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18:02: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法国作家所写的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局外人读后感,欢迎阅读!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1】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

  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

  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

  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

  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

  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证明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

  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

  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

  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

  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

  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

  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

  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

  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

  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

  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

  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

  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

  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

  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

  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

  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

  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

  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

  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

  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

  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

  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

  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局外人读后感【2】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

  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

  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

  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

  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

  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

  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

  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

  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

  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

  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

  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

  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

  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

  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

  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

  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

  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

  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

  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

  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3】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口味越来越刁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别人告诉我所应该有的惊讶感。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加缪的书,之后去看书评说这是一本存在主义小说。

  对哲学稍微看过一些,知道存在主义大致是把人的自我意识与外化存在剥离开的一种思想。

  这本书将这种抽象地哲学思维用小说这样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直观的手段表现出来了。

  莫尔索即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对自己在社会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存在与自我意识完全剥离开,就像是自身肉体的一个冷眼旁观者。

  只是他并不是刻意去这么做的,所以他还会有各种欲望比如性欲。

  我们通常说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但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也就是他自身。

  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最真实。

  莫尔索对自己无比地坦诚,不止如此,他在人人都戴着面具生活的世界上也真诚地袒露着自己。

  这让他在别人的眼中看起来像一个“怪胎”。

  作为一个意识,他是从朦胧中成长的,虽然肉体来自他母亲,但是精神意识这种事物是无法认知到自己的起源的,所以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从混沌中来,并不与他人有真正的关系。

  对世界的认知模是“我”和“非我”。

  人类正是各个不同,各个孤立。

  我觉得每个人都曾经有这种想法,这想法无关痛痒,无关对错。

  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不止自己,总是会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处于一些关系里,与他人有着各种契约。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社会对他人有需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也有需求,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真正相对他人的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意识可以毫无障碍地在某些时刻对自己的物质存在独立,成为自己的观察者。

  人的自省就是这样一种独立的证明。

  可是这种状态如果变成了常态,那就会出现错乱。

  当意识一直处于这种观察者的立场时,物质上的外在就是无控制的无意识的,随波逐流的。

  本书的主人公就近似这样的一个人。

  当然无关对错,但是他破坏了某种人之所以为人的隐秘契约。

  他摒弃了所有人类摒弃了这个世界,人类和世界也会摒弃他。

  就是这么简单。

  不知道他一直用这样的模式在世界上生存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只能说自作孽不可活。

  小说还很刻意地去“荒诞”了一下,整个审判的情节中,法庭上所有人的重点其实集中在他在母亲去世时的表现而甚少去讨论他实际被审判的那宗杀人案,看得人哭笑不得。

  在小说中出现了这样刻意的情节,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我很反感这类主题先行的写作。

  小说家没有为哲学做解释的义务,只有哲学家为小说做解释才正常。

  因为小说家是在演绎一个世界,而哲学是从对世界的思考中得出来经验结果。

  本末倒置就成了二流。

  法国人做文学最差劲的一点就是这个,他们有良好的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非常高。

  可是法国小说却难成大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写小说的时候,作者不愿意去自然地写作,而是带有目的地写作。

  他们依照某种目的去设计人物性格,然后再按人物性格安排情节。

  诚然这样小说的文本会比较严谨,但是匠气太重,作者的身影时时闪现其中,破坏掉了整体的美感。

  这是在经营一本小说而不是创作一本小说,是阿波罗的艺术而不是狄奥尼索斯的艺术。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对情节节奏熟稔的安排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高超。

  莫尔索这种人要是活在我们身边肯定是个非常讨人厌的人。

【局外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局外人读后感02-07

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04-24

局外人读后感范文06-15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21篇)08-01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22篇)05-18

[经典]局外人读后感4篇08-30

《局外人》读后感15篇03-27

《局外人》读后感(15篇)03-27

局外人读后感12篇04-07

《局外人》读后感(通用44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