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

时间:2024-01-24 10:1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1

  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能否为民族培养合格的人才,除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以外,教师的学养是决定因素。

  我们现在正走在新课改教育的边缘,而课改恰恰需要爱读书的教师。一方面,课改有可能阻绝应试教育的轻车熟路,所有的人将要站在同一起点上,面对新的矛盾和困难,开始新的探索,先前的既得利益有可能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成为解题高手,这并不是教学的成功;只有学生在实践中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质的进步;而要教会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极高。课程改革需要中小学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文化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如果教师本身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怎么可能培养学生创新呢?此外,目前的中学课改,选修课教学任务比必修课更重,一般学校需要教师能开设多门选修课。随着教育的进步,随着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今后对教师的学养会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许多教师同仁在提及外国教师的待遇时,常常抱有怨言,认为中国内地教师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殊不知外国教师的专业素养之高:他们的文凭是真刀真枪地读出来不容易,而且一人能教授多门学科,常令中国同行们望尘莫及,他们入迷似的跨学科广泛阅读也显示了我们的差距所在。有位中国学生在美国读博士,听一位教授聊莎士比亚戏剧,长达两节课,学生听得如痴如迷,而这位教授是化学系的。

  冰心一句响亮的“我永远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睿智地告诉所有的人,读书的结果,就是过滤杂质,积淀魅力,收获快乐,然后,快乐地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2

  在闲暇之余,粗粗读了《前方是什么》(吴非 著)一书。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让我深思,然而真正想往深处进一步思索,居然发现自己的脑子仿佛已经如陈旧的风车无法快速运转。究其原因:因为长时间的不去阅读,我,已经非常缺乏书籍的营养了。同时,作为教师,在办公室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一本好的书籍,带给我们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在《前方是什么》一书中,有《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一文。作者以尖锐的语句指出: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学校能否成为名校,能否为民族培养合格的人才,除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以外,教师的学养是决定因素。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而且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在教育专家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当我再次品读《前方是什么》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3

  打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真的教师,面对教育的困境,不能总是闭上双眼;这一代教师必须面对现实,不放弃理想,有批判的勇气,有理性的反思,非此不足以担负教育重任。"即使当今教育改革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教育工作者当有"前方"的意识,不会借口"看透了"而放弃理想。"人有信仰,即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

  翻阅着,我心潮澎湃着。字字如针见血地直指要害。当今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盛行,教师、学生、家长深受其害。补、教辅资料、反反复复地练考,学生还有什么童年与快乐?当老师只剩下压学生考高分时,工作意味着剥夺!剥夺了教师的幸福、学生的快乐!越越变本加利的'强调升学率、高考上线率,只会让学生反感、厌学。但是政府讲实效、领导要政绩、教师就算不要教学奖金,也还要一纸排名,与职称考核紧密相关啊!

  于是,我们看到了,表可以做假,转的学生常常成绩不理想而安排不下去。谁想领个"差生"影响期末排名啊?教学资料不外传其它学校,甚至同一学校因为竞争有偷偷印发的。为了抓成绩,任老师仿佛要把学生占为私有,只准做他任教的科目作业,清晨、中午、体育,所有的时间都要霸占。

  如今讲的教研教改、大阅读,就曾听老师说过"做那些有什么用?眼前都顾不到,还管那么远?"总有一些老师把学生自己阅读的专为己有,背质检科目的东西。音乐、美术几乎都改语数外了,实在没法,期末也统一进行考试。然而,老师又出了新对策,就在考试前抓住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本多么有趣、有灵性的艺术科目就这样变相地害苦了学生。呜呼,他们上不了这些就算了,还要如此枯燥地去记,完全为了考试。

  考试,是其中的手段之一,目前,或许还没有出台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然而,当我们家长、老师、社会都拧成了一股应试教育的细绳,越绷越紧,终究是违反了规律。

