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活着》有感

时间:2023-08-26 12:44: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范例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读这句话,似懂非懂。

  这本书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读的.时候,并未打算一个晚上就读完,读完后就让我联想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讲的苦难。

  男主人公福贵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难中,只有在一开始享受了几天富贵日子。从败光家产,到气死父亲,妻儿被接走,明明是准备去城里请大夫为母亲看病,却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来,发现母亲死了,女儿聋了哑了,好不容易将女儿拉扯大了,儿子却被抽血抽过多而死,难得为女儿找了个好婆家,不久却难产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压死,小孙子被豆子撑死。最终和一头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这样,但他们没有放弃,没有放弃活下去,是他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动了我,是他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贵是不幸的,但他并未用死亡结束他的不幸,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幸,换来了晚年的安稳与从容。

  我相信,即使现在再苦再累,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世界会给你回报的,就如史铁生,在20岁双腿瘫痪时,如果他选择放弃生命,也许就没有我现在所认识的史铁生。

  一切已然,必属本然,必然与当然。

读《活着》有感2

  活着,这两个字的本质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现在进行时ing……但是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有些人说是为了享受生活;有些人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可是到底又有多少人能搞清楚活着的意义。

  前一阵又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电影,玛蒂尔达问,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里昂的回答是:总是如此。之前看的时候不以为然,重新看到这段对白后,的确生活总是如此艰辛,但是还是要努力地活着。

  在看过《活着》这本书之后,我渐渐地明白了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清楚的记得《活着》中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他的人生如同电影一样慢慢放映开来,那原本幸福的家庭,由于他的吃喝嫖赌走向了败落,他也沦落到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下地劳作的境地,从地主的身份转变成了贫农,祖上攒下的基业也成了别人的家产。但是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革他都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那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是何等的悲痛——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

  尤其读到有庆的死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猝不及防,白天还蹦蹦跳跳的去学校,晚上就躺在那冰凉的.板子上,为什么刚到任的县长夫人失血过多就让有庆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为此丧命,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个刚到任的县长竟然是富贵一起抗战的好弟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啊。

  他用那粗糙的双手将所有的伤悲掩埋,如同那长眠于地下的亲人,终于他孑然一生与“富贵”相依为命。最后陪着他的只有一头老黄牛,他笑着哭泣,没有大悲大痛,讲述的时候他也只是嘿嘿的笑着。我想,这也就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3

  生和死,是个永恒的话题。《活着》中写道:“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不知不觉,来了,又离了,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奈何,难以掌控。却忘了,生死的界限又哪有那么清晰,我们生着,亦然亡了;我们亡了,亦然生着。蓦然想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寥寥几字,囊括了多少万物的规律。我想,生和死,也可以用“生死合一”概括吧。

  《活着》中的福贵,出生起便如“夏花之绚烂”,活在一个地主家庭。多美好的生啊,但他蹉跎岁月,挥霍无度,贪婪地享受着生而为人的滋味,如一酣甜的美酒,缠绕着舌尖,刺激着每一个味蕾,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开始狂欢,忘了妻子,忘了父亲,更忘了自己。妻子的千万次呼唤,也未曾把他换起——个喝醉了沉睡的酒鬼,谁又能让他醒来呢?他活着,也死了。

  一声霹雳,他猛然惊醒。仰望天空,呵!要变天了。乌云吞噬了大半天空,天空尽头只留下微弱的光芒。寰宇阴森森一片,草木枯萎,唯有他,与那在后匆忙追赶的人群。他败光了所有家产!我想,他的心情是极富杂的,对那声霹雳心存感激,又憎恨无比,又或许想继续品尝美酒,把自己灌醉。无论如何,他不得不活过来。但,太晚了,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这暗淡的世界挣扎。“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原来,现实生活竟是那么不堪一击,他却无能为力。此时的他,是一只蝼蚁,搬着比自己重百倍的磨难,战战兢兢地爬着。前面,是座大山,再前面,还是座大山。生和死的界限,已被渐渐虚化。

