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羚羊木雕读后感

时间:2024-01-03 18:13: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羚羊木雕读后感实用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羚羊木雕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羚羊木雕读后感实用2篇

羚羊木雕读后感1

  《羚羊木雕》是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原文标题是《后悔》。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这条线索,刻画了父母、“我”等几组人物群像。这几组人物,在因羚羊木雕而起的矛盾冲突面前,态度各不相同,说话语气也各不相同。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场矛盾冲突的呢?是委婉批评父母?还是表达“我”的反悔之情呢?

  一、从父母的说话语气,看作者情感倾向

  妈妈说话的语气,开始是“惊讶”“惊慌”,所以一开始就是紧张地“突然问我”“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接着是“目光紧紧地盯着我”,问“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接着是“严厉”而又“态度坚定”,“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用的句式不是问句,就是感叹句,语气强硬。

  爸爸说话的语速是“慢慢地”,“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语气是坚定不移的。“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平静的陈述句之后,用了一句反问,来加强语气。

  概括起来说,父母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坚决的”、“不容置疑的”,从他们言语之中,“我”明白了他们会“逼我去向万?家回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作者如何评价父母的行为?文章虽没有明确表达,但从人物言语的语气中,我们还是能读到作者的批评倾向。在父母面前,“我”是弱势群体,可是,面对“我”这个弱者,父母采取的态度却是“硬逼”,言语之中都是“贵重”,丝毫没有顾及孩子纯真的心灵和友谊,他们生硬的语言,犹如狂风暴雨摧残着娇艳的花朵。文中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以及结尾的句子“这能全怪我吗”,实际上也是对父母不当行为的批评。

  二、从“我”的言语语气,看作者情感倾向

  “我”的言语语气,经历了四个阶段。

  开始是胆怯。面对妈妈的突然发问,“我”“小声地说”。面对妈妈追问“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我”“低着头不敢看她”。面对妈妈“是不是拿去卖啦”的严厉询问,“我”回答时“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然后是强硬。当妈妈坚定地说“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时,“我”却又语气强硬地说“不”,用的是单音节否定词,而且是感叹句。

  接着是自责。当“我”不得不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我”说“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言语中充满自责感和羞愧感。

  最后是自责、委屈、伤心。“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又从万芳那里要了回来。“我”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了自责,但同时又感到十分委屈,伤心不已,因此,“我”反问自己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这句话中的“全”,是非常关键的词语,用在这个反问句中,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我”对这件事负有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我”自作主张将父亲送“我”的礼物转送出去,没有征求父母意见,造成需要要回的被动,这是责任之一。“我”将送给好朋友的礼物又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了,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这是责任之二。这层意思,表现在句子语气上,就是自责的.语气。第二,父母对这件事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的错,是父母造成的,父亲在送给孩子羚羊木雕时,并没有告知羚羊木雕的价值,并没有叮嘱不能转赠他人,这是责任一。父母逼着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仅看重羚羊木雕“贵重”的价值,而没有看到孩子间友谊的珍贵,是错上加错,这是责任二。这层意思,表现在句子语气上,就是委屈、伤心的语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评价“我”的行为呢?有着怎样的情感倾向呢?“我”未征得父母同意,将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这“我”有错。但,“我”是未成年人,父母并没有叮嘱“我”不能将羚羊木雕送人,“我”将羚羊木雕送人,考虑的仅是友谊,并未想到其贵重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对“我”的所做,并未批评,是持理解和谅解态度的。“我”将送给万芳的羚羊木雕又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了,这“我”也有错。但是,“我”是被逼要回羚羊木雕的,在强势的父母面前,“我”是弱者,“我”不得不执行父母的命令,要回贵重的羚羊木雕。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对“我”的所为,是持同情态度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对父母是持批评态度的。其一,父母没有尽到教育职责,他们在赠送子女羚羊木雕时没有告知羚羊木雕的相关知识和贵重的价值。其二,他们在子女面前表现得过于强势,没有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没有给予子女应有的尊重。其三,他们在“羚羊木雕已经送给万芳了”这个既成事实面前,没有采取更好地处理办法,而是仅仅关注了羚羊木雕贵重的价值,忽视了孩子对友谊的珍重及心理承受能力,错上加错,采取“逼取”的办法,让“我”要回羚羊木雕。

