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的样子。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家萧红写出了自己的童年。
书中有一处,我很难忘。是他们迷信七月十五日是鬼节,那天出生的男女被认为是鬼托生后的.人。说明了他们的市井气。虽然,他们也知道是没有鬼的,可他们还是迷信。萧红细心的记下了这一切。
哪里的生活充满了迷信,什么海龙王之类的他们都觉得有这种存在。那里的人是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了鸡皮蒜毛的小事斤斤计较。刻画出了一个灰暗的世界。没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没有伟大的抗日英雄,没有优美的故事,却把小城镇里的死气沉沉写了出来。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那里的愚昧、落后、迷信等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是一条河流,河边有一个镇,名字叫呼兰河镇。它偏僻、灰暗。《呼兰河传》写的就是生活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的生活。读完《呼兰河传》,我觉得那里的人们很封建、很愚昧。
他们都很迷信。如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只因小团圆媳妇太过健康,不是柔弱、常常生病、不爱笑的.人,就天天打她、骂她,想把她打成她想要的样子。婆婆觉得她身上有鬼,就请跳大神的人来她家跳大神。“大神”叫小团圆媳妇生吞下一只鸡,鸡的身上还带着毛。除此之外,还用滚烫的水去烫她,结果活生生地把小团圆媳妇烫死了。
他们也很贪财。小团圆媳妇死了后,家里人痛哭。他们不是哭小团圆媳妇的死,而是哭他们花在小团圆媳妇身上的180吊钱。
他们还很麻木。那里的人们每天都在说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不是说谁家猪死了,就是说谁家人死了。说这些话时,脸色非常冷淡,像是在说一件平常事一样,对人的生命不屑一顾。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人性里虽然有善良的一面,但也有很多丑恶的东西。我身边很多同学说,古代社会很好,女孩子不用上学,也不用写作业,生活会很快乐。可是从小团圆媳妇身上来看,并不是这样,她们不上学,思想很浅薄,命运很悲惨。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他不屈服于生活,他说别人在呼兰河能扎下根能活得好好的,他也一定可以。他虽然也常常因为生活的辛酸而满含泪水,但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着小驴到井边饮水了,小儿子也会笑了,会拍手了,他还是很欣慰的。
他当然是欣慰的。他战胜了自己。这让人不得不为他竖起大拇指。他是个内心强大的人,没有因为周围人施加给他的巨大声音和压力而屈服。他只做着他自己的事。他也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而绝望,反而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微笑着执行着他的使命。
冯歪嘴子显然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多少人能真正承受得住外界给他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依然心平气和。我们总是说“人言可畏”,“舆论可以杀死人”,事实上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并不够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轻易受外界舆论影响的,他总是笃定的`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做着正确的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再回头来审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独立的人?我的内心是否也是强大的呢?
薄薄的一本《呼兰河传》的确可以引发许多思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萧的声音久久荡漾在萧瑟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寂寞的童年中,所发生的那一件件难忘的往事。书中不仅写了萧红的童年,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呼兰河镇里,封建迷信的人们、充满了死亡、血腥残暴的生活,衬托出萧红小时童年里的那种旁人都无法理解的伤痛和空虚寂寞。
在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许多同学都认为萧红小时的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的、快乐的。但是,真正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我发现,萧红的生活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正如序言中茅盾所述:“……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
这序言就已经让我的想象开始天马行空,更好奇下文了!刚开始读,只觉得作者的文笔十分清新,读着让人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品味,咬文嚼字般使自己对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了解得更加透彻,更能体会这本《呼兰河传》的实际意义,更能走进萧红的内心,更能以她独特的观点去看她小时的回忆。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又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我静静读完了《呼兰河传》,看到了尾声:“……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如此平静的语句,却是萧红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读完了《呼兰河传》仿佛到了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几朵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今年寒假我读了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小说《呼兰河传》。本周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祖父的园子》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呼兰河传》,主要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候在祖父的大花园里面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在祖父的关爱呵护下,在花园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主要描写了在呼兰河城里生活的人们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整个小说分为七章,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五章,主要写了小团圆媳妇在她在12岁的时候就被卖到了婆婆家,因为她第一次在婆婆家吃饭就吃了三碗饭,给婆婆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婆婆对她严加管教,每天都打她,有时甚至还用针钉她的手指,小团圆媳妇特别的可怜,不敢反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生病了,可是婆婆并没有带她去看医生,而是请来了大神来给她治病。大神要让她洗热水澡,而且还要洗三次,亲戚和邻居们并没有阻止,而且还往她头上浇热水,最后小团圆媳妇忍受不了折磨,悲惨得死去。