  可谁又知道,命运无常,造化弄人。这,才刚刚开始。父亲的亡,孙子的生,妻子的逝······生生死死,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曾抱有希望,至少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现实却把希望的密网一点点扭曲,撕碎。他拼尽全力去重织,已然于事无补。他默默地,安静地承受着生和死,一次次地重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和痛楚,不亚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虽活着,却经历着死亡的折磨。我想,福贵一定是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抉择,最终选择了活着。因为他明白,“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走过浮华和喧闹,看过生离死别,转头才知道,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永存。

  时光的烙印慢慢褪去,或许,福贵淡然了,会默默一笑吧。谁不曾绝望过呢,每个人生来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于是的,他和一只也叫福贵的牛,相濡以沫。这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他用生命的情绪去化解死亡,用死亡去关怀生命。我觉得,他没有对抗了,但又与麻木不同,这是一种信念,一种更高尚的人文情怀——逆来顺受,放弃内心的挣扎和疑问,默默忍受它。

  他和牛在田地上耕作着,无论是先前的美酒,还是后来的霹雳,他都不在乎了,只是一个人,默默地。生命,不就是用来感受的吗?他或许在想,生与死如同东方徐徐升起的朝阳和西方断肠的夕阳,日复一日的交替着。朝阳无论阴晴,兀自地悬挂于天空,夕阳无论有多么不舍,也将默默地下坠。看似先有朝阳,再有夕阳。然而我们总会被自己所处角度,双眼蒙骗。哪有什么朝和夕啊?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增不减地默默旋转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朝和夕,本就是一体,只是形式不同罢了。生和死又何曾不是这样呢?

  阳光照射着大地,一人一牛的影子被拉得许长,道不尽这是朝阳的亲吻,还是夕阳的呼唤……

读《活着》有感4

  《活着》这本书讲述了男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人生中几乎所有的生离死别之后依旧笑看人生的故事。这部小说名为活着,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死亡的故事。余华用死亡来表明活着,似乎更有哲理。人说:“不经死之惧,焉知生之欢。”也许很多时候正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经历了失去朋友,失去亲人的痛苦。人们才会真正静下心来,去认真考虑该如何活着。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似乎读出了这样的意味。活着是一种过程,都需要我们去缓缓经历,去观赏,哪怕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又或是生离死别。余华写《活着》是在写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为了活着,为了更好的更健康地活着,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里,在疫情全面爆发的日子里,人们顾不得团圆,毅然离家,奔赴前线,冒着生命危险。50多支医疗团队,6000多名医护工作者纷纷支援武汉。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却永远隔离不了爱。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有多少年幼的孩子对着即将离开的母亲说:“妈妈,你要早点回家。”又有多少年迈的父母对着即将辞行的儿女说:“孩子,照顾好病人,更要照顾好自己!”疫情在前,他们从不退缩。为了病人活着,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风餐露宿,守卡点,防疫情,保平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为了更多的家庭合家团圆,为了更多的人们幸福安康,更为了被病魔缠身的人能够活着,能够好好地活着。

  作为一名学生,面对如此现实的活着与死亡,在克服恐惧的同时,我们紧跟着学校与社会的步伐,履行学生的义务,坚守学生的职责,努力学习,为抗击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但此时此刻,一颗希望的火种也悄然埋进了我们心中,将青春与未来化作爱与关怀,将充满整个社会。

  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总会有一天,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没有绝望与黑暗,春风会吹开这里的樱花,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平安喜乐,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读《活着》有感5

  这本小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冰冷、凄凉。大概是因为那些动荡的年月,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他用冰冷的笔写尽了人生的悲哀,于是太多的苍凉过后反而有种彻底的平静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时又给些光亮,让我们以为峰回路转,熬过去就是天堂,然后又很快的打破我们的幻想,连疗伤的机会都没有。

  有的人从这本书里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却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几个人看,不同的反应。我看完时却在想一个作家要写这样一本书的目的。

  《活着》告诉我的是,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热爱,每个生命都丰富多彩,每个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动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态度,是活着本身。这是中国文学给我的一次伟大的撼动。

