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800字(精选11篇)
有人说,汪老的散文具有烟火气息,包括这本《人间草木》,都是用朴实平华的文字渲染出人间烟火,让人觉得平实亲切有生活滋味儿。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人间草木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人间草木读后感 1
我一向对散文是敬而远之的,这种痛还是来自于高中时期,不管自己如何拼词造句,作文分数始终保持在中下水平,成绩很稳定。那个时候十分羡慕小笨同学,看似随意写出的几句话,就可以拿到作文高分,十分不解。最近有些疲累,这天下班后,我打开了躺在kindle中有一段时间的这本散文集,打算让我这个快秃了的脑袋切换一种模式,放慢一下,放松一下。
我在每开启一本新书的时候,总会有种默默的小兴奋,直到最近流行起来了盲盒,我才确认了自己的这种情绪。开启一本新书,就像是打开一个盲盒,对此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有些担心其内容自己是否喜欢,在打开这本《人间草木》时,这种情绪更胜以往。
我的担心多余了,在一开篇,我就被文中的词句所吸引了,越往后读,越发感叹汪先生对细节描述的拿捏,对感情流动的捕捉着实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汪先生对食物的描写实在是细致入微,看其字,闻其香,品其味,尤其是在下班路上的我,越看越饿。
汪先生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是的,我们生活在的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玩味。夕阳下,沙滩上,一人一狗;车窗外,大街上,一老一少;又或者是,新雨后,屋檐下,一草一木,每一张定格画面的背后,都是生动的故事,都是百味的人生。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我们,无心留意身边的美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慢下来,适时地让自己慢一些,感受一下世间的'美好。
汪先生说北京人是爱喝花茶的,在我这里是可以被印证的。记忆里,爷爷那长满茶锈的茶缸,即使倒入一杯清水,也会伴有茉莉茶香;奶奶栽种的茶叶花,每次花开,我都会蹲在花盆前,鼻子凑上去,一口深呼吸,白色小花透着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我也是爱喝茶的,但是没有那么讲究,红茶、绿茶、白茶、普洱什么都喝,最爱是花茶。
今天对着茶杯发呆了好久,思绪千回百转,似乎想参透些什么,却又把握不住瞬间而过的灵动,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关于茶的联语,以结束今天的思绪万千。
浮浮沉沉,世上福祸相倚;
酽酽清清,齿间甘苦留香。
人间草木读后感 2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人间草木读后感 3
我经常听老师提到汪曾祺的文章,却一直未曾读过。一次老师将这本《人间草木》借给了我,甚是惊喜。
书中写的却是些生活的小事或很平常的景物。第一大章《人间草木》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花园、儿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若我们的心静了,安宁了,就会闻到春风中从远方传来的树叶清香,感觉到花蕾在某一瞬间慢慢绽放……如此,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独有一番滋味,温暖,而又迷人。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我经常听老师提到汪曾祺的文章,却一直未曾读过。一次老师将这本《人间草木》借给了我,甚是惊喜。
书中写的却是些生活的小事或很平常的景物。第一大章《人间草木》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花园、儿时的风景与美轮美奂的四季轮回。“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在作者笔下,小到一只是天牛,大到一朵冰心蜡梅,都是那么柔美,那么可爱。真没想到,原来作者的童年也是那么自由、快乐。这让我不禁想到写《呼兰河传》的萧红,在两个不同的作者笔下,有同样幸福的孩提时代、快乐的童年时光,更同样有着浓浓的思乡情。
《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则写了他在西南联大生活的.七年。作者曾在西南联大被日军的飞机轰炸过,曾在革命中被打成“右派”,更失去过一个母亲、一个继母。面对这一切,作者用生动、朴实的笔调写下《平淡人生》这一章,他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词藻,只是做了一个讲述者,将他波澜起伏的人生说得“平平淡淡”,这一从容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四方食事》,则收集了作者所品尝过的各地美食中的上品,读了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还有汪曾祺的文笔。他的文笔很“奇”,奇在他总是很细腻地描写一件事,却并不怎么写自己的感受。整篇文章几乎没用过“激动”、“高兴”这一类词,可作者的感情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这,就是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一本触人心弦的散文集。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 4
人到中年后,阅读没了少年时考试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功利心,无论是选书还是看书都随性了许多。比如说在岁末年终时看了一场吴晓波的年终秀,起了好奇心,于是陆陆续续抱回来《腾讯传》《激荡十年》《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浩荡两千年》等等;看了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后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分置感兴趣,连锁反应断断续续看了《小镇喧嚣》《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城乡中国》等等;游敦煌看莫高窟总觉得石窟看不懂,读了常青老师的《中国石窟简史》,又对北魏这个朝代以及鲜卑这个民族甚感兴趣,于是《漫长的.余生》《北魏平城时代》搬入书桌,甚至还买了本《洛阳伽蓝记》......
