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向、扶持方向为重点,制订有利于资金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资金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发挥聚合效应奠定基础。

  (二)加强领导,增强组织保障的控制力

  没有组织保障,整合资金就会变成一纸空话。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投入使用的方式方法,调整资金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涉及部门利益时,势必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加强区政府的统一领导,重点解决好工作协调问题,建立日常议事决策机制,及时根据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规划,精心设计整合平台;围绕所规划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工作沟通联系机制。

  (三)搭建平台,增强资金整合的影响力

  借鉴外地成功实践经验,着重在建平台上下功夫。搭建以重点产业为载体的整合平台,根据我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合措施,把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使主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特做精。搭建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的整合平台。要对重点项目比如等项目分类排队,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每年确定一批扶持的重点项目,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切实增强专项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做到目标同向,形成合力。着力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强化考核,增强资金整合的附着力

  紧紧围绕我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以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为重点,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工作实绩。通过考核,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发展争第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日常工作三个方面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分别确定分值。考核办法采取单位自评、初步评估和审核评分的办法,根据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步评估的意见,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最终得分。

  根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组织推进情况,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每年对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乡镇(街道)给予优秀单位、先进单位、专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表彰,并在全区范围内予以通报。每年从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绩效考核工作,报区委、区政府审批后用于配套奖励。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八里十河村地处__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四、产业发展的计划和对策

  一是以农民培训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风险

  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狠抓良种建设。鼓励群众培育良种育苗,力争在3年内发展良种核桃300亩,山茱萸500亩,改造核桃100亩;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每户平均存栏2—5头。

  八是壮大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品牌。根据该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实际,以协会为平台,内引外联合作单位,大力培训青壮年劳力,扩大年劳务规模,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石膏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石膏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石膏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境内石膏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6亿吨(占全区储量的40%),品位高、易开采, CaSO4·2H2O含量达90—94%,属Ⅰ级品,且多为露天岩矿,是采掘开发石膏产品的理想基地。石膏资源主要分布于青山、大水坑、麻黄山等乡镇。其中:青山乡石记场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4平方公里,储量0.79915亿吨;黄米湾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12.7平方公里,探明储量3亿吨;候家河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1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0.5632亿吨;灵应山小型石膏矿勘探面积7.4平方公里,探明储量0.078亿吨;余家圈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40.5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5亿吨。

  虽我县石膏资源丰富,但多年来仅仅停留在以卖矿石为主和小作坊式的初级加工水平,资源严重浪费,效益没有发挥。20xx初,县委、政府提出“一园五区”发展思路,在青山乡设立了专业石膏工业园,明确了石膏产业的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框架。

  目前,园区水、电、路已配套,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引企入园14家,设计规模均在10万吨以上,其中5家已基本建成具备生产条件,主要产品有普通石膏粉、建筑石膏粉和高强石膏粉等。园区及项目的建设使石膏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我县石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布局不规范,矿山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二是同类企业重复建设,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三是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弱;四是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低价倾销,石膏产品利润空间小,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五是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产品外运渠道不畅。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县石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石膏产业发展的机遇

  石膏用途十分广泛,主要运用于建筑材料及食品、医用、化工、陶瓷、工艺品等方面。随着对建材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石膏建材已成为市场上的宠儿。近些年来,石膏需求逐步扩大,石膏墙体材料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国家出台了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和推广使用新型建筑节能墙体材料的法律法规,需求量将逐年大幅增长。

  预计到20xx年,全国石膏的需求量不会低于5亿吨,而现在的生产总量不足0.3亿吨。近些年,我国新型建材以40%的速度增长。属绿色环保产品的石膏新型墙体材料(石膏板材、砖、砌块、粉刷石膏将以其保温、隔热、防火(石膏建材属A级防火材料)、防潮、吸音、质轻及其独有的呼吸功能,

  以及生产成本低、施工非常方便,被大量使用,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根据生产硫酸用原料硫化铁已近枯竭的现状,提出了“用硫酸找石膏”的发展方向,因此,用硬石膏提取硫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且生产过程中的'附产品可生产水泥,与矿渣等物料混合可制成石膏水泥。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抓好石膏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生产区和采矿区分开,进一步完善青山功能区水、电、路、通讯及办公服务区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功能区的承载能力,引导企业向功能区聚集。坚决杜绝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环保不达标的石膏工业企业入驻。新上的石膏工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入驻青山功能区,须符合规划、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要求,β石膏粉单台设备规模不低于20万吨,α型高强石膏粉不低于10万吨,石膏砌块单台规模不低于25万m2,饰面(纸面)石膏板单台产量不低于20xx万m2,投资强度不低于30万元/亩,容积率≥0.7,石膏生产粉尘排放浓度≤50mg/Nm,煤耗≤40kg标煤/吨产品。

