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4-07-18 19:19:08 松涛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精选11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精选11篇)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1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内容、成因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大量上升。我市自2007年以来,不断拓展调解领域,成立专业调解机构,建立专职调解员队伍,积极开展系列专业调解工作,大大提升了人民调解工作实战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专业调解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市专业调解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为此,笔者专门就全市专业调解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专业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专业调解工作,共建立了244个专业性调委会、15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78个专业调解小组,积极开展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环境污染等系列专业调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专业调委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结合实际,根据行业分布特点和纠纷多发领域,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领域,切实加强与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沟通联系,规范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一是在全市各个区共建立了11个医患纠纷调委会;二是从区(县)、街(镇)和企业单位三个层面搭建调解工作平台,积极化解劳动争议纠纷;三是在全市15个交警大队全部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将民警不能现场处理的一般交通事故和重大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纠纷,纳入人民调解工作范畴;四是在物业纠纷比较突出的68个街道建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五是在街(镇)调委会下设征地拆迁、土地流转、企业改制、军转安置、环境污染等若干专业调解小组,化解城乡改革、建设和管理中的疑难复杂矛盾;六是在商圈、市场、园区等建立行业性调解组织,如新街口商圈调委会、大光路建材市场调委会、高淳水产品市场调委会、珠宝市场调委会、建筑工程市场调委会、保险协会调委会、消费者协会调委会等。2012年,全市各类专业性调解组织共化解纠纷42000余件,占调解纠纷总数的60%。

  (二)专业调解队伍不断壮大。我市专业调解队伍以专职调解员为主,主要从退休专业人员、法律工作者、或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中选聘产生,同时,建立法律和相关专业的专家库,聘任相关行业的专家、教授、资深律师等担任专家库成员。目前,全市专职调解员队伍已近2000人。

  (三)专业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公调、诉调、交通事故调解、医患纠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专业调解的对接内容、方式、机制、程序和保障;积极协调法院、公安、劳动、卫生、工商、住建等部门,在场所建设、人员配置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加强专业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着力提升专职调解员的业务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我市专业调解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制约发展的现实困难,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调解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对调解工作不重视,支持不力,舍不得投入。甚至有的本系统的主要领导对调解工作不够重视,有畏难情绪,行动不积极。一些相关部门积极性不高,协调配合不到位。

  二是调解室建设不规范。有的地区未按照规范统一的要求建设调解工作室,影响了专业调解工作的开展。一是办公房面积不达标,全市有三分之一的专业调解工作室只有1间办公用房,调解室与办公室合用;二是场所设置不规范,名称牌、标识样式、上墙制度和公示内容不统一;三是办公装备不到位,一些调解工作室没有专门安装电话和网络,少数调解工作室甚至没有配置电脑、传真机和照相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三是专职调解员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和不稳定的问题。专职调解员队伍主要由某些行业或领域的退休人员或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在结构上呈现“非老即小,以老为主”的特征。而由于待遇较低,大学毕业生往往以此为跳板,锻炼一两年后就选择离开,调解员队伍不够稳定。另一方面,调解员专业知识缺乏也制约着专业调解工作的开展。

  四是指导力度欠缺。有的单位疏于对专业调解工作的日常指导管理,具体业务部门平时很少去专业调解工作室,有的甚至半年也不去一次,对情况不掌握,更谈不上帮助指导,造成工作开展不规范,效率低下,作用发挥不明显。

  五是推进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我市专业调解领域主要在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消费纠纷、环境污染和物业纠纷等。劳动争议调解的对接仅限于区级层面上,街(镇)层面大多没有与劳动仲裁部门建立联系,调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医患纠纷调解重点在鼓楼、秦淮等大医院比较集中的地区,对社区卫生院触角延伸不够。对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热点领域的纠纷调解尚未涉足。

  六是经费保障不到位。虽然市里已经专门发文对专业调解经费保障作出要求,但迟迟得不到落实,除医患纠纷得到市财政保障外,其他专业调解组织的各项经费或由各区司法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筹集,或共同向当地政府打报告争取,保障上存在临时性、不稳定性。到目前为止,全市没有一个区将各专业调解经费完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有的仅将某一项纳入,有的只是从原调解经费总盘子里分出一块,某个区一年投入的`调解总经费甚至不足10万元。经费上的支持力度不够,挫伤了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业调解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专业调解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实践证明,深入推进专业调解工作,党委政府重视是根本,司法行政机关指导是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是前提,保障有力是关键。下一步,我市的专业调解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建立健全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专业调解需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单靠司法行政部门是做不好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方面调解资源,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对专业调解组织的工作指导,帮助其解决建设和工作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司法行政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工作调研,互派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努力实现对接双方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

