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6年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以下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义务教育问题的乡镇调研报告,希望能给予大家一定的帮助!仅供参考!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百农民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有了保障,得到了长足性发展。随着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出台,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2011年,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宣恩县教育局“三万”活动联系沙道沟镇栏杆坪村、核桃湾村、中坝坪村、沙河溪村,教育局组建了工作专班,在扎实做了联系点“三万”活动的同时,教育局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较翔实的反映了全县义务教育现状。本文分四个方面,即:全县义务教育概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今后教育发展的思考进行阐述。
一、全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㈠全县《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1995年我县完成“普六”工作,1995年开始实施“普九”工作。1998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代表湖北省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经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2003年10月、2005年5月、2006年10月,对我县“普九”工作进行三次复查,认定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各项指标系数达标。
㈡全县义务教育概况。
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9所,其中中小学80所,教学点58个,特校1所。
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3956人,其中初中12317人,小学21553人,特校86人。
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918人,其中初中741人,小学1161人,特校教师16人。
㈢“三万”活动联系村学校情况
沙道沟镇栏杆坪小学有学生329人,有教师16人。
沙道沟镇乐坪小学有学生329人,有教师16人。
沙道沟镇洗白溪小学有学生9人,有教师1人。
二、制约宣恩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㈠、穷县办大教育,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由于学校分布点多面广,上级下拨各项资金得不到集中使用,校舍维修、危房改造等资金不得不撒胡椒面、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2006年以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虽然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公用经费是按人均拨付的,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尽管有了保障,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维修校舍经费几乎为零。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辅助用房严重短缺,学校只能维持学校最低限度的运转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教学设备得不到添置更新,教具、图书奇缺,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不全,条件简陋。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餐厅,没有澡堂,如全县寄宿制学校,没有一所学校的餐厅等生活用房达到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餐厅和澡堂。沙道沟镇栏杆坪小学有住宿生120人,乐坪小学有住宿生146人,现乐坪小学无学生餐厅,栏杆坪小学仅能供5、6年级学生住宿。两所学校均无学生浴室。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严重不足。
2009年国家实行了“校安工程”,资金重点投入到“两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巴东县和建始县,我县属于非“两区”,国家资金有所减少。上级投入资金有限,而本级财政基础薄弱,穷县办大教育,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㈡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
我县处于边远山区,山大人稀,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致使学校布点过多,规模过小。加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效应,农村人口出生率得到相对控制,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就读,留守在农村的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造成农村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县城学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由于生源人数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出现了小学班额“一大一小”现象。
目前,全县有68所小学,教学点58个,共有565个班,小班额占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学生数在25人以下的有232个班,55人以上有129个班。全县10人以上教学点计26个,最少的沙道沟镇老移溪小学只有1个学生,珠山镇天井堡小学,长潭侗族河乡后河、木棚小学,沙道沟镇常安溪、金盆小学,每所学校只有2个学生。晓关侗族乡共有12所小学,其中7个是教学点,全部25人以下;沙道沟镇10人以下的教学点有9个。
点小的存在造成了农村学校布局点多线长、规模小、效益差,教育资源浪费,年轻教师不愿意去,任教的多为临近退休的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国家推行的新课改,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落实,均衡、公平教育理念仍是盲区。
而县城却出现“超级大班”,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入学和择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少年儿童逐年递增。如县实小从2008年的2274人到2010年的2488人,以每年107人递增,椒园中学2008年1861人到2010年2058人,每年99人递增,县实验小学全校现有35个班,在校学生2491人,县实小最大班额达84人,平均班额71人。椒园中学最大班额达87人,生均班额达76人,“超给大班”比比皆是,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㈢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公平教育得不到体现。
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与村级学校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育质量都表现出极度不平衡。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工业化,城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引导着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优先发展城区教育。二是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入学和择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就读,城镇学校不断形成超级大班,为了缓解超级大班,教育部门不得不优先考虑加大对城区学校的投入。而农村学校面广点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扭转他们散、小、弱的被动局面,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样形成强校更强,弱校更弱,城区民族中学、椒园中学、县实验小学象强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较多的优质资源,一年上一个台阶。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集中了全乡(镇)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着农村生源。
