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
最初接触到《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朦朦胧胧地记得书讲述的是一位执拗的流浪画家的故事。也是我翻阅地最多的一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精神世界,让我无比感动又无比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阅读都令我有了些新的感悟,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狂热理想去对抗世俗现实的故事。
书籍的简介《月亮和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出自英国小说作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之手。该小说以“我”作为第一视角,或是与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直接交谈,或是听天涯四方的人讲述他的故事,最终将这位流浪、冷酷、坚强,伟大的画家一生传奇之旅娓娓道来。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是英国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抛妻弃子,四处流浪,不断作画,罔顾世俗道德的批判与指责,被灵魂深处本能的、神秘的原始力量所裹挟,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荒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地,终成大师。
关于作者笔下思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又无法理解。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思特里克兰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理应过得很幸福,可许多人都是在这长年累月看似幸福的生活里渐渐厌倦和迷失了自己。因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轮回的生活里,他们找不到能让自己再满腔热血兴致高昂的动力与欲望,他们想要的压根就不是金钱和名利。
作者笔下这种安稳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泥潭,会越陷越深,终究挣脱不出,而心中的不安分,一直在他们心中萌动,最终会占据他们的全部身心,不顾一切的追求心中所想,除了那个炽烈的追求,其他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内心深处散发着让人灵魂出窍光洁的月亮,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苍白的现实,终是现实对于理想最牢固的枷锁。也许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老了,或者有太多世俗的东西牵绊着他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纷纷都成为压死他们想要脱离这潭死水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不一样,他无惧众人的谴责与谩骂,甚至无视道德的.束缚。他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有错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如梵高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我曾读到过一篇书评,上面说:“思特里克兰德为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宁愿付出财富亲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选择,”与其说是主动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接受,接受我们内心的渴望在召唤。毕竟这种渴望,即便我们能够逃避一时,也逃不了一辈子。就像人老了一样,总想着落叶归根。而“责任”这两个字眼,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大多数的人一生都被责任束缚着双脚,与理想背离,越走越远。倘若我们无视内心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相信我们也没办法对自己妥协。
从某些角度来讲,毛姆又是极其幸运的。他找到了此生挚爱的东西,不过代价确显得沉重了些,可至少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丰满的。也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讨厌其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性格。但是又对其苦行僧式的对于艺术和美的执著追求深感敬佩。为了心中的月亮,放下脚下的六便士,终日在别人不解、厌恶鄙弃的生活中完成对生命意义最崇高的创举。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月亮高高在上,他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六便士随处可见,他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那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起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每次看着本书的时候,都想用文字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公众号取名也跟这本书息息相关,其中几段个人比较喜爱的文摘分享给大家。
(一)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确看到了月光。
(二)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三)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
小说主人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毛姆用这位画家的生平轮廓(即由一个证券经纪人转行为画家,最后长眠于塔希提岛),创造出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让世人在现实常理中无法理解、厌恶鄙夷,却又在艺术精神世界里敬畏敬佩的,斯特里克兰德。
原本有着幸福生活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抛弃与之相伴了17年的妻子、抛下一对可爱的儿女,像是受了神的旨意一般,毅然决然地只身去了巴黎,只为画画。在巴黎流浪期间,他桀骜不驯,为人刻薄,毁了救他性命、视他为天才的斯特罗伊夫的家庭,却毫无愧疚之心,而斯特罗伊夫,面对时常侮辱他的画作,抢走他的妻子布兰奇并导致她最后自杀而亡的斯特里克兰德,仍旧选择原谅,仍想着保护这个他心目中的天才。斯特里克兰德自始至终的冷漠和冷血,让常人简直无法理解,并且抑制不住地厌恶,可他毫不在乎,不在乎任何的谩骂和指责,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对他画作的嘲笑,一心只为着画画,并最终找到了适合他包容他的地方——塔希提岛.....
