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2-07-06 21:59: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0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0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应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下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职责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职责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能够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构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状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状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能够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持续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状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潜力――培养这样潜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爱的艺术》的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了爱是一门艺术吗?我最喜欢上面的一句是: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被人爱。我觉得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想明白了,因为我觉得爱情就像一道盲点题,很多人都是那两种中的第一种,他们都只想着别人会爱我,因此,那些人会在爱情这一方面失败。

  第二章讲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其中,母爱是无私的,而父爱却是有条件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会有消极的一面。母爱消极的一面是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去溺爱孩子,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感,而父爱消极的一面是因为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比如说,很多家庭都是由爸爸来掌管孩子的学习,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迫心态就会表现出来,使孩子会拥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胜负感,而妈妈却让孩子拥有爱心,这两者结合,就能让孩子去感悟这个美妙的世界,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总而言之,爱就是一门艺术,一门真正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来源,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籍。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却没有毅力坚持天长地久。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诎。

  在《爱的艺术》艺术中,讲述了爱情也是一门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像爱一样,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来开始,却又如此一成不变的失败“——《爱的艺术》一书实际上是弗氏从三个方面针对为何现金社会的爱情一再遭遇失败做出的阐释。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爱越来越变得难以理解的`第三点原因,是人们对于“爱”的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之爱”的区别。爱是一门艺术,爱这种高尚的艺术本不应该也被弄得满地都是,它在本质上必须是出于意志的行为,是一种决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于另一个人的生命,爱这门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不能勉强他人迎合自己。不可能而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来说,总会有颗青春萌动的心。爱情对于大学时期的我们来说是双面的。既有利也有弊,就在于自己怎样去看待自己所遇到的爱情,怎样去对待它。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了懂得什么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用心好处,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感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感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用心的要素了解,尊重,职责和关心。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透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为感情所持的职责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职责吧,感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用心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用心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关心也自然会牵动感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职责感。职责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好处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职责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同时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职责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尊重这个词的实际好处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就应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理解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感情。感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盼得到对方的回报。感情是信念的一种行为!如果“我“在爱,我便会处于对“我“所爱的人十分关心的状态,而不仅仅仅要求每一天都和对方溺在一齐!如果你不认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须的时间和过程,一开始就急于求成,你就毫无目的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你就会因此一事无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当我读完这本《爱的艺术》之后,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关心,彼此的.包容,并且给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间而并不是整天溺在一齐,无所事事,整天喜怒无常,颓废至极。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为彼此未来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并不是无聊的,感情能够是用心向上的,能够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你们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天。至于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后再说吧。那么何谓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潜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理性推导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种无所不能的目标幻想,并能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应对现实。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爱的艺术》这本心理书籍,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很熟悉,并且津津乐道的书,而且所谈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都关注的“爱”的问题。

  看完这本书我想领悟到的第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本书籍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

  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性爱、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特别:“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表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通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能力去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很特别,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 in 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当然,看完这本书,心情因为有这样的`体会而开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笔而多少感觉有些压抑,因此,最近还是要看看一些比较轻松的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有,最后一点,千万不应该去拿书中的东西来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该怎么活就怎么会,毕竟,生活还是和书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处的,在生活中还是应该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基础。

  这本书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本人把比较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但凡精神分裂患者的产生绝大部分就是以此为诱因的——单一的随父性或单一的随母性发展必将导致个性发展的失败……”“私有制社会里,人类的价值观念受到社会制度与自然两个方面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爱的追求与价值判断只能是依附于一种泡影式的梦幻——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爱的永恒了。”“博爱是构成人类一切爱的最基本形式的爱。”

  十几年过去了,你们可能要问,“你学会爱的艺术了吗?”除了羞愧的低下头,我无言以对。

  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在这本书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现在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应该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特征。