这样随性随心的阅读,好处在于不用向外求书单了,每读完一本,购物车里就摆了两三本延伸书籍,而太过随心的缺点呢也很明显,就是产生了信息茧房,把自己困在了历史、财经和时政当中,小说读得少了,散文类的书籍,更是好久好久没有读过了。
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好的朋友。读汪老《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也是很偶然的一天,看到公司社团招募画。今年的冬天天气特别怪,有几天暖和地像要入了夏,象过年那几天,每天阳光和煦;而一旦变脸,就是成天的连绵阴雨,喋喋不休。那天正是阴冷的冬雨天,那张社团招募画是阳光三月绿色成荫、草木皆生机勃勃的样子,在那抹清新颜色的指引下,马上就愉快地参加了阅读团,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也是与《人间草木》这本小书的缘份吧!
汪老语言平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颇有点像绝顶的武林高手,一根平平无奇的木棍也能成为最厉害的武器;也像顶尖的厨师,不屑于利用花里胡哨的调料,只依靠原材料和基础调料,就能成就一份高级料理。
知识分子敏感,心思细腻,而汪老不,比如他写玉渊潭的河堤用铁蒺藜圈禁了起来,虽然后来铁丝网被拆除,但扎进柳树的铁蒺藜长到了树皮里,“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全部是白描的写法,可是不由自主地:柳树,多痛呀!
人间草木读后感 5
在生活的不完美和不完美之外,似乎只有两条路,艺术和宗教。对于前者,周宁在《人间一草一木》第二章用“审美”二字来形容。
不知道是简单评价苏曼舒,还是概括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活。周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了美学在“失重”和“放纵”之后必然会“失败”的困境,并进一步指出了其中的原因。美学是通过主体内心的丰富和更新来弥补生命的不完整,这比大多数宗教舍己舍身的修行过程要轻松得多。
正如周先生所说,艺术创作或诗意的存在只是短期的医疗用途。如果一个人不能从艺术生活过渡到宗教生活,感性就会成为一种自找的罪过。
这也是有道理的。
宗教是决定性的,分裂不能再被困住。相比之下,美学更像是徒劳的修补。
开始“认真”地思考我的生活,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感性是多么险恶。
让我试着非常情绪化地描述我与这本书的相遇(假装):
我被困在北京路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雪儿游”书店的灯箱广告不小心被点亮了。一楼大厅的藤椅上,只有两个文员般的女子蜷缩着。小小的主殿,因为昏暗的灯光,似乎要把他们淹没。我想它应该闻起来像咖啡,所以我走上狭窄的`楼梯,向绿色的墙壁打招呼。
在二楼,我跟店员说我要买一本周宁写的《人间草木》的书。
当另一个店员去寻找它时,我翻阅了当前站立的“书屋”。由于懒惰,我已经有一两年没有买这本杂志了。
一分钟后,店员似乎刚刚跑完长跑,手里拿着《地球上的植物》。她有些歉意:先生,这本书的书名是“人竹木”吗?我被打倒了,但我像个士兵一样,对枪生锈了,但我相信自己的开火能力,我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说是仿篆书的“草”字。书脊上的“蔬菜”二字打消了我的犹豫。于是我接受了拿到书的满足感和中奖的喜悦,付了钱下楼。
第一天,看了南方都市报的《人间一草一木》一书的评论。
我用一种很熟悉的状态,假装写了上面几段描述的文字,过程中感觉很自由。之后会发生什么,我真的不用去想了。现实不允许你像写作游戏一样处理它。
必须情绪化。因为刻意改变自己无异于增加残疾的可能性。
人间草木读后感 6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困扰,忘记了去关注身边的美好。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微之处,都可能充满了温暖与诗意。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他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和花鸟虫鱼。散文集中每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令人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与魅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花和虫的描绘。汪曾祺笔下的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些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那紫薇花海,听到了那群蜜蜂轻快的飞舞声。
“人在草木间,浮生半日闲。”读完这本书,我感触良多,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它,去体验它。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生活就像一壶酒,越陈越香。”我们应该用心去品味生活的每一刻,去关注每一处细微之处,去感受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文火慢炖,大味至简,它并不需要什么华丽的东西作为装饰,就那样干净而又温暖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暖心也暖灵魂。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这是《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做一个生活家,不仅仅是要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还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以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这样说。
《人间草木》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也让我们懂得了每一种草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历程和生命力,同样,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汪曾祺先生最擅长用文字捕捉生活的美,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里找到一种自在的美好。好好活着,好好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先生教给我们的道理。