读《活着》有感6

  活着,是一个人的活着么? 怀着跌宕起伏的心情,我读完了余华的《活着》,百感交集的我从而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和许多读者一样,对于破产败家前的主人公福贵,我也是十分鄙弃和不屑的,因为那时的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喜嫖好赌,不疼惜逆来顺受、甘愿为他做牛做马的家珍,他甚至不把长辈岳父放在眼里,对忠心耿耿的长根也只会呼来唤去,让人十分厌恶。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经历的事情也很多。他不再目中无人,他不再年少轻狂,他不再任意妄为,他懂得顾家、懂得珍惜、懂得如何成为一家之主、更懂得靠双手为亲人带来温暖……这些都成为我后来敬佩他的原因,因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不羁、任性的少年若愿意走向成熟,那么他还是值得我们原谅和支持的。

  同时,我对他的一生也挺同情的,因为他从一个不愁吃穿的.富家少爷,因为自己的好赌,造成家道中落、一贫如洗,也许那时的他既自责有后悔,得到的是大家的失望与嘲笑。但他并没有因此逃避现实、一蹶不振,而是决心改过自新,过着清贫的日子。最让我悲伤和痛心的是福贵的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先是父母,而后是妻儿、战友、外孙,沉重的打击就如雷电击中他的心,让他几近崩溃。然而,他依然选择继续活着,即使承受妻死儿亡的痛苦,他也没有失去生存的希望,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福贵,一个被苦难折磨了一生,终日与贫穷为伍的平凡农民,他有打不死的意志。也许在他的骨子里有着这样的意志:只要上天不收我,我就一直活着。文中有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画面:年迈的富贵牵着与他一样年迈的牛,他们惺惺相惜,相依为命。

  看完了整本书,也看完了福贵的一生,我感慨万千。福贵的活着,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活着。即使最后确实只剩下他一个人,但是他是带着所有亲人对他的希望和思念去好好活着的,所以他并不孤单,也不可悲。 我敬重福贵,因为他对生命的珍惜、对活着的重视,这让我想到了社会上某些因生活压力或工作、学习、感情上的不顺心、不如意就选择死亡来逃避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得活着的真正意义。 好好珍惜活着的机会,不一定要闪闪发光,即使平淡,但是幸福的生活,也值得我们追求。请记得: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读《活着》有感7

  是的,你看的没错,这是一个苦难中生活者们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题记

  初读《活着》时,被余华先生干练简明的语言吸引了,同时也被故事给吸引了。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扬。”《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丝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曾有人问:“为什么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福贵一生起起落落,因年轻的肆意荒唐使他富裕变成了贫穷,亲眼埋下了三代人一个又一个。本以为可过上好日子,结果却一个又一个噩耗接踵而来,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他爹、然后他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家里的钱慢慢变少,亲人一个个的减少。可是他依然乐观的活着,和他那头黄牛,故事的结尾中,福贵还唱着歌谣。

  福贵的人生不得不令我们感慨,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他,亲眼看着自己至亲至爱因自己导致贫穷一个又一个死去,我想早已痛苦得没有生存的希望了。但福贵他并不没有,他痛苦,但他仍继续爱着这条生命继续活下去,这也无疑是这本书成功之点。苦难中我们也学会生活,学会在绝望中找到希望。我们没有时间去选择消沉,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只知道生命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流逝,我们只能珍惜,就像银杏它只懂得生命的历程中用饱满的热情展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金黄,即使在瑟瑟秋风的争相撕扯下,也要摇曳自己缤纷和曼妙。

  明知道人生路上有无数挫折,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自信、开心、坚定地走下去。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生活和挑战。生命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领悟得早与晚,在于生命的意义。

  记住,我们不是苦难中的幸存者,我们是生活者,所以请不要因为苦难而失去对生活的憧憬和珍惜。

读《活着》有感8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因为这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心想,这书究竟以一个什么方式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在合上书的刹那间,我得到了答案。

  在拿到书的时候,我发现它有着与其它大部头不一样的黑色封面和不凡的重量。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福贵经历了一生的疾苦,成为了余华笔下的那个人。从他身上,也折射出老一代人的隐忍和艰苦,从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种英雄般的气势。

  福贵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当他下定决心,想要从头开始,珍惜身边的家人,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儿子被抽血活活抽死,女儿好不容易找到一户好人家,在医院难产而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夹死,孙子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死,妻子因病去世,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的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叙述。

  我在阅读时,几读落泪,书中的情节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有庆给镇长的老婆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有庆嘴唇发紫,脸色铁青,我好像触摸到他那被医生死死摸住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处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他一把,却又被什么阻拦着。时间无情的将我的双手推开。有庆不就是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青年吗?他们一腔热血,却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阶级的美食。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家财万贯,挥金如土的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要哭出来,但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为谁而流泪呢?

