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名的历史名著,也是作家罗贯中智慧的结晶。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三国期间发生的故事。有人喜欢里面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故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人喜欢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正是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他不仅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还有过人的机智和才干,正因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难。可是诸葛亮不仅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还让周瑜扑了个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他把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我们后人树立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
我还十分佩服刘备。他从一个卖草席的,一步一步艰难的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等辉煌的成就,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汉中王,与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这些得力的手下,刘备也不能走到现在。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为他四处征战,就是因为他为人谦和。他的身份高贵,却还能做到三顾茅庐,实在是难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卧龙先生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一心一意为他谋划。
再来说说关羽,他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气冲天、一身正气。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还有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对孙权,对吴国忠心不二,曾经多次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周瑜后来被自己的狭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实在是可惜。
读《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大义凛然;周瑜的万人之英。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也是一盏灯,一盏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十分的精彩,比如:王允用义女貂禅献了“美人计”,使吕布杀死了义父董卓。诸葛亮用自我的智慧分别使用了“借东风”和“草船借箭”以及各种谋略把周逾活活的给气死了。还有《三英战吕布》以及《周逾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一些十分经典的章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下头就让我给大家讲解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以及我读完这一章节后的.深刻感受吧!
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是:孙权的部队大战华雄之后,败落而归,但孙权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又派了许多人马,去打华雄,但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正在孙权万分火急的时候,关羽突然站出来请求前往,孙权因关羽官小而拒绝了关羽,但因曹操力荐而又正缺少人马,所以答应了。曹操让关羽喝杯热酒再走,关羽把酒放在桌上就去了。回来后,关羽拎着华雄首级走了进来,孙权一摸,酒还是热的,十分佩服关羽,所以,这一章节便成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典故。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里的《关于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之后,我对关羽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觉得关羽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勇敢的人,孙权手下所有的勇士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而关羽这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但他明白自我有杀掉华雄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因为怕别人嘲笑自我官小而不敢站出来,而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向孙权请求前往,关羽的这种不怕别人嘲笑,敢于承认自我的本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孙权这事就做的不对了,他因为关于的官职小而不想让关羽前往,那岂不是用关羽的官职辱没了关羽的本事了么难道官职小的人就必须没有本事么要让孙权明白并永远记住一个道理:官职小的人并不代表是没有本事的人。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三):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多遍,每次感受颇深。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要数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任务,我想应该数曹操了,虽然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可抹杀的。曹操最值得欣赏的就是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他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在令中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真才实学买就委以重任。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陈琳归降后,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对他治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最后结束了三国三足鼎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沐浴在春风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更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我们虽然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
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4
终于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我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主要讲了这个故事。
一气:当周瑜打败了曹操,欢庆一番后,周瑜打算趁曹操不备,攻打占领南郡。周瑜知道刘备大军对南郡虎视眈眈,为了不让刘备抢先,周瑜率军,对南郡一阵猛攻猛打,打败曹洪、曹仁后,周瑜冲进城,不料中计,中了毒箭伤。此时,周瑜假装身亡,让军队去诈降,曹仁果然上当,曹军大败。这时,周瑜不曾料到。诸葛亮趁机派赵云去攻打南郡,关羽占领襄阳,张飞攻打荆州,蜀国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三个城池。当周瑜得知自己费尽心血都未夺取的城池竟然被诸葛亮趁机占领了,周瑜顿时气得大叫一声,箭伤迸裂,晕死过去。
