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0-08-30 11:24:3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下面的是小编分享的与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报告网!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近年来长岭镇紧紧围绕“建设次中心、打响长岭牌,县外追赶跨越、县内争创一流”目标,按照“产业强镇、项目兴镇、创新活镇、特色立镇”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为响应县委深入开展“加快发展靠什么?我为望江发展做什么?”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号召,近期我就长岭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岭镇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长岭镇是安徽省中心建制镇、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镇、省科技创新示范镇、省环境优美乡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镇。长岭镇地处太湖、宿松、望江三县交界处,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8.7万。境内交通便利,两条省道在此交汇,往西17公里即可直上“沪蓉”高速。年内即将正式动工的“济广”高速也将从镇区通过,有互通立交出口。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长岭形象得到较大提升。长岭镇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高效化的总体思路,确定了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是农业基础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整体推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粮、油、棉丰产基地;依托省水产研究所长岭特种种苗繁育基地和番鸭养殖协会,做强龙虾、番鸭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已在长岭落户的上海申江养殖场、温州六六顺养殖公司,带动千家万户的养殖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向规模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规范土地流转,实现集约经营;组建新桥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权流转量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协会组建全镇已登记番鸭养殖、生猪养殖、种植、用水、劳动服务、为民服务等合作社及协会10余家。集体林权改制工作圆满完成。涉及17个村,250个村民组,13044户,55206人。共勘界确权的集体林权575宗14415.5亩,发放林权证275本。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超额完成县下达的55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并且成功引进亿元工业项目—涡流纺,现已在县园区签约落户,186亩土地已落实;新引进深圳服装电子创业园聚红服饰、天成服装、祥盛树脂、中南塑钢等4个千万元项目,投资额达14000万元;申江养殖二期等4个非工业项目进资6240万元。2009年全年完成国税任务139万元,超额85.3%;地税任务113万元,超额30%;耕地占用税、契税任务79万元,超额464.3%;非税收入任务已完成95.1万元;已化解债务12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90万元,超额49.9%;超额完成县下达的55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县下达全年工业任务10500万元,已完成11626.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12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实现农业总产值31993.4万元。长岭镇荣获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和全省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长岭镇荣获全县“2009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优秀乡镇”第一名,小城镇建设“雷池杯”竞赛第一名,乡镇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优胜奖,发展工业经济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安商服务先进乡镇,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荣获“2009年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安庆舒美特纱业有限公司荣获“望江县2009年度纳税大户”、“十强工业企业”称号;申江养殖有限公司荣获“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到长岭来参观考察的人多了,长岭在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了,长岭形象得到较大提升。

