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母亲读后感1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着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着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2
文章主人公的母亲媒介体育课都给女儿一瓶纯净水,当女儿发现母亲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闹情绪时,母亲对他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使她认识到了思想上的错误,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并用自己的奋斗改善了生活。“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是啊,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想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祖国。我们的祖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一个倍受世界瞩目的大国,是因为我们把贫穷当成了进步的动力。如果把穷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心意—甚至,还可以把它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就是这样一瓶“纯净水”,演示了母亲高尚的心灵,也让我明白:穷没什么,它不是光荣,也不是耻辱。如果,我们做不了物质上的富翁,那就做精神上的富翁吧!
人穷未必一定志短
今天是星期天,忙碌了一周之后,我静静地坐了下来,陪女儿一起读了《让小学生受益一生的100个母爱故事》一书中的一篇题为《母亲的纯净水》的文章。我和女儿都觉得文章写得很感人,但角度不同,感想也不尽一致。
文中讲了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小女孩,平时在体育课后一直喝着母亲给她用干净的纯净水瓶子灌装的凉白开,看上去和同学们一样很有面子,读后感《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但有一天同桌偶然间尝了她的水后发现了她装凉白开的这个秘密,使她遭到同学们的非议,也让她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小女孩因此很是伤心。妈妈知道这一情况后,对她淳淳教导,使她终于明白穷不是错,富也不是错,穷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卑下,它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是需要她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再穷,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小女孩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最终靠自己的自立、自强找到了自尊。
我认为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苦心和爱最终得到了孩子的`理解,晶莹剔透的母爱比纯净水更清澈,最感人的是母亲懂得通过这种贫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了自立,树立了自信,最终找回了自尊。我觉得母亲的这一教育方法应该对我们教育孩子有所启迪。那就是我们应该让孩子适当地接受一些穷困教育。
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三口之家都已陆续迈入了小康家庭之列,每个月在孩子身上花上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一般的家庭也都能承受得起,可能很少有像文章中小女孩的妈妈那样拿凉白开冒充纯净水让孩子感到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康家庭时,同样也需要提前让孩子经常性地接受一些穷困教育,让孩子能体验到“由奢入俭”的过程,知道眼前的财富并非当然,需要努力才能得来,这样她才知道好好经营未来。况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眼前的富裕并不代表一生永远富裕,提前接受一些穷困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另外,生活实践表明,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也即人穷未必志短,因为物质上的贫富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让孩子看到希望,她就会很容易获得幸福,获得幸福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依靠自己改变现状充满信心,这也有利于孩子通过自立自强找到自尊,并最终走向成功。
母亲读后感3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着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女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女将军?小时候想当女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着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4
十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七百多页、上下两册的《发现母亲》,《发现母亲》读后感——女人的名字是母亲之二。就自己的愚钝而言是无法将书所传达的知识和理念像海绵一样吸进脑子里,但是一种观念却闯进了我的心里,并且占据了我整个的心那就是——女人的名字是母亲。我首先应该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教师。我的母职应该是我生来的使命,是不容我冷漠的,小觑的女人使命与责任。
我回首自己十年的母亲岁月,我感到了自己的渎职,并且在心里痛悔,感到自己没有尽心去陪伴女儿的成长。至此,我并不敢承认自己是母亲,我仅仅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而已。无知的时候,虚掷时光,青春岁月就和愚昧一起袅袅远去;对工作的认真让自己常常忘记过问自己的孩子,半夜醒来想的是学生,我俨然是一个亲生的后母一般;孩子最关键的时光过去了,我读了此书才知道早教的重要,于痛中也感到无奈,“世隶耕”的家庭环境决定了我的目光有多远。但是还是深深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的`眼光和意志让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并不鄙视任何行业的人,对勤苦的中国农民总是怀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是作为农民的意识和我今天的思想或许还是有点差距的,只因为我父母的用他们的辛劳和努力为我竖起梯子,我才有机会在今天知道女人的名字是母亲。否则,我必定像我儿时的伙伴一样,嫁人、生子、抛家舍业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里使他们像幼雀整日期盼外出捕食的母雀一样内心孤独、恐惧、荒芜。我读了王东华老师的《发现母亲》,更确信是我的父母在当时比别的家长开化才有了我和弟弟的今天,虽然父母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有个比他们好的饭碗,读后感《《发现母亲》读后感——女人的名字是母亲之二》。我上了中师,弟弟上了大学,后来在农村算是有点学识的四叔和高中毕业的四婶紧随我父母其后,我叔叔家妹妹又考上本科,远房叔叔也受我们家影响,于是我的远房叔叔家两个妹妹也上了大学。可是,我的亲三叔二叔这两对斗字不识一升的人家,一直鄙视我父母让我们上学的做法,两家的四个孩子竟然无一人初中毕业。我父母又影响了我的邻居,他的儿子本科毕业,邻居家又影响了他弟弟家,他弟弟家女儿又上了本科。那些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孩子照样是老鼠打洞。