如果不读前言直接从正文读起的话,很多情节反转得出人意料,好奇心让你不得不读下去。其中的很多言辞也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斗胆摘取其中几段,略微发表一些拙见。
“也许只是我本质里的一种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也十分强烈,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我已经有所准备,迎着崎岖的岩石,迎着暗礁的海滩,如果我的生活有预料不到的变化的话——无法预见的生活的变化和骚动。”安逸还是挑战,这常让我们难以抉择,有些人选择前者,有些人选择后者,还有人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惴惴不安,我们无法评价究竟哪种更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或是更有价值,因为万事万物均有意料之外的`时刻。也许唯有那条让自己内心充实且坚定的路,才是于自己而言正确的路,它无关安逸或是挑战。
“爱情是一种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爱情有一种软弱的专义,有一种保护的愿望,热衷于做善事,给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无私,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千方百计掩藏起来的自私。爱情有一种羞怯......爱情是引人入胜的;爱情要把施爱的人从自身剥离出来;最聪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爱情会停止;爱情很清楚自身是虚幻的,却赋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么东西都不是,却爱它胜过爱真实。爱情让一个人膨胀了很多,同时又让人缩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一种东西,一种工具,去追求某种与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爱情从来避免不了感情用事......”爱让人慈悲,让人柔软,它既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错觉,又给人一种卑微如尘的幻境,它用自己虚无缥缈的影子,吸引无数世人遁入其中,或给予或索取,试图寻求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具象,却又时刻被人性与世俗的枷锁束缚着,难得其真谛。也是因此,那些能真正驾驭爱的人,才是懂爱的人,才是极富有智慧,极其通透的人。
“紧紧抓住斯特里克兰德的那种激情,是可以创造美的激情。那种激情不会让他平静。它催促他,逼迫他,让他满世界乱走。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上路的香客,附在他身上的那个魔鬼是铁石心肠。有些人渴望真理的劲头太大,他们为了求得真理,最后反会把他们世界的根基动摇了。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种情况,只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只会对他怀有深深的同情。”主人公被绘画的激情支配着,从第一次出走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过颠沛流离,世俗的眼光敲打他,人性的原罪折磨他,生活的苦难侵蚀他,他却从未停止,也从不在乎,却也因而更让人同情和敬佩。也许最后在塔希提的那几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他终于被接纳被包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创作。他一直仰望着悬在头顶的月亮,可现实生活中这样极端地追求真理与美,拥有些许幸运的能有几人呢?
作者给本书取名《月亮与六便士》,更多的说法是”六便士“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着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本质却完全不同。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取这个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书名。
其实无论是哪种说法,在现实世界里,终日仰望月亮向往崇高的人,和终日低头屈服于“六便士”的人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边仰望崇高的理想,一边拘泥于现实中的“六便士”,努力将两者平衡,让自己不过于失望和卑微。既然如此,那如果能将这“六便士”积淀成通往崇高理想的阶石,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
不间断的读完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犹未尽。
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生活殷实,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爱好文学与艺术,是个女文青,她喜欢与体面的人物交际,所以家中经常高朋满座,熙熙攘攘。在妻子亲友圈中,斯特里克兰德并不出众,作为证券经纪人,虽然他挣钱养家,但因为缺乏艺术感显得平淡无奇。不料,就是这样一个平淡正常的人,却在中年后迷恋上绘画,并且“像被魔鬼附了体”,弃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个破旧旅馆,后来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后半生病魔缠身,穷困至极,死后名声大噪。
斯特里克兰德是被魔鬼付了体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我们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我们熟知的爱恨、责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灾难,所以他轻巧的离开了没有收入来源的妻子、孩子,没有一丝愧疚。更让人不解的.是,在他贫病交加快死的时候,荷兰画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不仅挽救了他的性命,还腾出自己的画室给他作画。斯特里克兰德竟然和荷兰画家的妻子私通,并导致荷兰画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恶果,他本人也没产生愧疚之意,表现的极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穷困,饿的吃了这顿没下顿时,他也没有后悔当初离开舒适的家,从来没有想回到过去,他没有肉体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与世隔绝的小岛到生命的终结,在最后惨淡而终的时候仍然很平和。
因为他不合世俗逻辑,所以即便做了看来极度自私的事,我们仍然无法对他痛恨。他就是个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来就是通过他的手画出不一样的作品,为神灵发声。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脑子里装置了对绘画的痴迷和独到见解,至于人类社会的公序良俗在他离家出走时就一键删除了。
所以对这样一个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许这正是大师的境界。
但是,这本书让我更动容的是里面的各个配角。
首先是荷兰画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帮助别人,尽管画技不高,长得肥肥圆圆一点也不帅,常常成为别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与贵族家的少爷有染,在临产之时被这家人一脚踢出门。在落难之时,施特略夫发现了她,并同她结婚。婚后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厌。然而,他的妻子却出轨斯特里克兰德!荷兰画家和妻子的爱情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妻子对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没有工作,无法谋生的年代,找到一个能提供稳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难得,更何况这个男人还爱她,对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过妻子最不堪的一面,两个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会爱上一无所有脾气差的斯特里克兰德,并最终饮鸩止渴。