  教育部门与服务行业不能完全复制。不是为了生、为了权力金钱可以赔笑脸的。也不能为了所谓的"竞争"斗得你死我活。学生从小还是培训好习惯,立德树人。据吴非老师介绍,当今,国外更多强调合作、互赢。如果,我们还是盲目地培养学生单枪匹马竞争,恐怕又将落后了。

  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感觉也是渐行渐远。刚毕业走上讲台,我还是激情饱满,认为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将自己曾经有些遗憾的音乐要给孩子们恶补回。(fsir)可是,后,发现,所有的考核、工作实绩都与学生的考试密不可分。

  当我也任教质检科目后,我一样希望学生考得好些。这样,我有面子,似乎学校也喜欢。不过,我从没有花其它的时间让学生"加油"但是,我心理还是喜欢学生考好些。曾经,为自己比同年级的老师任教的学生考得好有点自鸣得意。

  可是,我也碰到过基础特弱、习惯特差的学生,而且,自从我接上了管理工作,似乎用在教学上的精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当时的失落感无法表达。学生时代我就一直品学兼优,工作后也没落伍过。这种情况让我很难堪。我不仅没面子,也与评优晋级无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忧郁不已。当我看到吴非老师这本《前方是什么》反思自己,我也同千百万人一样希望在应试教育中取胜。只不过是我没有别人那么挤占学生的时间,希望不变相挤占学生时间又考出高分而已。同样为自己汗颜。或许,我们听了那么多"教育是什么"的美好语句,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实践中。把学生当成人,当成未国家建设者、幸福公民看,我们要培养真正的人、幸福的人!

  合上书本,我的心仍然久久无法平静。借吴非的话,前方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能后退……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4

  寒假休整之余,读了吴非先生的《前方是什么》一书,颇有感慨。

  在开篇的自序中,作者写道:“作为教师的个体生命究竟有什么价值,在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人有信仰,即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因为看够了成群结队,听够了众口喧嚣,我对独来独往的虎豹或是鹰隼一直怀有敬意。”王栋生老师(吴非)不惜做个独行者,或者说为道于自己的人师事业。罗素说:“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权威与个人》)”。

  吴非老师从民国初年记述一些外国传教士施粥济众的'文字中感悟到了教育的目的。他说:我觉悟到教育的目的其实极为简单: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地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地活得美好。这不禁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教育的目的不必扯的甚远,它就在眼前:为了学生。

  当然,当今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

  教师问高三学生,你准备填报什么专业?学生说,还没想过,反正什么专业挣钱多就报考什么。教师谅讶地问:“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标准’?你难道就没有什么爱好吗?”学生:“我怎么没有爱好?我爱好钱。谁不爱钱呢?”教师说:“除了钱,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比如自然,生命,宇宙,品格,爱情,人格,理想,友情等等,都是值得追求的啊。”学生说:“这些也不错,可还是钱最美好。”

  某次有西安女子参加选美比赛,竟然当众回答金钱比祖国重要,抬致恶言詈骂。

  有人将这些都归罪于学校没教育好。吴非老师反问:如果学校教育有问题,那么这个社会又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榜样呢?孩子们视野所及,能看到的是人们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呢?

  譬如,报刊宣传的“成功人士”,多数是大老板;体制内的歌星唱爱国爱党爱军,每首歌的开价抵一所农村学校全体教师的年工资;官员辞职自谋出路,总说是去奋斗,“实现人个价值”,却几乎都是经商;出版社讲“先进文化”眼睛总瞄准中小学生的钱包;旅行社知道“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最后一定会安排外出参观旅游……

  再看看学校的环境。不少学生从读小学起就开始交“择校费”,为了能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读书,父母倾其所有,两三万元钱(甚至更多)给家庭造成的压力让懂事的孩子黯然神伤。没有钱,就可能是另外一种待遇。钱,是多么重要!

