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23-12-25 08:07:1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全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精神,确保全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取得实效,七月中旬,区委办、区民政局就当前全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情况联合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了群众测评、座谈讨论、随机走访等形式,共发放了测评表350余份,参与座谈的干部群众达120余人,随机走访群众30余户。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全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召开后,各街道、各单位始终把贯彻落实现场会精神作为工作重点,领导有力、措施得当、成效明显。

  一是“四化”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各街道、各单位积极围绕市委余欣荣书记在全市现场会上提出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完善六级网络,推进网络化管理。纵向上重点加强了党小组长、楼栋长(片长),居民骨干(党员户、文明户)第五、六级网络建设,加强了各层次之间双向对应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楼栋党员责任区制度》、《楼栋党员联系户制度》,开展了优秀楼栋长、党小组长、文明户和社区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系马桩街道在全省首创了“海选”楼栋长的举措后,目前已直接由居民投票产生楼院自治管理小组96个,涉及住宅小区、楼栋庭院167栋(处),力争8月底覆盖率达到100%;xx街道在楼栋单元中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建好一个组织、选好一名楼栋长(党小组长)、叫响一句口号、发挥一个作用、凝聚一方群众,在居民住户中积极推行“四亮相”措施,即亮党员身份、亮服务岗位、亮义务责任、亮服务措施;广润门街道成立了53个楼栋(院)管委会,12支社区“110志愿者队伍”,参加人员147人,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绳金塔街道建立了党小组长、楼栋长月活动机制,每月组织他们在社区以会议、学习的形式开展一次活动。目前全区共有楼栋长、党小组长和片长6847人,覆盖率达95%,选出了居民骨干共8000余户。

  横向上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完善社区“四位一体”管理体制,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管理小组)223个,已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50多个。十字街街道建设桥社区进行了社区居民自治试点工作,将社区楼栋划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均成立了居民自治委员会,由自治委员会对片区的大事进行决议,探索社区议事权、行事权分离的工作模式。加强街道社区与中央及省市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议事协调机构,成立社区党建议事协调机构108个,参与的驻地单位共641个,覆盖率达90%以上;加大社区内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在建设桥社区商业街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和商会,在福田物业成立了流动党支部,在民营企业南昌馨意庭(设计)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了党团工妇组织。朝阳洲街道与驻区单位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帮助解决一个问题、共同过一次组织生活、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成立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为居民办一件实事、帮扶一户困难居民;南浦街道建立和形成了以社区“议事会”为核心,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议事园”、“议事箱”、“议事栏”、“执法热线”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社区议事机制。

  2、统一数据库模式,推行数字化管理。一是各街道以社区为板块,以楼栋为单元,对50类150项的基本数据进行了摸底,形成了台账,完成了建档工作,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数据库模式。二是做到在“三个层级”推行,即分别在区直有关部门、街道、社区三个层级,将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职能和街道、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按“三项机制”运作,即责任联动机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信息流动快、解决问题快;社会参与机制,紧紧依靠党小组长、楼栋长等社区志愿者的力量,排查数据、参与管理。四是分“三级目录”管理,一级目录是按数字信息的管理单位分为街道管理,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协助,社区管理三部分;二级目录是针对社区人口、社区组织、公共资源等管理对象开展的社区党建、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安全稳定等城市管理工作;三级目录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数据显示。

  3、畅通信息渠道,推广信息化管理。各街道在认真抓好“八个一”制度落实的同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推出新的信息化措施。南站街道创建了楼宇信息平台,并设立了专门网站(南站街办经济网),通过现代化网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十字街街道创立社区服务110平台,制作了110服务网站,社区服务110共服务居民56人次,110服务网站注册用户已达到317名,网友共发帖98篇。系马桩街道社区设立了电子邮箱,指定专人负责,每天查阅更新,街道向社区传达非紧急性、日常性的通知要求,各社区向街道上报非密性、一般性的报告、汇报及数字管理系统等,均采取电邮方式;丁公路街道投资1.5万元建立了街办局域网,将有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公布,实现街办和社区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xx门街道开通了24小时劳动保障免费服务热线xxxx。