看完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描写的呼兰河城的故事,是旧中国封建思想对劳苦人民迫害的一个缩影,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么美好的时代,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读书,不负韶华,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前两天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起初只觉得这本书作者只是干巴巴的描绘了一下他的家乡,没有色彩,但是只要你精心的品味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随着作者的笔锋,我也跟着走进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处在东北那一座封建小镇,那里的房楼是灰色的,那里的人们也是灰色的,都迷信邪教,没有一点色彩。
那里有很多的迷信习俗,这些习俗看起来庄重,却荒唐可笑,那里的人们都是从迷信于邪教中生长的。有的人为了为了生命而活着,有的人则为了死亡而活着。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书中有很多人自认为是美德的.事却极其残酷。其中,小团圆媳妇给我的印象最深。十二岁本来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年龄,却过早的被人们拐卖过来,本来来失去父母的爱已经够伤心了,可是还要为那里的人们拼命干活,同时还要忍受着人们的打骂,甚至还要以“治病”为由,是太过早的失去了性命。
封建社会是可怕的,也是残酷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团结起来赶走封建社会,同时为呼兰河的人敲响警钟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也是我打开萧红童年记忆之门的钥匙。
《呼兰河传》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的童年时期,在她的家乡呼兰河城里发生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
令我感觉最温暖的是第三章,祖父的园子。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也让我想起了我那七彩的童年,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讲述了率真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愚昧迷信的婆婆给活活折腾死的事。我怜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境遇,痛恨无知的婆婆,也让我了解了当时旧社会深入骨髓的封建迷信思想。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里面有美的,丑的;有善的,恶的;有七彩的,灰色的;也有愚昧无知的从中我也悟出了家庭温暖以及知识和眼界的重要性,也为自己能生活在新中国而感到荣幸,并立志为之努力奋斗!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是一部萧红回忆童年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回忆了“我”和外祖父游玩时、“我”家的后院、大泥坑、看庙、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等等。不仅有悲伤、难过,还有开心、快乐。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婆婆花了大价钱请回来的`,这小团圆媳妇一请来就生病。人们说她不像团圆媳妇,个子高,辫子长,太大方了,见了人不害羞······婆婆每次一到小团圆媳妇惹她生气的时候就把小团圆媳妇给绑或吊起来,然后打他,一打她,小团圆媳妇就说她要回家,可她一说她要回家,婆婆就更生气了,又打又骂,有时候惹火了,还会用烧红了的烙铁去烙团圆媳妇,烙出了个大疤。
童年是快乐的,有时也是悲伤伤心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生命如秋叶般一吹即逝,虽着有华丽的金装,却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个贫苦的小城,每个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兰河。她家在一个大庭院中。在这里,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连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复复、枯燥乏味的。每隔几月就会举行一次“精神盛举”——祭拜鬼神,热闹也不过是过度迷信引起罢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过去了。
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个生命成为了亮点,却惨忍地熄灭了。
生命是顽强的,但又是脆弱的`。年仅十二的小生命,却逃不过婆婆的毒手。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不几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种办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说要用开水烫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开水烫时许多人围观,无一人阻拦,不久后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时依然对“我”笑,最后在众人眼前死去。
冯歪嘴子也是极惨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流言蜚语下。在人们口中,他并非什么好东西,其实他善良、大方。在后来的生活里,他与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王姑娘死了。人们的乱骂与王姑娘的去世让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结尾,他看到儿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兰河城的人们,比石头还冷漠,比恶魔还恶毒,甚至视生命如尘土,他们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们早已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变得不堪入目,怜悯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虚荣心。在小说中,有一句话直接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及无奈,一群穷人来到扎彩铺说:“人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该是无价的,是顽强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样也避不开社会的黑暗。小说的背景都是黑暗的,无时无刻都散发着化不开的悲凉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给予温暖。读的过程中,也有与祖父一同在后花园戏耍时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笼罩。