  以上情由皆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吴非先生指出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所以,当学生说出“我追求金钱”时,我们暂不必火冒三丈,触发批判的神经,而是应当先反思:我们让孩子们吸进了什么样的空气,让他们的眼睛摄进了什么样的色彩,让他们的耳朵听到了什么样的声响……

  我想作为教师,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至少应考虑可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空气,可以让学生见到何等的色彩。应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敬仰,做好自己该做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后,引吴非老师开篇的题目。前方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后退。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5

  初看《前方是什么》这类书名,总以为是纯理论的书,高深莫测。

  翻开来一看,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本书为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最新教育随笔结集。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文笔老练,促人深思。“第一滴污垢”例举了老师批评学生不该把讲义随随便便给别班的老师看这么一件“小”事。文章分析了这件事情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真谛,是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都不是小事”讲述了尊重学生,宽容孩子是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教师要给学生的心灵多种几粒善良的种子,在以后的岁月中,当他们回望童年、少年时代,他们就会对人世间充满感激,并可能把善良和爱传播给更多的人。

  “小公主自己拎着包”讲日本皇太子的四岁女儿去上幼儿园,自己背着书包,拎着硕大的'提袋这么一件事。反观我们的孩子从小让别人伺候。作者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一天,那些从小自己背着书包上学的娃娃遇到从小有人伺候的小皇帝们,较量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些情况的确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日本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土地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的岛上“小国”,却能三番五次侵略中国。二战中失败的日本在不长的时间里又创造无数令人惊叹的奇迹,人均国民生产值名列世界首位,尤其是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12人,我们偌大的中国仍是0。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在日本的大街小巷,看不到垃圾,地面光洁如新,墙壁没有乱图乱画的现象;在公共场所不抽烟、不吃零食,不随便吐痰,不随手扔垃圾……反观我们中国,情况如何呢?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迷茫之余我多了些思考,我们教师从自己做起,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我们相信教育的前方,肯定不是黑暗,而是光明。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6

  当今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

  教师问高三学生,你准备填报什么专业?学生说,还没想过,反正什么专业挣钱多就报考什么。教师谅讶地问:“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标准’?你难道就没有什么爱好吗?”学生:“我怎么没有爱好?我爱好钱。谁不爱钱呢?”教师说:“除了钱,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比如自然,生命,宇宙,品格,爱情,人格,理想,友情等等,都是值得追求的啊。”学生说:“这些也不错,可还是钱最美好。”

  有人将这些都归罪于学校没教育好。吴非老师反问:如果学校教育有问题,那么这个社会又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榜样呢?孩子们视野所及,能看到的是人们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呢?

  譬如,报刊宣传的“成功人士”,多数是大老板;体制内的歌星唱爱国爱党爱军,每首歌的开价抵一所农村学校全体教师的年工资;官员辞职自谋出路,总说是去奋斗,“实现人个价值”,却几乎都是经商;出版社讲“先进文化”眼睛总瞄准中小学生的钱包;旅行社知道“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最后一定会安排外出参观旅游……

  再看看学校的环境。不少学生从读小学起就开始交“择校费”,为了能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读书,父母倾其所有,两三万元钱(甚至更多)给家庭造成的压力让懂事的孩子黯然神伤。没有钱,就可能是另外一种待遇。钱,是多么重要!

  以上情由皆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吴非先生指出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所以,当学生说出“我追求金钱”时,我们暂不必火冒三丈,触发批判的神经,而是应当先反思:我们让孩子们吸进了什么样的空气,让他们的眼睛摄进了什么样的色彩,让他们的耳朵听到了什么样的声响……

  吴非老师是我敬佩的人,以前我看过他的另一本书《不跪着教书》,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说,《前方是什么》是《不跪着教书》的续集。春节期间,见到书名就有一种想读的冲动感。通过阅读《不跪着教书》,我懂得了教师应是最有尊严的人,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不但是我们做人的准则,而且是职业的需要,如果是一个没有尊严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只能是思想的奴隶。《前方是什么》这本书给我什么启迪呢?经过对这本书的进一步梳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在这本书中作者继续渗透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直立行走在教育的征途上,才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不被一些污浊的教育现象所同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教师有尊严,学生才有尊严。没有尊严的教师,一般是不会有有尊严的学生的。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是我们人格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与《不跪着着教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没有章节讲“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的重要性”,而是把这种思想自然融入到每一篇文章当中,使读者感受到“尊严”无处不在。其中有一篇文章《面对儿童的眼睛》算是较直接地谈了“尊严”的问题。他讲了办公室里,如果有同事的小孩子,人们总想逗逗留这孩子,以显示对小孩子的喜爱,和对小孩子家长的尊重,岂不知,这样做反而对小孩子不好,因为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