  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日会被生活摧残的破败不堪。人能简单的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能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剥夺一切,我们亦可能会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属于自己。

  主人公的命运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多么辛苦。作者想告诉我们,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也许生命有些事情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我们都应该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无论意志多么消沉,勇敢的活下去,加油!

读《活着》有感9

  一位老人最终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剩下一头年迈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经拥有富裕的家境,曾经拥有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儿、聪明的儿子,但它却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亲被气死了,因为他赌博输光了田产;母亲死了,因为没钱治病;儿子死了,因为献血过多;妻子死了,因为不治之症;女儿死了,因为难产;女婿死了,因为意外事故;年仅七岁的.外孙最后也死了,因为用药不当。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关的生命活体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着,在这触目惊心的“死”中活着,用他的韧性承受着千斤的重压,走过一茬又一茬的光阴。

  活着,不时降临尘世潇洒地走一回,也不是只做生命的过客。活着,充满力量。从某这意义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气,死只需一时的冲动,活着却需要一世的胆识。活着是阳光与风雨的搏击,是欢乐与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只有带着希望,为希望努力创造,活着才有意义。在苦难临头之时,有人选择了活着,因为他善于寻找希望,这种人叫做强者。在阳光明媚、前途灿烂时,有的人仍不懈地为希望而努力,这种人叫智者。强者就如创造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智者则如成功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既然我们选择了活着,那么就选择为希望而创造吧,只有创造才能让生命熠熠生辉。选择活着,拥抱希望,努力创造。因为生命有限,创造无限。

读《活着》有感10

  第一次接触《活着》并不是通过看余华的小说,而是看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通过改编余华的小说《活着》而拍摄的,那时候奶奶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剧。也许是同样经过那样的年代吧!

  真正读到余华的小说,是同学送给我的礼物,那是的我并不知道余华,也不知道他的小说,但因为同学的礼物,我很乐意的收下,并仔细的阅读了这本小说。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不大懂,只是深深沉沉的知道这是一个老人在回忆,回忆以前的日子,以前的痛楚,零零碎碎的片段,读得我懵懵懂懂。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主人公福贵,去走进他的悲惨世界,但我依旧还是在门外徘徊,着更激发了我对他的好奇心。于是,我决定上网查查这本书,搜出来的词条十分多,也看见了他的评价更是好多好多,人们不吝惜赞美之词。同时,我也了解到《福贵》是由这部小说改编,但毕竟是改遍,与小说原文内容还是有很些偏颇的地方。

读《活着》有感11

  日子总是要过着,不管前路多么险恶,活着便是最好的安排。重归故乡到儿子有庆去世,福贵虽苦但幸福却常萦心间,尽管土改、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家珍的软骨病横亘这段时光中,他也依旧幸福着。

  心碎的日子又转念即至。不谙人事的有庆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勇敢断送了他稚嫩的生命。福贵抱着羸弱的.亲身骨肉,用自己的半白华发葬送了青丝犹在的有庆。丧子的福贵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他要镇定,他要平复内心的复杂涟漪去安抚妻子内心激荡的情绪波澜。

读《活着》有感12

  “有庆再也不会从这条路上跑来了。”每当我看见这句话时,就会想起那本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伤的书——《活着》。

  这本书以旁观者的身份写了富贵“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过于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母亲生病,他在求药的过程中被抓去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染病而死,后来,妻子和女儿也死了。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有庆的死了。在这里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钱,而穷人的命便如粪土一般,在旧社会的背景下,权力地位显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却是格外的草率,有庆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怀着对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对社会的善意去对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现实回报给他的却是残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对于富贵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叹,没有可怜与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个人的'生命质量都一样,只是你怎样体现,怎样发挥,他自己选择了好吃懒做,选择了吃喝嫖赌,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剧,并不是命运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残了生命的质量,并不值得可怜。