  (二)规范开采行为,合理配置资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石膏产业发展统筹安排采矿权,拟定石膏矿开采计划并组织收取石膏资源开采补偿费,对不按规定开采、缴费或非法转让(含租赁、承包、转包等形式)采矿权,超层越界开采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杜绝私挖乱采、超层越界等破坏性、掠夺性开采现象的发生;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优先配置石膏矿山资源;对不符合要求的石膏开采企业,一律不再批复延续采矿权。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进石膏开采方法,加大回采力度,提高石膏产量,降低资源浪费。同时,加快长盐石油开发协调服务公司采矿权的办理,加大石膏资源的整合力度,确保资源合理开发。

  (三)加快结构调整,培植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改造提升传统石膏产业,采用上下游一体化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改造升级生产工艺,提高石膏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增加科技含量,发展轻质、高强、耐水、保温的石膏复合材料和超细、提纯、改性的无水硫酸钙、医药石膏等高端产品,发展高档石膏粉、石膏砌块、石膏装饰板、石膏刨板、陶瓷石膏、玻璃纤维石膏等石膏建筑材料及石膏衍生制品等产业,大力开发食品、医用、化工、陶瓷、工艺品等行业的石膏应用新产品,支持发展石膏制硫酸及其废渣综合利用(联产水泥)项目,走石膏产业一体化综合利用的发展道路。

  对新上石膏工业项目要提高准入门槛,必须做到工艺设计合理,技术设备先进,环保达标,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单纯石膏粉加工项目不再审批。对现有规模小、标准低、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环保不达标的小矿小厂, 督促进行技术改造,或采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手段予以关停,逐步实现石膏产业的整合。积极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同时,要增强品牌意识,在做精、做深上做文章。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石膏产品品牌,不断提高我县石膏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我县整个石膏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产值过5000万元和几家产值过亿元的石膏加工企业,将青山功能区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集石膏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的石膏建材工业基地。

  (四)加大环境治理,抓好安全生产。牢固树立“环保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石膏粉生产企业,必须要求其全部安装高效除尘装置,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凡新上的石膏深加工项目,必须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否则一律不得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县、乡(镇)、企业三级安全监督管理网络,确保安全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效益并重型产业发展体系。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县上下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县工业、国土、安监、公安、环林、水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日常监管,搞好动态巡查,对石膏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整顿,维护石膏开采和加工秩序,进一步促进全县石膏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

  据统计,**区内全部玩具企业有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集中分布中西湖、平山一带。20xx年,规模以上玩具企业实现销67453万元,同比增长17.7%。玩具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发展前景广阔。小企业,大集聚。相比广东等地很多过亿、过十亿的玩具企业,**玩具产业的特点不在于企业规模大而在于产业集群已形成。**存活着大量的中小玩具企业,他们各自围绕嘉瑞琪、雅伦、利达等核心企业,在生产、销售或原材料、半成品供应等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专业化分工,相互合作,共生成长,如同一家大工厂。小产品,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玩具75%是中国制造的,中国(软体)玩具60%以上由扬州制造,而扬州毛绒玩具70%以上产自**,真可谓小产品连着大市场。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一家企业往往有多个甚至十来个产品,形成了颇具市场控制力的特色系列产品,**成为外商选购同类产品的首选地,产品畅销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区也被中国轻工业总会授予“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小玩具,大作为。**玩具产业吸纳了10万多人从业,创造出50多亿元年产值,约占全球毛绒玩具销量的1/3,小玩具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这积极的拉动作用。坐落在区内的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殊为难得的国际水准、超大型、专业玩具礼品商贸中心,成为扬州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今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扬州长毛绒玩具礼品节暨长毛绒玩具博览会”,**共吸引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千家玩具生产和销售企业参展。展会共实现成交额5.5亿元,比上届净增了10倍左右,扬州玩具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玩具产业存在的问题