——师资水平不平衡。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加之地处城镇,在子女入学、医疗健康、业务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比乡村优越,吸引着大量农村骨干教师挤进城区学校。城区学校汇聚了大批本地高素质教育人才,而农村学校却越来越缺乏骨干教师,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学生比例不平衡。由于随父母进城就读和择校进城就读人数不断增多,城区学校人满为患。以初中为例,其人口数和学生数不成正比:高罗乡总人口4.4万,初中在校学生1018人;椿木营乡总人口1.3万,初中在校学生428人;而椒园镇总人口才2.5万,初中在校学生却有2058人。从小学来看,情况也是如此:高罗乡总人口4.4万,小学生2287人;晓关侗族乡总人口4.4万,小学生2071人;珠山镇辖区内总人口4.4万人,辖区小学生却有4500人。
㈣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⑴教师数量不足。目前我县中小学所差教师主要由特岗计划的245名资教生顶替,少数学校还聘请了临时代课教师解决。
一是2000年全县教育改革,辞退民办教师308人,造成教师数量一次性减少;二是补充数量不足。特别是由于财政困难,1998年至2002年五年内我县没有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导致农村教师更加紧缺;二是部分教师改行、调出和离职,造成教师流失;三是高中扩大招生规模,需要增加教师。
⑵农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分配不合理。影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根据2010年秋统计,全县教师35岁以下481人,36-40岁351人,40-50岁853人,50岁以上556人。全县教师年龄分布形成一个怪圈,即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有的农村边远小学教师基本上全部是50岁以上的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县一中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5岁。沙道沟镇栏杆坪小学是沙道沟镇除沙道中心小学以外的最好的一所小学,教师配备相对比较年轻,但16人中,就有10人50岁以上。
⑶学科不配套,难以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教师紧缺,英语教师大多数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改教英语的,资教生无论是否英语专业毕业,一到学校统统安排英语教学,这种现象是难以胜任英语教学的。部分农村小学因无专业教师,采取一个英语教师包片跑教,每周2节课,教学效果自然很差,更有甚者,因无教师上课,少数学校只好播放光盘上英语课。从统计数据看,全县农村小学68所,只有专职英语教师17人,体育教师5人,音乐教师3人,美术教师1人,计算机教师2人,离教师专业化还很遥远,目前就连各乡镇中心小学也未能达到教师专业化要求,农村小学更是无从谈起。沙道沟镇栏杆坪小学、乐坪小学、洗白溪小学共33名教师中无1名专职音、体、美、计算机教师。
⑷师资队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是农村边远山区小学及教学点的教师大多数是由民办转公办形成,这些教师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面窄,知识结构老化,工作凭良心,教学凭经验,教研工作无法开展。
二是高中教师多为近几年新招教师,年轻有活力,但教学经验不足,而资教生整体素质又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全县教师中现有245名资教生,这些资教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未受专业培训,资教只是一个过渡,刚适应教学却三年期满。特别是三年期满后,这245人的缺口该如何得到补充?
三是农村小学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点小教师一个人教两个年级,十几个学科,不得不成为“全能”教师,能开齐各课程就不错了,更谈不上教学质量。如沙道沟镇洗白溪小学,只有1个学生,但有一、二年级,按部颁要求,必须开齐课程,即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艺术这7门课,两个年级就14门课,老师连备课、批改作业都没时间,怎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四是教师遭遇职业倦怠,由于长期进行重复劳动,造成了部分教师热情减退,成就感低落,身心疲惫,特别是边远学校缺乏竞争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是骨干教师有所流失,由于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自身发展,有了不如意就容易以重新寻求出路来调解,造成教师外流。特别是县一中有的教师刚刚成为骨干,就通过各种途径流向州一中、清江外校、恩施市一中等学校,一中成为培养教师的摇篮。
㈤留守学生“三区”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留守学生“三区”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家庭认识的“误区”。一是部分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因为常年无暇照顾子女,出于补偿心理,在孩子用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追求生活享受,学习怕吃苦,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习惯。二是部分学生由隔代抚养式寄养,亲属长辈管教不严,一味迁就,溺爱过度,使孩子骄气,形成不良习气。三是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校,父母出钱学校管教,自己不操心”这种想法。增加了留守儿童管理难度。
学校周边环境“险区”。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一些不法分子对其进行敲诈勒索。
学校教育的“困区”“盲区”。一到双休日或假日,这些学生脱离教师的视野,教师鞭长莫及,学生失去了管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进出网吧、游戏厅,接触堵、毒、黄和暴力,逐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性,并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2010年统计,全县共有“留守儿童”14573人,占在校学生的41.884%。
沙道沟镇乐坪小学有学生329人,其中留守儿童200人,栏杆坪村有学生329人,其中留守学生192人。洗白溪小学共有学生9人,其中留守儿童6人。
留守学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晓关中学初二学生罗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长期与祖父生活在一起,今年3月27日,与上课教师引发冲突,并追打教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三、农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