  《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阅读,在这本心理书籍里,感受到了爱的艺术的存在。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爱的艺术》和《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这两本书籍,当它们同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映入我脑海中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的爱。无可否认后者那种肯定的精神让我钦佩,但我个人更乐忠于前者。爱这一名词渺小而又伟大,从我们哇哇落地之时起,爱这一词汇便时刻萦绕着我们。无私的母爱,沉默的父爱,单纯的友爱,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的师生之爱,无一不温暖、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该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很认可前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为爱并不容易,就不去认识它的种种困难,以及实现爱的条件”。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我的回答是“是”,但这门艺术深刻而又艰难,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答案,却又无能为力,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去研究这门艺术。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中对爱情的阐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复杂,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爱、父爱、博爱、以及自爱。第三章中的理论,通过时间的积累证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文章的最后爱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不管是木工、医学、还是爱的艺术,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专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读全章,不得不惊叹于它的深刻,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只是对于这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觉得我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领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说,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责任心就会变成对他人的一种控制。而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何尝离得开这四项呢?来自不同城市的我们一同汇聚在这里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在对方的身上认识彼此的独特个性,促使对方努力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进院门,需要我们时刻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对患者的一份关心和一份责任心。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我院发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间,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问及缘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艺,极致的护理,让阿姨可以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看着她开心的脸庞,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强!

  最后让我引用彭沙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情,任何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8

  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爱在我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

  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9

  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男主角会面临情敌的竞争,女主角会面临男友背叛的危险,当然,虽然过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将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儿孙满堂,死而无憾。最后,故事完结。

  至于爱的艺术和爱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则是呲之以鼻,对于婚后所谓的“三年之痒”更使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婚姻,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毕竟,在我的认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鲜的,我本来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即使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鱼白菜送饭,他们依然是开心幸福的。至于网上教授的让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贴士,我更是不会相信,因为我觉得每天早上能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面就已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小浪漫,有时我甚至会有如此念头:那男的做那么多的无聊的事去讨好他们的妻子,他们是不是做了一些对不起她们的事而感觉良心上过意不去,想要做这些欲盖弥彰的事,从心里上寻求安慰。

  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我太天真,太无知,以至于把爱看的太肤浅,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孤独,而想要驱逐我们心中孤独感的办法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二则是去爱。所以说,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求,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此产生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爱情是弱者的感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爱情并不是单单强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种感情,它是芸芸众生均需要的一种感情寄托,就如同我们均需要亲情与友情,他们是塑造我们健康积极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动力与基础,没有了爱情,我们的内心将会出现空虚与失落,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润滑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调味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萃取剂,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让我们真正无悔此生。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面包,一个是爱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的的同时,人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在自身及周围好友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心理追求的情况下,他们甘愿放弃他们追求的爱情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面对这些“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叹的花季少女,我们怎能不感叹经济发展导致了爱的溃散,虽然我们将如今社会出现的这种以爱情换金钱的行为归咎于经济的的高速发展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我们无法否认它的消极的一面。

  担当我们深思一层,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这个观点是如此幼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们不去赞叹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于他,我们是何其怪哉?细细想来,如今这种爱的溃散实际上应归咎于我们的思想层面上的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这些品质要求正是在如今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无可否认的是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但正因这些品质难以培养,方显其难能可贵。

  当我们获得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后,我们还必须明确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竟爱情的最终结果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首先要承担作为丈夫、妻子的责任,然后就是要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责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你尚没有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有思想准备之前就开展爱情,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你的爱情过早夭折。

  可以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爱情需要的自律、专注、耐心需要我们对爱情的专一,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我们要坚守本心,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当我们拥有了另一半,或正在发展另一半,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但决不能开展超越友情的行为,面对如今频繁出现的婚外出轨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深入反省,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遗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优秀品质,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更是看出这些品质的难能可贵与必要,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且始终坚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爱情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见证与必然,面对爱情,我们将如何取舍,这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亦无法准确给出一个精确的,一切均应取决于自己,实际上,只要心中拥有对爱情的执着,你必将看破虚妄,收获属于你的真正美好的爱情。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0

  《爱的艺术》以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爱”这个非常深奥的话题。

  本书表明: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它努力。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爱是一种无论你贫穷或是富有,无论你年幼或是年迈,都普遍存有于你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爱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是爱?”,我们常常不能确切地描述。有人说:“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爱是不需言语表达的幸福,爱是让人沉迷的情愫……”可是,这些只是爱的一些表征而已,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当我品读过这本《爱的艺术》之后,我想:爱,应当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喜悦。