  (二)大力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根据专业调解工作特点,建立“专普结合、以专为主”的专业调解队伍。按照专业调解工作的需求,选聘具有交通事故处置经验、医疗专业背景、物业管理知识等特长的人民调解员,重点加强专家型人民调解员的选聘和培育力度。结合实际需要,对录用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进行合理配置,每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原则上不少于3名,每个工作室配备不少于2名,其中有懂法的、有熟悉专业的、有实践经验丰富的,特别是熟悉专业的调解员不可少,根据需要可以配备适量的兼职人民调解员作为补充,形成知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配置结构。考虑到专业调解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可在市和区层面建立专家库,由资深律师、法官、相关专业人员和首席调解员组成,接受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的咨询或应邀参与调解,提高人民调解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三)加强专业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按照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标准,建设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工作室,确保建设不走样。调委会(工作室)应悬挂人民调解工作标识和机构标牌,办公场所功能齐全,设置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室等,配备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电话、档案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建立健全学习例会、纠纷登记、报表统计、档案管理、信息报送、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专业调解工作的规范运作。规范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卷宗,对调解工作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统计数据纳入本级调解案件数。建立定期纠纷排查、分析研判机制,及时把握纠纷动态和发展趋势,切实做好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预防与调处工作。

  (四)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批实施的原则,共同组织开展好专职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化解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需要的高素质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主要形式包括初任培训、年度培训和职称培训。初任培训由区司法局组织,培训对象为新任专职调解员,时间不少于10天;年度培训由市司法局组织,培训对象为所有专职人民调解员,采取分批分期轮训;职称培训由市、区司法局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织,培训对象为晋升职称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培训应当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组织专家授课、观摩审判、典型案例讲解等,加强对专职人民调解员法律政策知识、专业知识、调解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专职人民调解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调解水平。

  (五)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一是建立调解员职称评定制度。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市、区两级设立“调解员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初级调解员、中级调解员的评审工作由区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调解员和首席调解员的评审工作由市评审委员会负责。对通过评审的调解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调解员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表彰奖励与职称挂钩;二是制定专职人民调解员考核办法,对专职人民调解员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人民调解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以及遵守人民调解工作纪律的情况。对当年考核评为优秀等级的或有突出贡献的,优先推荐评先评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当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六)加强对专业调解工作的总结和研究。专业调解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展起来的一项创新工作,有些领域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做法尚待实践检验。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会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专业调解工作研讨交流活动,深入分析研究不同领域的矛盾纠纷特点,探索调解工作规律和方法,积累和丰富调处工作经验。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的专业调解工作领域,大胆尝试专业调解的运作模式,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断推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创新发展。

  (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为专业调解工作开展提供法律或者政策保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和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 (财行〔 2007 〕 179 号)的要求,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专业调解工作经费、以及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聘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变软性规定为硬性措施,保证专业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积极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提供相应的保障。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2

  为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优化化解行政争议和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将我局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矛盾突出,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行政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局把行政调解工作摆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深化了对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深刻认识到行政调解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新举措,进一步做到强化行政调解意识,切实履行行政调解职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行政调解工作,建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坚持调解先行,综合利用行政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方式,有力的促进了我局行政调解工作的落实和有序开展。切实做到了解民忧、排民难、维民权、保民安、促和谐。

  (二)积极强化制度保障。为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作用,我局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围绕民政工作领域行政管理事项的调解内容,制定出台了《地区民政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并明确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为在全局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注重调解队伍建设。行政调解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调解人员是基础。我局在开展行政调解工作过程中加强了行政调解队伍的建设,除选择熟悉法律政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科室长从事行政调解工作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队伍管理。如,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调解培训工作,邀请局领导授课,在局机关会议中试点开展调解技能实务演练,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和应用解技能实务演练,努力建设一支“调解能手”队伍。