1、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强烈。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正由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这主要因为,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得到很好落实,人们生活水平、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提升,有经济实力选择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提倡少生优生,一般农村家庭以两个孩子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只生一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送子女读书。鉴于两个方面原因,有的家长送子女到乡镇、到县城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就读,家长则租房陪读。即使家在农村没择校就读的家长,也希望服务范围内学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寄宿制学校,达到“十有八配套”,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不错的教育教学质量。
2、进城务工希望子女能享受义务教育权利。
保障农民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一个随着农民工的出现而日益突出和非常具体的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逐渐由分散而不固定的“个人型”向相对固定的“举家迁徙”的模式转变,大量农民工子弟进城必然导致城市学龄儿童数量剧增。这些孩子是千千万万背井离乡来城市的农民工家庭的希望所在,同时他们也是国家未来希望所在。让他们享受和其他城市居民孩子一样平等的优质国民教育,是贯彻《教育法》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减小和消除城乡差别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虽然各地政府想方设法确保了农民工子女入学,但根本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国民教育,只能在一些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入学,有的还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由于受国家高考政策限制,在外省就读完义务教育后不能在当地进入重点高中学习,只能回本地就读高中,而义务教育阶段因教材版本不同,即使回本地参加中考也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教育公平在他们身上得不到体现。
3、学生入学能享受更多的资助政策。
2006年我县开始实施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几年来,不断扩大“两免一补”对象和提高“一补”金额,切实解决了贫困家庭送子女入学的困难,但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补助,还不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而学校又无资金进行资助,学生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由于布局调整,部分教学点的撤并,学校服务半径增大,学生入学距离增长,导致学生入学车费增加。广大农民迫切希望提高“两免一补”额度,增加补学生车船费补助内容。
四、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㈠逐步加大教育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建设的帮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宣恩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是县级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预决算收入总额的5%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用于各级各类学校修建教学、办公、学生宿舍等校舍,实行土地划拨、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工本费外)全免的政策。
㈡科学调整学校布局。
一是加快取消教学点的步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将物力、人力、智力、精力积聚起来办好集镇学校。
二是加大集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扩大集镇学校规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物质基础、形成规模效应,满足人民群众之需。
三是城区学校量增加数量,扩大容量。“十二五”期间必须在县城区,规划新修一所初中、一所小学,解决“超级大班”,以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的需要。
㈢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结合宣恩农村中小学实际,核定教职工编制时,考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宿管员、门卫的编制,以及教学点一点一师的情况,重新核定编制,从数量上予以保证,切实解决数量不足问题。
二是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力度,按照“常数加变数”的方式,每年增加教师补充数量,在补充的教师中,优先补充紧缺学科,切实解决学科不配套的问题。
三是下大力气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办好寄宿制,切实解决农村小学学生数减少,但教学点增多反而占用更多教师编制的问题,有计划的补充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专业的年轻教师,对老教师转岗培训,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的问题。
四是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和“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强化常规教育教学管,严格按大纲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二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巩固义务教育新课改。
三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五是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建立科学监测评价体系。
六是建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不单通过国家投入可以实现的,也不是靠当地政府和广大教师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全社会通过不断努力,来支持关心教育事业,才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均衡发展。
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
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宗旨,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特别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一是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的关心关注关怀,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少年档案,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解决他们的急困。
三是建立社会帮扶机制,避免给留守儿童少年造成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害。
四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调动各方面力量解决涉及留守儿童少年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五是加强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3-18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9-02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通用12-21
农村义务教育调研报告07-06
农村义务教育调研报告06-04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3-06
义务教育法调研报告12-28
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3-30
调研报告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