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1
看完这本书对于我来讲,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关于世界观的革命。有很多时候都感觉是为了活着而生活,每天的设计也仅仅是工作而已,但是却又不甘心,曾经那个想改变世界的人变得如此平庸。所以一直都不曾放下内心坚持,将许多人和事都拒在门外,做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样子。最后才发现我根本不了解这个世界,不深入了解不理解“人“的特性又如何为人设计。书中的两位老师简单的谈论,说着自己的见解,相同而不同。我们可以创作可以改进,用以传承我们的精神。
就如同书中所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拓展感官上的“世界地图“。设计师很多时候都用自己的感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将这些感知换成认知,成为本身,再反馈到设计作品当中传达给大众。这个过程美妙而充满惊喜,所以不停止对事物的好奇,体悟世界的乐趣,融入生活感知生活才能更好去成为设计师。
理解设计
关于“设计“这个词的定义,有过很多理解,但没有最正确的答案。而在这本书中的理解却有着不一样的视角,感觉很有新意却又很有道理,引导着人们的深思。
书中对于设计的理解大意为:设计是创作智慧和想象的容器,我们设计的是容器,不仅仅是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容器。在我看来,想象的来源不是像棍子那样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像两手之间存在的空间那样虚无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设计的是思想的工具和想象的载体。从事“精神“的设计就是要在人脑中产生东西。”物质不过是它的痕迹而已”。
设计是一次关于视觉的博弈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内心里就产生了一种设计一定要与众不同,视觉一定要震撼人心的信条。或许这样可以在短时间里让我的'作品出众,但是现在想来却着实缺少了关于精神关于本质的思索,任何的设计都不是昙花一现的,是能够长久记忆在人们心理,除了要有好的视觉,更多的是这件“器物”所包含的意义,无论是传达商品还是事件都更能有好的效果。
成为解释的专家
设计说明有多重要,想象每个做设计的人都懂。告诉别人作品的含义,参考的目的,以及关于他人提出意见的回应,这些相信很多人觉得比做设计更加难,所以学会表达和沟通有重要。
设计要全方位地使用自己的大脑。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特征,就是要思考非常难解释的问题,思考至今没人想过的问题,向人们提出建议。为了让大家正确地理解自己地想法,最好随时准备好能准确表达地话语。如果不想被一些琐事牵绊,就要学会准确表达。信息观点的准确表达。对于设计师来说,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有效的沟通更是重要。对于客户讲解作品,要清楚明确设计的目的,达到的效果,长期性的结果。而对于委托则要讲清楚原因,怎么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所以具体的要求更能促进项目的成功。
关于简单
越是简单的东西,普普通通也是我最终的理想。因为我觉得,人们之所以会认为普普通通,是因为人工制成的东西,都能够还原到自然的法则中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
简单就是经过反复的删减,最后剩下的东西。真正的简单,就像物体本身能散发出灵气一样,具有非常大的力量。
简单的就是本质,太过复杂的装饰,不如简单明了的体现主体。如今的我们不需要各种花纹来贴无聊的标签,不需要太多色彩来吸引注意,仅仅简单的突出本来的事物就是最为成功的设计,接受白的世界,阻止自己想要添加的冲动并不容易,所以学会去理解简单,感受空的美。
设计的乐趣
这样将想象中的东西变成实物的瞬间,是设计过程中最快乐的时刻。
我想这是大多数设计师的快乐了吧,看着自己设计的作品出现在实际当中,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真的无比美妙。而能够做出实物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设计作品的出现,对于设计师来讲是最好的肯定。
全书用对话的方式来回答“为什么设计”,这个问题,我想即便没有答案,也有了对于设计更多的信心与坚持。关于设计是设计“器物”,重要的是精神的设计,这两点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观点。设计不是“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2
读书好似在阅读作者的阅历,在跟作者对话,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是体验着不同的人生。而写作,就是把此时此刻的思想记录下来,也许幼稚、也许荒诞,但却是我此时真情实感的表达。
意识
序言中,原研哉说阿部雅世身上有“自我展示”的主动意识,这让我想到了谢丽尔的《向前一步》中形容的“往桌前坐”。(没有记住作者的名字,现查的,也许这本书也会重读一遍)自我感觉这两种意识是差不多的,这种主动的意识可以被锻炼,也是自我打开的第一步。生活中的我们缺少这个主动的意识,也许是缺少被push的力量,被动前进也是可以的,直到这种被动行为转换为主动行为。
文中说到“设计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美术的一种”“设计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基础素养”,而我觉得这种意识的培养是主要的。这种设计意识的培养不同于落到实处的.知识教育,比如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等,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主动意识,主动去解决“为什么”。那我们为什么设计?是为了说明书更易被人读懂,是为了让人们对产品产生兴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图、消除误解
书中的两位设计师都(曾)在大学里任教,这也是一种寻求不断学习的意识。在与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会让自己的视野拓宽,思想的碰撞会产生火花,或者让你认识到“它山之石”。
生活亦是如此,“在成人之后,你就要充分地留意生活,把学到的刻在心里,只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生活。”生活是每个人之间区别的主要原因,正因为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的不一样才会“形成”不一样的我们。而生活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学会接受不同生活习惯的人,学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
技术
“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而兴起的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剧变,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这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和痛苦,为了减轻这些痛苦,设计应运而生。这才是设计最初的发端,我们决不能忘记。”而技术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上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里提到的,技术是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同时和设计一样,也是缩短这种差距的手段之一。
技术推动了世界的发展,那么设计是不是技术的附属品?我认为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设计的,设计也是靠技术实现的。事物是即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怎样看待“面对面交流”和“视频通话”?我一直在思考二者现在的区别,除了不能身临其境以外,似乎二者现在没有太多的区别。视频通话解决了距离问题,解决了“面对面交流”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也许以后的技术进步,我们也可以做到“身临其境”地在视频里“面对面交流”。
产品VS设计
也许是因为自己从UI设计转战产品,所以对于“设计”“产品”这两个词总是感触颇深。
“先确认能否被世界接受,然后再传达出去。”“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独特性,就无法对未来作出贡献。”这是文中两处文字,适用于设计,也适用于产品。我认为这两处的文字所强调的都是“受众”,你的设计理念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你的产品是否有其优势,让大众所喜爱,只有被大众所接受,你的产品才是有未来的。
怎样让“受众”接受?这里离不开宣传,宣传很重要,或者说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自我展示”的主动意识也是一种宣传。“欲望正在被引导着”,这就是广告的作用。
基于我目前的理解,产品更类似于一种意识形态,而将产品具象化,就需要设计。但是这样理解也不完全正确,因为设计也是有思想的。只能说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
印象中的日本的极简设计风格,也是宣传起到的作用,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定义自己的风格?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什么作文04-11
《为什么读经典》读后感12-23
小猫为什么吃草12-15
《说说为什么》教案03-06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1-19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03-23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04-08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