  (二)以村镇规划为龙头,村镇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村庄规划,强化执行。我镇被国家建设部确立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镇,是安徽省唯一试点乡镇;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被县确定为村庄规划试点镇。在全镇推行“一片一点”的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集镇总体规划以及109个村庄规划点编制工作,且大部分规划点已进入规划执行实施阶段。形成了以集镇为龙头,杨林、新桥、大桥等老集镇和中心村为主体,大屋场为依托的村庄规划布局;鼓励群众积极改善居住环境,后埠灿塘屋、杨老屋、银杏周家前屋等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断完善,北门坦周屋、枫树塘、土永村刘新屋、后埠村王家小屋等一批新规划点初具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一是率先超额完成村村通任务。紧紧抓住政策机遇,2008年在全市率先平稳实现村村通,全镇17个村都通上水泥路,目前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100公里。今年我镇提早谋划,积极向上争取水泥路建设指标,结合群众修路的强烈愿望又新增修建了6.8,为县下达计划的125%,形成了全镇大循环、村内小循环的水泥路网,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利用好“村村通”和“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政策机遇,加强农村支路网建设,由“村村通”朝“屋屋通”的目标推进。二是集镇建设,快速推进。建章立制,规范集镇建设行为。制订了《长岭镇集镇管理办法》,整个镇区各类建设行为的管理都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夯实基础,集镇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做到美化绿化,从赵岭桥至老街沿南干渠全部栽种了香樟树,沿公路两侧兴建了41个花池并栽上了花草和观赏树木。使过去的“垃圾长廊”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景观带。二做到路灯亮化,投入近40万元在新商业街、沿湖路、丝织厂路和拙竹路段安装路灯88盏,另外,沿公路和内街各大型企业和单位全部安装了夜景霓虹灯。三做到道路硬化,投入6万元的杨林桥路口改造工程、50万元的沿湖路水泥路工程以及180万元的14米商业街市政道路工程均已经竣工交付使用;四做到秩序优化。强化管理,不断提升集镇创建工作水平。加大对商贸秩序的整治,镇实行例行巡查和重点执法相结合的管理措施,规范商贸秩序;强化对集镇交通秩序的管理。设置了值勤岗亭,规定交通严管街,制作了交通标牌,使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观;五做到卫生保洁常态化,提升环卫管理水平。六做到创建工作日常化。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号召所有驻镇单位积极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共同塑造长岭镇的整体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创建效果。三是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实行“以奖代补”,对验收合格的当家塘,镇里每口补助600元,全面掀起了当家塘建设热潮。完成当家塘兴修10口,新发、卓祠支渠清淤6000米,均超额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务。水利工程在去冬今春水利兴修中水利重点工程兴修达41处,被县委、县政府授予“ 2008-2009年度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称号和花灌区兴修组织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为抗御今后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奠定良好的工程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加大,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提升。四是国土复垦,规范高效。认真开展集镇规划区的城镇地籍调查,全面摸清了集镇各类建设用地数量,掌握了存量建设用地家底。全面完成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最大限度争取规划期内用地空间75公顷。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近40亩,缓解了发展用地困难。成功申报杨林革命圩1400多亩土地开发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完善了皖西物流中心、杨林农贸市场、高峰服饰、上海拙竹等四宗新增建设用地的挂牌出让手续。完成土地复垦317亩,涉及7个村,11个项目点。五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多数村已经进行农网改造。近几年,随着第二轮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我镇农村用电质量大大提高,农村电价逐步回落。六是通讯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县所有的村都开通了移动电话,实现与县有线电视联网,大多数村已经开通了互联网,信息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四)民生工程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不断健全。2009年共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500万元。一是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全镇共铺设水泥路100余公里,安装警示牌100多个,警示桩200多根,建设桥梁护栏4处。开通了全县首条城乡公交线路望江至北门坦10台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出行,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了集镇品味;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落实到位,已投保水稻7.6万亩,棉花3.3万亩,能繁母猪2273头,油菜保险4.9万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扎实开展,在全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会议上,我镇获“关注民生”优秀奖;发放各类涉农资金 1540多万元;三是投资400多万元的镇中心敬老院、投资58万元的镇综合文化站已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已建成长岭、银杏、板桥、赤湖、土永5个村农家书屋,投入资金20万元;认真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程试点项目,新建沼气池200余口;金鸡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顺利实施;新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人口28人,发放奖励扶助资金28万元;积极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和残疾人就业援助工程,已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15例,扶持残疾人238名,并帮助20名扶持对象实现就业。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教育兴镇”战略,加大教育项目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校容校貌。投资230万元新建了长岭中学教学大楼和大门楼,新征土地25亩用于长岭中心学校运动场,投资1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杨林中学师生宿舍和餐厅,杨林中心学校还争取香港老板投资90万元新建了龙山小学;五是积极稳妥做好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全面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17个行政村都有卫生服务室。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20万元,新建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大楼,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做好,即将实施。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提标扩面,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实行定时、定点征收,取得较好效果,参保率达99.14%,获全县第一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参保人数已达593人。全镇101名村干部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七是认真开展农村困难群众低保扩面和五保户认定工作,新增低保人口928人,符合条件的五保人群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中,探索建立了屋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先后成立了周前屋、宣塘角、杨老屋、刘大屋等屋场党支部。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各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行村民自愿申报,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广泛征求村民代表意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三)因地制宜,科学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四)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五)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六)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重点建设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七)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整合部门力量。围绕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部门整合有力地牵引了农村各块工作的整合。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等。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依据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将各方资金统筹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高了资金分散使用的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与以前比有了较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农业总体水平低下。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产业布局也不尽合理,长效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不平衡。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四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去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五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所调查的一些村,多数都没有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的虽然组建了一些协会,但是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协会与会员之间联结松散,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很少在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同时,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功能尚不健全,对产业的拉动力弱,带动致富能力不强。