  富贵能接受前半生的艳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后半生的苦难。他前半生活着是为了物质的索取,后半生则是为了单纯地活着。书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不免有些消极,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提升生命的价值,是为了世界的进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不要让自己最后只为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13

  两个偶然相遇的人,一个下乡收集童谣,一个拉牛耕地,一个诚心倾听,一个乐于述说,就这样回忆了福贵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二代。他因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从阔少爷变身佃户,经历了内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国家一系列的变革,看着亲人的相继离世,父亲因为他欠赌债,在粪缸上摔落而死;母亲因病离世,最后他也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也没能知道他出去这么久,不是在赌博而是在充兵打仗;唯一的儿子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因生外孙,最终大出血没能抢救成功;妻子因软骨病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外孙因吃豆过撑而死。一生经历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他亲手安葬了离去的亲人。最后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相靠。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苦难与艰辛,福贵落魄的时候没人知道他内心是有多么的悔恨、懊恼,痛苦。但是他要活着,要生存,就要站起来,重新面对生活。生活的苦难从来不会少,重在你看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总能从别人的作品中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看了福贵一生的经历,让我觉得生在现在这个社会相对福贵那时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不能再好的事情了,任何事情都应该积极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困难打败了你,就是困难成为你的阶下囚,要让自己越来越好,就要努力的活着,积极的活着。这也许也是活着的意义吧。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活着》

  我说:“每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了身边爱你的和你爱的人活着”。

  我们每个人都对活着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对待生活的独特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活着,但是我们都应该对生活抱有希望,活着就会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好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14

  活着,初看标题便陷入深思: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金钱,为名利,为社会,还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这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可待我们翻开这一页页的纸张,品读过这一个个文字,便会知晓人的一生可处处绝望,在绝望中活着,在活着中寻找希望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许多苦难,承受了一次次送别亲人之痛,亲眼见证每一次希望的产生又转而破灭的绝望。他是一个生存在绝望中的人,在我所认为的亲情至上的观念中,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

  福贵生性好赌,败光自己所有家产,绝望的人生也从此开始。先是福贵的母亲,在去请医生的途中被抓做壮丁而错过治疗时间,在福贵回来时,她已然离去。

  紧接着是福贵的妻子家珍为他生的儿子——有庆。在上学时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输血过多,最终只给福贵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而女儿凤霞又在生孩子时大出血,在医院死去。后来是二喜的离去,福贵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个个从自己身边死去,亲手将他们埋在黄土之下。随着他们的离去,福贵的希望也一起埋于黄土,只剩一头老黄牛与他余生相伴。

  太阳每天升起就意味着离生命终点又进一步。在众亲离去的世界生存,恐怕是比死去更难受。在一次一次的希望都如流星般陨灭,便知生活之艰苦;在充满绝望的人间活着,便是不断寻找希望之征途,漫漫无期,困难重重。

  从余华的笔下,我们不难体会到福贵这一人物的悲,他用平淡的语言谱写了福贵不平淡的人生。也许这世间只存在极少数似福贵的人,也绝不会有人愿意过这一生。但福贵仍旧不断寄希望于下一件事或下一个人,在绝望的生命中努力寻找一点光亮,即便前路依旧黑暗。

  《活着》是余华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后受到深刻震撼而创作出的作品,福贵的原型也应是歌中拥有相似命运的老黑奴了。余生与老黄牛相伴的福贵,即使前方布满荆棘,也会手持希望之剑,披荆斩棘,向前方走去,向苦难微笑。有评价说: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用至真至诚的笔墨,以独特的角度将福贵塑造成一个存在的英雄,成就了一部经典作品。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解答的问题,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就是作者像我们提供的答案。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讲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在充满绝望的逆境中坚强活着,在坚强的生活中继续寻找活着的希望,这便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15

  市井之地,人心惶惶,破毁的城墙后是麻木担危的看客。高楼林立,人心叵测,闪烁的霓虹灯下是匆匆各色的行人。不同的时代里,我们究竟在以何种姿态活着?各种思绪之中,我走进了余华的《活着》,走入了那段坎坷的岁月,走过了你的一生。