  玩具产业作为**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产业进一步壮大的软肋。产业亟需加快升级步伐。**虽为“玩具之乡”,但企业规模偏小,过亿元玩具企业屈指可数。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雷同,增量不增效,为玩具产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3C”认证的高门槛压力,玩具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迫切需要“浴火重生”,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企业创牌意识依然淡薄。**玩具产业之所以有“夕阳”之忧,关键还在于技术上的差距,产品缺乏技术话语权。大多数企业但研发能力有限,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和前瞻眼光,技术人员比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很低,价格优势逐步弱化,贴牌加工已成为玩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企业家危机意识相对欠缺。“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带给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南部沿海和中部内陆地区主要玩具产销大省都踌躇满志进军玩具产业。北有“北京国际玩具城”,南有实力雄厚的“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近有“合肥玩具产业园”,国内玩具市场平台和渠道的竞争已处于白热化。同时,越南、印度也在抢占国际传统玩具领域,“内忧外患”必将对**玩具产业提出了严峻考验。如果众企业家还继续保持观望态度,不积极主动寻求对策,“温水煮蛙”悲剧必将在**玩具界上演。企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区域性资产。扬州市玩具协会设在**,其作用却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集聚虽多,却缺乏相互的合作联系,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但无序竞争还很普遍,无形中削弱了**玩具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玩具产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面对广阔的产业前景,**的玩具业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放大玩具基地效应,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开拓市场,切实巩固和提升“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实现玩具产业的新跨越。

  做大规模,加快产业集聚,以实力的增强支撑“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要加快完善产业链。要以规模企业为支点,丰富玩具的上下游配套,进行功能分工,产业分流,行业同构,产品培育,建立起最具竞争力的玩具产业集聚区块,提升企业规模集聚效益。要以五亭龙玩具城为依托,把五亭龙玩具城打造成高品位的行业平台,要既可采购上下游产品,也可以发布潮流新品,获取最新的行业咨询,还能通过各种研讨交流跟进产业发展趋势,将其打造成全国玩具展示窗口和超覆盖能力的营销网,为**玩具产业升级提高强大动力。要重视产业发展战略。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在3-5年内培育出超亿元的玩具企业10家,壮大产业整体规模。相关部门要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差异发展,积极引领长毛绒玩具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要推进玩具与创意创业的结合与延伸。充分用好国家对动漫产业给予的政策扶持,及早对接创意产业规划,搭建动漫制作企业与玩具企业的交流平台,寻求动漫和玩具企业共同发展的赢利模式,打开卡通动漫形象衍生产品市场,把现有的产品直接植入动画片中,带动玩具产品的销售。

  做优质量,加快创牌步伐,以产品的优化提升“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要拓展毛绒玩具发展的内涵。传统的玩具一旦注入“朝阳技术”,便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毛绒玩具不仅具有玩具的功能,也能充当抱枕、挂件、促销品等,要加快玩具与高新技术结合,赋予长毛绒玩具新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一些特殊功能的毛绒玩具如:发光毛绒玩具、智能毛绒玩具,这些玩具比普通毛绒玩具更受市场的青睐。要加快共享技术的开发。必须依托现有的玩具产业设计中心和五亭龙玩具城玩具工程研究中心,借助“原创玩具设计大赛”等赛事,推出一批玩具设计人才。要探索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依托雅伦、嘉瑞琪、利达等规模企业,联合行业科技力量,对玩具业共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形成重大平台技术的联合开发,摆脱各自为阵的狭隘观念,提高行业的技术攻关能力和水平。要提升原创设计能力。设计上的创新就是品质上的跨越。要加强研究力量,努力打造产业技术高地和自主品牌体系,走出“OEM”的紧箍咒,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玩具附加值。努力走出质量低谷,加快通过玩具行业3C强制性认证步伐,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做强市场,放大节展效应,以市场的拓展保障“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要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0xx香港玩具展买主结构分析显示:今年来自欧、美、日及东南亚国家的买主均呈负成长,前十大买主国中,仅有中国大陆成长高达17%。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玩具企业应加快启动中国市场战略。要争取营销的主动局面。求着为他人作嫁衣,企业最多只能维持温饱。在把产品做好的同时,更要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用起营销这把利剑,将企业产品与目标客户进行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要加快经营创新步伐,探索引入销售代理制、发展加盟专卖店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摆脱传统的竞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放大区域品牌效应。学习“盱眙龙虾”的营销模式,加紧为扬州长毛绒玩具带上知识产权的帽子,让这笔无形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加大区域品牌的推广力度,让“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释放出更大的品牌效应,集聚人气商机,让扬州长毛绒玩具的区域品牌更响更亮。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3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对我县五大传统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钢网架构五大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20xx年,这五大传统产业加上铜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24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49亿元,同比增长45.9%,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88.4%,累计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74.02%,成为县域财政的主要税源。