没有目标与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气般的存在,黯淡无光,毫无意义。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满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尘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本书:“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说到这,你应该会知道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女作家萧红所写的“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呼兰河传》。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清凉的人情小说,也是女作家萧红一曲哀而不伤的挽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住着女作家萧红,她从寒冷的冬天开始记录。也许,这段童年回忆对她的印象太深刻,至她长大了,还记得这段又伤心,又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场景,事情都十分仔细。不说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全在上面,但我肯说,只要是记得的,只要是书上萧红写了的,都是十分详细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只有一个。”“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里面了。”“来了风,庙子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框子虽不会响,但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这几句话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几句话和文章里的其它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是许多人丢了的手法,那就是贵在写实。很多人看见文章要求是“写一篇亲身经历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这样一来,就成了编,这样是可以,但是写文章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好。当然,加点辅料,也就是好词好句来画龙点睛,会让文章变得更有趣。
读着读着,我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兼优点。
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见悲惨的电视剧、文章都会伤心。有时候这个“环节”过了,还沉浸在眼泪海洋里。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来“治疗”一下我们。而作者萧红,每次在写完比较凄惨的段落或篇章以后,作者萧红就会写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植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萧红的自传。独特的写法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讽刺,也有幽默。刚开始读时则为轻松愉快,反到了后面却及其沉重。这本书不仅仅表达了萧红怀念儿时之情,也反应了民国时期封建地主家庭的故事。
这本书中祖父是最爱作者的一个人,而祖母去世对于作者而言并不惋惜。在书讲了二十几页后,出现了一个叫团圆媳妇的姑娘,她年仅12岁,每天被虐待,最后大病不治而死。在这里我跟作者一样,心里愤愤不平,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迷信。
再到后来有二伯的出现,使人对他毫无好感。虽然有二伯是个被别人压在脚下的.小人物,但在他内心深处还始终拥有着强大的自尊心。
到了最后,作者清楚的写出了冯歪嘴子的生活是羞辱的,但不久后你会知道他是被现实逼迫的,这也让人们知道当时穷人生活精神和物质是那么低下的。冯歪嘴子虽然穷,可他其实是一个慈父,他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在精神上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孩子。
啊!真为萧红和团圆媳妇的早逝而感到惋惜,所以,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童年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我读完全书第一个感受。回头想想,书名《呼兰河传》就有着鲜明的一种印记或是别有意味的标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生长在虹桥镇——据传因桥梁远眺宛如长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镇——桥梁众多,水道纵横,对溪河湖海总有一份自然的亲切熟稔,绝没听过“呼兰河”这样的名称。“呼兰河”、“呼兰城”一经叫出,咀嚼不出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却能咂摸出独具特色的北地风情。
这风情在萧红笔下不是壮丽无边的风光景致,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不是惊天动地的情情爱爱,就是一个童真质朴的孩子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地怀想,真实地展露。
呼兰河的人们怎么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读到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麻木和无趣的。对他们来说,一日三餐有块豆腐吃,有大酱下饭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饱”二字已占满心胸,榨尽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顿生民生之多艰的悲凄感!呼兰河的人们也是可悲可恨的`。赶车的老胡家接来了团圆媳妇——12岁传做14岁的童养媳——婆婆从最开始的下马威,到打骂、烙铁、请大神各种迷信行为摧残折磨,难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团圆媳妇的天真活泼,而不是媳妇样的毕恭毕敬。其间各种请大神、偏方“治病”都称得上酷刑折磨,最终无数看热闹的人,看着12岁的赤身裸体的女孩在大缸里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过来后善心的人还要按着团圆媳妇的头接着浇热水。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有着独特的幽默与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觉得絮叨和凌乱,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也没读出独特见解,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读书随笔05-27
呼兰河传读书随笔8篇05-27
呼兰河传读书随笔(8篇)05-27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03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02-09
呼兰河传读书随笔(汇编8篇)05-27
呼兰河传的阅读心得体会03-19
读《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