  (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村级发展能力弱,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一是村级债务沉重。相当一部分村因前些年修路、建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初步统计全镇村级债务在两千余万元。二是资金筹措困难。全镇大多数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仅凭“一事一议”制度根本无法兴办村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三是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有的支农项目实行“先建后补”,使村级难以及时筹措启动资金;有的项目除省补资金外,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很少或没有,导致村级自筹资金比例偏高。同时,支农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与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对接困难,使基层干部怕担风险,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农业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镇财政“缺口”大,加之镇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多。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受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低。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农村建设进展不一。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只有一部分村的农田基本上能够达到旱涝保收,而还有不少村都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二是交通设施仍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水泥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水泥路,但仍有很多还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三是由于受条件、规划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镇绝大部分村庄布局分散,农民建房无序,村级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难度较大。在推进过程中,也表现出示范村行动快、积极性较高,但非示范村主动性不强等现象。

  (五)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村民自治能力较差。一是民主氛围不够浓。全镇17个村虽然都建立了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做到了制度上墙,但大部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 二是民主管理不够到位。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和农村交通条件差,集中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有一定困难,平时村里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村两委说了算,如筹集资金搞公益事业、办理公共事务、经济项目发包等,有的只召开全村党员、村民小组组长会议就决定了。三是管理水平不够高。有些村委会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管理不民主,“一事一议”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中央20字方针,使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管理健全新机制。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把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在全镇上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方针政策、总体目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从而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农民建设热情。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是自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组织经常性的宣传活动,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开辟专版专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和外地的好做法、好经验,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优势鲜明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推进畜禽、水产、蔬菜等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专业专业村。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粮、油、棉丰产基地;依托省水产研究所长岭种苗繁育基地和番鸭养殖协会,做强特种水产、番鸭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已在长岭落户的上海申江养殖场、温州陆陆顺养殖公司,带动千家万户的养殖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向规模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规范土地流转,实现集约经营;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不断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为农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做好涉农资金“一卡通”发放。完善镇村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创业致富。积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要认真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认真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推进产业经济跃上新台阶。一是大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强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依托舒美特纱业、创欣服饰、望太服饰等企业已拥有近10万锭纺织规模,近千套服装加工成套设备,加快推进一批专业协作和配套项目,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争创拥有自主品牌的名牌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强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做精做深。发挥雷池米业、申江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加工层次,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粗放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三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扶持推进拙竹管业加工、深圳服装电子园、天成服饰、中南金属加工、祥盛树脂绿色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再培育1-2个主导产业。四是着力推进休闲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抓住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山水休闲、田园休闲、文化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以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为基础,加快推进原农中及武昌湖龙山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具有我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支持服务业建设,改造提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服务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高速服务区建设,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皖西南物流中心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营。五是强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长岭创新创业园是长岭工业的集中区和产业的载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园的投入,充分发挥龙头优势,将招商引资、项目承载、产业培植、环境保护、集约节约用地有机结合,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亮点、富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聚集区,确保进入全县先进行列。要充分利用县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的契机,推进镇工业集中区与县开发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聚集,使之成为县开发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四)以创建省级文明村镇为抓手,力争集镇建设和管理有新突破。一是以规划建设为先导,建管并重,提升集镇形象。按照规划到位、分步实施,产业支撑、工业为先,规范建设、建管并重的思路,加快集镇改貌步伐。进一步完善集镇规划,严格用地控管,规范建设秩序。建立集镇规划区控制管理责任机制,强化规划执法。创新集镇管理机制,加快组建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强化小城镇和规划、用地、建设、市容、环卫等管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各项规划有效实施。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雷池杯”竞赛活动,保持先进名次。积极开展省级文明乡镇创建活动,集中治理“脏、乱、差”现象,加强集镇管理。不断提高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热情,齐心协力维护好集镇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突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集镇重点工程,做到建一处、成一处、靓一处。以实施重大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民俗商业街、长安商贸城、物流中心、财政所新办公楼、兽医站新办公楼、供电所新办公楼、中心小学新门楼、中心卫生院门诊楼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适时拓宽改造杨林桥,不断提升集镇整体水平。用市场的办法和经营城市的理念,拓宽集镇建设思路,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资质高的投资者,不断改善集镇基础设施条件。抓住国家基建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有利时机,搞好项目的包装与整合,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北门坦枫树塘村庄整治整村推进工程,高标准建设公交车停车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竹木交易市场,继续完善周屋整村搬迁工程,不断扩大集镇规模;三是切实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牢固树立项目意识,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突出做好项目文章,紧紧抓住我镇被确定为国家“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镇的有利时机,精心编制,积极申报,大力争取一批相关项目,以项目来带动投入。认真研究国家投资走向,着力谋划一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生态环保项目。坚持大小项目并举,一二三产业并举,向上争取、向外引进和向内激活并举,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投入。大力积极实施土地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试点项目及杨林圩1000亩土地开发,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为我镇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和集镇建设用地提供保障。

