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时间:2024-05-08 10:13:49 志华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通用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的挑战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通用11篇)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1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是由日本东京大学院教育研究科佐藤学教授撰写、华师大著名教授钟启泉翻译的。

  该书从理论上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值此今年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之际。

  本书由绪论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组成。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

  全书微言大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课堂革命”的国际视野,而且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同时,也描述了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展开合作研究的充满挑战的心路历程。日本学校富于创意的挑战,是教育研究与哲学思考的丰润的思想宝库,也是启迪我们发现和实现新的教育创造的一份确凿无疑的实证依据。

  本书有声有色而又言简意赅地为“课堂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鲜活经验,堪称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佐藤学教授说:“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确实,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都同样凸现了“东亚型教育”的体质及其病症,同样面临“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学校教育的危机。学校教育的变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学校的变革倘若离开了课程变革和课堂变革,只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教育是保守势力盘根错节的领域,任何改革的进展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地一蹴而就的。

  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终究要挣脱“工匠型”教师的羁绊,走向“反思型”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可以说,《学校的挑战》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

  通读全书,让我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学习共同体也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创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是每一个实践二期课改的教师都应该参与的重要活动。

  1、重视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

  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善于组织学生交往、合作、对话。爱尔兰作家肖伯纳有这么一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有多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表演。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布鲁纳曾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最好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果说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基础,那么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根本。只有转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才能使“学习共同体”真正存在。因此,教师要致力与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搭起舞台。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2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基于"合作学习"所引发的启示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二、立足尊重,实现真正的精彩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

  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责任的实现,挑战精神是重要基础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3

  《学校的挑战》这本书我刚拿到的时候并不知道"挑战"是什么。读下来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从传统的课堂改变成“合作课堂”,学校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共同面对。

  书中收录了许多学校的挑战过程,不过感觉是篇幅有限,书中收录了十几家学校的改革,每间学校也只能写一到两页,多那么三到四页,其实我觉得每间学校的改革过程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里我理解到大局部学校的挑战过程:学校要改革——遇到困难——学校的解决方法——改革开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对于学校的解决方法,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困难,里面的细节也没有过多描绘,我也不得而知。不过在这样读下来之后我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要点,或容许以在我日后的教学上有所参考。

  以下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读书笔记:刚开始展开合作学习,宜以三人为一组,后来可四人一组,且必须男女混组,而三男一女的组合比三女一男的组合更能形成合作学习。不是所有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挑战性的难题、料想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之处,采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引进“三要素”——作业;小组合作;基于表现的互相分享。“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外表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答复串联组织;教师对差生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进展指导;教师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考虑,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因为,“不确定的考虑和表达往往在创造性的考虑与表达中更能发挥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外表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书里记述的是日本的实验状况,对学校还有可借鉴之处,对教师个体操作的指导也有一些。书中搜集了大量的学校改革案例,描绘了学校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冲动人心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学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决心。书上展示的主要是学校在宏观上的改革成果,这些成果教师们的努力,虽然书上也有描绘一些教师个体操作上方法和对此的意见,对我有指导意义,但看完书后我仍有很多疑问,我大致理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这些改革是已被理论过证实有效的,但真正让我运用到课堂上我却感到难以实行。当然我还没有真正去实行这些改革,不试一试还不知道到底会碰到什么困难。同时,我准备也去读读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师的挑战》。希望在里头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

  当我静下心来阅读这“乏味”的书,因为开头那几页,很多专业术语让我一头雾水。谁知,静下心来细看了几十页后,恍如为我翻开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教学的大门,原来,我们熟悉的“学习”、“合作”、“学习力”竟然是如此解释的!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4

  假期里阅读了学校推荐的由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这本书描述了2 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指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目的都是上好课。然而,学校的责任就是在于上好课吗?教师的责任就在上好课吗?不是的,学校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为民主主义社会作好准备。倘若一年之后,这人课堂哪怕有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没有得到保障,就会出现厌学的儿童,那么,这所学校就不能说是尽了责任,教师也不能说是尽了责任的。"这段话听起真的很苛刻,但扪心自问,细细思考,又确实是字字珠玑,因为,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啊,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论支持。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可见,创建学习共同体,决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深层次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个观念就是要真正的对学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真正的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保障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并能看到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痕迹。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5

  参加完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后,再拿起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阅读,感觉真是畅快,亲切,以及震撼。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跟许多渴望改革的教师合作,一起面对学校改革的挑战。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热衷于教育改革的教师,以及大胆改革的领军人物,日本的教育才会有现在的展现面貌。

  在本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也是以教师传导为主,对于一些学习的.弱势群体照顾的相对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退学,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下。但是随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响,学校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以及教师的培养。这些改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感觉是如此的亲切,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阅读此书,不仅使我们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给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佐藤学教授指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目的都是上好课。然而,学校的责任就是在于上好课吗?教师的责任就在上好课吗?不是的,学校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为民主主义社会作好准备。倘若一年之后,这人课堂哪怕有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没有得到保障,就会出现厌学的儿童,那么,这所学校就不能说是尽了责任,教师也不能说是尽了责任的。”这段话听起真的很苛刻,但扪心自问,细细思考,又确实是字字珠玑,因为,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啊,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论支持。想想真的感觉脸红啊!

