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
《明朝那些事儿》是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许多历史书要么全用古文书写,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来像在翻译火星文;要么全书都严肃刻板,读起来好像在嚼一块生硬的石头。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时,他摆脱了这种枯燥、毫无新意的形式。而采取了幽默、风趣的写法讲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历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没错,姓王,名大臣,一听就是个惹事的主)就变成了王大胆。”“陈友谅扎营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里洗脸,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脸水;他在河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他在河里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喷。比那些老掉牙的历史书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当年明月不仅使用正史,还敢于使用野史作为文章参考。
假如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大多数人对明朝的认知可以说是:只停留在电视剧里那些胡编乱造的片断中;或是那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只高兴扫两眼的历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自愿花个把年头仔细研究一套大开本历史书的人除外)。
且全文浑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里面的话就像是在描写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与你在探讨自己的想法、观点、感受等。让读者身临其境,好像在皇宫里指东打西、指南拱北;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在缰土上安居乐业。全文一气呵成,字字珠玑,让我深深折服,欲罢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想用四个字精简的描述:严谨、风趣!
不信,你读一读这套书,一定会入迷!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2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依旧在,淘尽英雄。浅谈下我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认识和理解。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阐述了三百年间明朝的人事更替、历史兴衰。让人阅之不倦却又惋惜不已。然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何抉择是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步步为营,一不小心便万劫不复。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排除身边的靡靡杂音,站在问题的制高点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其父亲朱标早逝,没有给他打好相应的政治基础;另爷爷朱元璋在为他扫清障碍的时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勋集团中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政治家,更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激进削藩导致藩王谋反发动叛乱。靖难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胜利却因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和对手导致屡屡抉择失误,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贼朱棣(等于给朱棣赐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错再错,注定失败。所以当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自焚”于宫殿内。虽然朱棣篡位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但到底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向劳模父亲朱元璋看齐,兢兢业业,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3
陆陆续续的读,读了足足三个月,一开始是一天一二百页,最近是一天几百页,终于一气呵成读完了它。
很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就给我留了个影子,如雪泥鸿爪,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却又有那么几个人却让我悄悄地记下了名字……
徐阶智斗严嵩,以恶制恶,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原则,没有怜悯,善良就是对人间邪恶的最大纵容!原则不重要,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胜了,这种胜利需要一种坚韧,忍辱方能负重。沉默方见爆发。我在想,他在打败严嵩之前,在那黎明前的漫长的黑暗中,自己默默忍受着一切的`一切,独立坚守,直到等到足以灭亡对方的时机,一网打尽……这是一个多么勇敢而伟大的人呀!
戚继光,一个努力赚钱和上级搞好关系,却只为打仗,只为保家卫国的人,死前和死后家里贫穷之极,必须这样的行为,才能在官场上混,在官场上混方能保家卫国,其行为可敬可悲,正是这种人方可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一个爱国将领要这样才可以报国,其趋于灭亡也不远了……
这本书可看,“有料”,有内容。虽然不后悔看了这本书,但以后绝不要再读这么长的书。总觉得黑黑的看不到未来的尽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4
尽管有所畏惧,却能驱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by巴顿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这部长篇巨著《明朝那些事儿》,为碰到好书而高兴。我个人也比较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从历史中可以读到先贤的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有阅历,而阅历可以提升个人素养,增长能力。俗话说“读史,可以知兴替”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了解历史是怎样前进的,有助于自己的人生成长。
书中的历史很有趣,尽管明朝的大人物都听说过,但不同于正史和教科书的古板,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样的分类,而是通过历史中的人物来书写历史,很有《史记》的风范。大明朝三百年的历史,出过王侯将相,出过忠臣逆贼,出过爱国者与叛国者,出过天才和笨蛋。各种人物轮番上场,演绎了汉族所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书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像感慨于谦之死、悲于崇祯皇帝时运不济、喜于宦官下台,为书生意气而打动……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多灾多难也挺了过去;王朝百世而衰的命数至始至终在发挥作用,但中华民族气数未尽,从未尽过。
诚如书中所讲,我们这些人中总有人在坚守气节,捍卫民族精神,从来不识时务、一根筋到底。国难当头时,总有人不畏死,敢流血,以身来报国。
历史也告诉我们,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路来!历史总是在书写新的篇章,因为每个人都有新的剧本。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5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网名“当年明月”)本来只想娱乐自己,想不到发表以后捧场的人数以百万计。这精彩“一网打尽”好多识文断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两篇就会上瘾。为什么呢?精彩呗。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这几点:
一 把历史人物当“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明朝那些事儿》)没商量。
三 语言鲜活。石悦特别能来事儿,常常通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总之,是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嬉笑间接受了鲁豫大家豫的采访。他称朱皇大仙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崧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从里面吸收点营养呢?