还有一个犹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这个人是为了表达某种价值观。这个犹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年纪轻轻被选进医院的领导机构,前程似锦。然而,在一次度假时,犹太人递交了辞呈,带着行李去了亚历山大港。他形容当时的感觉“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无限自由”。尽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联想起来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在非洲拍摄野生动物的青山,放弃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薪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他说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过客,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中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的陌生感逼迫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潜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偏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觉得这是他们精神上的家园。
由于阿伯拉罕的辞职,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运儿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颇丰,加官封爵,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但是,究竟谁是成功者,也许难以下结论。叩问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随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人吧。
最后,说一下这个书名,尽管在序言中,译者也解释了这个书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的说法。我们有太多牵挂与束缚,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洒脱与决绝,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梦想,在关心蔬菜与水果的时候,不忘畅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
中秋三天的假期的后两天,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首先说明这书压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没有任何关系,就如我读书的夜里,虽应是月圆人圆的时节,天上和四周却空空荡荡一样。
故事的情节不算多复杂,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可谓中产有余了,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远远没有作者讲故事本身精彩。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抛弃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梦想。这样的人,特别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负责任、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甚至有些冷血的与世俗价值观绝对违背的社会异类,他妄图摆脱社会给他的一切枷锁,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饥寒交迫和种种折磨苦难,都无怨无悔。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可恨,因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样,这个社会要么彻底乱套,要么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但这样的人又让人佩服,甚至羡慕,他无疑是强大的,有勇气与毅力。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能够找到自己的梦或者过上梦里的`世界,他都已经成功了。做自己的梦,让别人说去吧!毛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各种人的角度出发,间或夹杂些自己的评论,将主人公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笔就如刀,雕刻出的现象丰满生动。
这个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来却很有童话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爱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嗯。可以吧。”“讲什么的?”“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
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评论,点击率最高的的一个小女人写的感悟:“亲爱的,我是鲸鱼,可是你只能给我一台饮水机”,是看了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评论之后的顿悟,意思是女人对于爱情的渴求就像鲸鱼对于大海,可是男人却只能提供一台饮水机那么多的水。因为毛爷爷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于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爱情的幻影中,不关心时事,不知道科学,书里书外只有爱情和娱乐八卦。
书评引来回帖无数,虽然很多人对于她关于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并不是这样视线狭窄,但是也有很多贴是深深的共鸣。我当然不是那种以爱情为唯一人,也许这和我从小的生活环境男孩多有关,也与自己的理科出身有关,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那两段评论虽然在我的心里有了那么点涟漪,但还不至于那么大的触动,我最大的触动是来自他另一段话:“‘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语音里流露着一片热诚,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动了。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我震撼于画家内心强烈的个性表达欲望以及他对自己内心渴求的响应。我很羡慕他。
他的内心是极度自由的。没有什么社会准则能束缚他的心灵。他对于他的工作拥有极度的热情,对于任何物质的享受毫不在意,丝毫不认为忍饥挨饿是受苦受难,完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还有另一段:“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
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佛教中所谓前世有点类似这样。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毛姆准确地描写了一个天才画家的生命历程,更多的还是他在记叙的过程中加的那些议论。很精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
最近读了《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这本书并未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但当我一步一步读下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这本书还是挺特别的,挺值得阅读的。首先,说一说这本书的名称,“月亮和六便士”,那月亮究竟代表什么呢?六便士又代表什么呢?月亮和六便士有什么关系呢?带着疑问与好奇,我开始走进了这本书。