  4、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人性化管理。坚持了“五为”原则。一是制度为群众建。坚持实施区、街、居为民办实事“十百千”工程、开展“领导干部进社区”为民排忧解难活动,以及街居干部联系困难户制、延时工作制、错时工作制、AB岗工作制等便民制度。广润门街道在街居干部中推行了“一线工作法”,即要求干部在一线创业、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二是活动为群众办。组织开展和睦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科普宣传月、文艺专场和电影周等社区文化活动,医疗服务、法律咨询、再就业招聘等咨询、推介活动,满足群众需要。三是平台为群众搭。充分发挥街道网站(社区网页)、社区图书室和活动室、市民学校、科普宣传栏等设施的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多文化宣传载体和自我服务载体。南浦街道开辟网上交流平台,创建了“书记论坛”、“主任论坛”、“楼栋长论坛”。四是实事为群众办。本着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原则,从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实事工程中推出更多、更具份量的项目。xx街道为社区独居老人安装了30余套“爱心110”门铃,使独居老人在亲人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时刻受到社区的关注。五是利益为群众谋。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发展社区经济,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对辖区特困群众、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南站街道在社区设立“民情倾诉站”,每周一、三、五上午,指派专门社区干部,在社区接待居民倾诉问题。

  二是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先后下发了建立“四化”实施意见、社区资产和财务管理办法、社区人员绩效考评和奖惩办法,区直各单位均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成图表、条例、流程,新管理体制下创新、长效的工作机制开始正常运行并卓有成效。十字街街道在小街巷整治中,对达标的23条小街巷落实长效机制,制作达标责任牌26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公示,确保整治成果;朝阳洲街道建立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一般干部”的层级负责制、社区干部与楼栋长、党小组长之间的“双向考核”制度;xx街道推出了“123”服务承诺制度,即向办事的群众承诺受理的各项投诉属街道职责范围的一个工作日内答复,属有关职能部门职责范围的,两个工作日内答复,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三个工作日内答复;绳金塔街道建立了“社情民意每日随访调处工作制”,由值班社区干部每日入户了解调处问题,不能当日解决的,交由次日值班社区干部跟踪调处。桃源街道建立了“两优秀”、“双满意”评议机制,即由社区干部评选街道优秀科室、优秀干部,由驻区单位和居民评选群众满意社区好班子、群众满意社区工作者。

  三是社区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区10个街道基本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新机制,在培育和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工作上下了功夫,逐步实现社区议事权、行事权相分离。一是机构上,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各街道都构建起了一整套社区服务网络,按照民主程序选聘了楼栋党小组长、楼栋长,能充分发挥居民骨干、文明户、党员户的模范带头作用。其中系马桩街道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海选”的方式,目前共选举产生楼院自治管理组织96个,涉及住宅小区、楼栋庭院167栋(处);xx街道、桃源街道已分别建立楼栋党小组165个、266个,覆盖率分别达到89%和85%以上。二是制度上,完善了社区居委会工作规范和社区议事规程,健全了各社区工作研讨会、社区主任例会和楼栋长联系会制度,正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了对楼院自治组织、楼院党小组的指导与管理。广润门街道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楼栋长联系会,街居两级干部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上午,到楼栋开展与居民群众的面对面“谈心日”活动,南站街道坚持每周为居民办一件实事,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三是人员上,切实注重加强了对社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管理以及对居民骨干、特色家庭、社区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其为民服务的整体素质。南站等街道先后组织社区居干参加了电脑、信访条例、低保业务知识等培训;十字街、广润门等街道制定了社区干部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日常社区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不够完善。目前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虽已初具雏形,但整个管理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物业管理进展缓慢。老城区困难居民集中,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为纯居民开放式楼房,缺乏组建业主委员会,推行物业管理的条件。二是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引入。老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提供无偿、低偿服务,居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还远未形成,虽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收效甚微。三是社区党组织力量薄弱。社区党组织党员人数少、年龄大,相当部分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意识不高,或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参与支部活动。

  2、“四化”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我区“四化”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作用,提升全区城市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一是五、六级网络作用还不够突出。有些楼栋长、片长的人选是由街道或社区指定,工作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社区的居民骨干、党员户、文明户作用发挥有限;各街道社区虽然建立了党建议事协调机制,但大部分仍要靠驻地单位的自觉、主动支持,活动内容仍是以解决社区内个别问题为主,在工作中缺少对整个社区工作的深入研究,在措施上缺少监督制约手段。二是数字化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各街道社区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软件管理,数据处理大多采用人工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三是信息化水平不高。区、街、居三级尚未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大量信息仍靠人工收集、整理和传输,工作效率不高,重复劳动严重;社区服务110网络平台进展缓慢,大部分街道至今仍未建立网络平台。四是人性化体系不够完善。“四化”管理体系均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系统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规范的操作规程的问题。

  3、街道准财政不够完善。一是街道干部财税知识比较欠缺。尤其缺乏预决算、协税护税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工作制度不够规范。相当部分街道仍在沿用过去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一级准财政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小额税种征收难。居民的税法观念淡薄,抵触情绪较为严重;小额税种纳税金额小,交易行为较为隐蔽,致使街道征收成本较高;街道缺乏催缴手段,开展工作困难。