  二、对教育上的不良现象要有反抗的勇气。在这本书,吴非老师多次地批评教育中的腐败现象和不当的教育方法。比如《论校长的'教育使命》一文,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校长的教育使命,其中列举了校长种种素质低下的状况,有些校长不通业务,有些校长不务正业,等等。我想说些话是要有很大勇气的。我记得《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对吴非老师的访谈录,记者问他,你敢于说真话,因而得罪了一些领导,他们有没有让你穿小鞋的时候,吴非老师回答说,“有,把小鞋顶个洞,脚趾头不就得到解放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师对校长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即使校长有错误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人民教师应该对教育负责,纯净教育的环境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吴非教师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的教育将往何处去?明天,谁来建设这个国家?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思考,也许就没有人去思考了。社会分配的不公,金钱诱惑的无所不在,教育领域的种种腐败,正在腐蚀一个时代的教育;但是,仍有一群有信仰的、站直了的人。中国人应当铭记教育守望者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的付出,没有他们神圣庄严的工作,就无法铸造国民雄健的魂魄,而一切发展也将化为乌有。人可以没有宗教政信仰,但是从事真正的教育需要宗教般的执著精神。”“走吧,走出光明来!”吴非老师对理想教育的执著精神令人感动。他在《我对课改充满信心》一文中,列举了种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行为,指出“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为断有人发难。”他说,“中小学的升学率恶性竞争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摧残青少年,()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肯正视这样的事实,不肯去思考人的尊严和教育的尊严呢?”“我多么想听见孩子们的哥唱!好多年了,听不到孩子率性的歌唱。我想后到孩子们旁若无人地对着群山唱,对着天空唱,我想看到他们脸上对明天的憧憬……然而,没有歌,没有诗,也没有梦。”他又说,“教师应当是思想者,是思想者就得有责任感。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就不配称自己是‘知识分子’。同样,改革高考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很高兴有那么多专家和同行已经开始研究可行的方案,虽然困难还很多。”吴非面对“应试教育笼罩的教育界”依然对课程改革充满了乐观态度,令人非常敬佩。相比之下,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中丢失了自我,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我们应该感到汗颜,应该为新课程改革尽力。

  由于我写作水平有限,难以写出自己的见解,缺乏真知灼见,所以只好有些地方只好照抄这本书的内容。我建议同事们读读这本书,对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7

  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前方是什么》这本书你读了吗?是一个很有营养的书,《前方是什么》读后有感读书心得先一起欣赏一下!

  打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真的教师,面对教育的困境,不能总是闭上双眼;这一代教师必须面对现实,不放弃理想,有批判的勇气,有理性的反思,非此不足以担负教育重任。”即使当今教育改革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教育工作者当有“前方”的意识,不会借口“看透了”而放弃理想。“人有信仰,即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

  翻阅着,我心潮澎湃着。字字如针见血地直指要害。当今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盛行,教师、学生、家长深受其害。补课、教辅资料、反反复复地练考,学生还有什么童年与快乐?当老师只剩下压学生考高分时,工作意味着剥夺!剥夺了教师的幸福、学生的快乐!越来越变本加利的强调升学率、高考上线率,只会让学生反感、厌学。但是政府讲实效、领导要政绩、教师就算不要教学奖金,也还要一纸排名,与职称考核紧密相关啊!