  二、工作成效与存在的困难

  (一)工作成效。一是增强了利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的观念。通过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我局干部职工对行政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一些矛盾纠纷的当事人由过去的找领导“闹访”,开始向寻求调解来解决问题转变,增加了和谐因素。如我局在开展联乡驻村入户工作中,通过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定期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制定有效的帮教管控措施,做好联系村重点人员的排查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走访,化解土地纠纷、承包地和出租房屋管理等矛盾纠纷30余件,有力维护了联系村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二是干部职工也通过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强化了服务意识,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今年,由于我局落实了行政调解工作责任,加大了行政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经多次排查没有发生矛盾纠纷问题。但距离上级对行政调解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更新不够,对行政调解工作方法、以及与其他纠纷化解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衔接认识不足,影响行政调解工作效率。

  二是对行政调解信息报送重视程度有待增强,及时报送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是行政调解工作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按照上级部门对行政调解工作的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保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各项工作措施,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提高行政调解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继续做好法制宣传和政策指导,充分运用学习培训和网络等媒介,对行政调解工作内容、程序和实践进行宣传,提高我局工作人员的行政调解意识,增强群众对行政调解途径的信赖。五是强化行政调解信息报送工作,完善信息报送、收集、整理加工程序,健全行政调解信息利用和反馈机制。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3

  在西方世界,诉讼调解被称之为“东方经验”。在我国,法院诉讼调解制度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需要相符合,还要对司法改革的需求给予满足。当前,我国法院诉讼调解制度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有待完善,但是依然背负着强大的重任前行。“大调解”的格局符合司法界发展的需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品,因为在判决的过程中“大调解”的格局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本文将法院民事审判作为研究点,对现阶段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针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旨在推动司法改革的进程,加快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脚步。

  在西方世界,诉讼调解被誉为“东方经验”,在我国也称之为法院调解。诉讼调解其性质是一种法定的争议纠纷解决的方式,其在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出了较为独特的作用,而且现阶段普遍被各级法院所采用。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法院调解的地位进行确认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现阶段,我国处在一个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与“诉讼爆炸”的时期里,为了缓和矛盾,在符合当事人利益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前提条件下,运用民事调解,可以有效地降低上诉率、发挥改判率、再审率以及涉诉上访率,使得法律文书的终局性以及既判力得以增强。然而,当前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对其加以完善。因此,对现阶段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问题探寻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进行完善,具有非常重大的司法意义。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民事诉讼调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对矛盾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化解,就必须将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做好。简单来说,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就是当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时候,以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作为基础,并按照合法、自愿的基本原则,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协议协商进行主持与解决的一种制度。诉讼调解和诉讼外调解是民事诉讼制度的两大分支,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其产生出来的法律后果也是不同的。就发生时间而言,诉讼调解是发生在诉讼的过程中,是一种诉讼行为,而诉讼外调解则是发生在诉讼范围之外的,不具备诉讼意义,所以其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可以反悔的。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4

  我办指导高度注重行政调停任务,依照我区有关文件精力,连系我办实践,积极树立健全任务机构,指派专人担任,确保了该项任务落到实处,现将详细状况报告请示如下:

  一、指导高度注重,机构健全。

  深化文明城市创立效果,最大限制地化解各类行政胶葛、社会矛盾胶葛,将胶葛处理在底层和萌芽形态,我办成立了行政调停任务、矛盾大调停任务指导小组,详细担任、协谐和指点展开行政调停任务。指导小组由首要指导任组长,分担指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科室担任人任成员,下设“行政调停室”和“矛盾胶葛调停室”,并装备专人担任,行政调停详细任务由两个科室辨别牵头担任,个中人力资本科牵头我办行政胶葛的排查、调处、化解和信息报送任务;信访平安科牵头我办矛盾胶葛的排查、调处、化解和信息报送任务。

  二、完美任务准则,化解胶葛

  (一)实在增强行政调停力度

  进一步强化了依法行政观念,鼎力增强行政行为的标准化建立和通明化建立。针对拆迁安顿、征地赔偿、国有资产租赁任务中呈现的经常见性、多发性矛盾胶葛,以预防、化解矛盾胶葛作为任务重点,对峙抓早、抓小、抓苗头,谨防矛盾胶葛激化,实时把矛盾胶葛化解在底层。