  (一)五大支柱产业的基本情况

  1.医疗器械

  我县目前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5家,经营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家,出口创汇企业6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4家。江西洪达集团、益康集团、庐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北际医用塑胶业(南昌)有限公司跻身全国医疗器械200强企业。

  医疗器械产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医用塑胶、卫生材料等71大类600多个注册品种,“洪达”牌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西洪达、益康、红新、庐乐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全县医疗器械从业人员4万多人,拥有2万多人的医疗器械营销队伍,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约占全国31%的市场份额。其中洪达牌一次性注射器全国销量第一。

  2.文化用品

  我县现有文化用品生产企业102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5家。与毛笔相关的作坊2100多家,与钢笔、圆珠笔、水笔相关作坊1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文化用品产业现有品种50多个,规格上千种,全行业注册商标108个,外观设计申报专利52项。20xx年,德文笔业、罗氏笔业、派利笔业、富利文笔业等5家企业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中国制笔王”,中德笔业被评为“中国圆珠笔金属笔芯王”,书利牌、富利文牌、派利牌、德文牌、罗氏牌、劳文牌、华宏牌自来水笔,中德圆珠笔芯,七步诗牌记号笔等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20xx年,罗氏笔业、麦波斯文具有限公司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文化用品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设以笔类为主的文化用品销售窗口5000多个,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金属笔30%、毛笔49%的市场份额掌控在文港人手里,文港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华夏笔都。

  3.烟花鞭炮

  全县行业生产企业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李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资产1.2亿元、长山出口花炮有限公司资产0.4亿元。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李渡烟花2.62亿元、长山花炮2.5亿元)。李渡烟花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的名牌企业,李渡烟花集团占地3700亩,资产超亿元,目前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产企业,年产烟花36万多箱,产品有礼花弹、大型盆花、李渡烛光、小型烟花四大系列共20xx多个花色品种,去年参加了奥运会烟花燃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4.食品加工

  全县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0家,固定资产投入3.1亿元,从业人员2500人,20xx年实现工业产值7.8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3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5%。

  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是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固定资产2.4亿元,年产蒸谷米20万吨,大米6万吨,产值可达6亿元,是亚洲最大的蒸谷米生产企业,产品销往非洲、中东、欧洲等40多个国家。

  李渡酒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开发,去年实现产值5935万元,实现税收308万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xx年李渡牌商标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李渡牌系列白酒,被评为“江西名牌产品”;20xx年出土的李渡无形堂元代烧酒遗址将中国烧酒酿造历史往前推移300年,并列为全国十大考古之一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钢网架构

  钢结构行业现有生产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轻钢生产线8条,重钢生产线1条。一级建筑企业1家,二级建筑企业2家,三级建筑企业5家。20xx年雄宇集团申报江西名牌产品成功,使进贤的钢网架构企业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

  钢网架构行业现有从业人员4000人,项目经理280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先后承接了江西黄金埠发电厂、宜昌长江铁路大桥、包头黄河铁路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二)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县五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部分企业每年以40%以上 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全国重点企业。有些产业不断壮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成长为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八个特点:

  1.企业人才济济。我县五大产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绝大部份是在市场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创业者。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格,善于开拓的勇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在我县聚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县工业产业得以持续发展最显著的特点。

  2.营销网络发达。经过20多年市场网络建设,我县的文化用品、医疗器械、烟花鞭炮、钢网结构等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县,号称5万大军跑市场,到处都有进贤人;同时我县的营销网络机制先进、人才辈出,营销人员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江西的温州人之说,这是我县产业发展的无价之宝,这支历经20多年市场摔打培植出来的营销队伍和网络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3.市场竞争力强。我县传统产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人工资(含社保金)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工人让利于企业,企业让利于经销商,经销商让利于消费者。使我县产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发展环境宽松。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县财力虽然非常紧张,但一直坚持放水养鱼,扶持壮大传统产业,使得文化用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得以较快的发展。全省工业gdp财政贡献的比例一般在8—9%,而进贤则为4.8%。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我县历年来对工业企业扶持的力度。