  于是,我们看到了,课表可以做假,转来的学生常常成绩不理想而安排不下去。谁想领个“差生”影响期末排名啊?教学资料不外传其它学校,甚至同一学校因为竞争有偷偷印发的。为了抓成绩,任课老师仿佛要把学生占为私有,只准做他任教的科目作业,清晨、中午、体育课,所有的时间都要霸占。

  如今讲的`教研教改、大阅读,就曾听老师说过“做那些有什么用?眼前都顾不到,还管那么远?”总有一些老师把学生自己阅读的课专为己有,背质检科目的东西。音乐、美术课几乎都改语数外了,实在没法,期末也统一进行考试。然而,老师又出了新对策,就在考试前抓住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本来多么有趣、有灵性的艺术科目就这样变相地害苦了学生。呜呼,他们上不了这些课就算了,还要如此枯燥地去记,完全为了考试。

  考试,是其中的手段之一,目前,或许还没有出台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然而,当我们家长、老师、社会都拧成了一股应试教育的细绳,越绷越紧,终究是违反了规律。

  教育部门与服务行业不能完全复制。不是为了生源、为了权力金钱可以赔笑脸的。也不能为了所谓的“竞争”斗得你死我活。学生从小还是培训好习惯,立德树人。据吴非老师介绍,当今,国外更多强调合作、互赢。如果,我们还是盲目地培养学生单枪匹马竞争,恐怕又将落后了。

  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感觉也是渐行渐远。刚毕业走上讲台,我还是激情饱满,认为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将自己曾经有些遗憾的音乐要给孩子们恶补回来。可是,后来,发现,所有的考核、工作实绩都与学生的考试密不可分。

  当我也任教质检科目后,我一样希望学生考得好些。这样,我有面子,似乎学校也喜欢。不过,我从来没有花其它的时间让学生“加油”。但是,我心理还是喜欢学生考好些。曾经,为自己比同年级的老师任教的学生考得好有点自鸣得意。

  可是,我也碰到过基础特弱、习惯特差的学生,而且,自从我接上了管理工作,似乎用在教学上的精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当时的失落感无法表达。学生时代我就一直品学兼优,工作后也没落伍过。这种情况让我很难堪。我不仅没面子,也与评优晋级无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忧郁不已。当我看到吴非老师这本《前方是什么》反思自己,我也同千百万人一样希望在应试教育中取胜。只不过是我没有别人那么挤占学生的时间,希望不变相挤占学生时间又考出高分而已。同样为自己汗颜。或许,我们听了那么多“教育是什么”的美好语句,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实践中。把学生当成人,当成未来国家建设者、幸福公民来看,我们要培养真正的人、幸福的人!

  合上书本,我的心仍然久久无法平静。借吴非的话,前方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能后退……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8

  今年假期,我粗粗读了吴非老师的著作《前方是什么》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非常值得深思,但是真正地想往深处进一步思索,自己的脑子却无法快速思考。找其原因:因为长时间的不去阅读,对于书籍,也是拿上手,翻一翻,然后随处一放,看来自己已经非常缺乏书籍的营养了。这次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

  《前方是什么》这本书给我什么启迪呢?经过对这本书的进一步梳理,我认为有下面几点值得我去思考:

  一、对于教育上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要有反抗的勇气。在这本书里面,吴非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中的腐败现象和不当的教育方法。比如《学生给教师上了一课》一文,作者通过一位高二学生批判了教师的种种不良现象,在听课的时候做其他事情,看报纸、打手机发短信,有些教师卫生习惯很不好,吐痰,扔烟头等等。学生的话让下面坐着的教师都很惭愧。又比如《论校长的教育使命》一文,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嚣张的教育使命,其中列举了校长种种素质低下的状况,有些校长不通业务,有些校长不务正业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师对校长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即时校长有错误,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人民教师应该对教育负责,纯净教育的环境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是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教书和读书生活,我觉得: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单每一朵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是他们健康成长。