一 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既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也要关注孩子的当下。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呵护和关爱。一代名相张居正用毕生的心血培养皇帝学生万历,想让他与汉武帝、唐太宗并列,千古传诵,青史留芳。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张大哥死后差点叫学生万历爷鞭了尸。多么刻骨的仇恨!看来我们真的要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 教师要善于讲故事。美国孩子最喜欢侃故事。我们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听多了也会侃嘛。课堂上,讲点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语的故事,课文背后的故事——老师侃,学生侃,师生总动员,还怕学不好语文,还怕课堂不精彩?
三 教师要会“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写得好的,管他(她)叫大书法家“王羲之’。读书读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黄莺小“赵忠祥”。会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习作好的叫他“韩寒”或者什么“宝贝”。会管事的叫“老总”或某某老师。读课文时,孩子们又自我设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阳公公”——娱乐的情境中,受到语感和朗读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又怎不风生水起呢?精彩无限,叫人期待呢?
历史永恒。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的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让人遗憾的历史,许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或许成功本来就是一种能力,既然他们已经失败,那就只是证明了他么还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开国容易建国难。开国需要得更多的或许是拼杀的勇气,但是建国需要的是权谋的智慧。更多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比气拔山兮力盖世的武夫更为可怕,金笔一挥,横扫千军万马。
尔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改变这个潜规则的人是悲哀的,却也是伟大的。手段对历史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成功了错误的也是正确的,失败了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历史从来不讲究仁慈,有时候为了仁慈却不能不残忍,这是历史的无奈,却也是历史的精彩。
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相权的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当皇帝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时候,皇权的权威才会存在;欺软怕硬并不关乎人格问题,这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反映,人们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总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反抗的条件,理所当然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沉默也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欺软怕硬显然是利益倾向问题,并且这个倾向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上的评判标准了。
或许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在他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的统治危机,因为这个皇帝凭借祖宗传承的遗产可以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只是在逐渐累积,并没有爆发;一旦这个皇帝驾崩,这个帝国的统治危机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人们也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而如果现实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危机就会无法掩盖下去。
奸险的小人似乎都有过辉煌的经历,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却都遭受苦难的命运。这并不是历史没有了公论,如果那些小人物没有了让他们炫耀的历史,他们就不可能能成为某段历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让人唾弃的历史情节;而如果那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人没有他们坎坷的命运或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中,也就不会有他们抗争的丰功伟绩?在批判奸臣汉奸宣扬伟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没有脱离历史的正常轨道,存在即合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6
假期里,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触,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战争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钦佩。
从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个一无所有的和尚,随郭子兴对抗陈友谅,亲自领兵在鄱阳湖上与陈友谅展开激战,最后大获全胜。后来,朱元璋又灭了张士诚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来,和尚和皇帝有着天壤之别,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却可以做到,是因为他遇事冷静沉着,不半途而废,在困境中也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从而成就了光辉灿烂的帝王霸业。的确,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
乱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杀戮无数,是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但他登基后迁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编撰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他还派郑和七下西洋,把军事、外交、经济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巅峰时期。从朱棣身上,我体会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为了建功立业,作了不计其数的准备。尽管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位明君!
每个王朝的建立、兴盛、再到衰败,都是一部血泪史,许多皇帝都有他们过人的才干,也有阴暗的一面。从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学的`是他们的大智大谋,抱有坚定的信念,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努力!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的富强美丽贡献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7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明朝那些事儿》我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但是不简单。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8
我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写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年至天启六年朝廷中发生的政治、权利争斗,边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东林党的崛起和覆灭,魏忠贤的阴谋及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的强大和对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崇焕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宁远大捷和努尔哈赤的死亡作为结局。《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是才子当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风格不改,幽默、耍宝、充满智慧,虽然已经没有初次拜读明一的惊艳,没有其后五部的叹为观止,但是出于对明朝系列发自肺腑的喜爱,还是对明六充满赞赏,对作者充满钦佩。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相比前五部,感觉能让人记住的可圈可点、才华横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将明显少了,不是作者的写作枯竭,而是真的没有了,明末那些像杨一清、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资平庸要么历练尚浅,况且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黑暗:作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贤等的素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低。