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1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为了更好关注每个生命体的个性成长理论基础上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这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它从五个方面,通过观点、例子,顺序的阐述了课堂观察的历史、过程和方法。书中讲到了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操作性定义:个体或群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后,在知识和技能上和课堂学习之前相比,表现出进步,达到了预设的合理目标,这一进步是在学生与教师、同伴、自身有意义的学习互动中产生。
一、设置合理的目标
合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学情及认知起点,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体现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当我们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如人意,未达到相应效果和目标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目标预设是否存在问题,是难度过高还是目标不清晰不准确。当预设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冲突时,我们需要调整目标,我们作为一个教授者,在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时,要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预设。
二、关注学习的进步度
书中进步度是指学生学习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对于日常教学一般只关注终点,而学生的起点关注度不足。在信息丰富的时代,一堂课下来,技术动作的准确率很高,或许是教师教学产生的,也可能是学生本来就有的'。课堂观察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可以尝试给学生做起点摸底,对同水平学生进行知识问答及尝试练习,可以在每堂课的末尾用2—3分钟设计好下堂课内容的知识摸底,从而来整体或修改下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目标达成过程是有意义
面对优秀的成绩,需要追问和了解,好成绩是哪里来的?目标达成的过程是否有意义是重要的一个标准。什么是有意义:达成目标的过程是有效且富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就是有意义的。书中把依靠记忆重复操作来提高分数的做法成为条件发射。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是发展的趋势,过程的意义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在探究练习的拓展性上要多些思考,而作为一个教授者,更要深入了解现阶段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
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体现学生中心和主体地位,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以学习为中心,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艺术,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大胆尝试的,敢于创新。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2
今年参加市教师教育院的有效教学培训时,接触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并有幸与其作者夏雪梅博士近距离接触。
拿到书后,绿色的封面给人以清新之感,封面上的“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触发了我好奇心。
于是,在多个寂静的夜晚翻开了此书,初读时,感觉比较理性,尤其是“课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进展”等章节,读得很艰难,有很多的术语甚至还不太理解。就着这样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在第三晚读到了第五章“观察前对目标的处理”。观察前应对目标如何处理呢?这引起了的兴趣,因为平时尽管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一直在反复强调,但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依然有“鸡肋”之感,用之无味,充之可惜,即使是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照抄教参的。带着期待,读了下来,发现夏雪梅老师所言的目标处理,主要是指观察前针对目标达成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分析目标的合理性。
这样的分析,无疑能让我们在进行实地课堂观察之前就澄清:这堂课,学生将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这些进步的方向设定得是否合理。那同样的,在进行微格剖析时,对教研组的观察教师而言,对预设目标的分析和处理,不仅是为便于观察,也是从目标探查教学的环节和过程。难怪,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观察或分析了目标后,即使不用进入教师的课堂,就可预知这节课的方向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有可能获得有质量的学习?后来,以后教研组在开展微格剖析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召开一个观察前期会议,不仅是对课堂观察角度、分工等的分配,更多的还应聚焦目标的处理进行集中讨论,让大家明晰了目标后再进入课堂观察,进行课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汇报,相信团队成员定会收获更多。
本书中的`第七章节“理解学习过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平时一直在自勉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但读了这个章节后,觉得有点惭愧。我们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吗?去听课时,发现有时老师精心预设的环节,进入课堂后,就会出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似乎并不总在一条轨道上。包括自己也是一样,这种种迹像表明,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带着很斐诚的心,往下读。正如书中夏老师所言,我们的很多课堂观察,对认知观念与过程的观察常常停留在简单的外部指标上,看了各教研组设计的观察指标,发现都停留在学生的举手次数,听课时的表情,各种学习状态等,非学习性行为等,回想各教研组设计的这类指标制度,似乎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方面作用比较有限。
从书中我汲取到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如观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道学生头脑中究竟有些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的确,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观察,我们都需要有一些知识基础,了解学习何发发生,学生的大脑中有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借助书中提供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四种不同的认知轨迹,遵循概念化的轨迹、遵循操作化的轨迹、遵循策略化的轨迹、遵循情境化的轨迹,让我们可以分析课堂中的“迷思概念”和对“零散知识”的理解,从而去探查学习活动与作业中学生认知水平……突然之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课堂上的有效观察,课后的数据分析,教师白描、话语的分析等,都可判断出整堂课上师生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进深度的合作学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3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夏雪梅博士的新着。