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2023-04-16 18:19: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桃花源记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2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个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完美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可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3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6

  逆境之中梦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只小碟破茧而出,它飞过草木,越过山川,来到了溪流的尽头。这是一个漫山遍野尽是桃粉的绮丽世界,仿佛是那个战乱年代最后一片和平之地。这里没有纷争,没有战乱,有的只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这是多少人的梦中仙境啊!在那个阴谋不断,政权交替,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战死沙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悲伤、仇恨以及不甘,可谁又能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谁又能怀揣一份美好面对悲惨的现实呢?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明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文的热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痴如醉,而这与当时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而这来自美好的向往之情,更是一种摆脱了肉体,越过了现实的一种超脱,能在逆境之中怀揣的一份天真。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我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怀有梦,我们只知道每天按时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从没有想过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当一块面包和未来的一亿美金中让你选择,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那块面包,因为那是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干大事者必须怀有崇高的理想。马云说过,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怀有梦想时,中国将会变得无比强大。梦是一个人毕生所及却又可能可望而不可达的东西,但每一个人都不应迫于现实而停止对梦的的追寻。每个人都应怀揣着一个梦,并向梦和远方奔去。

桃花源记读后感7

  最近,我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盒子,我觉得这个盒子很漂亮,我随手打开这个盒子,突然盒子放出亮光……

  当我醒来时,我已经在一条船上了,那个盒子也依然在我的手里,我左看看,右看看,发现旁边都是美丽的桃花树,我觉得好奇,驶着船一直向前行,发现有一座山,山的中间有一个孔在放亮光,我就一直驶去到了那座山,发现有个洞口,可是洞口只能一个人进去,我只好把船停在洞口。我沿着洞口走了数十步,突然前面一道亮光从我眼前闪过。

  哇!真美丽,人世间竟然有如此的地方,山下的农民在耕田,老人和小孩子玩耍着,鸡和狗难叫着,还有美丽的树林。当我看见他们衣服和房屋时,我发现了他们好像是古代人的打扮,我走下了山,问:“他们是什么时期?”他们回答:“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秦朝时,祖先为了躲避战争,才来到这个地方。”后来,他们发现我的衣着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就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来到这个地方?”我说:“我原本是现代了,捡了一个盒子,它不知不觉怎么把我带到这。”后不,他们都不管是什么人,就请我到他们家做客,还请我喝酒,我就告诉他们:’我不喜欢喝酒,给我倒几杯水吧!”他们就说:“你在这住几天吧!”我说:“我不知道怎么回去,就在这住几天。”村里的.人见的客人来了,马上给我杀鸡吃,还给我许许多多的点心,我觉他们真好情热客。早晨刚起来,我到山上时,村里的人在找我,还以为我要走了。于是,我在山上叫了他们几声,他们才知道我没走,我在这整整几个星期,突然盒子发光了,说:“年青人,你该回去了。”于是,我对村里的人说:“谢谢你们照顾我,我要走了。”村里的人说:“再见,不要把我们这里的事告诉别人。”于是盒子一瞬间把我带了回来。“

  当我醒了时,盒子已经不在我身旁,我以为我是在做梦,可是我很高兴,做了一个这么美好的梦!我真希望这个不是梦,而是现实。

桃花源记读后感8

  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9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10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记》,其中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的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第一类是普通的渔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桃花村;第二类人是桃花村中淳朴的村民,;第三类人是像刘子骥一样的高尚人士,他们是作者的化身。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桃花源记读后感11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12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3

  我从未见过那样多而密的桃花,它们好似是桃色的雾,走在其中,满眼都是花儿,犹如像它们的芬芳染成花的颜色一般,像只在梦中的景色

  耳边响起那渔人的话语,我站在船头,心里更加期待了几分,像他所描述的,武陵的桃花林。溪水拂着船,鱼儿在水里活泼的游,听到船的动静,忽的消失了踪影。

  子骥。船上的一名水手走到我身边,我已经受太守的派遣来过一回了,根本什么都没有,差点还迷路了,你也就别报太大希望了。

  我一定可以找到的,那如此令人着迷的桃花源我的目光顺着溪水慢慢向上看向目之所极的最远方。

  当时我觉得十分神奇,就顺着那桃花中的小溪确切的说是流动的桃花一直走,我看见了,被层层云霞遮住的山。我划着小船在花瓣中游,被船划开的.桃红还未来的及合,就已经被落英填补。

  我想到渔人出行前与我交谈的话语,想象着画面。

  我穿过桃林,来到了那山中,陡峭之间还藏着一个小洞口,很小,只有一个人能进,但之后就不一样了,山洞的光从几十步后变的透亮。我往里走,不一会便看见了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繁密的竹林,幽静的池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的衣着和我们一样,老幼都怡然自得。

  他们看到我,就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了他们,他们也杀鸡设酒来招待我。这可有趣了,他们说他们是秦时来避难的,之后就再也没出来过,都不知有过汉朝,更不知魏晋了。

  我把我知道的事都与他们说了,他们又留了我两天

  水手的呼喊打断了我的回忆,我问他:怎么了?前面没路了!

  我转身看去,前面是溪流的源头。我似乎被雷劈到一样的震惊,但更多的是如汹涌溪水一般的失望。耳边忽然想起渔人对我说的话

  村民们之后还跟我说什么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与他人交谈啊的话。

  距离我去找桃花源已经是很久以前了,我躺在床上,没有力气再说话。

  我闭上眼睛,眼前是我无数次幻想过的,武陵如梦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4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读后感02-13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03-30

桃花源记读后感10-19

《桃花源记》读后感10-29

《桃花源记》教案02-11

桃花源记教案07-05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03-29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04-16

桃花源记读后感【热】04-16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