人间草木读后感 7
读完汪老的《人间草木》,感触很深。不用华丽的词藻、过度的修辞,用最简单的词句,流露出最真挚的情感。读时就感觉汪老领着我,赏这富有情味的人间草木,就像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父亲说要多去外面看看,开开眼界,还可以提高写作。昨日,父亲就兴奋的对我说:“落羽杉变色啦!园博苑,去不去?”落雨山?变色?山怎么会变色呢?我怀着好奇心,坐上了车。
到园博苑后,还要走一小段路才可看见落羽杉,小道上的景致也颇为美丽。路两旁有几座小丘,上面长满了青草,就像裹上抹茶粉的面团。紧接其后的是一座竹亭,直立在水中,淡绿色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时不时浮上水面,添上几分生气。岸上的树影倒在水中,在薄雾的'映衬下显得十分雅致。
过了竹亭,成群结队的落羽杉像火焰一般扑面而来,这巨大的色差,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我不由得愣了几秒。在杉树周围,长有小根,圆头、细长,形似蘑菇的菌柄。落羽杉倒映在水中,把湖水染得橙红一片。一层层的橙红色叠在一起,像滴在宣纸上的墨水,中间浓,向四周晕染开。树叶流动着,模模糊糊的柔和成一团。橘红色朝阳从海平面上慢慢升起,带着橙红色的落羽杉,映入我心中。
当我陶醉在落羽杉的“美色”中时,远处游来的鹅引起了我的注意。雪白的身躯在橙红色的湖水中,显得格外显眼。见到我们后,它们猛地扎到水中,把羽毛浸过水,用喙理顺后,便把脖子伸直,不慌不忙的游过来讨食。
刚要回家,忽然听见一阵吵杂的鸟叫声,抬头一看,一大群大雁从头顶飞过,乌压压的一大片。先是排成人字,慢慢的,后面的大雁跟了上来,形成一字型。站在这片乌云下,我的心是忐忑的,谁知道天上会不会落下来什么东西呢?
前一段日子,父亲从网购了几枝雪柳,说开起花来很漂亮。花刚到,并没有父亲所说的那么惊艳,看起来就是一把枯枝。过了一个星期,便不同了。细长的枝上长出了嫩叶,几小朵花儿簇拥在一起,白得像雪。寻几枝插在瓶中,放在茶室里,在灯光的衬托下,有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味道,说起来,雪柳也不比梅花差。
汪老的文章中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描写却十分生动细腻,富含生活情趣,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这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人间草木读后感 8
同事给我推荐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精选《人间草木》,阅读后,我深深感受到先生描写的生活本味,简单而纯粹。
“江苏扬州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每当看到《端午的鸭蛋》里面的这些句子时,我总感觉有一颗香气四溢的咸鸭蛋在眼前。“萝卜干揉盐之后,晾晒在门外的芦席上,过往的行人,可以抓几个吃。新腌的萝卜干,味道很香”,萝卜干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别有一番滋味,普通百姓都能吃得起的食材,通过他的描述,能感觉到是百姓要的口味,字里行间仿佛自带饭菜香气。在《葡萄月令》中,他写道,“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让我感受到了食物的生命竟如此有趣。汪老先生的风趣幽默从不令人失望,有情、有趣、有味的笔下记录的是美食,更记录了最平凡且难得的人间烟火气。“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文化也需要如此。”原来我们除了要对食物宽一点,还要对文化宽一点,对待食物的宽,更是一种心胸的宽。
汪曾祺先生以看似平淡随意的笔触,将如烟的往事,寻常美食,世间百态娓娓道出,读起来韵味深长,字里行间都能令人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生活的美好。我读他的作品,觉得像酒,却不那么浓烈;像茶,又不那么浓酽。像什么,我觉得像他的那盘杨花萝卜,好吃得让人连盘底都要舔一舔,回味时,还是满意。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比较口语化,在语言的处理上,作者用了不少地道的.方言。这些方言符合日常生活,显得格外朴素、有趣,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几分意境。就像写家庭,几句话就能把家庭成员介绍清楚。就像写人,没有过多的刻画,却能把人的精神面貌说得清清楚楚。就像写美食,简单的制作方法,普通食材,不管口味对不对,都想去尝一尝。
开卷有益的感悟,还有寄情山水的所思所想。愿我们都能像汪曾祺先生一样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在各自的生活圈发现生活的美,分享生活的美,品人间草木,感人间烟火。
人间草木读后感 9
超越人生的残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艺术和宗教两条路径。前者,周宁在《人间草木》第二章里多以“审美”一词加以表述。
不知是单纯评价苏曼殊还是统概艺术创造和艺术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里提出审美在经过“失重”、“放纵”后却难免“落空”的过程窘境,并进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审美是通过主体内心的充实、更新,弥补人生的残缺,这较之大部分宗教舍弃自身、抛弃身外的修行过程轻薄了许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么艺术创作或者诗意化生存就只是彻头彻尾的短暂医学专用,如不能从艺术生活过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为自加的罪过。
也有道理。
宗教是决绝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与之相比,审美更像是徒劳的修补。
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万分险恶。
让我我试着很感性(很装)地描述写一下与这本书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学而优”书店的灯箱广告有些漫不经心地亮着。只有两个店员模样的女子蜷在一楼正堂的藤椅里,不大的正堂因为灯光暗淡似乎有将她们淹没的态势。我想这正该有咖啡的香味,于是连步走上窄窄的楼梯,并对绿色的墙面致意。
