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国论读后感 推荐度:
- 六国论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六国论》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国论》读后感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汉也,是因其先以自灭,终将被他国所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没有内因,也不会有外在发展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可见内因是多么的重要,道德经上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此观之,大到于国,小到于个人,皆先以修根而后固其身,
我们都知道,秦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是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在前,最后刘邦灭秦在后,创了大汉王朝。然而杜牧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把六国灭掉的不是秦,而是六国它们自己。打败秦国的也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秦自己!
我认为自古历朝历代,都是内在政治混乱不堪所创造出的'条件在先,而导致不是自乱自灭就是被他国所亡,想想,那个王朝的盛世,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周围的国家都怕,都不会欺负它。就是被欺负,也是欺负者自作自受。而最后,都是个个朝代先自己衰败下来,弱小得不堪一击,所以才被灭的。这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吗?如果它本来就是强大的,会被灭吗?
大到一个国家兴亡,小到我们个人的成败得失,我们人人都会有失败,失败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无论别人怎么样,都是自己让自己失败的。你没有对方好,这就代表你有缺陷。别人可以安慰你,但你自己绝对不能安慰自己,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越说别的人不对,其实自己就越是不对,而且会越来越不对,所以打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而就是自己。。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生自灭,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天之道也!虽然没有永久的朝代,但可以借鉴历代圣贤的教诲,延长和平的寿命!
《六国论》读后感2
最近看了很多古代文人写的文章,发现古人喜欢“古”。有许多有志之士喜欢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孔子曰:“吾非圣人,吾爱古人,敏于求之。”看来古人对“古”的讨论很多,但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认为历史学说只是一种“基于现实唯心主义”的说法,有点空穴来风。
以苏辙的《六国记》为证。子游认为六国百姓大意大意,导致亡国。他指出,中、韩、魏六国近秦,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魏近秦,盖山东诸侯”。但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说法存在三大史学理论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1、苏哲站在后人的.角度回顾历史,提出了一个问题:但谁知道秦国会统一天下呢?就好像一个人考语文,等试卷发了,你会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然后就说说我当时是怎么理解的。事实上,如果你当时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后面的作文可能写不完。如果他按照他说的去做,灭了秦国,说不定楚国就会称霸天下。于是苏辙写下《新六国记》,讨论秦五国如何对付楚国。这是历史理论中的第一大矛盾——时间矛盾。
2、六国有没有联合伐秦?有。苏秦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六国之盟,全力攻秦,逼秦弃地入关,据险而守。但是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注意,六国是六个国家,不是一个国家的六个省。他们各怀心事,只要自己的利益没有了,就会立马收拾东西离开。但是,苏辙却毫不犹豫地要六国长期抗秦。这是让历史的潮流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发展,太理想化了,所以历史理论的第二大矛盾就是理想矛盾。
3、苏辙说:与四国无干,韩、魏为敌。意思是韩、魏抗秦,其他四国暗中帮忙。如果你是汉魏之王,与其牺牲国家的领土完整,不如让四国相安无事;舍命攻秦,却让四国安居乐业,还不如直接投奔秦国,享受秦国的俸禄。这是历史理论的第三大矛盾。让个人和组织做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情。我称之为动机矛盾。
《六国论》读后感3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
【《六国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六国论优秀教案02-27
六国论读后感04-05
六国论读后感范文03-30
《六国论》实用教案(精选10篇)08-20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通用10篇)07-01
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01-03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05-15
经读后感 读后感悟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