  5.产业集聚明显。我县文化用品生产企业102家,手工作坊3000多家,产值13亿,占全国市场的45%;医疗器械一次性耗材生产企业65家,产值10多亿元,占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一个县集中这么多企业,生产这么多产品,这在全国是少有的,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6.龙头企业支撑。李渡烟花,中粮米业两家企业,其规模在全国乃至亚洲排名靠前,而且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因此,两家企业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产品95%出口世界各地。

  7.传统底蕴丰富。我县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例如文港制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港毛笔一直沿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原因是毛笔不适宜采用大工业化机械生产,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能满足特殊消费者的需求。

  8.品牌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品牌建设,我县医疗器械产业有一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江西名牌产品,文化用品9个行业品牌,2个省级著名商标,李渡烟花,李渡酒都是江西名牌和江西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产生名牌效应,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三)五大支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从产业结构层面看

  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典型的有医疗器械,钢网结构,在产业内部是相同的企业叠加,无专业对口分工协作,在产业外部与其他产业没有较多的关联,不能形成其他产业对其协调和支持,因此造成产品相同、用工相同、市场相同、行业不能自律,企业相残,出现不正当的竞争。

  ②产品竞争力不强。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不长,原材料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调查文港金属制笔,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80%,毛利空间只有20%,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钢网结构产业发展趋势是高层重型钢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住宅、桥梁钢结构、塔桅、管道钢结构、海洋平台、锅炉钢架等,而目前全县钢构产业还停留在轻钢结构层面上。五大产业除食品加工、烟花鞭炮外,其他三大产业,产业链没有延伸,产业层次低。同时还表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绝大部分产品属劳动密集型普通的大众化产品。

  ③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高级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及时引导,几年来全县新增医疗器械、钢网结构企业十几家,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仍然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既浪费了有效资源,又使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张公镇的东南钢构,开工没几个月就停工歇业。再如医疗器械一次输液器生产企业过于集中,有的企业处于维持状态。

  2、从企业层面分析

  ①科学技术的瓶颈制约。

  目前,科学技术是制约我县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人才缺乏,全县五大产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不到20人,没有一家省级的研究所,技术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企业无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企业技术设备陈旧老化落后,没有更新换代,无法承担新产品开发能力。

  ②资金的瓶颈制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产品的更新换代、设备的技术改造说穿了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大部分企业意识到需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壮大企业,但由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不足,银行贷款又十分困难,只有望洋兴叹,错过了企业发展的机遇。

  ③家族体制的制约。

  投资主体单元化,家族式管理有原始积累快、信息传递快、决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等优点,但也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阻碍优秀人才进入,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家庭矛盾渗入企业等严重缺点。这种家族式管理体制在企业创办初期比较适宜,企业发展到现在就完全不适用,而且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和思路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并提出主要立足优化产业升级来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行业部门出台了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如关闭小煤窑,淘汰1.83m球磨机,2.2m机立窑,关闭年产3万吨草浆造纸厂,年产3万吨以下味精厂。20xx年7月医疗器械行业启用新的包装标准,调整出口退税,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建设部从20xx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南昌市工业制造业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贤工业经济发展40条等,推动了产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因此,我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应该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钢网架构五大传统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延长产业链条,使各大支柱产业步入良性、健康、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思路应确立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制造的水平,加强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工艺,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搞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明确产业的发展导向目录,并制定鼓励奖励办法,加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例如,医疗器械应着力发展生物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诊断设备、家庭保健医疗设备、无创伤、微创伤医疗器械等,提高一次性医疗器械耗材的准入门槛。钢网结构应着力发展重型钢构、桥梁钢、大跨度钢构、住宅开发、钢水泥预制结构等,防止轻钢结构的重复建设。文化用品在传统毛笔的基础上要鼓励金属制笔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食品加工要立足于进贤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建立公司加农户农工贸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总之,产业的优化和调整规划要科学,引导要先行,调整要适时,措施要得力。