二气:这时,刘备的夫人死了,周瑜趁机假装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可是吴国太真的看中了刘备,把女儿许给了刘备。刘备带着孙夫人走了,周瑜后悔莫及,急忙追,不料中计,损失了很多兵马。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被诸葛亮取笑,终于,周瑜又被气晕了。
三气:周瑜不甘惨败,又想得到荆州,便用了假途灭虢之计,可是这个计谋被诸葛亮识破了,诸葛亮也反用了一计,让周瑜以为刘备、诸葛亮中计了,不料自己中计。最后,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终于缓缓闭上了双眼,年仅三十六岁。
读了这个故事,我首先想到了周瑜。周瑜固然聪明,可是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容不得半个比自己优秀的.人,终于被诸葛亮打败。话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我看,周瑜英年早逝是被自己的小肚鸡肠、嫉妒心气死的。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与周瑜的智慧差不多旗鼓相当,可是为什么周瑜频频落败呢?是因为诸葛亮心胸宽阔,又有过人的智慧。诸葛亮和周瑜产生了明显的反差。
周瑜的心胸狭窄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以前在毛笔课上,原来我写的很不错,老师经常表扬我,后来又有一位同学进步非常快,都超过了我,结果老师不太表扬我了,就表扬那位同学了。我耳边听着老师的表扬,心中似乎燃烧着熊熊一把火,手也渐渐握成一个拳头,心中愤愤不平:原本老师表扬的是我,凭什么被她抢去了?后来,每次遇到那位同学,我就用伤人的语言讽刺她。我本以为她会伤心难过,也来讥讽我,结果,那位同学不仅没讥讽我,还在我每次讥讽她时,微微一笑,不作任何回应。读了这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我终于知道自己是多么与周瑜相似——与周瑜一样的小肚鸡肠。如果我再这样下去,后果必定也像周瑜一样,被自己气死。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让我成长了!我明白了人不能小肚鸡肠,要心胸宽阔,坦然地面对实实在在比自己好的人,同时要取长补短。我想这就是《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要告诉我的道理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相信大家对这首歌都很熟悉吧,对,这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说起来,我可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不但看了整套电视剧,更是对原著书痴迷不已。
暑假里,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这本书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事情。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待人忠厚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奸诈多疑的曹操……这些性格迥异又个性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欣赏的.是关羽这个人物。文中是这样描述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身骑一匹“赤兔马”。关羽这个人很讲义气,也很忠诚。在曹营中,无论曹操及其部下如何劝说,他都不忘他的大哥刘备,人在曹营心在汉。最终他过五关斩六将弃曹投奔刘备,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重情重义,相信作为三国迷的我们都是十分推崇和敬佩的。
而曹操则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旷世英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到董卓通缉,遂投奔到吕伯奢庄上。吕欲盛情款待,便磨刀霍霍向猪羊,但磨刀声传到曹操耳中,他却以为吕要杀他,便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死了。后来明知道自己错杀了他们,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通过这件事足以看出他生性多疑,稍有风吹草动便大肆杀戮,以防外患。
刘备和曹操却完全不同,刘备一向主张以德化民,赢得了人民的心,广受人们拥护、爱戴,各府郡百姓皆因刘备的仁德而愿意生死追随,军力自此大大提升,从而成了曹操的心头大患。
《三国演义》中不但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里面还有很多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这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的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把《三国演义》这本书合上,我的耳畔依然会听到黄河流淌的声音,战马在硝烟中的蹄声……通过读《三国演义》让我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起《临江仙》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就不由得联想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翻开了那本早已看过好多遍的古典名著。
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在这部书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如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谦逊亲民的刘备……在众多英雄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位英雄就是本书中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先说曹操吧,太多数人都说他奸诈,也有人总结说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的周到;“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体现了曹操的人生哲学。但说到底曹操也有好的方面,他还是世人熟知的杰出诗人、文学家。可是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也许很奸诈,很霸道,但他用兵举世无双,拿官渡之战为例,七万大战七十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打败袁绍后,他独霸一方。他也非常注重人才,他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如果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我倒觉得他奸得真,有奸的本事,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再说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青枣,青龙偃月刀,后加上赤兔马’关羽是神不是人,而且加上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就是说他的。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做人有忠有义。但到了三国时期,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严格,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选择回来。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将军并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服侍二主可以长久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样不但是忠的体现,还是难得可贵的道义。
