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时间:2022-06-12 20:24: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篇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

  东野圭吾的小说,越看越有味。开篇引人入胜,过程迂回曲折又峰会路转,让人摸不着头脑,最终柳暗花明,待合上书本又让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爱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杀死。在参与审判的过程中,她为爱女极力寻求检方判处对方死刑然而并没有成功。(杀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释期间再犯)。小夜子无法接受爱女被害,在案件判决后,她致力于维持死刑。然而,执念终究还是成了偏执,导致她发现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行(初中时生孩子后把孩子杀了)时,执意要求他们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她自己被杀害。

  对于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他们虽没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们一直背负着这个虚无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纱织自我放逐与堕落,企图通过自虐来赎罪,她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救治幼儿,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们的自我反省与赎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罚在监狱之内服刑的罪人们更甚。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案件,都应该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同样痛失爱女的中原,或许是他对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没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书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容不得丁点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恒。纱织和史也的悲剧,纱织怀胎十月,她父亲居然没发现;这样的父亲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儿?怀孕这么大的事情,为啥没有人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是因为害怕父母和老师而不敢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实例。这正是大多数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而爱美的悲剧,则是因为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个念头是,为啥同一事件对男女的影响天差地别?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纱织和史也,为什么都是女的心理出问题?是因为男人更坚强女人柔弱吗?我想大概是因为孩子是女人怀胎十月所生,女人对于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没生过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

  开始读《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纯属意外,机缘巧合在书架看到这本书。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文字。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作品常常与犯罪、暴力、复仇这样冷漠的词汇联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社会的炎凉。但也不乏一些温暖的语句。“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选自《放学后》)“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选自《白夜行》)这些都曾给过我启迪。

  《虚无的十字架》也是如此。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犯罪、刑罚讲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杀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执着于争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属,平淡的语言述说故事,通过人物命运批判法律。我读书向来只能触及文字最为浅薄之意。在我看来,十字架是说让人的心灵和肉体都得到惩罚的处置。虚无的'十字架嘛,是说法律不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能够让他内心忏悔的审判,只是关进监狱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受害者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抚。从这个层面讲,法律并没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虚设,所谓虚无。“死刑很无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将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样适用。教师教书育人,最重不过一个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养一杆秤,使其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其次,惩罚和奖励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内心,唤起他的羞耻感、自豪感;最后引导孩子主动的重构那一杆秤,达到内心的道德平衡。这样让十字架不再虚无,惩罚才能是真的惩罚。如何判断他是真的悔过,还是为了逃避再惩罚的假意伪装或是根本无惧惩罚,这是个问题。希望能在之后的阅读和教育实践中得到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相关文章: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03-21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篇09-11

虚无经典语录11-16

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01-03

《青铜葵花》经典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读后感02-15

经读后感 读后感悟05-29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05-15

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想06-14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1-05

《穷人》读后感穷人,读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