  或许,爱并不是一种人类拥有的天赋,而是需要人类去学习的一种能力。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一出生开始父母的呵护,再到长大后与自己的伴侣、子女相伴,大多数人都把来自他人的爱看作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而放弃了对爱的学习与训练。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创伤,以及个人成长路上的一些荆棘芒刺,容易导致人们对爱的认知出现偏差。书中弗洛姆“爱的实践”这一节就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我总结下来就是:“想要学会如何去爱人,先要学会爱自己。想要过好两个人的生活,先要学会独处。”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的话,我们就要像对待艺术一样对待它,我们应该去学习爱,体会爱,感悟爱。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我们的精力都放在快速更新的信息上,放在公认更加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上,而忽略了爱自己,爱他人,忽略了灵魂的放松,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升华。

  如果连最基本的素养都做不到,如何确保我们有精力去学习爱的艺术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爱的追求,仍然要怀抱对爱的希望。正如弗洛姆所云:“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

  我觉得,心怀期待,感动常在,心中想爱,爱即存在。

  爱是一门艺术,放下恐惧,敞开内心,尝试去爱,才是爱的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1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要想学习如何爱,就像要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青春偶像剧和言情小说人们百看不厌,许许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认为爱情就是一次美妙的邂逅,继而演变出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最终两人走在一起,修成正果。无论剧情多么狗血,他们都认为这种疯狂地爱恋是强烈爱情的表现。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是无关紧要的,却没有人认为爱是可以学会的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更有“魅力”,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持久的爱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九零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我”,比起去爱别人,他们更渴望被关注被爱,在他们眼里“给”就意味着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我爱,因为我被人爱”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弗洛姆认为爱情首先不是“得”,而是“给”,一个人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给”是一个人力量的最高表现。而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第三点,人们总把最初坠入情网的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地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但这种爱情就其本质而言不会持久,一旦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爱情就会烟消云散。而持久的爱需要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需要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2

  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资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十分具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十分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透过感情去到达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此刻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此刻爱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样的原则。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重点已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此刻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也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贴合二十世纪初完整的资本主义精神。”“弗洛伊德对感情的看法贴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好处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但是有时他的分析还是十分有道理的:“人从同母亲的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到达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到达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书中对神爱的阐述也显得有点太多了。最后在“爱的实践”这一部分,弗洛姆讲到如何去爱。就像古训所强调的一样,他也强调了专心这一要素。他说:“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好处,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获得爱的潜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感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在书的最后,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感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这本小书确实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但是对于我,还不止如此。我还在自己的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精彩理论,这种尝试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一齐分享,一齐交流,对大?夜餐??进步也起到必须的作用,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前天还用同样的方法分享了《优势谈判》这本书,效果也很好。以后还会继续分享更多好书,也许会发展得更为专业呢,而这都是这本小书给我的启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3

  我认为艺术家是非常伟大的,艺术也是个阔大的题材,包括了:音乐、美术、设计、表演等等。然而很多人就是在艺术的滋润下,感受到灿烂的阳光。可能很多人认为做艺术专业很轻松,但是一个频道“艺术之声”,从演员到画家到歌唱家到乐器家,每一个人都让我明白:

  “艺术家不能消极地存在,他的职能也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萨特认为艺术家的存在影响着将来的整体存在,他通过对当下存在即为对在世整体存在的.介入而体现自己的作用,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

  妈妈曾给我说过,艺术的生命是很长很长的,即使你年过花甲,即便是命运抛弃你了,艺术也不会抛弃你的,只有爱艺术的人更会显示出高贵,因为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同样我也在深思艺术家它这职位的意义是什么?

  我在音乐的跳舞中陶醉,我在美术的天空中飞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说写作是为了让大家学习书中精华和趣味的阅读,那演员的付出就是为了让大家有看头,甚至可以了解一些从来都不知道的知识,但是同时当个演员也不容易。听音乐是非常美的一件事,歌唱家的责任就是唱的歌要做到尽可能的美。美术的代表就是绘画,画完后要能给别人欣赏。

  我爱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4

  我这人爱好艺术,特别是文学,喜欢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小说,幽默无敌的《西游记者》,科幻恐怖的《宇宙学校》,好玩有趣的《胡闹三国》,这些都是我感到自豪的作品。

  一次语文课上,知识渊博的韩老师说:“唉,我们班殷瑞琦的作文写的真是好啊!”