一个国君想要建立一个好的帝国就必须有一个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我十分欣赏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为主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并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直到他病死五丈原,之前发生的一切些都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
我们少年就应该从小具有诸葛亮的博学多识,关羽的赤胆忠心,曹操的灵活善变。这三个,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奸绝、智绝。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7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感觉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而且是一部教科书。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书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比如《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比如较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如关羽、张飞、刘备、孙权、曹操,诸葛孔明等等。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如关羽的忠义精神、诸葛孔明的多智精神等等。比如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人们对他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武艺高超,技压群雄;有人说他为人忠义,有义气,有胆识;有的人说他歧视别人,为人骄傲,以致最后骄兵必败……不过现在看来,关云长的为人忠义被百姓所信奉,人们纷纷建立了关公庙,拜关公为神,祈祷关公能保佑自己。从小,我就在社会大环境下崇拜关公,视他为忠义的代言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出生卑微,却能闻名诸侯,成就一番霸业。当然古往今来,人们大多数不喜欢曹操这个人物,感觉这个是坏人的形象。歧视客观地评价曹操这个人物。他既有功也有过。有人说曹操一世奸雄;有人说他为人狡猾,机智;有人说他滥杀无辜;有人说他善于使用人才,充分发挥谋士的智谋;有人说他有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能够成就一番霸业;有人说他生性多疑,错失许多战机,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我还是挺喜欢曹阿眠的',毕竟他参与了众多的战役和事件,如七星宝剑刺杀董卓、发矫诏诸镇共同联合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大事件和战役。曹操凭着自己的智谋从无名小卒一步步变为一代奸雄,万世留名。
说过“鞠躬尽瘁”大家就会想到名相诸葛亮。诸葛亮拥有旷世之才,能预测未来,会无形八卦,且善于用兵,能洞察一切。可以说刘备事业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功劳,尤其是刘备死后,蜀军完全由他主持,若没有诸葛亮的帮助,蜀国早已灭亡。在《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狠毒。例如最有名的三气周瑜,诸葛亮巧妙地把周瑜起得身亡。故事中尽显了诸葛亮的智高一筹,胜券在握、成足在胸的智谋。
在七擒七纵孟获中也充分表现出诸葛孔明的智谋超群,能很好的处理民族的问题,让少数民族实行自治,这样能有效减少民族分歧和战争。七擒七纵让孟获明白了诸葛孔明的宰相气度和过人的智谋,最终真心归顺于蜀国。从而使蜀国南方安定,粮草充足,是蜀国更加强大。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合的第一段,现在想起来,还感慨万分。
三国归晋司马炎,此时天下一统,应了所谓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这部小说,我看完后感触颇多,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启迪,再翻开看一遍,仍能对我有些启发。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这部小说是成功的,不朽的,值得我们去看。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8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我们做人应如此,心中存父母,胸里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这次品三国的另一收获。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七擒孟获,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收取一方之地。诸葛亮终其一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只为忠。现如今,我们国家虽得到发展了,然而却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诚。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我在阅三国所收获的勇。
品阅三国使我从中获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引发深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么我们国家就能更加强大。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钓鱼岛和海南岛的事了,台湾也可能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了。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体会孝、忠、勇,努力去实践他们,让祖国更加强大,以最好的姿态踏向未来。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的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初次读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0
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我们缺少传统经典,就等于削弱了民族之魂。而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感。名著《三国演义》中“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洒脱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个性。足够能引起读者的仰慕和向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忠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三国演义》成功地刻画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以及桃园结义的刘、关、张等典型人物形象,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一句名言“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引来千古骂名。事实上却有些人也喜欢曹操,这归功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这种心怀大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得曹操能从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建立统一北方的丰功伟绩,才有了世人对他的钦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然而他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爱惜人才,能打破世俗观念,不计较个人得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长歌行中曹操求贤若渴,尊重贤士的肺腑之言。如此尊重贤士的首领,总是让人心头一暖,归属于他的帐下。他的志气,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爱才给曹操赢得了极大的关注度。