没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妖风肆虐、黑暗无比的时代明哲保身、肩负重任,几乎,是不可能的。天启年间,太乱。书中的几句对现实的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毛骨悚然:某财主故意杀人,七品县官判其死罪,财主找关系,此人是魏忠贤之流,索要一万两,财主予之,附加条件因知县判刑,杀知县允没有天理了。庆幸自己没活在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是被一个天资平凡的人感动了。杨涟,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当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杨涟的`绝密遗书和绝笔还有素不相识、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监狱看守不顾生死、不顾地狱的折磨留存,寻找机会昭示天下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我知道不管多残酷,高尚的操守终能唤醒良知!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启年间,若身居高位,我是选择尚有操守和良知的东林,还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对天启年间权监魏忠贤不顾家国天下,任人投靠即给官给权的拉拢与诱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贤的东林党人,即便有很多缺点,也可称作不朽,因为,他们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9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的著作,讲述了1344年至1644年关于明朝的历史,主要是对官场政治斗争、战争等方面的描写。整套书一共七册,其中,第二部《万国来朝》最为精彩。
第二部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这本书的内容自永乐大帝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朱棣指挥军队北上五征蒙古、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等。后永乐帝病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仁宣之治”后,明朝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於一旦。
我非常欣赏“三杨”中的杨士奇,杨士奇出生在袁州,一岁半时,父亲杨美去世。他的母亲在四处流浪时也不忘教他读书。后来母亲改嫁给一位姓罗的人,此人十分孤傲,强行将杨士奇改为罗姓。在罗家举行祭祀先祖时,杨士奇悄悄地给自己的父亲跪拜行礼。这事被其继父知道,继父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让他恢复了杨姓。自此以后,继父对杨士奇刮目相看,着力去培养他,杨士奇不负厚望,发奋读书,努力学习,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在贫困中坚持信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正是“人穷,志不可短!”
于谦是位了不起的将军。那场战役中如果没有他,蒙古也先部队打过来,恐怕大明王朝将从此灭亡。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谦下达总动员令。他分派诸将守护九门,还列了条规定:如有失守者,立斩!德胜门是最重要的门,因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面对也先的大军,他想了一下让自己镇守,最后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胆敢擅自放入城者,斩!简单说就是:不胜就亡!正是这种敢死的精神打败了也先的部队,挽救了大明王朝。
我想,冷静、果断与坚持也许就是成功的秘诀吧!或许,只有像杨士奇、于谦那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0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
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
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
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
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1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讲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要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2
终于读完了。
当我读到还剩几百页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就会这样想:真的快读完了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一开始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读完,太长了,应该是我读过的最长的.书了吧。
现在,真的读完了。但是一回想好像具体的人物,事件并没记住多少。基本上都是读的过程中激情澎湃,甚是感慨,读过之后就忘了个干净。这跟自己的读书状态有很大关系,我是以读小说的心态来读,闲来无事就看几页,一目十行常有的事,笔记也不怎么做,这毕竟是一个朝代的故事,怎么可能一遍就知道个详尽。
但我应该不会忘记读这本书过程中所带给我的震撼。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十分生动,他们或忠诚,或奸诈,或坚忍,或懦弱,或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或不曾听说的小配角。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很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或者对他们有抱有一种固有的偏见,庆幸自己现在对他们的了解略全面了一些。
这本书也算是我的历史启蒙书了。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可真有意思。于是又剁手买了不少历史书,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读下去。即使我们不可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为之感慨,为之感动,为之嬉笑怒骂,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3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伟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杀戮功臣的事让我很不满,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王朝不稳,难道就像这样忘恩负义地杀戮?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4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翻完了,从开学到现在,就快一个学期了。
从朱重八到崇祯,两百多年的历史,皇帝、文臣武将、太监、宫女皇妃、社会知名人士等等等,当年明月就这么慢慢说,一个一个说,然后我慢慢看,一个一个慢慢看,由刚开始的感情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后来慢慢的宠辱不惊,无论里面的人物经历着什么,我都仅仅在旁边慢慢看他们的经历,因为历史,是我无法改变的。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有点胡说八道,是的,这点我赞成,但是这是一本正儿八经讲历史的书,我肯定看不下去。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掺杂有作者个人的喜好和评价的。看书的过程,仅仅是一个借当年明月的视觉来感受明王朝兴衰起伏的过程。当然,里面的每一次权谋都惊心动魄,每一个英雄都感天动地,每一个坏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却好得没有道理。可是他们终究的结局都是:成为历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万历、崇祯、刘伯温、于谦、徐阶、张居正、严嵩、李成梁、李如柏、毛文龙、袁崇焕、高迎祥、魏忠贤……他们的嘴脸,好的'坏的,一个个在大脑挥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历史,连皇后,也只记载是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兴的是,终于看完了,终于不用再考试复习的时候再纠结是看课本还是看《明朝那些事儿》——很多时候,选了后者,如果考得太烂,就是《明》的错,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哈哈!嗯,安心复习,考完试干正事去。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体会09-02
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心得(通用45篇)03-07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9-0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2-1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4-2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0篇03-20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04-3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2-11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