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
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
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
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
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
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
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
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
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
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
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
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
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
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
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
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
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
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
“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
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
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
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
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
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
“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
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
“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
“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
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
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
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2】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
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
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
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
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
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
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
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
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
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
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
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
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
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
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
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
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3】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
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
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
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
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
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
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
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
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
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
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
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
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
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
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
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
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
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
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
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
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
于是就难免很累。
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
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
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
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1-1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2-01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读后感03-29
慢是教育的艺术读后感05-04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10-06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集锦04-2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集合04-24
慢是教育的艺术读后感通用05-05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范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