诸葛亮人称“卧龙”,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兵法战术,志向远大,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为人们所敬仰,被誉为“千里良相”,刘备爱才心切,恳求诸葛亮帮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就在刘备攻打吴国时,损兵折将,退守白帝城,在临死前嘱咐诸葛亮,如刘禅成器就辅佐他;如他烂泥扶不上墙就取而代之,帮他攻下这天下。“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尽全力辅佐刘禅。一篇《出师表》诚挚动人,感人至深。深刻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在百军之际他没有放弃刘备给他留下大业,毅然接过了重担而毫无怨言。
《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当中,我们每一天所经历的的事物中,往往都具有或深或浅的文化意蕴,布满点点滴滴的文化痕迹。而《三国演义》的文化在于精神的传承。曹操的心怀大志,积极进取,不计较个人恩怨,尊重贤才人士;诸葛亮对君主的忠诚,责任感和对汉室的热爱;性格清高,但却淡泊名利的情怀,让我们了解到民族的经典,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了个人的素养和鉴赏能力,而且让人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完善。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之进步”。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力军,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把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己任,挑起重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1
乱世出英雄,在这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里,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一个个英雄故事激励人心!草船借箭、单刀赴会、大战长坂坡、火烧赤壁……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牵动着我的心。《三国演义》最生动的部分就是对人物性格和外貌的描写,并把外貌与性格联系起来,比如,曹操,白脸体现他是一代奸雄最直接的描述,用这样的方法让文章变得栩栩如生,让我百读不厌。
《三国演义》这本书把历史变得更加有戏剧性,许多事都好像令人难以置信,引起我的种种猜测。它把一个人说得十分夸张,像刘备两耳垂肩之类的描写,让文章变得更加有趣。细细地品味每回的内容,其实它正是在告诉我们一些大道理。书中的忠臣有很多,以忠义为代表的关羽、赵云、郭嘉等。而奸臣小人,如杨松、吕布,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忠义是一个英雄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对我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在乱世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其中对曹操的描写极为生动:白面细眼长髯。把曹操评价成了“奸雄”,在我看来,其实未必,曹操也是个英雄啊!他大战官渡,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终身理想就是“以安民定天下”,这造就了曹操强大的魏国。可曹操为什么被称为奸雄呢,就因为他曾经面对陈宫说过一名十分自私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当时的曹操对权力的`渴望,可是直到曹操去世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霸业梦,但是坚持不懈让他的军队变得兵强马壮,这种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所以曹操也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
诸葛亮对我来说就是个神人,他是智慧的象征,是刘备霸业的奠基人,他以智服人,让不是那么“听话”的张飞也对他服服帖帖的。他舌战群儒,让东吴的众家谋士都“目瞪口呆、哑然无言”。他初出茅庐便火烧博望,让夏侯敦和曹仁心惊胆裂……诸葛亮是一位绝无仅有的能人志士,他甘心为刘备的霸业而赴汤蹈火,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顾全大局,让我对这样一位世间奇才深感敬佩。文中对诸葛亮形象的描写是羽扇纶巾,从中体现出了他淡定自若的智慧,也让我想起了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那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了辅佐阿斗他曾经几天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工作,所以诸葛亮死时,年仅59岁,英年早逝这让我感到深深地惋惜。
赵子龙是武将里“勇”字的一个代表,他在曹操百万军马中杀了一个七进七出,并保护着幼主阿斗,立下奇功。赵云是一个虎将,是忠臣,他的一生都在战火中度过。有一件事是最让我惊叹的,子龙年已七十却还能力斩五将,他的威风形象因此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他奋勇杀敌时,如入无人之境,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后人有赞美子龙的诗: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日救主雄。
看着昔日的英雄豪杰,心中升起无限的钦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豪爽,他们的义气,让我难以忘怀,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2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当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杯具人物了,所以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一样意见,也期望能一齐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当推出斩首。最终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
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当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提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提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我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终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杯具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并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3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为人所熟知。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我也早已看过许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兴致上来,于是便重读了此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刻画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武将,有些武将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记忆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罗贯中的深厚功力。