  我听到这儿,看着自己没本事,心想:唉!我这点作文水平肯定不是殷瑞琦的对手。可听到韩老师又说:“唉!我们班出了一个小说家—黄子涵。”小说家,啊……是我。我看着韩老师的微笑,那微笑就像妈妈的微笑一样,我感触到了她的眼神是那般地亲切、那般地柔情、那般地动人,瞬间融化了我的心,我真愿在这富有感染力的眼神里栖息一辈子!

  我还是个写字能手,在班上不知受了多少次夸奖,在家里多少次被爸爸妈妈欣赏,我心里乐滋滋的。看,我那神气夸张的表情就像漫画里画的那样,多么活泼!多么自豪!我写的楷书又是多么漂亮!

  画画也是我的爱好,我爱画画,画画能表达你的心灵对这幅画的感受。在四岁的.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是画画,画又能干什么。五岁后渐渐迷上了画画,然后自己每天练习,被这种色彩画迷惑。七岁还是这样每天练习。一天,我的母亲带着我去寻找画画名师,终于找到了一个教画画的老师。最终知道了画画的理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对于那些爱好艺术的人换句话来说就是“艺术不负有心人”。我想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一直拼搏下去。

  剪纸是一门艺术,但很少有人懂它。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证,证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1100年。过去剪纸常用于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而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由于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全国各地剪纸存在不同的风格,而广东佛山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朝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别有铜衬、纸衬、纸写、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染色、纯色等九大类。剪纸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不同的剪纸表现方法,可以剪人物、花草、动物等。

  要想学好剪纸,先要学好它的基本功:绘画,等绘画过关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最简单的用剪刀来剪。剪纸艺术中的基本符号有小圆孔、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水滴形和三角形。等绘画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练得很好之后,就可以尝试着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时一定要非常小心。

  我以前所就读的学校三年前就开始开设了剪纸这门学科,因此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剪纸都非常出色。《圣诞琴声》、《收获》、《花舞》等作品都是我们学校的师生精心创作出来的,在多次剪纸比赛中获奖。

  剪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现在已被列为省首批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对象,让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剪,做好剪纸传承的接班人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5

  上周偶然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解构爱的书。

  史铁生说,夕阳西下的余晖将人间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灿烂,这种裹挟着浪漫色彩的叙事是因为拥有了对人间的厚重情感从而产生的。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内野生成的浪漫所覆盖。这即是爱之于生命的重要性。弗洛姆的这本书则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爱、了解爱,进而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在书的第一章节,弗洛姆为爱做了一个概念的辨析: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只是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弗洛姆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但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的是第二种假设。然而,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又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以上的阐述直指了一个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应该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法,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具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标准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认为人们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我们往往在等待一个对的人出现,认为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或完美婚姻的关键在于爱的对象,或者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人们对爱的对象的执着究其根本,与当代的文化紧密相关。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现代人的幸福感是由消费构建的,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以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利益交换,这种言辞听起残忍,但也的确很现实。

  曾经有人说过:爱情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从它发生的最初就已经达到巅峰,那种怦然心动,那种迫不及待,那种想要达到未来的期许,那种熊熊燃烧的强烈欲望,都在恋爱的开始就已经被预支。从此往后,再怎么走都是下坡路。我并不否认这种情绪变化的客观存在,但是弗洛姆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恰恰解答了这一情绪变化,那就是:人们混淆了falling love和being love这两个概念。我们永远期待那浪漫且遗世独立的爱情降临在自己身上,但面对高比例的失败和失望,我们仿佛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的意义。而弗洛姆将认识爱的艺术的方法分为了掌握理论和付诸实践两个部分,认为我们理应把爱当成一种艺术形式,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天赋。