  2、依靠自主创新化解科技资源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2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根据我县产业企业科技水平现状,首先应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人才要留得住、安得下、建立人才技术档案库,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其次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业产品研发中心,把产品的科研、设计和制造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三要设立高科技产品研发风险基金,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不畏风险;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更新改造,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改造企业,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制造水平。如鼓励企业建立医疗器械研究所、文化用品研究所等。

  3、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要做好提高企业规模经营水平和产业进步,加快大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像洪达、益康、雄宇、沙神、中成动物制药、李渡花炮和文化用品方面的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生产水平;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4、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选择。20xx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了法律依据。据行业分析,我国2600多个产品有88%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低层次的重复建设的过剩。面临市场这种局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技术性作用,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特别是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的方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健所在。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重视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工业发展。一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主抓工业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向工业集中,花主要精力研究工业方面的问题,解决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二是要加强抓工业的干部队伍建设。调集精兵强将到工业第一线上去抓工业,让干部在抓工业的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造就干部。今后提拔和使用干部,要把会抓工业的干部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在全县形成一批会抓工业的骨干队伍。三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土地瓶颈制约问题。县政府应确定一名领导牵头,建立企业用地协调机制,其主要职责是解决企业用地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办证进度。同时要对新招商项目和企业新、扩、改项目进行包装立项,向上争取专项工业用地指标。

  2.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钢构网架、进贤工业园、温福工业园五大产业基地。但是存在体制不合理,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所谓体制不合理,如进贤工业园区和温福工业园区,进园企业对有关乡镇没有任何财政贡献,但是在征地、搬迁、维稳等方面又有大量的工作,这种又要完成财税任务,又不能受益,还要维持稳定的工作谁来做。所谓设施不配套,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工业园区不但是企业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人的载体。他们的生活、娱乐、消费、上学、就医等实际问题,都应有配套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工业园区没有任何行政职能,什么说了都不能算,说了什么不一定算,怎么可能服务到位。要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局面,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3.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我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大部分都面临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化解资金制约的瓶颈,应该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一是要有完善的财务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誉形象。二是应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方筹集社会资金。三是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搞好资本运作。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鼓励外地银行来进贤投资,搭建政银企服务平台和组建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4.发展第三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我县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偏小,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加大三产招商引资力度是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我们建议:一要建设化工原料市场,为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二要建设钢材市场,为钢架产业服务。三要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市场,为全县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服务。四要建设医疗器械、文化用品交易市场,为产业发展服务。五要积极发展物流业,保证企业物流便捷。六要积极发展娱乐消费业,为企业客商提供服务。

  5、抓好营销人才回归工程。我县几大产业的营销人员不下5万人,其中第一代营销人员有不少已在全国各地安家立业,有的还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人大都在50—60岁左右。他们的第二代已经接上了事业的班,如果能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将是一笔巨大财富。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吸引他们。我们建议,对进贤籍在外的营销人才一要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建立联系网络;二要通过在县的厂长(经理)们与他们开展对口联系,疏通感情;三要制订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感召他们回乡;四要下大力气继续改善软硬件环境,用亲情加环境让他们感到回进贤发展有钱可赚,可以有大的发展。

  6、抓紧建立行业协会。目前我县的文化用品、烟花鞭炮产业有了行业协会。医疗器械和钢架结构两个产业,至今还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行内老板们坐不下来,相互不买账。希望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相关人士都出来做做工作,通过做工作,让他们消除历史积怨,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进贤的发展团结起来,把产业做大做强,用共同的目标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把事业越做越大,这样才有出路。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4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牛奶营养价值的认识,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原来只有市郊养有少数奶牛,现在已扩展到周围郊县的最近几年,奶牛存栏数量增幅每年都在10%左右,XX年底全市存栏头数达到9806头,年产鲜奶量达到26,521,000公斤,这对保障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市的奶牛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底,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导致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牛奶存在恶性竞争。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养奶牛的人越来越多,奶业发展形势良好。奶业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成本低、效益好的牛奶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断降低销售价格。这对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市奶业打击很大。由于外省的盒装牛奶价格压得很低,牛奶加工厂的价格就无法提上去,厂家价格上不去,鲜奶收购价格就得压下来。90年代中后期,市的鲜奶收购价格曾达到每公斤3-3.8元,部分水牛奶收购价格高达5-6元。而现在的鲜奶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2.57元。鲜奶收购价格不断地下降,而饲料的价格却在不断地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曾多次呼吁牛奶加工企业提高鲜奶收购价格,但企业根本不听。所以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现在每头奶牛年利润在XX-3000元之间,而且风险非常大,有的养殖户不但不赚钱,反而亏本。面对微薄的利润和即将出现的亏损,已有部分养殖户放弃了养奶牛,改养其它牲畜或改行做别的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各级政府领导不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市的奶业将会逐步萎缩,最终导致出局。

