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励志世界名著读后感
世界名著中的励志主人公的励志经历总能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励志世界名著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励志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
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
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
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
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
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
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
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
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
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
《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
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
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
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
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励志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康德将美划分两种——纯粹美和依存美。
前者不涉利害、概念和目的。
比如春天盛开的鲜花、头顶纯粹的蓝天、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然,任何人都具备欣赏这种美的能力。
没有一个人不会为了那花朵的鲜妍和芬芳而稍微畅快了心情。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加雕琢的,也无需解释的美,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而后者,则主要与利害、概念和目的有关。
最简单的比方是古典音乐。
几乎没有人生来就会觉得这种音乐美妙至极吧。
如果你要哄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睡觉,摇篮曲一定比《四小天鹅》来得管用。
但是,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加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一定有一大部分人被古典音乐的厚重和优雅所俘获。
就算你顽固不化,如果有专业人士给你讲一讲这个旋律象征着什么、那个节奏表达了什么情感,那你多多少少也会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爱斯梅拉达的美显然属于第一种。
你无需同她讲话,只消站在圣母院顶远远地望着她乌黑的头发和欢快的舞步,内心便会被她的美所击中。
虽然她对卡西莫多无情地说“滚开”,对道貌岸然的弗比斯抱有强烈但盲目的爱,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她的美丽。
可以说,这是一切的根源。
如若不是她这么美,克洛德也不会无条件地疯狂地爱她,使她毁灭。
令她痴痴爱恋的弗比斯也属于这一种。
她说:“我心目中的男子汉要头上戴着铁盔,手里拿着利剑,靴跟上装有金马刺。
”是的,对她来说,这就是美的,一个骑士最威武健壮的美。
她爱他,仅仅凭着这一点。
卡西莫多的美属于第二种。
在外表上,他与美毫无关系,但他做的事情使人感到美。
我在此处并没有说他的心灵是美的,因为心灵美是前提是心灵完整,而一个能说出“我情愿自己完全是头畜生”的人显然不符合这一点。
另外,我不认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毫无占有欲的。
起初,他并没有怎么注意到她的美丽,他的舍身相救完全出于对在耻辱柱上那口水的报恩。
也许是因为他太丑陋了,很少有人不去嘲笑他、欺负他,所以他对生命中每一位恩人都充满了近乎奴仆的感激和忠诚。
在庇护她的期间,他也逐渐为她的美所吸引而爱上她。
他所表现出来的美,源于他对她的爱从根本上说是绝望的。
当爱斯梅拉达在陶土瓶与水晶瓶之间选择了后者时,他的绝望进而成了无望。
他从来不会像克洛德那样长篇大论企图征服她,发出“爱我吧!爱我吧!”的卑微乞求——他知道那绝无可能。
然而,在她死后,他却不能再抑制心中的占有欲。
他紧紧地抱住她,再也不用担心她内心泛起的难以压制的厌恶。
他的美在于他的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你不爱我,我也不强迫你爱我。
我只要爱你就好了。
因此,他总是替她考虑得那么周到。
在康德看来,纯粹美和依存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而且前者比后者的存在要广泛得多。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即日久生情比一见钟情的存在要广泛得多——通常对方做了什么才会让你喜欢或爱的。
而又由于依存美依赖于概念、目的和利害,它只能存在于人或被赋予人性的东西上,因而对于它的理解更大程度上地取决于认识主体自身而非客体。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年龄越大的人在爱情中越注重内心和忽略外表。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矛盾,即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注重内心比注重外表要高尚,而其对应的两种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这两种爱本质上都是对对方的一种需求,毕竟谁会爱一个又丑陋又卑鄙的人呢?在我看来,克洛德和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占有程度多少的差别。
或者说,这世上一切非亲人之间的爱本没有差别,重要的不是爱的原因,而是在这之后如何去做。
克洛德的悲剧,在于他在人性与神性的挣扎中扭曲了心灵。
以上的文字想必雨果是不会同意一丝一毫的,因为他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励志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各有千秋。
有人忙忙碌碌一生,到头一事无成,只留下无尽悔恨;有人虽然历经磨难,甚至处在生死边缘,但他(她)敢于与命运拼搏,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更多。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生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而他笔下的保尔正是这样一个人。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平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早逝,母亲在富人家当厨娘,哥哥则是个铁路工人,受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痛苦,在被迫退学后,他做过小伙夫,做过发电厂工人,低的社会地位和穷苦的生活练就了保尔不屈不挠的性格。
十月革命爆发,社会动荡,保尔也在这一时期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生导师——朱赫来,朱赫来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同时激发了保尔的爱国情,最终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一只眼睛失明,不能再上前线了,但他仍不忘为革命事业作贡献,可是不久,保尔因为伤寒再次住院,并且得了肺炎,可肺炎刚好,医生就发现一处弹片留下的足以致命的暗伤,保尔不得不回家乡养病。
保尔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有一次差点死了,但他想起了战友,觉得自己应该活下去,毕竟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病愈后,他又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最终党组织不得不卸掉了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疗养,再过了三年保尔完全瘫痪,并双目失明,他也灰心丧气过,但坚强的革命信念支持他,使他走出了低谷,面对苦难,他毫不退缩,与命运顽强抗争。
保尔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嫉恶如仇,爱恨分明,不畏艰难,挑战病魔,永不言败,顽强生活,他还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面对重重的困难,我们应该鼓足勇气,正视困难,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冲破困难。
每个人的人生都好似一本书,有的人轻描淡写,有的人浓墨重彩,每个人的人生都各自不同,翻看自己的人生之书,有些人一片空白,象征着一事无成,有些人洋洋洒洒,象征着他(她)没有虚度光阴,态度决定我们的人生,面对困难我们要勇于冲破,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花香自苦寒来。”
【励志世界名著读后感 】相关文章:
世界名著摘抄段落03-11
世界名著经典对白10-05
世界名著作文素材12-07
世界名著里的经典语录10-06
世界名著读后感02-09
世界名著的读后感02-28
世界名著《哈姆雷特》读后感12-07
童年世界名著读后感04-13
世界名著《飘》的读后感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