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3-11-10 19:15:10 雪桃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1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本调研组根据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9月份到上帅镇采取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等方式,就上帅镇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上帅民族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上帅镇是两省三界的交界地,与所邻县、乡通婚、通商,文化汇集而成,民间的各种活动在邻县邻乡和亲戚朋友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篮球之乡是我县人民对上帅的美誉。解放后至今当地群众都喜欢打篮球这项活动,每个村寨都建有篮球场,早在70年代陈屋村和东君村建起灯光球场,人们从小就得到很好的训练。本镇先后投入50万元建成文化活动中心,供群众休闲健身使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篮球赛、拔河比赛、舞狮表演、套鸭子、猜灯谜等群众喜爱的游园活动,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前来参加,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成功举办壮族传统节日“牛王诞”民俗活动。

  连续三年在连官村委会东君村小组举办四月八“牛王诞”活动,活动节目包括“祭牛-洗牛-梳牛-喂牛”仪式、民族歌舞、舞马、民间杂技、装古事、抛绣球等各类活动,更好地传承了壮家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节日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文化、艺术活动在民间百花齐放。

  1.粤剧是解放前就在上帅兴起,民国后期上帅曾有陈屋、陆屋两个剧团,每逢喜庆日子都能搭台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和支持。怀集的下帅、连山的小三江、广西贺县的南乡等都曾邀请陈陆两个粤剧剧团来演出,但现在老演员大多以作古,能传承下来的只有八音这个节目了。现八音这个节目在民间很受群众喜爱,办喜事的人家都喜欢利用八音来助庆。

  2.舞马是香僚国冲村的传统节目,是由韦文魁和韦文明创作出来的,节目是唱舞结合,舞步动作优美,唱调以采茶为主,唱调有固定的和随时政需要作宣传的内容。马夫这个演员的演技高低是整个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动作滑稽、幽默、诙谐,让观众捧腹大笑。

  3.陈屋村古采茶是陈屋古代老道士所作,起着宣传道教和活跃村寨文化气氛而作。本采茶特点:人物能多能少,采茶公示节目的头号演员。唱腔、动作都要好。用来伴奏的乐器是由锣、鼓、丝竹组成,曲调以古装采茶为主。

  4.陈屋春牛舞自引入以来一直传承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节目演员中的采茶旦能多能少,但舞牛者和采茶公的演技要好,特别是采茶公的唱腔要好,要有一套逗乐观众的演技,曲调以春牛调为主,歌词可根据时政需要灵活多变,舞步行秧歌步。

  5.装古事大游节目有300多年历史,是春节期间的全民活动,是振兴寨风、团结一心的活动。规模的大小按装扮的故事人物的多少而定,但灯笼特别讲究,要美观和有特色,锣鼓要多。元宵期间游行到各村表演,所到村的群众都热烈欢迎,拿出美酒好茶糖果来款待演员,热闹非凡。

  6.舞狮堂在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都会表演,是固定在一个宽阔的场地表演舞狮和武术,武术有刀剑戟棒等武器的表演。

  7.对年夜歌,是村对村在夜间定一个地方隔岸对唱,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以猜谜为主,歌手要选歌喉洪亮和全村最机灵的人作为歌手,随机创作出歌词对应对手,所以选歌是对唱输赢的关键,一方对答不上为输,清末民国时期盛行,每逢年夜必能听见嘹亮的歌声对决。

  (四)民族建筑富有代表性。

  “安仁里”是连山唯一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采用了大量的 2 至 4 米的花岗岩石为主料,天井四周都用石条砌上,天井内院统一用河卵石铺砌,祠堂天井为棋盘造形,极为细致。墙壁都是砖木结构,两个花厅、一个门楼都是壁画,瓦口为丁财贵出檐,屏风板、雕龙刻凤、山水景画、鸟语花香题材之泛形象传神,既有古代人物故事诗词图案花纹,珍禽瑞兽,又有岭南山川风物和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建筑上更具特点是在防盗、防火方面,80 多间房、20 个天井,只有一个大门入一个小门出,内中几十间房子每一户都有小门互通,最后这户还有一个泉井,便于生活用水。充分体现上帅壮区古代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创业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上帅镇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虽然丰富多彩,由于近年来年轻一辈大多外出务工,造成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传承上严重出现青黄不接。