  积极发扬行政调停本能机能,强化尽职尽责和效劳认识,以“分级担任、归口处理”和“谁主管、谁担任”为准则,严厉落 “一岗双责”责任制制,我办对峙执行指导每日轮番接访准则,对群众的来访,能就地处理的就地处理,一时难以处理的`实时移交相关责任科室限时处理,关于的确处理的也对峙向群众耐性、仔细地做好压服宽和释任务。严厉落实招待注销准则,对群众的每一件来信来访事项均仔细进行注销,做好记载,并交由相关责任科室限日处理,实时素来信来访群众奉告处理后果,积极进行调理和引导,力图在我办内处理争议。

  鼎力展开矛盾胶葛排查调处任务。对峙每月一次排查不不变信息上报准则,仔细疏理了我办存在的不不变因,并针对性地制订了有用措置方案,有用避免了非正常上访、反复上访、集体上访,以及群体型事情的发作。

  (二)实在增强“大调停”联调力度

  对峙既相对自力、各司其职,又互相联接、全体联动的准则,疏通人民调停、行政调停、司法调停及信访督导之间的任务流程。对不肯进行行政调停或未达到和谈的,我办积极指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判决等方法进行处理。

  (三)实在增强综合管理协调力度

  深化查询研讨,把握、汇总各调理机构的运转状况,树立了“调停”信息平台,完成优势互补。针对责任关系复杂,触及多个部分的复杂矛盾胶葛,我办约请相关责任部分参加协调停决,实时化解矛盾胶葛;无法调理的,提请区“行政调停”指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有关方面一起处理。从 年5月正式启动调停任务至今,我办调停矛盾胶葛1件,成功调停1件,调停率100%。

  三、严厉审核问责

  我办把“大调停”任务作为综治、维稳任务考评的主要内容,并归入目的治理。对换解任务成果凸起的责任科室和人员进行表扬奖励;对换解任务不落实,招致矛盾胶葛凸起、发作严重群体型事情的责任科室,将追查相关责任。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5

  一、组织领导到位

  调整充实了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坚持“调放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调作战”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网络化,规范化建设。

  二、宣传引导到位

  我局把普法知识的宣传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宣传车、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现场说法,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切实提升了市民的法律意识、文明意识,使调委会真正做到了依法调解。

  三、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坚持以调解为基础,以预防为重点,实行小纠纷不过夜,大纠纷及时处理的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调解矛盾纠纷中,我们做到情、理、法相结合,严格遵守调解程序,注意选择调解方式,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对于不能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对已经处理的矛盾纠纷建立回访制度等防范措施,做到抓早抓小,堵塞漏洞,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及时有效的消除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步使调解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局实行每月召开一次竞争办公会,总结当月排查调处工作情况,研究调处急、大、难矛盾纠纷的措施,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规范运作,确保了各类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处理,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各类影响稳定事件的发生。截至目前,我局共计调解纠纷2起,无因调解不力而导致的重大案件发生。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6

  一、行政调解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行政调解是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们群众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建成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是政府转变行政管理方式的具体表现。为做好该项工作,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为副组长,各行政职能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司法所长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行政调解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做好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汇总、反馈工作,同时深入各村居做好行政调解宣传工作,使群众更加了解调解行政调解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考核机制。

  为做好行政调解工作,我镇建立健全了行政调解制度,如:统计报告制度、公开执行制度、信息宣传制度、重大矛盾纠纷快报制度、责任考核制度,将工作绩效纳入我镇年终考核。建立矛盾调解排查机制,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建立台账,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归口处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并严格调解转办、交办、催办和督办工作制度,处理调解问题做到“快转、快办、快结”。对调解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规定的,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稳定工作。

  (三)强化责任,落实行政调解包案。

  为落实好行政调解工作,我镇建立行政调解包案责任制,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具体包案,由镇综治办对镇行政调解案子及时予以登记、梳理,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提出拟办意见,呈分管领导审查和主要领导批示后,再转交镇分管领导包案办理,由包案领导去落实“五包”责任制,即包掌握情况、包思想转化、包解决化解、包停访息诉、包教育稳控,不能再转包、分包或由他人代替。同时实行催办督办和调度制度,对于部分重要调解问题,要求承办人员及时报告办理情况,尚在办理中的要及时报告进展情况,已办结的要争取停访息诉;而对于重大调解案件,则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召开会议进行调度。

