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几次三番地强调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来说尤其厉害。他曾经以歌德、达·芬奇、陀斯陀耶夫斯基等为例,把他们的作品与他们的童年生活一一对照,说出了许多惊人的秘密。如果这位医生的话是对的,那么,了解一位作家,或者将他的作品读透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翻看他的童年,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会意味深长。
所以,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首先的意义是精神分析学的,是创作学的,肯定会被那些搞传记批评的评论家抓住不放,深挖不止。事实上,我们确实从毕飞宇的往事中看到他作品的许多原型,虚构的生活与实体的生活在这儿得到了草蛇灰线样的印证。故乡与童年是那么强大,不管他小说的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那根线总是系在苏中的那块洼地上。我们不难从毕飞宇的回忆中寻找到他小说的蛛丝马迹。
《写字》中在操场上以地作纸的男孩显然有着作者童年的影子,而蛐蛐让作者如此难忘,以至直接以其作为小说的篇名,《枸杞子》中的手电也可能就是作家童年的家电……如果不是故乡特殊的地理地貌,如果不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水,也许少年时对空间的想象不会那么深刻和强烈,直到成年后还会以《地球上的王家庄》顽强地挣扎出来。毫无疑问,毕飞宇的知识是丰富驳杂的,但乡土系列始终是他知识谱系中的强项,他说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经验和父辈的传授,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会写出像《平原》《玉米》这样的作品。同时,“文革”对一个少年的影响也比人们想象的要深重得多。我很惊讶在这样一部童年记事中作者对自己少不更事的严厉态度,一个有着复杂身世的孩子在那个时代注定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歧视和压力,但他同时也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使同伴受到伤害。这样的童年经历会让作者成年后有了更多的清醒特别是自省,对专制有了更自觉的批判。谁能想到,一个人价值选择的根据有可能要追溯到他遥远的童年。
所以,我们可以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部有趣的关于作者往日的纪实性作品看成作家的成长叙事,当然也可以看作一部教育叙事。不过,这首先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教育。教育其实是很宽泛的,并不是我们所狭隘理解的那惟一的学校教育。如果按照这种狭隘的理解,毕飞宇这部作品中的许多叙述都称不上是知识,起码不是有用的知识,遑论教育?但教育就是在我们不以为是教育的地方发生了,而且,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学校、重于老师、多于书本。也许,我们的一些家长会从毕飞宇的这部书中获得许多的启示,并由此调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针。我记得俄国思想家洛札诺夫就曾经武断地认为家庭是最好的学校。他认为,家庭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能给孩子爱和自由,能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生活--这比知识与技能,比背书与考试重要得多。洛札诺夫觉得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做人,而“只有家庭,也惟有家庭才能培养儿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质,教给儿童最高尚、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宗教性且富有诗意的,“个人正是通过家庭、进而通过社会同整个人类溶为一体并感悟生与死的奥秘”。他这样比较家庭与学校:“家庭惟一能给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信仰,使之处事认真,这就是给孩子工具,工具如同给旅行者一根手杖一样。如果家庭能做到这一切,就让学校给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识吧。”仔细想想,还真的有道理。毕飞宇也许没有认真地去盘点他的家庭,也没有刻意回忆他的长辈是如何教育他的,他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多少,但他写了他的少年生活,这种生活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一种延展。
由家庭,毕飞宇开始走进村庄,慢慢地、小心地拓展着他的生活半径,这样的拓展如同中国画中的积墨法一样,不断渲染出一种氛围,这样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一个孩子基本的人生意识,他的好奇、他的怀疑、他对生活的兴趣、他对劳动的理解和参与……这其实都是我们生活必须遵循的精神。即使说到知识,也很难说哪种更有用。是学校课本中那些有体系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散漫的经验?从根本上说,学习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生活,起码是要养成运用知识的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难说他的语文学好了;如果他不习惯在市场上与人讨价还价,那也不能说他具备了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同样,我们还有“化学生活”、“生物生活”……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会和拥有的。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有毒的世界,这样的生活自觉有多重要。
毕飞宇早就跟我说要写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是因为我与他是同代人,所以看了之后觉得特别亲切。我知道这样的感觉除了有相似的经验外,代际间的身份认同也是原因之一。不过,我并不是过分的自恋,确实认为与后代相比,我们可能拥有比他们的生活有趣得多的回忆。我问我的女儿,你的童年是什么?让你回忆,你会说些什么?她想了想说:“猫和老鼠”、“小龙人”、“小虎队”、“超级玛丽”、“新白娘子传奇”、“流星花园和F4”……这些就是她的年轮和生命检材,只有通过它们,她才能将她的那段人生完整地串连起来。女儿特别遗憾地说,我那年没有允许她看《新白娘子传奇》,这让她的人生少了一个节点,现在同学们回忆往事到这一年,她只能无话可说并且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奚落。她不无夸张地说,她的这一段人生是无法弥补的空白!这就是女儿的童年和他们的回忆。其实,相比起她的不少同学,她与现实的联系应该还不是完全脱节,她应该记得小城的街道和小吃,知道四时节令与农事,叫得出许多植物的名字,而不完全是电视与游戏和那些由虚拟与符号构成的世界,也许她的同学们也有着相似而又相异的经历,但这一代的身份定位迫使他们对其作了选择性的遗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有一代人的成长资源,也有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从这些视角看去,我们与他们的差别实在太大。不管我是不是抽象了他们,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的童年更丰富。这不仅是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占去了太多的时间,也不仅仅是因为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正在从他们脚下将大地抽去。一个人的童年,一个人的成长最好要与日常生活相关,尽可能完整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一个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看法不能仅仅来源于书本,而要形成或验证于他与自然的关系,与生活的互动。他要与天空、大地、河流、乡土植物,与人们生存不可分离的动物们建立友谊,与四时节令、油米酱醋挂上钩,这样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带着质感与气味,甚至是肌肤相亲,用句俗话说就是“接地气”的。少地气的生活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也许,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不会看出来,但总有一天会意识到,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全面、健康、自由和自然化的生活,是一个问题。
这也许是我的看法,连毕飞宇也未必同意。确实,否定一代人的生活,哪怕仅仅是他们的童年也是轻率的和危险的,说出自己曾经的生活,让它们流传下去才是正经事。既然每代人都做过或正在做这样的事,那就让我们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