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时间:2023-03-04 05:06: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通用1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此生未完成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通用11篇)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从20xx年九月就从图书馆带了出来,一直冷落在我的床头,浮躁的心,没有心思去触碰它。续借了一次,这次马上就要过期了,拿着它看完了后面的一部分。

  对于于娟这样既聪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项背。对于她的离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许,人就是这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回头瞅瞅自己走过的路。以前的开心与痛苦,都历历在目,对于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时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败的在这一个一般本科还默默无闻,每天过得不快乐,孤单伴我左右,越来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丢在了行走中。忘却了自己想要的.,浑浑噩噩地过了两年半了,内心渐渐没了自己,只有一个自私自利处处留小心眼的我,也许此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才会慢慢的走出这个枷锁。我不懂的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却了自己的圈子曾经是那么大。孤独的世界,大同小异,不少人在讨论着孤独,但我也许此刻是迷茫。对于未来的胆怯,对于感情的畸形对待。

  为了小武筒子,我曾说过要离得他近一些,选择考研方向时,我甚是怯懦,我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野性与自信,对于自己的实力,现在存在的是质疑。考海洋,难且危险,考海洋所,现在还不了解难易程度,只是知道难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个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丝解脱,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两个人,如果能够抵挡住两三年不算做距离的距离,那熬过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感谢于娟,让我对于生命更加珍惜,让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理智。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平静快乐的生活,希望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家庭的重担慢慢的移向我的背,我会井井有条的去接受。在路上……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2

  于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作者,而她原本又不是作家,换句话来说,她只是个行外人。从于娟这一本著作中,丝毫看不出有多厚的文学功底,但是里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正是她文字的率真、质朴、生动,可以看出于娟虽然是得了末期癌症,却从容面对,并不哀伤。她的文章共有51个故事,这些都是发生在患病前后直至死亡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该句话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却多了点压抑。很多时候,网上都会报道一些人因为压抑而自杀死亡的.案例,例如清华大学某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某代码员工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死亡,如此容易轻生,做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他们不懂活着的意义,读后感或者是当时有这念头时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事实上,活在都市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环境的影响丽实在太大,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不得不忍受都市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我们会认为非常惊讶,但当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地落在我们头上时,需要我们迎头而上,就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于娟她做的化疗并不是最痛苦的那种,在她文中看到所描述现象中看到更多比自己遭受化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痛苦并不算什么痛苦。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最痛苦那个,因为年纪轻轻就受了这么大的罪,但是活着就没什么抱怨的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3

  这本书几年前就已经出版,我却直到今天才拿起来。看到郑培源写道“我很怕媒体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才想到几年前确实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复旦女博士反思为啥是我得癌症”云云,虽意在警醒当代年轻人,却实在索然无味。好在我真正翻开了这本书。于娟的病潜伏多年,确诊时已经是晚期,癌痛令她完全不能活动。甚至清洁阿姨打扫病房时碰到她的病床,引发的`震动也能让她痛到昏过去。从确诊到她去世,不过一年半时间,她写的这本书,其实还有好多内容没来得及写。她还有好多遗憾,在她短短的生命里,都还没有完成。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心情好沉重。于娟这本书真的是文采飞扬,有幽默的妙语,也有深刻的思考。她写她的病痛,不知是落枕还是脑转移,在BBS上大肆灌水、自我安慰,“虽然有点搞笑,但胆怯只会让自己更憔悴,麻痹也是勇敢表现。”她写她的家人对她悉心照料,但妈妈还要兼顾她的能源林项目,不能守在病床前,“她知道我那一刻最需要的是家庭‘生活在继续’的有条不紊,以及社会心愿的未竟之事有人继承,不是多一个人伺候屎尿”。她写她放心不下儿子,“我甚至想,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我今年读的第四本这种题材的书。熊顿的《滚蛋吧肿瘤君》,李开复的《向死而生》,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都是凡人,面对绝症,方寸大乱也是人之常情。读完这些书,并不奢望自己能有几位作者这样的气概,只求面对生活琐事能更心平气和。生死之外无大事,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认真过好拥有的每一天。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4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已经去世的癌患病人,可在她的文字里却丝毫感受不到悲伤和绝望的味道,全文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即使病痛将她苦苦折磨,她却反将这种苦痛化作无所畏惧的精神时刻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懂得了生命是支撑我们灵魂的支架。只有活着,我们才能在父母渐渐苍老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与朋友一起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看到彼此成功的微笑;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享受生活给你带来的各种喜怒哀乐。于娟老师在书中一边对着生命反思一边给世人们忠告,不要过度消费自己的`身体。这让我敲响了自己的警钟,我也反思到自己有很多很不好的生活习惯务必要改掉。她还用自己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病房里的故事,平日里卖馄饨的阿姨想要跳黄浦江自杀时,看到穿制服的人本能地想起躲避城管的日子,条件反射撒腿就结果跑自杀未遂;家在农村的56床阿姨将润滑油当成农药喝下去后,全家老少有人扶头、有人抠喉、开着一辆拖拉机跳跃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将她赶紧送往县医院的情形。虽说看这些文字轻松愉快,可是看完之后都会让人沉思,生命这么可贵,高兴都还来不及呢,你怎么舍得就这样离开呢?

