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中庸 读后感字

时间:2022-10-26 04:38: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庸 读后感2000字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小编不知道你们是否读过《中庸》。没读过也没关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2000字,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中庸 读后感2000字

  中庸读后感2000字【1】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再读《中庸》,了解到此书重点发挥孔子的 “过犹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的现象,消解阶级矛盾。

  《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求贵族君子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中实行智、仁、勇三德。

  以此为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的基本。

  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 “诚”。

  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此书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中庸》的核心观念“诚”对于我们现实社会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诚心诚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没有了诚心,没有了诚意,那么任何事情将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

  我们做人更是要有诚心,有诚心诚意,人们才会相信你,并乐意与你交往。

  人们不会愿意与一个虚情假意,毫无诚信的人交往。

  只有诚心付出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这只是我的初浅理解,有些话好像就在嘴边,但就是不能说得到位,还是修行不够。

  我将继续努力研读,体会。

  《中庸》2400字读后感【2】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评中庸之道》读后感【3】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贵族拥有一张出色的檀木做的弓,用这张弓射箭又远又准,他非常珍惜这张弓.

  有一次,这个人仔细观察他的弓,他想:这弓虽然好,但还是有些笨重,外观也无特色,要是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就好了.于是,他请了一位手艺人在弓上刻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当他欣喜地拉紧这张自认为完美无比的弓时,弓“咔”地一声断了……

  我们总在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好不行,得全面发展,什么都好才叫好;一个人说好不叫好,非得博得众人的交口称赞,没人能挑出毛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才是心中完美的境界,只有这样心里才舒服,人生才辉煌。

  否则,必将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但世上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完美?于是造就了众多痴男怨女,对着镜中花水中月,终日愁眉紧锁,抱怨命运不公。

  达到的又怎样呢?终不过是“咔”的一声,一切归于虚空。

  追求精美没有错,错得是没有把握好度,过分追求外观,反而忽略了功用。

  殊不知,弓是用来射箭的,只要把箭射得又快又准就好了,要那么花哨有什么用呢?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追求完美的。

  总想保持最好的状态,各方面都出色,让所有人都说好。

  于是累人累心,终日提心吊胆,却难免顾此失彼。

  无论做到怎样,总有人说不好,为了别人的眼光奔波劳碌,却失掉了本心。

  蓦然回首,才知原来是掉进了完美的华丽陷阱。

  花美半开,酒好微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可谓千古良训,但有几人参透其中深意?我们从懂事开始,就被教育要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们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偶遇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点评,顿觉醍醐灌顶。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

  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

  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

  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

  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后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

  万物之灵之高明,在于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

  和而不同——

  什么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所贵者权(君子时中)——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

  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于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

  无过无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会一成不变,随情况变化而随时变化。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势以求中。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

  完美不是陷阱,人们误入歧途只因会错了意。

  “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过满则溢,水至清则无鱼。

  允执厥中才是完美之道,世间万物自有其纹理,顺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自得其乐。

  一味求好求满,必将过犹不及。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能替自己做决定,做判断。

  自己的观点再卑微,总有可取之处。

  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东西。

  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

  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看问题总有不同的视角,不同才是创新的源泉。

  即使错了,又能怎样?改过就是了,只要态度虔诚,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君子审时度势,相机行事。

  去不了巴黎,去趟罗马也不错,不一样的路上有不一样的动人风景;摘不到太阳,摘颗月亮也不错,月华如水亦有迷人之处。

  心境不好,有时只差转念一想。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然后就接受生活赐予的每一样东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快乐的眼睛。

  我们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

  这自然之道却是如此扑朔迷离,象震荡的波纹,只有少数的时间待在它的中轴线上,因时因地因势不同。

  也许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对待那顽皮的真理,才既不会灰心丧气,又不会骄傲自满。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安和痛苦是常态,安宁和快乐是轴心。

  最后以《评中庸之道》的一段话结尾:建立一种不断求中的机制(而非一时一事侥幸取胜),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为中轴线,那真实决策好比在这根中轴线上下左右围绕行进的收敛曲线,其偏离和时滞不至于太远太久,万变不离其“中”了。

【中庸 读后感字】相关文章:

读《中庸》的心得11-27

中庸经典语录11-16

对中庸的再思考10-08

中庸的雪随笔10-07

中庸阅读心得05-31

中庸读后感800字10-01

中庸读后感600字10-26

中庸读后感500字10-26

中庸读后感1000字10-26