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读后感【精品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茶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舍茶馆读后感1
春有凉风夏有雨,秋有落叶冬有雪,一年四季,年复一年,不变的是这所叫裕泰的茶馆里"莫谈国事"的字句,变的是环境、是时代。《茶馆》通过话剧的形式,用三幕还原了清朝、民国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三个大时代背景下,符合那个时代的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茶馆》见证了社会变迁的三个重要时期,它是无声的,发声的是在茶馆的屋檐下,慢慢长大亦或是慢慢变老的人,借助这所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茶馆,真情地演绎了人情冷暖,无情岁月。
《茶馆》的前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小人物聚集于此,人们饮茶遛鸟、说媒拉纤、拍板低唱和畅谈着各种荒唐奇怪的新闻…看似平淡祥和的生活,却把人们心中是圣人之怀还是蝼蚁之辈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刘麻子所言:“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迂腐的思想不会让一个国家进步,只会蒙蔽能认清前进方向的双眼。而可悲的是,刘麻子是多数人的代表,对于当时的`手握钱权财势的人来说,宁愿相信这样愚昧的认知去及时享乐,也不愿像秦仲义那样,拿出自己的钱财去坚信“只有办工厂抵制外货,国家才能富强”。茶馆平淡的背后是洋货市场的充斥;是农村破产,不得不卖女儿才得以继续的生活;是教员遭到逮捕,爱国者流亡逃窜,和被生活折磨至自杀的人…当人们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哀河淌血何日可终呢?
《茶馆》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能说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达到这份平衡。苦囚的岁月终会变成鲜活的枝丫,时代的悲哀终会成为历史之鉴。文章用朴实简单的对话道出了一个国家的悲哀,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辙,不要再出现官僚腐败和欺压百姓的行为。我们需要的是像秦仲义一样一心为国的人,像王利发那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改造创新的精神。现在强大的中国,是先辈们用鲜血用泪水铺开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铭记历史,砥砺前行。(邹丽诗)
老舍茶馆读后感2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完全书,我感触甚深。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剧中描绘社会环境与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它凸显出社会的险恶,政治的腐败与人间真情。
《茶馆》一共三幕,情节时间分别为清末戊戌维新之后、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裕泰茶馆表面上看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餐馆,实际上是一个隐形的小社会。茶馆在这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中坚持半个世纪,跨越了半个世纪实属幸运。茶馆的人物上至皇亲贵族,下至穷到卖女的民妇,三教九流,各色都有。以王王利发掌柜为核心的裕泰茶馆见证社会的变迁和人间的变幻。
第一幕的时间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纸条的裕泰茶馆里,一位乡下妇女带着小妞出场了——他们来到了茶馆,到处乞求有人能买他的女儿。家里都揭不开锅的艰辛逼迫她出卖女儿的做法,让这位母亲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力啊!然而从刘麻子的.话“庞总管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却看出皇亲贵族的生活又是多么奢侈糜烂啊!
镜头一转,来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更大的纸条“莫谈国事”贴在茶馆里,也预示着就中国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由于同行的茶馆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一一倒闭,裕泰茶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王利发与时俱进,进行改良,最后整个北京城仅剩下裕泰茶馆。这也印证了第二幕一开头三爷所说的话:“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当然,这话也为裕泰茶馆最后倒闭,埋下了伏笔。第三幕的时间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此时的中国还是荒乱动荡。国民党士兵和美国兵还在北京城里嚣张跋扈,老百姓的苦日子还没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裕泰茶馆在硝烟战火没有重生,反之它走向灭亡。王王利发与常四爷,秦仲义聚一块,见最后一次面。在茶馆中他们聊起往事和故友,同时也在为活不久的自己祭奠着。王掌柜被逼在自己的茶馆中上吊自杀,第三幕在一个悲惨的结局中落幕了。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我读过的第一个话剧,里面的人物错综复杂,故事可以说曲折蜿蜒。以王掌柜为核心70个主次人物都浓缩在小茶馆里,充分展现了老舍先生别具匠心和高超艺术技巧。
旧中国的社会给后人敲响警钟,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老舍茶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舍《茶馆》读后感11-07
老舍的茶馆读后感05-11
老舍茶馆读后感05-10
茶馆老舍读后感作文05-10
老舍茶馆读后感最新02-04
老舍《茶馆》读后感(通用31篇)02-16
茶馆读后感左右范文 茶馆读后感题目11-23
茶馆读后感高一茶馆读后感三12-06
老舍散文精选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