  三、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直立行走在教育的这条路上,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不被一些污浊的教育现象所同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是我们的人格需要,同时我们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其中有一文《面对儿童的眼睛》,作者比较直接的谈了尊严的问题。在办公室里,如果有同事的小孩子,人们总想逗逗这个小孩,来显出对小孩的喜爱,对小孩家长的.尊重,其实这样做,反而对小孩子不好,因为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在读师范的时候,班主任曾经说过:你们要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好人,而且这条路是艰辛的,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你们只能向前进,绝对不能退后。

  “前方是什么?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后退。前方是什么?管他呢,只管往前走。”吴非老师的这两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我毕业之后,对生活、对工作的心境。但是我也知道,我不能后退,后退就是认输,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冲,无论结果是怎么样的,而且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正是这句话一直陪伴着我到现在,我乐观、积极的态度让我的生活变得生机勃勃。直到现在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想又该为学生倾其所有,传道授业解惑。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起点,不一样的精彩。

  最后,前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一个永不后退的教育者。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9

  吴非老师在《前方是什么》一书中犀利地剖析现行的种种教育弊端和污秽,读来很不是滋味。真想作为一个看客,当作茶余饭后的资讯消遣一番即可,就如对待娱乐圈的种种八卦,一笑了之。可是,我是名教师,是圈内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动于衷,哪怕是一点反思,一次忏悔……

  一、孩子的作业与教师的尊严

  中国的基础教育出色,孩子学科功底扎实是世界公认的,但学生的作业量多也是闻名于世的。“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这是学生对写作业的调侃,看似夸张可笑,却道出了多少无奈。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刷题量的多少本没有必然联系,却成为现实中奇怪的定律。应试教育下,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变成作业机器,把自己变成批改作业的机器,学习只剩下做练习听讲评,教学只剩下批作业讲题目,用考试代替读书,用做题代替思考,学习和教学的热情被消耗殆尽,这是怎样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整天忙于“死揪”学生,教学就是纯粹的.技术活,没有情感渗透与人格影响,教师职业从“灵魂工程师”降格为“教书匠”。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师职业怕是要被各种搜题软件等取代了,到时还谈何教师的尊严?

  如果我们为了某个特定阶段的目标,而大量透支受教育者的精力和兴趣,甚至扭曲他们的思想和灵魂,由此毁掉了一个独立完整健全的个体,那我们不应该反思吗?作业和考试的堆叠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只有唤醒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才能有持续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可期待的未来。政策需改革,课堂要转变,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需要有所作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温水煮青蛙,安于现状,能忍则忍,我们的教育只会更堕落。

  二、老师的阅读与孩子的未来

  吴非老师在书中指出“课改的本钱在教师的观念和专业水平”,显然,转变观念是前提,而观念往往又顽固不化。一方面,“落后的机制使教师缺乏主动进修的内动力”,另一方面,“课改可能阻绝应试教育的轻车熟路,所有人将站在同一起点上,先前的既得利益可能不复存在”,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意识,说到底,是我们缺少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多数的我们,生活太现实,环境很安逸。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然被各种智能通讯、娱乐工具包围,着实被各种社交软件牵引。刷微博,发微信,拍视频,点赞吐槽看热闹,或是浏览各式“美文”,品鉴各类鸡汤……在这样一个“微时代”,文化快餐如此之多,我们已经饱腹,哪有时间空间手捧一卷,茶香缭绕?或是在明月孤灯下,掩卷而思?

  可是作为每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我们教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传达一种价值观,一种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和思想。“百年树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丰富的思想才能培育出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丰厚人文底蕴和宽阔视野、胸怀的教师才能真正浇灌出同样有厚度的未来的主人。

  “前方是什么?”是追问也是反思,“反思不会令我们难堪,只会为我们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吴非老师用他的方式触动我们反思,一起探寻教育的未来。是该坚定地往前走了!前方是什么?未必是一马平川,但终究会柳暗花明。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前方,有光10-26

路在前方小学生作文10-12

风景在前方高中作文(精选33篇)06-15

路在前方写作作文(通用25篇)11-09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04-27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04-16

《宇宙是什么》读后感10-09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热门】08-30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