  其次,对“我”是持理解、谅解和同情态度的。第一,“我”“送羚羊木雕”的错误是“无知”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我”“要回羚羊木雕”的错误是“被逼”的错误,是值得同情的。第三,“我”的反问“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已经表明“我”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送羚羊木雕”和“要羚羊木雕”均是错误的。能深刻认识错误的“我”,是值得谅解和同情的。从这个角度看,文章在表达对父母的委婉批评之外,也表达了“我”的反悔之意——课文的原标题《后悔》也表明了这层意思。

羚羊木雕读后感2

  我喜欢《羚羊木雕》这一篇文章,希罗多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人重钱轻情义,他们根本不明白我们这些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情是多么的珍贵。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我们纯真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由一件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证实了这一观点。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方;然而,父母不理解我们的友谊,让“我”把木雕要回来。当作者“我”拿着一把漂亮的小刀去他好朋友家时,在路上他感慨万千。为什么他不能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呢?为什么还不能送给自己的知心朋友?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呢?为什么?为什么?他迷茫地在雪地里走着。他和万方家只隔了一百多米,可他却走了很久······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很感动:那一天上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裤,可“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我”坐在地上使劲地哭,因为“我”特别怕妈妈骂“我”。万方也不玩了,他坐在“我”的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对“我”说:“咱俩换了吧,我妈是裁缝,她能把裤子补得看不出破绽来。”“我”当时,居然相信了他的话,就把裤子和他换了。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那条被划破的裤子,他妈妈让他对着墙站了半个钟头。这里表达了万方的仗义 .万方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说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这里表达了万方对作者的信任。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这里表达了万方是一个大方的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友谊的故事,有好的也有坏的,在我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有一次,他说缺钱,爸爸二话没说,就把钱借给了他但在我爸爸买房时他却周旋不给还。这能叫友情吗?当然,我相信,那令人感动的真挚友谊有很多,就像一个朋友是一生的第一杯酒,在生活中友情的故事一次次感动我们。都是不为名利,都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善待朋友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要善待朋友,讲诚信,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怎样对待朋友,什么叫友谊。我也祝天下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快乐!

  这个周末,胖胖同学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一份回家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羚羊木雕》的.读后感。这是一篇初中预备班语文书上的文章。对于我来说是极少去接触教科书上的文章的。说实话,让我写读后感,心里是有点发虚的。因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对着文章写读后感了,那大概还是在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吧。现在看文章仅仅只是看看而已,极少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懒得去思考。这样一来,也是不会思考了。所以以下的一点读后感看来仿佛是有些牵强附会的了。

  “珍贵”究竟为何物?物质、金钱?亲情、友情?两相比较,此刻在“我”父母的眼里,大概那个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要比“我”和万芳的友谊珍贵的多吧。父母心中“珍贵“的东西大概就是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然而,在我看来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才是那个木雕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允许还有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邹韬奋)但是在父母的威慑下,我不得不向“友谊”发出了挑战。向别人要回已经送出去的东西,那种感受是难以名状的,“我”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万芳却把“我”还给她的小刀塞到“我”的手里并且坚信“咱俩”还是好朋友。万芳对于友谊的珍视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也是值得一提的。“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完全是在父母的绝对坚持下,万不得已才做出的。整个过程中,“我”的父母似乎没有给“我”太多的申辩的机会,而是“紧紧盯着我”,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十分严厉”甚至是爸爸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即使是在“我”哭着喊“不”的时候,也是没有理由不去要回已经送出去的东西。

  的确,父母们很多时候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左右着孩子们,却很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当发生分歧时,也只是以父母的威严来使得孩子们不得不顺从。这样,表面看来问题解决地很顺利,但事实上可能只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阴影。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顺畅。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的确不可小觑。

【羚羊木雕读后感】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作文03-23

羚羊木雕教案02-13

《羚羊木雕》续写06-13

羚羊木雕续写10-25

羚羊木雕道歉信07-14

羚羊木雕续写作文12-28

《羚羊木雕》续写作文02-28

羚羊木雕续写作文11-14

《羚羊木雕》改写作文06-12

【荐】羚羊木雕续写作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