  (二)陈屋村安仁里文化遗址经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已进行了加固和简单修缮,但要对壁画窗花的图案进行抢救性修复、对诗词的的修补存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困难。

  (三)陈贤才故居目前残墙断壁屋漏濒临倒塌。

  (四)镇中心学校通过设立“第二课堂”等开办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艺术课,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为民族文化艺术注入新的内涵。但缺乏专业指导老师,

  (五)上帅镇作为革命老区镇,受制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条件,一直以来交通不便、各项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与理想中特色小镇的`居住生活、产业状态相差较远。

  三、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既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规范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把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小镇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量,主要用于扶持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文化特色小镇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小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壮乡瑶寨的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试点、突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壮瑶文化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壮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镇。

  (四)挖掘内涵,提升壮瑶品味。民族文化特色小镇要做足“特”字文章。针对民族小镇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壮瑶民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为壮瑶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壮瑶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居的改造修复工作。要弘扬壮瑶文化,进一步融入壮乡绣球、瑶寨小长鼓等特色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壮瑶民族文化特色氛围,在建设发展中彰显壮瑶民族文化特色,切实提高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品味。

  (五)注重实效,促进全面发展。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目的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进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结合少数民族地方的实际,立足长远,坚持特色小镇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民族小镇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壮瑶民族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出“壮瑶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扩大壮瑶民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小镇的村民收入,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民族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壮瑶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2

  根据政协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员会办公室转发的《关于开展“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的函》通知要求,为积极打造美姑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建言献策。20xx年5月9日,美姑县政协组织规建、文广、民宗和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走访等形式,就“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个课题深入龙窝、树窝和依果觉等乡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 %,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xx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20xx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

  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20xx年,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xx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xx年又申报了尔格达、木破洛和依楚三个村,并启动瓦侯千户彝寨、破洛村、格达村、极楚村和阿居曲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加大彝族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几年来,我县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村寨建设,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电、通水、通路率都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等都有了村小,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不断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不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美姑充分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传统村落建起了优质高山苦荞、良种马铃薯种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鹰鸡养殖基地,还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还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也通过举办彝历年、尼姆。约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种民俗活动,不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走,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村民们也非常向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欢传统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方式,不喜欢住简陋的瓦板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这次调研,20xx年依果觉乡四季吉村原有100户,现只有78户,短短几年内已拆了30多户,古拖200多户拆了70多户,树窝乡大弯村四组,以前全是彝族传统建筑,现只有十几户。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和传统彝族建筑遭到破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重视度不够或规划建设等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彝族传统建筑瓦板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原来的`木材、石材逐渐被塑料、钢板等现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纯朴、宁静、有序的传统村落和乡村氛围逐渐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明显。

  在彝家新寨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村寨虽然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筑,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但就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来说,只体现了“新”,没有体现出“特”,彝族文化气息不浓,彝族符号和彝族元素使用较少,甚至没有,直观上没有一点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保护。

  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县之力,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们彝族自身特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与全域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结合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特色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网络覆盖、连户路硬化、停车场、特色民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彝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想办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整合资源和资金上下功夫,切实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不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特色村寨品味。

  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要把文化发展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深入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将保护、抢救、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纳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注重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建立和实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政策。在如何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方面下功夫研究。针对彝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彝族文化和彝族特色建筑符号,为彝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彝族特色村寨建设。

  (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持续推进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加快民族特色村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改圈、改厨、改厕、改电工程,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建设一批文化长廊、民俗展演广场、摔跤馆、赛马场等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设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搭建平台。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3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个村委会建设了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2)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工作建议

  (1)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2)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4)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4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文秘站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红军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6、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土家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土家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土家赶年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节”、“土家族社巴节”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随着芙蓉镇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芙蓉镇旅游内容,突出芙蓉镇文化旅游内涵,保持芙蓉镇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市特色小镇调研报告05-12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11-25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报告06-04

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06-01

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06-27

特色小镇宣传推广语12-29

园区建设调研报告12-17

市场建设的调研报告12-19

社会建设调研报告01-03

作风建设调研报告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