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才集结、豪杰辈出的年代,文争武斗,好不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演义类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儿女英雄史。诸侯纷争,依旧不忘礼义。兵戎相见,依旧不忘忠孝。刘备入主西川,为大业不忍加害同族刘璋,是为礼;赤壁之战,关羽镇守华容道,面对落魄而逃的'北方枭雄曹操,却念及恩情,宁违背军令状,放走曹操,是为义;徐庶接到母亲病危的书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险离开刘备,是为孝;诸葛亮一生天纵奇才,却依然尽心尽力,辅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为忠;赵子龙长坂坡挺枪在敌营几进几出,百万军中浴血拼杀,是为勇。《三国演义》全书中,贯彻始终的是忠孝礼义勇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以致数百年来,人们品析《三国演义》依旧会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置身于那个年代,这便是这本书内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暂且不谈,倒是每次读都会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是他们却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说,三国纷争这个主线是这本书的骨架,刘关张、曹操孙权等豪强是血肉的话,那么这些个小人物便是毛发、指甲,丰满了三国历史。后人读三国,不应该只关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环固然闪耀,那些配角同样值得尊敬和喝彩。许多小人物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历史。一位伟人也说过,历史并不是属于那些英雄,而是属于人民。我们每个人更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作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无数细微的正能量汇聚在一起,将推动历史的巨轮走向进步。
《三国演义》中,曹魏实力最强,一统天下也是大势所趋。魏国的人才体系相当健全,人才层出不穷。反观吴国、蜀国,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国国力本不及魏国,奈何刘备复兴汉室心切,屡屡出兵,甚至因义弟关羽之死而对吴国大动干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建立,却又偏向了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国。可以说,这是一场根本没有盈利的赌博。无论吴蜀相争谁是胜者,都免不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被曹魏所吞。刘备的个人领导力也在当时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依靠汉代皇室光环凭借仁义起家的领导人,在面临真正决断时,个人素质往往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个人是酷爱蜀国的,每当读到五虎上将如何骁勇善战,都会不禁嗟叹,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将,又岂会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国一统。
遗憾成就历史,也成就了这部三国。天下归魏,三个当世枭雄,最后谁也没有站到历史的制高点。这首《临江仙》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4
小时候,我看的是插画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眼中仅仅只是如同漫画一般的小人书,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只记住了一些骁勇善战的虎将,忠肝义胆的关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张飞,百步穿杨的黄忠,这仅仅是对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肤浅而无味。
到真正懂事时,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到七擒孟获威名大振,都可以从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华。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错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六出祁山皆败,自己也被降职。自己本可以长久之计建功立业,却总是御驾亲征,最终劳累而死,给世人留下了遗憾。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应取长补短,臻求完美。这时,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我最看好的世间虎将张飞,智夺瓦口,大战马超,忠心不二,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唯我独尊,关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领兵伐吴,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刘备雷同与他,因为一时心急,将二十几年来储备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如果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收复一部分中原失地扩大领土范围,养精蓄锐,灭魏伐吴指日可待,必能一统三国,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刘备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诸葛亮、姜维又连年出师北伐,难得胜局,兵力耗损极大,贤能异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无力回天,邓艾一举攻下成都,西蜀从此灭亡。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英才诸葛亮无计可施,司马懿在乐观据守的状态下又丝毫不少斗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次能够出奇制胜。诸葛亮因悲伤,劳累过度在五丈原为病故。可见良好心态与事情的效率息息相关,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
但一次次残酷的战争还是告诉我们,停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昏庸要亡国的道理。只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义兼备的枭雄才能闯出乱世,一创霸业,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圣贤才能够收复群雄并起的江山。
所以,为了将来能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今日就必须打好稳固基础,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运行的过程,我们必须沉着冷静,淡然面对每一次的成败。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1-15
三国演义读后感左右《 三国演义》 读后感04-10
2023寒假《三国演义》读后感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28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5-10
《三国演义》 读后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