  二、行政调解工作的特色亮点

  (一)、调解资源整合作用发挥优。在各种调解机制衔接上下功夫,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联调作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使社会矛盾得以迅速化解。

  (二)、提高调解素质方法作用佳。加强调解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案例剖析会等形式,有效地发挥人员的作用,促进了行政调解的成功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行政调解培训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水平。行政调解队伍的工作能力,决定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效率,因此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应采用定期与不定期集中培训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为补充的方式来开展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如:房屋土地征收、治安管理、宅基地、安全生产、劳动争议等相关知识和内容。

  (二)、加大对行政调解的投入,保障行政调解工作有序开展。为切实做好行政调解工作,不断加大对行政调解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调解队伍健全。加大对工作场所的改造,做到设施完备齐全。同时加大对工作经费的投入,保证行政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三)、积极整合社会调解资源,充分发挥联动调解机制作用。我镇将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衔接联动机制,夯实行政调解基础,扩大行政调解范围,加大多调对接力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工作作用,提高行政调解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行政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难点

  (一)、工作程序规范性不够。工作中的难点较多,最主要的是调解程序规范性不够,应对调解员加强程序规范性学习。

  (二)、调解衔接工作仍然困难。目前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机制不够完善,在行政部门调解过程中,缺乏时效性,因此,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交流制度等。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7

  人民调解工作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简便、节省时间、减少诉讼、减少纠纷当事人的费用,因其程序的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被国际上称为“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借鉴的法律制度,有的国家也在尝试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做法。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层出不穷,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矛盾类型发生变化,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

  以笔者所在区为例,近年来,在排查出各类纠纷案件中,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去做到化解矛盾纠纷,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种种事实足以说明,在街道、村(社区)二级,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疑难化、涉及人数多、纠纷性质变化等趋势。资源权属、环境生态、土地承包、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不再是民间的主要矛盾纠纷。二是群体性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主要有农民建房、土地纠纷、征地补偿、安置房分配等问题。三是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言行发生重大变化,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现象明显。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运行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新问题,新特点,要求各级调委会在区司法局和司法所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同时,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需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区拥有人民调解员4000人(含专职调解员2人),网格化信息员共16 00人,由此组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档的信息网络;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已经形成,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去年以来,全区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司法所建设薄弱,工作开展不平衡。

  基层司法所是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管部门,起着“一线指挥部”的作用,任务重、人员少,而当前司法所办公条件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力量严重不足,致使基层调解组织的日常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只能面对和应付做好日常工作,由于人员力量的不足,致使很多工作不能认真做好。

  2.经费保障不到位,调解作用发挥不好。

  目前,农业税已被取消,村(社区)级基本无收费来源,因没有经费,调解员培训办不了,必须的学习资料和报刊订购不了,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也开不了,调解员的误工补贴更谈不上。所以,有的村(社区)调解委员会主任便不设专人,而大都由村委会副书记或副主任兼职,许多人觉得干调解工作不如做别的事情实惠,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开拓精神。

  3.调解员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制约调解的质量和水平。

  从统计的情况看,全区有三分之二的调解员是高中左右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偏低,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从目前调解队伍的现状看,相当一部分调解员的法制观念和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拍,主要凭借老经验、老观念来开展调解工作,而不是靠法律、政策,调解纠纷有时表面上平息事态,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三、对完善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的三点建议

  1.深化认识,摆正人民调解工作的位置。

  人民调解组织多处在最基层,分布面广,遇到的人,财,物等实际困难比较突出。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应给予重视与支持,充分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循序渐进逐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企业等全部建立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调解组织,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

  2.公开选任,建立与工作相适应的人民调解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矛盾纠纷增多,难度增大,对从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解员的法律与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后,调解对象范围不断扩大、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趋势,文化程度、法律与调解业务素质已成为人民调解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一支与工作相适应的能调善调、坚强有力的调解队伍迫在眉睫。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聘任调解员的渠道,创新举措,在街道和村(社区)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街道首席人民调解员应由街道聘用,所在地区司法局对人员的学历、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审查,村(社区)首席调解员实行公开选聘,即在每个辖区范围内进行公开选聘,将本辖区内退休的法官、检察官、法律工作者和热爱调解事业的干部、教师等人员选聘为首席人民调解员,他们的工资福利、组织人事关系等方面实行司法局为主、街道、村(社区)管理。首席人民调解员由区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给“人民调解员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

