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23:50: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简介: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 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 夺走了 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 弃子 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

  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息贷款,于是和好如初 。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当带有阶级斗争有色眼镜看这部名著时,对官僚——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和反动军官——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有的只是严厉的批判,而对安娜·卡列尼娜则给与无限的同情,现在再读却有了不同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是爱着安娜的,安娜出轨并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宽厚,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死后卡列宁还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抚养,这一切不都说明了卡列宁是深爱着安娜的吗?卡列宁还是一个很成功的政府官员,他一帆风顺,短短8年时间,就当上了内阁部长的高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只是安娜既想过上层贵夫人丰厚的物质生活又想要丰富的感情生活,全然不懂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安娜还羞辱卡列宁,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并说“我爱他……我憎恶你……”,最后抛夫弃子而去。请问那个男人能大度容忍?

  安娜的情人的渥伦斯基的确真诚地爱过安娜,他对安娜的爱情尽管时冷时热,却不乏真诚,而且他的爱也并不肤浅,否则聪明的安娜就不会把人生的希望捆绑在他身上。但是安娜对待渥伦斯基也像对待卡列宁一样,把爱看的高于一切,束缚渥伦斯基的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她还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渥伦斯基对她的爱,使得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她最后毁掉了自己。在渥伦斯基听到安娜死讯的时候,立刻变得苍老,“充满痛苦的面孔像石化了一样”,而且整整六个星期他对谁也不说话,几乎不吃东西。他唯一的选择,是报名当志愿兵上前线,在战场上毁灭自己无谓的生命。这是一场悲剧,由安娜·卡列尼娜亲手导演的悲剧,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感情的疯狂其实是种很可怕的事。

  其中得到的启示是:

  1、对感情不要要求过多

  无论婚内情还是婚外情,要知道任何激情都可能因为距离的接近而淡化。在此过程中,如果双方心态平和、没有过分要求,激情就会逐步转化为温情和亲情,虽然是淡淡的,也能很好的维持着,双方都会感觉不错。然而当一方对感情有过高的期待时,死死地要求今日的温情维持着往昔激情般的热度时,往往会引起极大的逆反,无异于迅速破坏着已有的温情。

  就像吃东西一样,天下好吃的东西很多,少吃一口就吃的很香,觉得没吃够,下次还想吃。但如果觉得这东西好吃硬要多吃一口,甚至吃的难受,人就吃伤了,厌恶了。——感情也一样,不能用过分的要求让对方产生厌恶,不要多一口,要少一口。

  梁实秋说过:“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

  2、适度的给对方足够的自由

  婚姻这东西浮动性太大,要有自己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以对方为天地。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也等于给自己空间和自由。要像亲人那样互相彼此关心照顾,像朋友那样有很多话题可谈,像战友一样共同承担。管得太死或放任自流,太过熟悉,太没有距离,都会出问题。无论是结婚也好谈情也罢,都要像风筝一样,能够放手也能够松手,张驰有度,即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3、不要试图改变对方

  无论是爱人还是情人都是成年人,其生活习惯、处世方法、生活理念都是多年形成的,是很不容易改变的,甚至是终生不会变的。聪明人应该懂得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易改变的,哪些是绝无改变可能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以改变的,生活才会和谐。如果试图改变不可以改变的、也不接受不能改变的,相处只能是奢望。

  你爱一个人,一定要让他和你想法一样吗?如此,我们只会伤害对方和自己,还会失去很多东西。我们不应打破原有的生活环境,也不要让对方放弃多年的习惯来迁就你。太爱就意味着失去,这是现实。

  4、做事说话要留有余地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是感情动物,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人要脸树要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说话、办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认为自己伶牙俐齿就可以撕别人的面皮,使人颜面扫地,丧失自尊,那就离分手不远了。烦忧着的心,疲惫着去浪漫,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的。爱像一笔存款一样,相互吸引是收入,相互摩擦是支出,相互忍让是节约开支。

  感情需要经营,就像合作办企业一样,只有双赢才能继续合作,如果有一方认为亏了,合作下去很痛苦,最好的结局只能是夫妻离异、情人分手。

  “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04-26

读《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07-31

中学生读《安娜卡列尼娜》随笔范文精选五篇11-21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02-19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10-13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3-13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3-15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8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9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