  在爱的理论探究中,弗洛姆从人为什么会需要爱的根源性问题出发。他认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可以意识到生不由己和死的必然性,人知道自己的孤独,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威力的时候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从他的监禁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弗洛姆认为在爱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给”,而不是“得”。那么,如何“给”?我们应当给予什么?给与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忧伤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譬如: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可以更好的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在意识到客观世界中人类的局限性,意识到利用纯粹的理性的角度达到超越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创造性的独具性的方式——爱情。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爱情在现代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了吧,其实大部分人的爱都是很盲目的,在荷尔蒙爆发的时刻沉溺,在磕磕绊绊中陪伴,或者是带着物质利益属性的寻找。

  当代人对于爱情总是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人们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与你天造地设的伴侣,你们是彼此的唯一,正在寻找或等待着对方的到来。却从未怀疑过,这些命题的正确性与否。在弗洛姆的理论体系中,成熟的爱情是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二为一。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的两个人之间,两个人都从相互的圈子里跳出来并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又能脱离自我中心的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并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他们甚至认为,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结论。正因为人们没有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可以把这种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做一个类比,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找到这个东西他也就能画出来画了。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爱我自己。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也爱我自己。人们总是很执拗于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的掌握。其实里面,男女主角所犯下的过错就在于,他们把爱执拗于一个人的身上,而把性播撒人间。而弗洛姆在这本书中的论断就是,我们应该把性执拗于一个人的身上,而把爱播撒人间。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6

  我爱艺术,我不愿意放弃它。我爱艺术,我不愿意离开它。我爱艺术,爱的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艺术是我心灵的窗口,当我难过时把这扇窗户打开,会使我充满信心,给与我力量与希望。艺术,我真的愿意为你做一切。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梦想。艺术对我而言,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永远的等待。我等待着妈妈的谅解,等待着大家的期盼,等待着我心中最珍惜的梦想。我知道,实现梦想的人,不能等待,是要努力的去创造。

  艺术是我伤心的泪光,自己都不知道曾为了艺术哭了多少次,但是始终不能放弃艺术,因为我爱艺术。艺术,可能对我来说可能遥不可及。但是我不愿意放弃它,真的不愿放弃它。艺术,是我的宝贝、是我的朋友、知己,是我最珍贵的财富。拥有了艺术,我彷佛觉得有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我,让我前进。艺术,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可贵,那么的富有。我怎能放弃它呢?

  为了艺术,上次和我的舞蹈老师一起去洛阳上声乐课。虽然是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是说实话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回到家中,就急忙告诉妈妈,我说;“妈妈,我喜欢艺术,喜欢声乐,也喜欢教我学声乐的老师,我想以后就走着条路”可妈妈说;“不行,实在是太远了,你去我不放心。“我立马打断妈妈的话,我说;“没事的,我都长大了,出去锻炼一下也是好的,您就放心吧!”妈妈说;“我们家的生活水平,也算可以,妈妈也想让你什么都学,但是太远了,确实不行,妈妈在义马给你找老师看看行不行。”妈妈的.这番话,使我哽咽了。自己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往下掉。心中想;我喜欢我现在我家庭——我喜欢我现在我家庭——我喜欢我现在的家庭。虽然它现在给予不了我想要的,但是我还是爱我的家庭。我已经决定了,靠自己的努力来证明给妈妈看。我知道是很不容易的,我现在发誓;不再吃零食,不乱花钱,不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要自己想要的玩具,只为了艺术。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

  艺术,我好舍不得放弃你。说实话,我脑子里有过这个念头,但是现在已经打消了。我不管家人的态度是怎么样,不管家人有多么的不理解,不管别人怎么来说我。我都不会再放弃艺术。

  放弃艺术,对我而言真的是办不到。就算办到了,那我脆弱我心灵一定会重创。所以,不论今后怎么样,我都不会放弃艺术。

  艺术,我的一生有你陪伴!你就是我前进道路的支撑着。有了你,我不会再害怕。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7

  《爱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经典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反而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讲了很多别的情感。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爱别人,而不是因为我具有被爱的资本”。

  作者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幼儿是最单纯的一张白纸,而恰恰是白纸,才最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恶意。