  我在眼里,于娟老师是个很优秀的人,她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渊博的知识,是很难得的人才。谁能如此从容的面对明明幸福触手可及却无能为力的遭遇,但她又是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作为女儿,还没能多陪陪父母,最重要的幸福已经没有时间享用,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作为妻子,没办法和丈夫走到最后,又是多么苦痛;作为母亲,孩子应该是她在世上最艰难最不舍的存在,因为血浓于水谁也不能否认,没有机会看他慢慢长大又会有多么的无力。

  “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凡事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看完整本书,我便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命太脆弱了,它随时可能终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感恩,要热爱生活,要勇敢面对。在挫折困难还未来的时候,就该时刻警惕。当阴霾围绕身边的时候,就该用更大的力量去打败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真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从中得到正能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5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与其说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一位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33岁教师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用十指轻轻点触键盘留在博客上的日记。

  20xx年10月,我在网络上得知“复旦大学女教师”抗癌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便抱着好奇心去浏览了几篇,初看时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越深入下去越发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买来一本细细品读。读罢全书心中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为她不幸的遭遇叹息;二是那些优美的文字,平实无华的表露却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细读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渐渐饱满起来。她美丽、自信、随心、阳光的性格,她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家庭、朋友、事业……正当她准备着开始更辉煌的人生阶段时,她被无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渊,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尽了人生的极致痛苦,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她面对生死还是那么洒脱,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了这些优美的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人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却直击人心。最后我想用于娟朋友写的一首诗结束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你挥洒地写,悲和喜,告诉人们生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6

  今年得病以后,住院,手术,化疗。原本忙碌的学习生活。也戛然而止。有了大把的时间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意中读到了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

  先是网络里的部分章节,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在当当网上买下了这本书。书一到,手不释卷的读了起来。《此生未完成》讲的是于娟与病魔斗争的事,尽管最后主人公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可爱的世界。书中的.文字真切朴实,读起来很多的章节感同身受。亲情,友情,我们活下来的勇气。

  “哪怕让我蓬头垢面,站在街角,任千人踩,万人唾,只要能看到我的妈妈拉着土豆从我的面前走过,送土豆去幼儿园——”读到这,我泪如雨下。是的,爱才能使我们能顽强的生活下去的支柱。“在我得病以后,一些平日里不走动的亲戚也是前来问候,善意也好,恶意也罢,都不重要。日久见人心”。是的,在治疗的过程中,亲人们尽己所能,出钱的出力的。没人抱怨,没有人来比较,有的就是同心协力,挽救濒临在走生命终点的我。

  我是幸福的,我的病可以在短期内没有威胁生命的危险。活着就是王道。活着才有机会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活着才有机会去爱着家人,孝顺父母,才有机会去苟且的生活的同时,梦一下诗和远方的生活。