正如着作封面所提的疑问: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为此,课堂观察还可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乍看书名真有些疑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其他的课堂观察有什么差异?作者关注“以学习为中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观察才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如何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实际上,我的疑惑也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学录音录像就被拿来作为教学分析、辩论和反思的重要素材。课堂观察首先被认为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常常运用自身拥有的概念系统对自己或同事正在做什么进行分门别类,而后条分缕析,进而反思建议。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研究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一个概念系统引导下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拥有一套能够运用来分析自己教学的概念工具。于是,以往的听评课也主要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仪表仪态、教学语言、教案设计、巩固复习、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把握、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作业布置等等。也便有了诸如崔允漷教授提出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等。课堂观察的维度成为了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量规;课堂观察的记录成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建议的理据;课堂观察的过程成为了教研活动的抓手。课堂观察更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8+10+5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于研究者而言,此书是“芳林新叶”;于实践者而言,有“柳暗花明”之感。
书中的“课堂观察”的新价值是由教师教育兼顾学生成长。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改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以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更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着眼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收集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最终寻求解决办法、做出决策。可见其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学”视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学主教从”理念的再度体现。夏雪梅老师的这本着作,读后感觉有四个特点
特点1:五维度的分析框架。该论文提出了五维度的分析框架,是可以实际操作的。非常真实的从教学现场中来的生动资料。
特点2:揭示了教育现况与未来的拉锯战。该论文揭示了我们教学改进的两种取向。第一种是效率取向。第二种取向是个性化。我理解的个性化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找出他的`潜能,用定制化的教育举措,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特点3:解释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必要性:课堂观察。该论文提出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于观察,也可以用于解释学生学习。
特点4:建构一套具实用性工具来探究学生学习。该论文整篇都是在探究学生的学习,但不是停留于理论的探究,而是着力探索实用性的工具。
同时,我想到最多的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分配不同的观摩教师分别记录与评价综合量表中的某个特定维度。在听课后,根据个人的记录与评价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样可以避免通常在教学研讨中常见的随意性与主观性,也能大大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率与质量。
1、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内教与学的状况所进行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我们开始的时候观察量表以改编别人的量表居多。由于不清楚量表背后的理论假设与问题指向,所以量表中原有的一些指标就不好观察,也不好记录,更不好推论。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是现阶段正在进行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开发和合理运用都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2、课堂观察的课程应该以常态课为主,结果应作用于实际教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心理压力,害怕自己的课上得不好,上课存在较多的表演成分。我们认为课堂观察不是观摩公开课,而是常态的教学行为的教研研讨,为日常教学提供改进建议的依据。我们在操作中要求被观察的教师应尽量展现课堂教学真实的一面,不要通过表演来遮掩存在的问题,否则会使课堂观察失去价值。
3、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对课堂观察的参与和对观察结果的研究,是教师从事专业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它也是教师间思想碰撞,交流经验的一种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好的途径。
我们教研组在去年也运用了课堂观察量表,教研效果也更有针对性了。读完此书我越发觉得量表设计的切入点尽量要小。开始设计量表的时候,总想用一个量表包含所有的项目,描述性的项目太多,操作起来极其不便。使用实践的过程发现量表的设计越小越好切入。譬如我们有一位老师观察点为小组合作的参与人数记录。她记录的小组有效发言人数只有1人,得出教师问题设计的太难,在小组内很难产生合作探究的可能,需要教师讲解的结论。我们把课堂观察的点设计的点小一点,由小见大。有效的课堂就是由一个个的小点所建构。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出现更多的问题。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课堂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实践证明,运用好课堂观察量表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率。
最后请允许我用李开复先生的话来作为结尾:“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地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分辨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相关文章:
课堂观察心得08-19
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06-08
《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04-30
学习课堂总结11-12
以客户为中心的读后感范文01-31
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范文06-08
《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通用03-10
《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优秀02-15
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通用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