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时间:2023-04-20 16:10: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志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志读后感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学史上,有二十四部史书熠熠闪亮,它们取材广泛,记事详实,被后人并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史书,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其功勋不可磨灭。而《三国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三国志》是由晋代陈寿撰写,裴松之作注。它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分别记录了魏、蜀、吴三国在长达一百多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杰出人才。其中《魏书。荀彧传》使我深有感触。

  《荀彧传》是陈寿关于荀彧的传记,荀彧为人雅量高致,有“王佐之才”,曹操称赞他为“吾之子房”,对他十分器重。然而,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汉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先投奔了袁绍,未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曹操,才得以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负。荀彧先后向曹操推荐了经商的戏志才以及自己的好友郭嘉,彻底摒弃了当时的门户观念,礼贤下士。事实证明,荀彧和萧何一样慧眼识珠,戏志才神机妙算,而郭嘉更是被称为“鬼才”,算无遗策。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较量中,荀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因为有荀彧出谋划策,曹操得以守甄城,定兖州,降官渡,灭荆州,他的历史功勋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扫除一切障碍——包括那个亲密无间的战友,相互信任的朋友,忠心耿耿的属下,荀文若。虽然荀彧身在曹营,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汉臣,他一直天真地认为曹操起兵只是为了光复汉室。他一直忠于汉室。所以当曹操意欲加爵魏公,进封九锡时,荀彧表示坚决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定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两人之间陷入信任危机,终使得曹操做出最后的决定。之后发生的事情并不像电视剧中的老套情节一样皆大欢喜,而是走向悲剧。

  曹操出兵讨伐东吴,荀彧留守寿春。建安十七年的冬夜里,荀彧独自坐在堆满公文的清冷房间里,曹操的使臣突然送来了一个食盒。他知道,曹操想要杀他,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里面会是什么,匕首,还是白绫。荀彧边想边打开了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是啊,曹操给了他权力,给了他名声,给了他财富,还能再给他什么——除了死亡。荀彧不动声色地合上盒盖,批完堆积如山的文书,从桌下摸出一个白玉小瓶。望向窗外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他整理好衣冠,向着西方的许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而后将瓶中鸩酒一饮而尽。不知道为什么,荀彧想起了西汉的淮阴侯,韩信。

  确实,荀彧的命运与韩信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文一武,都是旷世奇才,都曾身居高位,都为帝王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都因为君主的猜忌而惨死,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故国破,谋臣亡”。“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果然,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更讽刺的是,荀韩二人还都有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蓝颜知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过,似乎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韩信之死有他自身的责任,他总归是在楚汉相争时小小的要挟了刘邦一下,而荀彧之死却是因为他过于忠贞不贰,忠于已经倾頽的东汉王朝。“谋反”必死,可是忠贞也不得善终,看来当真是伴君如伴虎。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荀彧与韩信的命运固然使人唏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即使历史真相无比残酷,也不会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牢记历史,认真学习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志》读后感03-31

三国志的读后感范文03-31

《三国志》读书心得09-25

三国志读后感(通用26篇)02-11

三国志读后感(通用47篇)03-02

《三国志》读后感初中生作文04-07

试论《三国志演义》的插叙叙事05-27

三国志新传小学五年级作文03-18

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01-03

《青铜葵花》经典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