  4、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一是下派人员管理有待加强。部分下派人员福利待遇尚未完全理顺,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还未建立,下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水平差异较大。二是工作准入制没有落实。缺乏操作性强的监督办法和责任追究机制,仍有部门不通过准入制给街道、社区下达工作任务的情况。三是社会事务受理中心作用不够突出。街道、部门仍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协调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能力有限;群众对中心认知程度不高,遇到问题仍习惯向社区或职能部门,甚至新闻媒体反映。四是城管执法中队管理关系仍未理顺。城管执法中队的管理仍未按《方案》全部到位,与街道社区相互沟通、协调不够,工作有时还会发生一定矛盾。五是部分管理职责不明确。小街巷、绿化等管理职责划分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四化”城市管理体系

  一是健全“网络化”。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尽快出台全区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在全区形成主线清晰、内容规范、标准一致、特色鲜明的“四化”管理模式。纵向上:针对居民群众,形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党(总)支部、居委会、工作站---住宅小区、散户片区小区党支部(小组)、居民自治(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楼栋长、片长、单元长、党员户、文明户的纵向管理网络;针对已成立党组织的驻地单位,形成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的纵向议事网络;针对还未成立党组织的驻地单位,形成街道、社区共驻共建联席会的纵向议事网络。横向上:通过党建联席会加强与已建立了党组织的驻地单位的联系;通过共驻共建联席会加强与未建立党组织的驻地单位的联系;通过建立街道行业分会、工商联(商会)分会加强与驻区非公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通过部门与街道、社区工作例会加强街道、社区与部门之间的联系(附表)。

  二是完善“数字化”。加强对街道社区数字化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综合管理。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分门别类完善数据库、建立工作台帐,加快开发街道社区数字化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的集成、高效和动态管理。

  三是推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区、街、居三级网络建设,实现全区范围内信息资源网上采集、交换和共享;加大社区服务110网络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便民、利民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培训,使其在掌握微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网络应用技能。

  四是推广“人性化”。整合各类人性化服务措施,将领导干部进社区、政务公开、一门式服务、绩效管理、解难、帮困、助老、调解等各种行之有效的人性化服务举措分类整理,建立系统规范的人性化服务体系,从制度上全面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做大做强街道一级准财政

  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所工作制度,特别是预、决算制度,使财政所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轨道。要广开财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着力在壮大街道税基上下功夫,在培植引进纳税大户和稳定纳税企业上下功夫,在防止跑冒滴漏上下功夫;在小额税种征收上,赋予街道更多征管手段,建立街道与税务部门的执法联动机制,提高街道征管能力。要合理界定街道事权和财权关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增加街道税收分成范围和比例,增强街道财力,减轻街道的经济压力。

  3、完善社区民主管理体制

  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社区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工作,强化居民自治功能,完善民主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社区议事权、行事权相分离。一是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在坚持市、区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同时,强化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建立“上下配合,左右互动”的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双向监督评议机制。建立街道与社区、街道与部门、社区与居民的双向监督评议机制,将评议情况作为考核街道、社区和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社区评议会、协调会、听证会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议会承诺制、协调会责任制、听证会公示制等制度,使城市管理机制在多方监控、多方参与下逐步完善,形成长效管理合力。三是强化居民自治管理。以建立居民自治委员会(小组)为主要抓手,逐步解决老城区物业管理等老大难问题。推广“海选”楼栋长、片长的做法,不断提高楼栋长、片长的群众认可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作用。引导、培育、发展楼栋(单元)中的党员户、文明户、先进户,尝试第五级、第六级骨干人员薪酬制,在感情留人的同时,做到“待遇留人”。

  4、进一步健全改革后的管理体制

  一是切实加强下派人员管理。尽快制定下派人员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统一理顺福利关系,充分调动下派人员工作积极性;部门应加强对下派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与市城管执法局的协调,争取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罚没款等尽快下放区里。二是强化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功能。赋予中心对交办事项的监督权和评价权,以树立中心的权威,推动群众反映问题的尽快解决。三是切实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加快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审批、检查、处理的责任单位和部门,实行专人专事,确保准入制落到实处。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财税体制改革调研报告10-26

街道社区工作调研报告05-17

街道社区工作调研报告04-0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04-10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03-13

工作管理调研报告02-14

食堂管理调研报告03-10

农村管理调研报告01-05

管理创新调研报告09-04

2022年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通用7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