小说的主要讲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作为一个股票的经纪人,家中有贤惠的妻子,有儿有女,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为他心中还在燃烧着没有泯灭的火苗,因为对画画的挚爱,他选择抛妻弃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决心呢,为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可以不顾一切吗?作者毛姆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主人公的理想怎么能算是真正的月亮呢?月亮应该是纯洁美好的,但查尔斯的行为明显是违背了这一特点,他抛妻弃子的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不会说是不残忍的,具备这种病态思想的人,现实生活中应该没有几个。很多事情也许在经过沉淀后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书也是如此,刚刚读完和经过品味过后的见解自然也会有所出入。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是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也大多都是平庸的,很少有人会为了理想而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是他们甘于平凡,也许是他们不愿被世俗诟病。想一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其实也是挺令人欣赏的,源于世俗,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些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所以,主人公查尔斯不在乎世俗勇于追求梦想的做法也是挺有勇气的。这本书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同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发现卑鄙和伟大、恶毒和慈悲、仇恨和慈爱,它们并行不悖”没错,没有一个人永远是善良的,也没有一个人永远是恶毒的,人生来就是个复杂矛盾的生物。也许文学都会具备一个特点,它让我们学会切忌绝对,告诉我们世界的模样,人性的模样。也让我们知道一件事表象的背后都是有成因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感受,就可以避免偏见和盲从。文学作品总会注入读者的不同观点,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观点不同,看法不同,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虽然当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不认同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但是当读完的时候我好像还挺理解主人公的,我们确实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抨击他的行为,很多事情并不能说它不对就一定是错,很多东西也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权利,40多岁的思特里克兰德选择在生活安逸的情况下去追求梦想的行为,无疑说是勇敢的。虽然从伦理观上看,他的做法可能是有失妥当的,可是从理想的层面来看,他的行为是伟大的,就像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一样,理想也不分对错,敢于追求理想的热情本身就值得称赞了。
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清楚的,理想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要实现梦想,当然,多多少少都会有坎坷,梦想的实现,肯定是要经历一定的苦难之后才会开出胜利之花,伟大如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一样。他在追逐自己做画家的路上,先是经历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后身体上的疾病缠身加上心理上的挫败感使他奄奄一息,这样的挫折和苦难并没有使他回归自己的舒适生活,仍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小的梦想,后来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上,还和一个土著的女人结了婚,但是后来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风,致使双目失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却画出来了盛世之作。
这部作品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没有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一座山是毫无崎岖的,大海也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经历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梦想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实现梦想的.路途,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人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便会放弃理想,安于现状,而有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梦想,便勇敢去追求,就像查尔斯一样。一个有梦想的人,是精彩的,是发光的,不论他的梦想宏伟还是简单,毋庸置疑查尔斯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虽然他的梦想只是画画,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他也做到了。
纵然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令人费解,但这本书仍然有很多人去看。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查尔斯是一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一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没有对错。他只是做了他自己认为应该做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平平凡凡,很多人也许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在浑浑噩噩,只是安于现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也许就是让我们知道诗和远方从来都是存在的,看起来很远,可是当你真正去触摸的时候,也许就在那里。
如何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抉择也许是个很难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只要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就是对的,理想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现实生活往往也需要理想的浇灌才能更加丰富。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精彩,充盈好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才应该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并且敢于追求梦想,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创造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语录11-05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感悟12-01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2-26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2-01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3-27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02-15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1-29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精选32篇)12-30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2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