  《此生未完成》我是流着泪读完的,读的过程中,书中的主人公时而是我,时而是于娟。不过,还是要懂得活着就要懂得珍惜,活在当下。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7

  《此生未完成》可以说是于娟即将步入永恒的死亡之前所写下的关于生命的印记。从确诊之后,她接受过很多次痛苦的治疗,但她的文字始终充满了质朴、幽默,时而平和坚强,时而俏皮如孩童,永不妥协。她在生前曾表示不愿意让自己受过多的关注,然而她的文字依旧感染了很多人。

  中国有一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此生未完成》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抛弃了生活中对死亡的一部分原始恐惧,我们总觉得“永恒”离我们遥遥无期,时间仿佛取之不尽,让我们用之不竭,我们挥霍着它,大部分时候忘记了要坚定着什么目标,想要专注的是什么。对我们而言,人生很漫长,还可以慢慢来。而那些身处生死交接点的人,眼看着生命进入倒计时,才会恐惧时间不够用,他们要用剩余的时间,仔细计划要完成的`事情。可是时间怎么都不够用,怎么都不够。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讲述秦始皇历史,秦始皇后期畏惧死亡,命方士徐福和卢生等人寻找长生不老药,甚至斥巨资让徐福出海寻找神仙。秦始皇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死亡即将夺走他的时间,所以他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管是千古一帝,还是平凡老百姓,都逃脱不了死亡,不管是哪一种人,也脱离不了死前遗憾的命运。

  30岁时的我们,大多壮年,不需要写回忆录,努力告诉自己要坚强。但30岁的我们,也很多未知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完成了多少想坚持的事情。希望你我,都能在面对死神时说一句:我已无憾。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8

  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一点点读完。

  到生命尽头,有癫狂、有乐安天命。但我在于娟身上看见的,是哪怕只能终日趴在天桥下,也想看见土豆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在上学的路上。是热爱、是不舍、是眷顾。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想着里面的无畏施。自己再多不顺,比起来连小波浪都算不上。回过头,才明白于娟对这个人世深深的`慈悲。她没有问为什么是她。在朋友戏言也想经历着一切换一场大彻大悟的时候,她严肃而认真的说希望你永远不会经历这些;在病中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强撑到底,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有活下来,也要告诉土豆,妈妈用尽全力去抗争了,你要骄傲;在漫长而痛苦的治疗中,她把这些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不也就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吗?人总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把肩膀放平,希望我们日后会平顺一点。

  也很羡慕里面的爱情。于于娟、于光头,只字未提爱,但笔尖皆是深情。我是一个极致的悲观主义者,又活着快乐虚伪的命题中。所有的必定是会失去的,那就什么都不要有好了。但看他们在大学校园里面相遇、相恋,又在日后的时光里,尊重彼此、相依相伴,情深至此,我竟觉得爱这个字变得温情起来。于娟和光头讨论于娟走后,光头日后的归属。我是一个多傻的人,在这里瞥见了一种成熟的恋爱观。

  我想,若学会了什么,就是含着笑,既是面对苦难,也是为幸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9

  前一段时间有些忙,很久没静下心读书了!又由于这个平台一直没出这本书,所以买了纸质版[捂脸][捂脸]我不知道又或者可以说,不太能表达现在的感受,怎么说呢!应该是百感交集吧?我应该算是很平静的读完了这本书!我这个年纪应该没想过死亡,我天真的认为:我还小,我也不用想那么多,其实不然!是的,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孩子,可是呢?他们不会老去吗?一个人,随着她读的书越来越多,心也会越来越大,路会越来越宽。自然而然的,身边的人也不停的更新,然而真正不离不弃,对你掏心掏肺的,只有生你养你的父母。提及父母,我大概明白了,我的一生中有很多可能扮演的角色:母亲、妻子、恋人、朋友。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我必然扮演着一个角色:那就是女儿。

