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
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说起来着实惭愧,被我搁置在办公桌许久。终于在暑假的闲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蕴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持不懈的写作,再到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从”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思在更深处寻找”。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都震撼着我的心灵。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荡气回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不断开阔视野,让我们不断增加知识,让我们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可以触摸到自己内心最深处所渴望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休养生息。 但读书却更应该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常态。诚如他言,“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更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定哪些东西属于自己。教师读书可以让 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读书可以去除我们身上的匠气、俗气,更接地气。 我也曾经读了不少的书,涉猎过很多不同的文体。从长篇巨著到精品短文,从诗歌小说到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我也常信马由缰写诗抒情,但总感觉遣词造句匮乏肤浅,没有新意。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于我不会读书。想想也是,我读书基本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具体计划,没有仔细甄别,拿着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随心所欲,不加分析,看起来孜孜不倦,其实缺乏主见。而王老师对于读书总结的三个境界:“读书要有一根桩,要读出一个圈,要读出一个我”,尤其让我震撼、钦佩,迫不及待拿来分享。 读书要有一根桩。读书不能单单是为了消遣,还要做一种专业阅读。尤其是我们教师,更需要做专业阅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就多读什么样的书。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读什么样的书。若是学科教师,就该多读专业书籍报刊;若是班主任,就该多读班级管理文章著作。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我们才能熟稔教育之道,牢固教育之桩。 读书要有一个圈。当我们的阅读有了稳定的主题,有了根基,我们的阅读也就有了思想灵魂。这个时候,我们再跳出教育阅读,抛却为教育而读的局限,去涉猎更广的范围,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不但不会现在杂乱,还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主题阅读给予能量。这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 。 读书要读出一个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修行。书是别人写的,读是自己做的。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别人的智慧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语言风格、特色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自我,回归本我吧。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不止是让我明白了教师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还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需上下而求索”;“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你若寻找,便能得到”;让我明白“怎样爱学生”,“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让我懂得“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用心读完,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虽然生活里有不如意,有太多的苟且,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满正能量,努力奔跑,相信生活中更多的是诗和远方。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逆袭,从一个教书匠华丽转变,给人希望。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3
假期,有幸读到王维审老师编著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是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少一些困惑,让自己离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更近一些。
(一)如何做好自己
尤其是在社会日益浮躁的今天,如何找寻一份宁静,做好自己。王维审老师在文章《要有站起来的底气》中提到一种现象: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一个朋友对当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评价。初闻,似乎杀气重了些。细想,却也有几分道理在里头。
朋友所说的“万骨枯”,应该就是那些在竞争中慢慢消沉的灵魂吧!更为可悲的是,那些有幸冲到前面的“将”们,在顺利摘下心仪的“奖牌”之后,也大都在激动之余不再继续追求。荣誉到顶,职称到头,前面再也没有了值得争抢的诱惑。于是,一切复归平静,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以后,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地放弃了努力,相比于那些败下阵来的人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在距离起点稍远的地方。
于是,教育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怪现象:失败的人不再努力,成功的人也不再努力。
而事实上,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成长呢?
无论何时,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与舞台大小无关,与有没有掌声无关,与利益得失无关,与别人的平头论足无关。成长需要这样一份坦然的心态:既不做“万骨枯”的悲哀,也不求“一将功名”的荣耀。成长需要这样一份自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时间终将会在你的身上积淀出美好的东西。
(二)站在教育的高度
当家长急着问我们要高分时,当社会的考试形式不变,只有高分才能上好学校时,当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响当当的时候,夹在中间的教师该如何去做?
在王维审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育的高度》中,提到了一位老师发来的一封邮件,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那位老师在邮件中说:“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成功的教师。从教几十年,我几乎能够把教材完整地背下来,教学参考书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教学设计都了如指掌。不客气地说,哪一次考试可能考到哪些知识点,我都可以猜到一半以上。不断地研究试题、研究考试,也给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成绩遥遥领先,家长纷纷送孩子到我班,领导充分认可,鲜花、掌声、赞誉扑面而来。我为此而陶醉,于是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材、研究考试,更加急促地赶着学生去争抢分数。今天听校长读了您的文章,我才猛然惊醒。是的,回忆自己成为教师以后的阅读,除了教材、教参和习题集,我竟然没有认真读过一本教育书籍,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文章。就连晋升职称用的论文,也是朋友帮忙花钱‘买’的。现在我即将退休,课堂已经慢慢离我而去,再也没有跟在我后面抢分数的学生。一种失落感让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到底留下了什么,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退休后还能做什么。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或许我会像您那样做教师……”
在信的末尾,他告诉我,这封邮件是自己说的,让同是教师的女儿写的,也是女儿帮他发的。因为他一直没有学会使用电脑,也没有想过去学习电脑。
我很庆幸,在我还没有老之前,能读到这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写的这封信,说实话,当时眼泪不自觉地掉下来,为这位老师的教育生涯,为他最后的失落感而流泪。因为他在功利教育面前丢了自己,一心为了抢分数,为了荣誉,为了表面看起来的无限风光,画地为牢。回首一辈子的`教育生涯,居然没有认真看过一本教育书籍,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文章。这样的教育生涯,最终退休了,拿什么来回忆?竟然只留下了满满的失落感和无尽的凄凉,那种学生不在身边抢分数,一下子被掏空,被搁置的感觉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个中滋味吧!
王维审老师说,其实,功利的教育就是一个大米缸,那些现实的诱惑就是害人的那半缸米,期间存在着的,就是一个可以跳得出来,但又没有人愿意去超越的“教育的高度”。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不能做功利的教育,不能画地为牢,要想眼光放长远一点,不仅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做人。站在教育的高度,就要多读教育书籍,多写作。
(三)保持教育的敏感性
王维审老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对自我的教育经验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对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和看法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和质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情境保持高度敏感性。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展开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判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
我非常喜欢这个词:敏感性。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对教育的敏感性,也许能发现更多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让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看完了整本书,觉得这是一本滋润教师心灵的书,就像扉页上所写:一个温暖的思考者,带给教师的一束光。
我们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王维审老师说:所谓方向,就是打破岁月而安的状态,从庸碌中蹚出一条路来。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愿意成长就一定可以蹚出一条路来,而这条路就是成长的方向。
所谓方向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懂得忽略。
安心做教师,才能做好教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03-25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05-16
困惑的作文05-18
大黄鸭的困惑作文10-10
我想做一个老师作文12-1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04-20
不再优秀作文03-02
不再懒惰作文03-23
我不再作文05-11
不再哭泣作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