  河边一头老黄牛,那满脸皱纹的老人便是你了。每每太阳落幕时,你总会来这坐坐,看着天边一次次追忆那逝去的日子。

  年轻时候的你嗜赌成性,在迷离的烟雾、金钱的碰撞声中醉生梦死地活着,有时候看清了那门外的三世同堂,天伦之乐,却终究还是被那推磨般的声音拉回了心。当一张张欠条从面前划过,你麻木的按下手印,恍惚觉得那几十亩田好像没了,摸着手里赚回的铜板心里又慢慢定了下来。长袖一挥你目光如炬,却没能看清那狡黠的笑容和背后一重又一重的骗局……

  当被扫地出门的那一刻,所有的趋炎附势变成了嗤之以鼻,那些隐藏在谄媚笑容背后的骨子里的鄙弃还是显现了出来,你万念俱灰,想起了家里的那座大宅子,那些高傲地在自家的百亩贡田巡视的'日子,那个被你奚落的毫无脸面的老丈人,更想起了那个被你一脚踹出门去的妻子,那半只脚踏进了棺材的父母和那双儿女……死去罢死去,活着呜呼活着。喉咙仿佛梗着一块石头,说不出话来,看着依旧热闹的街市,却觉得自己仿佛又隔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是啊,你破产了,以后的你一无所有,看着对面的那块大石头你也巴不得一头撞了上去,一了百了,可一家老小又该如何自处。你苦笑着空洞地向着那最熟悉的路走去,活着不过是自赎般活着。

  家产已经全部变卖,父亲在这场变故中从此一倒未起,妻子也和那和那未出世的孩子一起回了娘家,你看着拿着包裹偷偷抹泪的母亲和那在一旁玩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凤霞,心里头一万分的难过。到了这个田地,你想再如果这日子都得过下去,走进了那简陋的由自家原来茅厕改造的屋子,你想着该怎样把家里的光景过好。买了几亩地后,你便开始每日每夜的劳作了起来,有时候累得大汗淋漓,你会坐在田垄上歇歇,想着家珍什么时候会给你带回来一个小子,觉着那以前随意抛出的一块银币实在珍贵,还没来得及继续想,你又埋头进入工作了。不过几个月,终日里的劳作暴晒已经让你看起来和一个农民无异了,谁也不会关注你也曾经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阔少爷。

  也记不清是哪一天的下午,偶然的一次抬头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就站在面前,手上牵着一个五六岁大的男孩,你想那应该就是你的孩子吧。读后感·不知怎么的泪水就流了下来,从前自己对家珍那般,落难之际她还是愿意和自己一同面对,以后的生活为了家珍也得好好过下去。此时,一家人坐在不大的房间里,你却还是觉着别样的温暖。

  后来在一次突然的事故中你莫名的走上了行军的道路,再后来母亲去世了,有庆、凤霞、家珍也一个个先后豆离你而去了,你不愿意再一次次地去回忆生离死别,只是浑浊的眼睛里还是有着透不出的悲伤……

  何其悲哀。福贵的一生,我由心而发的便只有这四个字。他的活着太过坎坷,太过不幸,太过卑微。可无论何种姿态,他依然活着。试想当一把锋利的匕首刺进你的胸膛,鲜血在不断的外流,心脏即将骤停之际,你是不舍活着时的那些人那些事,还是疑惑死去后的归属到底在哪,或者是也只是单纯的没有任何疑虑的活着?相信看完《活着》,走进那或许离你很遥远的时代,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或许你便会感叹,大其实也不过于生死。

  生命的最后的不过是死亡,为什么还要去如此竭力的拼命的活着,活着,你有思考的能力,追梦的动力,能够去决定自己的未来和想要的生活,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也因为活着,你才能决定自己以何种姿态去活着。所以请珍惜并庆幸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生命。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04-14

读活着有感11-14

让灵魂坚强 ——读《活着》有感11-23

读《活着》心得体会03-28

《活着》读书感悟03-29

活着的读书心得04-23

《活着》读书心得08-17

活着读书心得11-02

活着读书心得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