  这本书里有这么几句话:“在复旦读博士的时候,导师无限感慨说过一句话,父母盼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往往享受不到和所谓有出息的孩子享受天伦的乐趣。即便知道如此,父母仍然宁愿自己孤苦劳累还是希望子女有能力远走高飞好有出息。”没有人问过我:你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但是现在我想我大概知道了,即使世界在变,身边的人在变,生活在变,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是吗?此书的前两部分,我想到了一个曾经教我筝的舅祖母。相似的情形,可是人物设置的角度不同。

  在这里,面对每一个与癌症作斗争的勇士,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想法与感受,除了敬佩与心痛。真的,我见过很多的生死离别,不是说麻木,是累与痛,我见过黑发送白发的,亦有相反的;撕心裂肺的痛与无奈,问苍天为什么不公?我不想多说生命中除了亲情,还有朋友与爱人。因为爱,所以有了下一代,当然,很多人也选择了将就与现实,我喜欢书里的这么一句话:“如果说这是一场爱情,不如说是一场情事,如果说是一场情事,不如说是一场流年。算了算,好像我经历了一场流年与一次放逐。”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我曾反着说过:一个成熟的人,身后有多少异性阶段性地为他或她这般的成熟付出代价?我们又究竟要经历过多少个自认为重要的甲乙丙丁,才能达到所谓的成熟?我不知道作者所写的平川之爱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希不希望他写的是真的。但是,我很赞同第一段话。就像有些友情是变了味道的,又或者是渐渐陌生的,缘分这个东西,给你希望又给你绝望;很多关系,也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能做的也只是尽力罢了,不是吗?!换个角度,于娟虽然逝世了,但是我认为她是幸福的,即使她身边的人认为她是不幸的;除了不舍家人、孩子、丈夫,可是这些都是她曾抗战癌症的痕迹,他们存在,存在于人间最美的家庭生活里,他们是一个整体,即使逝去,也永不分离!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0

  早就读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记录下来,奈何一直被琐事烦扰,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其实想想,得庆幸自己选择了保险行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么。

  印象特别深刻,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忘了听谁介绍了一句,随后立即就买来一堆书,一有空就阅读,工作之余怕自己荒废光阴,之前也报考过一些职业考试,但是发现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术类的证书到现在也一直没用上,哈哈。后来发现读书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可能你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的饭一样,你吃进胃里的每一样食物留存下来的,都会转化成身体可吸收的养分,让你身体能够茁壮成长。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读书真的一时半会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这些话,翻看之前读书做的笔记,每次都能心满意足,进而让自己能够淡定、平和的面对种种不尽人意。

  进入正题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千万人之中能出来一个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想想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上万名学生,不知道多少届的学生能走出去一个跟于娟老师那样优秀的,目前我还真的没有发现。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完成这篇日记,已为人母,特别能理解她当时的处境,生是如何的艰难和饱受精神、肉体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内心还是有强大的毅力要坚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体里分离出来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别悲观厌世的,或者对于生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万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呜呼了,那就随缘。但是现在天天能见到宝贝女儿的笑脸,再大的委屈和烦恼也能冲淡,这应该就是母爱吧。我之前特别冷血,对自己的亲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说话特别伤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说我跟之前完全判若两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人都跟原来完全相反了,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变,都很诧异。我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经历了人生2件大事,一个是母亲突然过世,一个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欢喜中纠结了四年,一直不敢欢喜,没有心思欢喜关于孩子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过生日原来从来不提不过,觉得对自己的妈妈有负罪感。

  现在想来,我要是经历于娟老师的这种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撑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对。于是乎,我就开始琢磨保险,既不能让自己万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还不能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一分钱都给后人留不下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保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百岁,甚至对于明天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断定,一开始我想到这些是恐慌的,在后来又全部读完毕淑敏老师的书,哈哈基本毕老师出的所有的书,都收进我的书橱里了,以后在出的话,还会持续买入。感觉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读书以后,思索一些事情能够很快的就解开心结,是的,物质上读书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获、满足,是任何物质满足都不可比拟的。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1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18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相关文章: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03-05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2-16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4篇10-11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201710-05

表白此生最爱是语文10-10

此生与书常伴10-09

此生唯愿爱你如初09-30

此生最美的风景作文10-05

此生与书常伴作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