  3.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强与改进人民调解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部分领导把人民调解当成软任务,可抓可不抓,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多大作用,有了纠纷找法院,发生案子有公安。这些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规范化建设,规范调解工作制度。

  建立学习、例会、纠纷管理登记、回访与档案管理五项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杜绝调解纠纷的无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五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

  为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区、街道两级政府将人民调解工作业务经费按一定数额列为财政预算。司法行政机关积极运作,尽快建立人民调解基金。对于公开选任的调解员实行月工资报酬制,由区、街道两级财政负担。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8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付风海法官学习,他的法庭调解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付风海法官,河北省内丘县人民法院冯村法庭庭长,人到中年,知识广博,业务精深,睿智善言,期间他带领的法庭荣获市“基层先进法庭”、省“集体二等功”、“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他主管的民事案件调解率常在80%以上。且无一上诉发还、改判,无一设法上访,从根本上化解了民事纠纷,不留矛盾隐患,多次得到上级和周边百姓的好评。

  观察付法官的实际工作和研读他的工作报告,可以大致归结他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一,重视调解工作,注重庭前调解和庭中调解相结合。付法官在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就,缘于他对调解工作的重视。他认为诉讼审判制度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存有一定的缺陷,而调解工作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人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不易留下隐患,这样才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他在处理民事案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调解。无论是在庭审之前,还是已经进入了庭审阶段,能有调解的机会,他都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积极认真地进行调解工作,争取使诉讼双方握手言和。

  第二,注重法庭调解工作与诉前人民调解工作紧密合作,化矛盾纠纷于萌芽中。付法官除了在法庭受理案件后进行调解外,还积极地下乡去发现萌芽中的矛盾,通过乡镇干部、村委干部以及基层人民调解员的配合,在小矛盾演变成大矛盾、非得诉讼解决之前,化解矛盾于萌芽中。这样虽然付出了额外的辛苦,但却极大程度的减少了复杂纠纷甚至刑事案件的发生,总体上减轻了司法工作的负担,有利于一方治安的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第三,注重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效率。光调解没有成效也不行。付法官说:“调解是一门艺术。”他在调解时,及其注重调解的方法和手段。他在工作报告中曾总结自己的调解工作经验,任务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解。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可以进行思想沟通,说服其牺牲让步,而对于另一些人则可直陈利害;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可以进行科学的理论沟通,对于一些迷信较重或信奉宗教的人,则不宜直接进行科学方面谈话,而应委婉另行方法解决。等等。

  第四,调解人员应有广博的知识,例如心理学、管理学乃至宗教的一些知识。付法官曾开玩笑说:“要做好基层法官,一要会相面,二要会算卦。”虽是玩笑的话,却道出与个人沟通时,应要用相宜的方法很多地区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迷信心理。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是调解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才能和不同的当事人做更好的沟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自愿为原则。这是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矛盾的'彻底解决,也才是调解工作的宗旨所在。

  付法官的法庭调解工作经验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我们应深刻了解到调解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很早就建立其一套包括诉前人民调解、法庭调解等在内的调解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大特色。调解制度也的确有其巨大的优越性,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调解制度有利于节省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有利于彻底化解纠纷矛盾,弥补诉讼制度的不足等等。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完善调解制度,让它在新时期继续为社会主义法治乃至社会安定做出贡献。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9

  8月份调解中心办公室调解科成立以来,在调解中心办公室的领导、指导下,调解科主要做了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全区调解网络建设情况、调解阵地建设情况、调解人员配备情况进行了调研。

  基本情况如下:

  我区共有5个办事处2个镇,全部成立了以分工书记任组长,党政办、综治、司法、公安、信访、土地、等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处镇“调解中心”。大部分处镇专门为调解中心划出办公室,添置了各项办公设施,做到了有办公桌椅、电脑、空调、电话等良好办公条件。在社区、村层面,除新建社区外,90%以上的社区、村都建立了调解委员会,设有专门的调解庭室,社区、村能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作用,排查反馈存在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积极化解矛盾,形成“街道—社区—群众协会”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