  这就好比爱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我们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最纯粹的孩子们的爱。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由此可见爱是一门艺术,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是一种结合、责任、尊重、理解等等。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去理解“爱”,什么才叫“爱”。弗洛姆认为: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因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过给予的方式,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表现出来;其次,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举个例子,一个人说自己爱花,但是他老忘记浇水,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对别人的要求给予答复。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视对方,使对方成长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对方,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对方。就像母爱。弗洛姆著名的“母亲要有能力给予孩子乳汁和蜂蜜”的理论。乳汁是物质上的爱,蜂蜜是精神上的爱。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给足了“乳汁”,但是“蜂蜜”,只有极少数母亲才能做到。

  很多母亲都认为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钻出来的,妈妈在其成长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不由得为他担心,想帮他清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为孩子铺设一条阳光大道。而这样的煞费苦心,实质上有可能一种控制。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所谓的给孩子们爱,为了孩子好,也要讲究爱的艺术。对爱的孩子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才是真正的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8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不以为意。还在质疑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还有人称之为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誉其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若只看书名,我还以为不过是以感性文字描述两性关系的一本教育性的书籍,或者是本恋爱秘笈;但细阅之下,竟让我如遇知音。

  《爱的艺术》是由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作。作者艾里希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二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结论。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他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这个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这本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至今仍然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

  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谁又能清楚的知道爱是什么呢?爱是艺术吗?文章一开始,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这就要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虚地、恭敬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个目标尽管很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和借口,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这本书所有的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慈悲。净空法师曾云 “爱是付出”。其实真正的爱,应该是理智的付出。张爱玲曾为了爱情傻得可怜,但有句话却说得理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爱情的伤逝,大部分起因于爱得自私,爱得幼稚。大家找对象的条件,无非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要爱我,要懂得照顾我,要理解我,要包容我??即使回答得简单:要温柔,要成熟,要大方——其隐语也是“为我”。这种思维已经被认为理所当然,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长久的爱情,皆从付出开始。幸福的人总相似,不幸的人各不同。幸福的人相似在哪里?相似在他们都懂得付出。

  对于爱情,有,就用心珍惜,无,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9

  我们学校是篆刻特色学校,我们很早就接触了篆刻。不过,在这一段学习的路程当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艰难险阻,下面就请听我一一讲来。

  刚开始学习篆刻时,贺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篆刻的历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篆刻在中国的流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使我们惊叹不已!在刻字之前,贺老师先让我们用宣纸附在他发给我们的朱文纸上拿铅笔临摹,两、三级课后,我们便可以用刻刀在青田石上面刻字了!起初用刻刀刻字时,要先将青田石在沙纸上磨“8”字。可是,在刻的过程中,有两点是最让我们头疼的。第一,刻的过程中,刚刻到一半,由于力气不够,石中的杂物就剔除不了了!第二,刻一横的时候,刻刀会左跑右窜,这一横刻下来就是歪七扭八的了!这时,我只好举手向老师求助。没有想到,老师轻而易举地一刻就ok了,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儿,直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满脸疑惑地问孙老师:“老师,为什么您能轻而易举地就刻好了呢?”老师笑着说:“刻一横时,由于石中有杂物,刻到一半你会觉得刻不动了,这时,你便可以用切刀法,那样就会好刻多了,你可以试试。”我按照老师的方法试了一下,果然很轻松地就把一横刻好了,而且比上次刻得好看多了。就这样,我又掌握了一个技巧:就是初学者刻一横时,最好使用切刀法。通过篆刻的'学习,我体会到,学习任何东西,你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当我刻出妈妈的名字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那,就是成功的喜悦!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0

  爱的艺术说,爱是不断的投入和深入理解,是给予。

  是的.。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喝,做事业不是为了拥有名或钱,我们活着的一切意义是希望对外界有所作用、影响和价值,也就是有能力“给予”社会什么。也许,我们可以成大器,对社会产生大的影响,但不管大器小器,至少我要实现的价值是,对爱人和家人做到“给予”。

  我特别不认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发展,一个人吃喝玩乐的潇洒,甚至不认为一个人银行户头上的财富数字有什么意义,只有当一个人将相关一切都给予、用于别人,使他们感到幸福收获的时候,这个人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艺术》读后感12-02

爱的艺术读后感03-14

爱的艺术心得体会03-23

《爱的艺术》之读后感09-13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9-03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4-18

《爱的艺术》读后感15篇04-05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10篇02-16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11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