  佐藤学用“个体差异的交流”和“多元声音的交响”来形容“学习共同体”,展现“和而不同、心领神会”的合作关系。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把学校从“竞争与甄别”的紧张氛围扭转为“合作与共生”的和谐图景。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6

  寒假期间带着学校推荐时崇敬的心情和主动学习的需要,在悠闲娱乐间隙之余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这部大作。佐藤学总结了建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规范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借鉴。犹如一缕春风,又仿佛是久旱后的雨露,让我及时汲取营养,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概要如下: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要诀:“合作小组人数4人比较合适,有男女学生混编激活合作性思维;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愤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 佐藤学最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7

  佐藤学先生基于“学校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 ”这个理念,提出重建学校的理想,强调学校教育要通过倾听、应对教学、合作性同事关系、开设综合课程等方式,构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自主课堂所倡导的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独自地、或合作地进行的学习活动。小学英语自主课堂建设过程中,只有突破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这个观念的束缚,才能真正的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才能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但是,自主并不是绝对的自主,并不是教师角色在课堂上的缺失。教师在自主课堂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依然是基础性的和关键性的。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中高年级学段课堂上,小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和能力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其内在发展程度还不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应对课堂所涉非直线逻辑问题。根据皮亚杰认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目前其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具有了一定的守恒性,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因此在小学中高阶段课堂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而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组织者,不仅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充分了解学情、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教学实际的课堂、反复推敲课堂上何时需要自主学习、何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不断琢磨课堂上应该提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应该怎样提,还需要关注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并对学生思考与讨论进行及时引导,适时给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提供支撑。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8

  与时俱进不光说的是现今的时代变化,教育教学上的变化同样也在进行着。面对新型教学模式,不得不说有些变化是必不可少的。最近我读了《学校的挑战》,心里这种想法也越来越突显。

  一、改变教师自己的心态

  内因影响外因。站在课堂上,教师难免会有主导的倾向。但是有时我不禁在想:自己主动学习的快乐是无穷的,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高的。要学生有所变化,特别是心态上的变化,先要教师改变。虽然说要改变,但是人的心里要有变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是循序渐进的好。所以我想想,先从下面几个点变化:

  1、教案上的变化。以前教师在备案时大多以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现在备案时要注意多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来设计各个环节,这是一种改变。设计完了,要多考虑考虑学生会怎么回答,回答出哪些,还有哪些需要点播或补充提升的。

  2、课堂上的变化。课堂上,问答、评价的主动权可以从小的地方出发,移交给学生,当然教师的辅助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能量不可小看。

  3、课后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的心态有时难免会影响到课后,课后放松的和孩子相处在一起,调整心态,这也是一种突破。

  二、改变学生自己的心态

  学生的'心态变化也是需要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偏安于听,这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整堂课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也需要时间给学生适应。

  1、引导。突显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人,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后才会有行动。

  2、鼓励。有的学生想表现,可以比较害羞。这是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可以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量变达到质变。教育教学上的改变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一定会有所收获。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9

  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给我们每个教师都发了《学校的挑战》这本书,整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合作学习”的内容。佐藤学先生描绘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形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激起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兴趣呢?这里,佐藤学先生说道“教学内容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程度更高的层次上,但同时在教学中必须针对最低程度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只有填平比一般水准更高的课堂与班级里最差学生的问题水准之间的鸿沟,孩子们的学习才具有冲刺及挑战。”我想,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在孩子们讨论、研究中展开。我们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研究,积极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经常会用到的环节。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加深化的理解,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会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完毕之后往往学生得不到什么收益。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教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时机,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华所在。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根底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理论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鼓励自己理论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10

  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

  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书中通过一所所学校的挑战就是鲜明的例证,诠释并寄托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希望。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特别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着实有些感到危机。一个多世纪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而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浩劫。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我有了详细地看完这本书的动力,甚至看了第二遍。

  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业,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在十九世纪就是因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强于我们,才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也是以教师传导为主,对于一些学习的弱势群体照顾的相对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退学,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下。

  但是随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响,学校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以及教师的培养。这些改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感觉是如此的亲切,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阅读此书,不仅使我们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给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学校的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不仅学生实现了“合作”,教师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学校内部真正的“宁静的革命”,而且是“永远的革命。“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合作学习的课堂将从相互倾听走向和谐的交响。而在佐藤学的书中这三个关键词又反复地出现着:倾听——串联——反刍。

  在滨野的课堂上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构成了“倾听”这一行为的中心。“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在观摩了西冈老师四年级的《一朵花》一课之后,藤田老师深深地震撼了:无论教师还是儿童,都能够自然地、逐一地、细腻地表达并体味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够侧耳倾听并赞同同学的话语,能够琢磨自己生成的话语,能够表达自己阅读的感悟,能够把同学之间的见解链接起来。

  “串联”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这种活动能否构成“串联”活动。把课堂串联成一个整体,在倾听的基础上把每个孩子发表的每一句话都串联起来这就构成了一堂完整的课堂。他们在课堂上串联着,彼此交流着、碰撞着。就是在这倾听的基础上串联起了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我想“反刍”大概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吧。是以别人的语言为媒介生发出来的。

  这种真正的“倾听——串联——反刍”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意见后我想到……”的方式来展开的。每个发言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形成的。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学生话语的和谐交响。让我们的课堂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串联”与“反刍”。再有,家庭教育对教学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其学习效率的左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佐藤学先生说,学校的改革需要坚持至少十年才能见效。我想说,我国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延长时间,需要“持久战”,而且需要扩大范围,需要发动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11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10-05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范文05-18

勇于挑战作文05-12

挑战高空作文11-07

挑战攀岩作文11-05

自我挑战作文01-11

关于挑战的作文02-11

挑战经典语录12-19

挑战小学作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