更重要的是勤劳、坚韧、善良、孝敬的母亲,用她对待爷爷奶奶的行动,化育了我们姐弟,我们无一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面对妯娌对待婆婆的锱铢必较,我时常感到对自己的惊奇,为何我就没有这么“精细的算盘”和“精明的眼光”,今天我才明白这是母亲的慧根、福祉、在庇佑我的心灵澄明安适。父母的大度和为家族的操劳,一样早就了我喜欢给婆家操心的性格。这或许就是王老师说的习育、化育吧。父母对孩子的人格的孕育主要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最好的营养液,日复一日浸润其中,自然熏染。父母是红,孩子不会是黑,父母是黑,想让孩子红估计没那么容易。
读着王老师的书,想想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一个母亲。时时体察孩子内心,给予孩子必要而及时的心灵关注、支持和温暖。母亲的双眼应该过目就能够读懂女儿心灵的无字书,母亲的心思应该就是吹遍每个角落的春风,细腻无痕而温暖。母亲的引导应该就是就是那春夜细雨,润物无声。女人只有懂得自己的第一要职是母亲,懂得今生可以舍弃金钱、名誉、地位,但不可以生而不育,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幸福的孩子,最快乐的孩子,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朝着自己天赐的优势去自由的成长,才可能将我们自己创造的天才,培养成真正的天才。
母亲读后感5
做了十几年教师,已是四岁孩子的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读了王华东的《发现母亲》后,我如坐针毡,因为我又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一般会被认为,《发现母亲》是一本讲早期教育的书,倒不如说它是讲全面教育的书,更确切点说是讲根本教育的书。作者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学校教育,对儿子的学前教育自我感觉也良好。可《发现母亲》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荒废了许多对儿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时光,而且也让我找到了那些学校教育顽疾难以治愈的症结————家庭教育的薄弱。《发现母亲》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不能忘却的悲剧 令人心酸的往事。王华东出生于1963年,出生后不到半年,便因母亲的长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边时,迎接他的家庭气氛比当时全国的气氛还要沉闷。父亲是被打倒的走资派,父母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包括他在内的三个男孩子,本来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个“费衣费鞋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饭桶。更糟糕的是由于外公外婆多年的溺爱,使他更难“入家随俗”了,他搅乱了原有的家庭秩序。从被父亲“打服”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心灵深处对抗着这个家,对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惧的地狱!家的外面永远是美丽的,离家越远,这种美丽越动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敌对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学的最强烈动因,就是要远远的离开这个家”。
为了减轻心中的压抑,我不想继续整理那些悲剧。其实,天底下的许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别是由教育不当产生的悲剧。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类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从教材到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到教育设备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的确在改变,而且已初见成效。但是,受王华东老师的启发,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们不妨做个试验,把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习生涯中的老师换一换(可以换换班级),也就是换成同时代的其他教师,我想结局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同样环境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统一的,老师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会很大,每位老师最低标准也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如果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送到一个不同环境的家庭里去养育,孩子将来的结局肯定会与亲生姐弟大相径庭。我们都能看到,从一个家庭里走出来的几个孩子都有惊人的相似,除了遗传素质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后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各级的政治机构、专业机构在引领,有众多的家长和监督部门在监督,这些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个专业机构和部门在监督评价检查每个家庭的教育情况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种自发行为,有多少不具备做父母资格的人正在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悬殊。所以,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现,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否则,再好的学校教育也像一个跷脚走路的残疾人,它永远难以发挥出速度和水平!