  不足方面

  1、各处镇虽然建立了调解中心,但办公场所没有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个别处镇没有单独的调解庭室,仍然和司法所和署办公。

  2、机关、企业、大型集贸市场的调解组织建设严重滞后。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调解组织,更没有调解庭室。

  3、调解员业务素质不过硬,调解成效不够好

  一是绝大多数基层调解员是由社区、村工作人员兼职,难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摸清社情民意、排查和调解矛盾纠纷。二是调解队伍不稳定,力量薄弱,一些基层调解骨干变动频繁,难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三是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调解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政策和业务水平欠缺,无法应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类型矛盾纠纷,成为了制约调解工作有效开展的直接瓶颈。

  二、参与全区信访接待。

  9月份以来,参加了区组织的由8部门组织的工作组,陪同领导参与区重大事项的接访,两个多月来,共参与信访接待100余次,有效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受到了工作组及相关领导的表扬。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10

  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诉讼调解,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和优势,以实现调解制度之公正、效率的终极目标,值得深思。前不久,受省院委托,一行专程到各基层法院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结果主要发表一下看法:

  一、当前基层法院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以调解方式解决了大量的民事纠纷案件,为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几个基层法院的统计数字来看,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比例多在60%至70%左右。有的是逐步下降;有的.是稳步上升;还有的是先下降后又上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调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不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强化审限管理的同时,调解的力度被削弱;二是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使法官应接不暇,没有时间过多的调解,客观上造成调解不能;三是调解需要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而目前法院的司法权威和法官的社会公信力在下降;四是对司法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重判决轻调解,或认为调解过多有损法院形象;五是其他社会力量的不当干预,影响了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行使。

  (二)主要做法

  各地法院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和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

  1.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时的送达调。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收案后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即以打电话、就地审理等简便灵活的方法通知当事人到庭或到当事人住所,在双方当事人同意且被告自愿放弃答辩期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2.询问被告答辩时的答辩调。即在被告向法院送达答辩状时,根据原告的起诉事实及被告的答辩意见,给被告做调解工作;如被告同意,便及时通知原告立即到庭进行调解。

  3.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的即时调。

  4.庭前准备阶段在交换证据时的听证调。

  5.庭审阶段的庭审调。

  6.发挥双方委托代理律师的作用,促使当事人庭外和解的庭外调。

  7.定期宣判送达前,当事人行使请求调解权的庭后调。

  二、当前基层法院调解工作的体会

  对调解的功能,各地基层法院有着清楚的认识:一是可以减少诉讼程序的对抗性,有利于在解决民事纠纷时维护双方当事人的长远利益和友好关系;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纠纷解决程序的效益,快速、简便、经济地解决纠纷,缓解当事人的讼累,降低诉讼成本,达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处分权,发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作用,实现当事人主义的私法功能;四是调解协议以合意为基础,更易为当事人实际履行,可避免执行中的困难,实现调解与执行的有机统一;五是在实体法律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中的协商和妥协,以探索双赢的审理结果。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11

  为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优化化解行政争议和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将我局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矛盾突出,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行政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局把行政调解工作摆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深化了对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深刻认识到行政调解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新举措,进一步做到强化行政调解意识,切实履行行政调解职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行政调解工作,建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坚持调解先行,综合利用行政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方式,有力的'促进了我局行政调解工作的落实和有序开展。切实做到了解民忧、排民难、维民权、保民安、促和谐。

  (二)积极强化制度保障。为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作用,我局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围绕民政工作领域行政管理事项的调解内容,制定出台了《地区民政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并明确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为在全局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注重调解队伍建设。行政调解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调解人员是基础。我局在开展行政调解工作过程中加强了行政调解队伍的建设,除选择熟悉法律政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科室长从事行政调解工作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队伍管理。如,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调解培训工作,邀请局领导授课,在局机关会议中试点开展调解技能实务演练,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和应用解技能实务演练,努力建设一支“调解能手”队伍。

【专业调解工作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07-23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09-06

加强联合调解增强调解力度调研报告09-26

专业调研报告12-14

专业调研报告06-11

专业调研报告08-27

专业调研报告06-22

专业调研报告[优选]02-12

学校专业调研报告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