二楼亮堂点,我告诉店员我要买一本叫作《人间草木》的书,周宁写的。
另一店员去找的时候,我随手翻看摆在当前的《书屋》。因为惰性,我已有一两年没买这本杂志了。
一分钟后,店员好像刚完成了一次长跑,手里正拿着《人间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书名是“人间竹木”吧?我一下被击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枪的方法但笃信自己开火的能耐,很快镇静下来。说,那是仿篆书的“草”字。书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迟疑。于是兼收得书后的满足和获胜后的喜悦,交钱下楼。
头一天,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人间草木》书评。
用很熟悉的状态、装模作样地写上面几段描写的文字,过程中我很感自由。过后会怎样,真用不着想。现实还容不得你像写字一般游戏对付。
还得感性下去。因为刻意改变自己无异于又加大残缺的可能。
人间草木读后感 10
“桑下三宿,未免有情。”———汪曾祺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交通工具越来越快、电子设备越来越快、品尝美食越来越快。相反的,我渐渐觉得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我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急躁。每天睡前躺在床上除了玩手机以外好像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每一篇都是小篇幅的散文,每天看几篇,这是一本耐读耐品的书,像一杯滚烫的茶。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我们却奢望于舒缓和宁静。然而走进汪老先生的文学世界,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我的心底获得了独特的宁静。那片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时而绽放时而凋落,任凭风卷残云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宁静。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读第一篇《花园》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人记忆最深刻的因素不是画面、不是声音、不是触觉,而是味道。我闻到一股记忆的味道,是雨后泥土翻动的清香,是沾着甘霖的绿油油树叶的气息。我穿过汪老先生搭建的时空隧道,回到那个花园,看见年幼的自己四处奔跑,他唤醒了我心底埋藏的宁静,原来心中的自己从不曾长大。
汪老先生曾说,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在书中我看见汪老先生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河旧人,这一切都是汪老先生的人生阅历,也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字里行间叙述着他的人生准则,让我感受着人间最本真的温暖和美好。
当代人的生活充满了艰难,何必再给自己增添不如意呢。汪老先生在书中说道:“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我们来人间走一遭,不光应该柴米油盐,更该尝遍百草味。尘世之中,人间草木。我们更应该珍惜、热爱自己的生活,我们拥有的不光是生命,更是世间所有的美好。
人间草木读后感 11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
他说捉天牛,他们也以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有一节就有一岁。想其小时,捉到天牛,用绳子系在触须上,我们也是数它的触须有几节就认为它是几岁,如果刚好是十节的话,那是很高兴的事情,我们会很隆重的给它过生日,用很多的青草叶嫩树叶来做生日礼物。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伙伴呢。
他说:“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我有何尝不是呢,清晨在有鸟鸣做背景音乐的梦里醒来,听着熟悉的啄木鸟清脆的“笃笃”声,喜鹊的叽叽喳喳声,其它鸟儿婉转的歌唱声,一天就从此明快起来。尤其是早春时节,当几天连绵的冷雨后,一清早能听见窗外婉转清脆的鸟鸣,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个阳光的明媚,心情一扫几天的阴霾,仿佛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鸟鸣所赐,听着就是那般的喜悦。
他说:“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时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阳台上养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时,就会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轻触柔嫩的.叶,看她含羞的低头,不胜的娇羞,竟怔怔。
他说昆明人家喜欢在门头上摆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我想起了我家门头上那一盆长得极肥大的仙人掌,倒垂着披挂下来,肥绿的掌叶,猝然开出极灿烂极艳丽的黄花,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黄,给游子一种熨贴的温暖。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这些也全都出现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草木读后感05-05
《人间草木》读后感02-15
读《人间草木》有感06-08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12-21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09-15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10-06
《人间草木》读后感作文03-21
《人间草木》读后感8篇03-13
《人间草木》读后感4篇02-23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