《发现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他自序中的话:“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后,我用此书后记最后一句作结:“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母亲读后感6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作文
母亲读后感7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
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
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8
《我的母亲》是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这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文章作者老舍主要记述“我”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非常辛苦,整天都为人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父亲的姐姐与我们住在一起,她脾气很坏,常常欺负母亲,母亲却任劳任怨。而姑姑死时,母亲一分钱也没有分到。日本鬼子进城搜家,母亲一点儿也不害怕,却坚强地护着“我”。母亲在“我”出国的时候病死了。文章以“心痛!心痛!”结尾,让读者们落泪。作者怎么能不心痛呢?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此文章能感动我,是因为文中列举了老舍母亲的生前往事。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文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
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母亲为了什么?母亲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母爱是滂沱大雨中的一把雨伞;母爱是刺骨寒风中的一碗热汤;母爱是一双粗糙的大手;母爱是一个甜甜的微笑;母爱是一份牵挂;母爱是……。
老舍曾经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教会了老舍做人,教会了他劳动。
而在一些文章中的母亲对儿女的爱又何尝不是呢?她们愿意为儿女奉献自己的一切,由小看来,可比做芝麻;由大看来,可比做天地。她们无论多么苦多么累也不想让孩子受一点伤害。而更多的是从母亲的为人处事中无形的给了儿女一种很好的教育。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在老舍,朱德,胡适的手中都曾撰写过《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母亲对其都有影响,正是有了他们的母亲才有了这三位名人的成就。正如是“母亲,其实在凡俗的生活中正是以一些细微的小事来震撼我们的心灵。”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尽的源头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难道不是吗?不同的母亲有着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母爱的全部。回过头来,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没有多大的文化,每次我看到的她都是在勤勤恳恳的工作,母亲似乎没有什么时间去偷懒,没有什么时间去精心的打扮。即使这样,她在我心中仍然是最美的,最伟大的,没有人可以替换她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是母亲一手带大的,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给了我一点儿为人处事上的“教训”。
之所以我肯静心的去做每一件事,之所以我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所以能坚强的去经受挫折。我也要感叹“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但是,母爱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这只怕非言语所能表达,母亲的已化作无私,已化作圣洁。十月怀胎的艰辛,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树立了人的品格。人最初的感知者就是母亲,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精心的呵护着我们,启蒙教育的熏陶,使我们理解了人性的美德!
母亲读后感9
可是怎么读,也读不出我的备课思路;怎么读,也跳不出所谓的金点子。不过读着读着,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颗跳动着的心,那份火热的情。
季羡林(1911.8.6—20xx.7.11),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头上的光环说也说不完。
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位七尺男儿在《怀念母亲》的一文里(当然不只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却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母亲带着不舍,怀着遗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应该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夸张了呢?“泪流不止”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么一位铮铮男儿?还“数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说,他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到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是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试问一个孩子六岁之前的记忆有多少?之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无几,那母亲的概念会有多少呢?就连在季老的梦里只能够“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什么还要花如此的浓默之笔来描写自己失母之后的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呢?思绪良久,唯有的解释就是季老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软软的心坎里怀柔着浓浓的情。还能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并不是只会索取,更多地是爱的奉献。
这一点,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里也得到了证实。文中有一句: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有一颗敏锐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更能体会得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痛。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怀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处的民族。我们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这样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吗?更何况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对母亲的关爱又有几多?想起来,愧啊!读师范时,算是离开了母亲几天,可又有几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妈妈,我没钱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一日三餐粘着母亲;儿子降临了要母亲;工作调动了还是不愿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当然地索取!哎!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了?什么时候又体贴过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朝着母亲“吼”上几句……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的吓一跳。冷血?没心没肺?还是美德的淡化?