  (五)以规范农民建房为重点,力争新农村建设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围绕改善村容村貌,抓好新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新村规划建设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以规范农民建房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稳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提升及完善的同时,着力抓好村庄规划。按照成立一个理事会、确定一个规划方案、画出一个规划图、定下一个村规民约的“四个一”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由点向面的推进。抓住国家首批试点镇机遇,加大规划执行力度,规范农民建房审批程序。依托原杨林、新桥、大桥等老集镇,有一定规模的大屋场,各村村部所在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标准较高、规模较大、宜居宜业的中心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完善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大力争取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进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较高的村庄的整治改貌。继续推进“村村通”扫尾工程尽快完善相关配套,积极引导“村村通”朝“屋屋通”的目标迈进。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扩大农村自来水的覆盖面。继续实行水利兴修“以奖代补”,逐步提高奖励幅度。实施圩口堤坝加固、病险闸站改造,不断增强防汛抗旱和减灾避灾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好林业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扶助资金,引导各类资金、资本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多元化、持续增长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认真实施民生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扎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加强民生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加强领导,硬化措施,规范运作,保证工程标准、进度和质量,搞好运行维护,确保取得实际效果、真正发挥效益。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认真开展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群众大病救助等工作。积极推进新敬老院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切实保障低保和五保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强化财政工作,增加民生工程有效投入。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学校危房改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卫生室建设和医疗设施改造。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室及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加强疫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和卫生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切实推进村文化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镇综合文化站要早日投入使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七)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村级发展能力。要在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村集体在银行的不良贷款,逐步化解村级历史债务。针对村级发展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可采取争取上级扶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资本、群众筹资投劳等办法加以解决。用足用活中央和省市县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主动出击,多方求助;要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对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完善农民筹资投劳的政策规定,对农民自愿出资或经“一事一议”同意集资的不作为农民负担。同时,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建议完善支农项目政策,在补助标准上不搞“一刀切”。要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着力优化农村民主环境。

  (八)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和培训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群众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一是要抓基础教育。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避免农村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要抓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作用,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新型务工农民。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三是要抓思想道德教育。在农村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四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歌舞、球类、棋类等健康向上的生命农民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迷信和计划外生育等行为。

  五、新农村建设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镇情村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17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我镇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力争在5—10年内,使长岭镇17个行政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在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从长远着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同时要围绕改善民生,解决好农民最急、最盼的问题,使长远发展和当前工作统筹兼顾。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真正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处理好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的关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产业带动型、旅游景区型、文化生态型等各具特色、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四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也要抓好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五是按政策办事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在认真落实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为全面了解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建议,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城建、土管和浒湾镇等单位与长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一线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真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2007年,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2008年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08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2012年,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2011年,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11年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2011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07年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 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09年-2011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2015年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2013年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3、要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小城镇建设要“建管并重”,尤其是环境卫生管理,今年内要有明显的改观。要完善集镇垃圾的清运处理办法。浒湾、对桥、陆坊、左坊等交通便利的乡镇,应建立垃圾中转站或简易的停放场,并出资委托县城管局统一运至县埋焚场,县财政给予适当的奖补。其他乡镇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填埋场。要增强和稳定保洁队伍,用足用好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适当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和政治荣誉,完善保洁员的责任和奖罚机制,提高清扫保洁效果。乡镇要定期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解决集镇乱停、乱堆、乱倒的“脏、乱、差”的问题。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调研报告08-13

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调研报告范文12-25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08-14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农村调研报告范文12-23

网站建设的调研报告10-29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07-28

道路建设调研报告07-29

榆林镇全民创业行动的调研报告范文10-08

建设和谐煤矿调研报告12-24

专业建设调研个人报告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