  2、牛奶深加工数量少。目前市有乳业加工厂8家,由于这些加工企业受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因素的制约,每天加工的鲜奶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奶农挤出来的牛奶,由于无人收购,不得不痛心地倒掉,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

  3、奶牛品种不理想。目前市所饲养的奶牛主要从外地引进,所引进的奶牛品种不是很理想,病多,产奶量少,饲养成本高。

  4、青贮饲料供应不正常,质量不高。市青贮饲料大多数从外省购进,由于路途遥运,所以供应很不正常,饲料供应不正常,就会影响到饲养的质量。青贮饲料除供应不正常外,质量也不高,这也影响饲养的质量。

  5、牧草、饲草来源少。市是的首府,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形地貌属丘陵地区,没有规模的牧场,饲草也很少,这对以草为主要饲料的奶牛来说,很不利于奶牛业的发展。

  6、养殖水平低。目前市奶牛养殖以户养为主,数量不多,规模比较小。一般养殖户饲养的数量为3-5头,多的几十头。养殖方法比较单一且落后,饲养环境差,卫生条件差,抵御病疫能力差,每次购进的饲料数量少,价格高,劳动生产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5

  一、发展现状

  我县以金属钨为主的硬质合金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废旧合金回收,合金刀具经销、再生合金生产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在硬质合金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销钼、钒、钛、镍、铌等稀有金属,并相继建设了金都、城大、世龙、上大、嘉兴等一些生产企业,与各大钢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目前钨及其它稀有金属产品的销售收入40亿元,是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全县稀有金属生产企业45家,主要产品有合金刀具、矿山工具、耐磨零件、高速钢工具,再生碳化钨及钨铁、钼铁、钒铁、镍铁、铌铁,镍铜合金、镍鉬合金、高速钢坯材、高温合金等,主要供应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矿山采掘、石油化工、钢铁特钢等领域。全县废旧合金、合金刀具及其稀有金属经销业户有500余家,其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有几千名业务员常年跑遍全国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销网络。目前全县稀有金属产业从业人员10000余人,年销售收入40亿元,税金5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我县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硬质合金及废钨料购销集散地,年经销量近万吨,而本县再生利用量只有3000多吨,大部分废料被外地利用,急需提升废钨再生利用规模。

  2、我县硬质合金生产企业都是年产一、二百吨的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技术附加值不高,在低端市场竞争,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中高端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甚至有个别冒牌营销行为,在业内对产品存有偏见,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近几年,等地相继建设了废钨回收加工基地,大部分原料来自,对我县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5、产业链条分工不细,聚集效应差,特色优势放大效果不明显,在产业链条各关键节点需要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加大支撑能力。

  三、下步措施

  1、明确发展方向。紧紧依托废旧合金及其它稀有金属集散市场的优势,走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发展之路。巩固壮大回收市场,确保资源聚集地位;提升再生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做大循环经济规模;健全产业链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全国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2、成立钨业协会。以钨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主题,立足,面向全国,打造没有矿山的战略金属生产基地。成立钨业协会,近期以及周边南宫、故城等从事合金生产加工、购销流通、制品交易等企业,组成行业组织、抱团经营、优势互补、沟通交流、自律自强。

  3、建立服务平台。以研发、检测、网络、信息、物流、人才交流、融资服务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为产业发展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4、谋划建设合金市场。把及周边县市的经营业户纳入一个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中,即可迅速巩固合金产业聚集效应,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城市功能,确保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市场支撑产业,产业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5、靠大联强,打造骨干龙头企业。我县合金企业具备资源、市场优势,而国内大的企业集团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与大企业联合协作,是加快产业做强做大的一条途径。

  6、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走科技创新之路。积极拓展国内外两大市场,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声誉。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06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25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20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19

番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09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11-07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8-06

体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3-25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