不,不行!妈妈老了,妈妈不是“铁人”,妈妈也需要爱,七十多岁的人了,人生还有几何?可是要具体怎么样地去关心她,怎么样的去体贴她,还真是有些难啊,不过不管怎么样,现地我意识到了,我想我会尽而为的……感谢季老先生。
母亲读后感10
小彼得是个商人的儿子。由于他聪明过人,爸爸经常把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交他经办,他每次都办得很好。他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账单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这一天,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边放着一张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为在花园帮大人干活 20芬尼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10芬尼
共计 60芬尼
小彼得的母亲收到账单后,仔细看了一遍,什么也没有说。
晚上,彼得在餐桌上找到了他要的60芬尼。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准备把钱放进口袋时,他发现餐盘边还有一张给他的账单。
彼得欠她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他家过了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他病中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
共计 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羞愧万分。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发烫的脸藏在母亲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
读完这个故事,感动,钦佩,更有思考。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关爱、平等、宽容、引导等等叫得震天响,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彼得母亲的账单是一剂绝妙的'药方,给人更多的启示。
付出劳动,获得报酬,错吗?不错。小彼得就是这样想的,母亲无声无语地在彼得账单旁放了60芬尼,这就是承认和尊重,彼得母亲首先把彼得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平等交流中,敏锐地捕捉到彼得言行中积极的东西,我们平时教育中,首先根深蒂固地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是学生,谈话亲切了,语气缓和了,但根本上没有与孩子人格上对等,所以常常让孩子感觉我们是在教育他们。遇到上面的这种情况,母亲或教育者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谈,就算是有涵养的了,那样做,孩子真明白吗?恐怕不能。彼得的母亲做到的是实实在在地在账单旁放了60芬尼。
一、引导,教育的智慧
小彼得帮妈妈做事,索取报酬,显然又错了。如何让他明白,采取什么恰当的方式,这是教育的智慧。顺着他的思维方式顺手推舟开出一份账单,彼得应该最容易接受。再看看我们的教育,孩子犯错时,首先是否定,包括思维的方式,而实际上,孩子犯的往往只是认识上的不足或者是偏颇,他的思考压根没错。当我们怀着自豪感满足于某次教育的成功时,或许孩子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倔强,更为严重的可能是对孩子思考积极性的打击。所以,教育除了需要爱和责任,也需要智慧。
二、暗示,深深的关爱
账单中最具震撼力的是什么?是那几个0。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彼得的母亲留下这样的账单:(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彼得欠她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他家过了十年幸福生活 1000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10000芬尼
为他病中的护理 500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5000芬尼
共计 30000芬尼
彼得或许也不会拿走60芬尼,但在他的心中会留下什么呢?可能是金钱,是距离。账单中的那几个0暗示着宽容和理解,暗示着母亲深深的关爱,暗示着亲人的关怀是不记报酬的。更重要的是这几个0给了彼得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小彼得读着读着,羞愧万分。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发烫的脸藏在母亲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想想我们的教育总是喜欢把道理说透,把孩子说服,正义战胜邪气,往往正是缺少了这种拨云见日的暗示,润物无声的暗示,震撼人心的暗示。
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已经失败了。让我们铭记这句话,学会尊重,学会引导,学会暗示。
【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母亲,母亲作文03-21
《母亲的母亲》随笔06-24
母亲读后感04-22
《母亲》读后感10-06
母亲的读后感10-25
母亲啊,母亲作文10-05
我的母亲读后感03-03
我母亲读后感03-13
《我的母亲》读后感03-09
发现母亲读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